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风流探花帅承瀛-第15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乾隆听了,心里想到:这副对联所说的内容,确像是宫殿里早朝时,百官朝见君王的样子,大有永庆升平之势,心中非常高兴。 
  其实,这副对联,是帅承瀛站在孟姜女庙前,远眺大海中所谓的“孟姜女坟”岩石,看到那茫茫大海,想到那潮起潮落的景况;看到那湛湛高天,想到那浮云变幻,常长常消的气势,遂写出这副对联。这副对联,既有生动的海天景物描写,又抒发了对孟姜女的怀念,真是遗恨绵绵,哀思缕缕,拂不尽焉。 
  和?本想就此联的晦涩,攻击一下帅承瀛。但是,听了帅承瀛的这一番解释,觉得也无懈可击了,便转贬为褒,就此也赞扬一场。 
  关于这副名联,帅承瀛未有落款,乾隆在跟前也不便留款,因此长时期以来,人们只能传诵,却不知为何人所作。直到帅承瀛谢世后,人们从他的爱妾赵茹倩所存的墨迹笔录中,才得知为帅承瀛所为,记载颇详。 
  这次东巡,乾隆已是73岁高龄的老人了。虽然有些年迈,但是兴致还在。山海关北,便是蒙古草地,多有驴车。待他乘御辇出了山海关来到盛京地面时,已有地方官备了许多驴车,前来接驾。 
  乾隆看了,大喜。 
  原来,出了山海关,便是盛京所属地面。由此往北,便是蒙古地界。清兵入关前的古战场,如杏山、松山等,皆在附近的大凌河城一带。乾隆这次东巡,距上次东巡时间较长。他心中有一个打算,想借此机会联络一下蒙古王公等,以便安定边关。这是乾隆每次巡游的目的之一。在这接近蒙古地面的地方、盛产毛驴,多有驴车,因此出现了驴车接驾事。扈驾大臣以为“驴车”称呼不雅,便改为“骡车”之称了。此,也算趣谈。 
  乾隆及群臣出了山海关后,便在杏山东大营行宫作了暂时驻跸,召见了蒙古敖汉、奈曼、巴林等各部王公、台吉,以示关怀。那些前来进见的蒙古王公、台吉,见到圣颜后,深为动情,有的竟跪地落泪不起。乾隆见此,大为动容,邀蒙古王公、台吉骑马赛行,驱车登山,好不热烈。那些王公、台吉一看,只是连呼“万岁”,情同山呼海啸一般。 
  作为扈驾随臣的帅承瀛,见此也很受感动,当即吟诗道: 
  山海关外又逢关, 
  杏山秋月映东寰。 
  感慨有生缘肺腑, 
  此后经年忆此年。 
  乾隆得知帅承瀛作感奋诗,也是兴致大起,随即也依韵吟出一首。只见那诗写道: 
  朕作东巡阅边关, 
  只为问俗看人寰。 
  若得山河皆似锦, 
  但愿同贺太平年。 
  乾隆这次东巡,七月二十日至热河,八月二十四日至盛京。到达盛京后,他考察了萨尔浒古战场,并写出了《萨尔浒题十二韵》,其序云:“问幸亲制书事长篇昭示来浒,昨岁为合韵诗于太祖、太宗,耿先志述成”。据传,此诗为帅承瀛代笔写就。此类诗,在帅承瀛一生中多矣。其本人著作遗世甚少,这也是其原因之一也。 
  清正史载:乾隆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十三日,生母钮祜禄氏。钮祜禄氏,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嫁于胤祯,是年13岁。其父凌柱,其兄伊通阿。钮祜禄氏86岁卒,谥号孝圣慈宣康惠敦和诚徽仁穆敬天光圣宪皇后,简称孝圣皇后。她还有一个谥号,为圣母崇庆慈宣康惠敦和裕寿纯禧恭懿安祺皇太后,简称崇庆皇太后,此谥号为乾隆所尊颂。 
  然而,《清代野史大观》载:乾隆出于浙江海宁陈氏。 
  据传,康熙年间,皇四子雍亲王胤祯与朝中大臣阁老陈诜很相善。 
  陈诜,浙江海宁人,字叔大,号实斋,康熙年举人。历官刑部都给事中、贵州及湖北巡抚、内阁中书、礼部尚书,素以阁老相称。他言行一致,言多施用。曾请修天妃闸,以奠淮、黄,又筑浙江海宁海塘,有功于世。他洁己爱民,政声卓著。卒谥清恪。有《四书述》、《读律述》、《玩辞述》等著作传世。 
  当时作为王妃的钮祜禄氏,生得美貌,深得雍亲王宠爱。 
  她与陈诜夫人也很要好,彼此相互往来,以为常事。 
  相传,陈诜52岁时,其夫人忽然身怀有孕。陈诜喜出望外,但求能得一子,以继香烟。偏巧,此时钮祜禄氏也怀有身孕。她亦盼望能生一男,日后好出人头地。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十三日,钮祜禄氏与陈夫人同日同时分娩。陈氏生了一男,遂了心愿;钮祜禄氏生了一女,愁闷不绝。钮祜禄氏身边的婢女李妈,精明透顶。她通晓钮祜禄氏的心情,便奏道: 
  “奴才愿为王妃效劳,若同意吾能将公主变成小王。” 
  随即,她秘语一番。 
  钮祜禄氏听了,心中大喜,差李妈去办。 
  这日,李妈出了雍亲王府,来到陈阁老府上,说道: 
  “恭贺夫人喜得贵子。” 
  然后,又禀报说: 
  “王妃亦生了小王。王妃让老婢前来禀报夫人,待月满时,请夫人带小官人过亲王府一述。” 
  陈夫人听了,自是高兴,便一口答应下来。 
  待到两个孩子满月那天,王妃不见陈夫人与小官人进府,甚是着急,遂令李妈去接。 
  当李妈来到陈府时,见陈夫人正害病,陈阁老见势也有改日再进见之意。 
  李妈道: 
  “我家王妃已于亲王府备齐各种礼品,专候夫人与小官人到,如不能赴会,恐怕王妃会生气的。” 
  陈阁老听了,想了半天,这才决定让奶妈抱小官人随李妈去亲王府。 
  到亲王府后,李妈让陈府奶妈在下房等候,自抱孩子去见王妃。 
  一直等到日暮黄昏,李妈才将孩子交还奶妈。妈奶见天色已晚,也顾不得仔细查看,便匆匆抱回府去。 
  回到陈府,揭开襁褓一看,不由大吃一惊,一个好端端的小官人,竟然地变成了个女娃。 
  陈夫人拍手大哭,好不痛心。 
  陈阁老也非常忧伤,但内心明白,知道是王妃有意将儿换去,以图日后好成皇帝老子。于是,他对夫人说道:“不要哭闹,也不要声张。出了这等事情,怎能惹起皇家,只好将错就错,忍了下去。否则,后果难想。” 
  说罢,陈阁老借故告老还乡,携眷属回老家浙江海宁去了。 
  日后,王妃抱着小王子与雍亲王见面,说是自生。 
  这个孩子,便是后来的乾隆皇帝。 
  后来,“陈与帝共一宗”之说,不径而走,传遍朝野。 
  一日,乾隆帝也知道了。 
  他很想知道此事根底,便打算南下寻父。 
  一日,他带近臣刘墉微服出访时,在承德避暑山庄东门外二仙阁板棚街口,见一自称“赛神仙”的算命先生。 
  乾隆说道: 
  “我要寻找一位最亲之人,不知可否能找到?” 
  赛神仙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他见眼前这人气宇轩昂,出口不凡,颇有帝王相;又闻当今圣上好微服私访,恐问卦者即乾隆天子也。于是,他未敢冒然直答,只说出一首诗来,道: 
  离天不远去参禅, 
  白衣大士有真传。 
  仙凡之隔难求见, 
  虔诚近在咫尺间。 
  二人听了,冥思苦想,不得一解。 
  还是刘墉有法。他翻看热河寺庙总志一书时,忽得一寺,名“近天禅院”。心中大喜,遂说与乾隆。 
  乾隆道: 
  “何说?” 
  刘墉道: 
  “‘近天’,乃‘离天不远’也。此庙正在热河。” 
  于是,他们君臣二人便向近天禅院走来。 
  到近天禅院,净手求签,得四句话: 
  六下江南, 
  数度金山。 
  虽见亲面, 
  不易团圆。 
  乾隆大喜过望,效皇祖康熙法,六下江南。 
  但此说太直,有碍尊颜。于是,便由刘墉编出南巡原因:奉母后南巡,游览山岳,省方问俗,兼考察“吏治、戒政、河务、海防”。 
  这是第五次南巡。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正月十二日,离京,五月初九日还驻圆明园,先后历三个月二十天。 
  乾隆这次南巡,主要扈驾大臣是帅承瀛,还有王杰、纪晓岚、和?几位。 
  乾隆所以要选择帅承瀛做随从,除了帅承瀛机敏多变、才智胜人、讨乾隆喜欢,以及他们之间的“老主同场少主师”的真挚情份外,还有更重要的一个原因,那就是因帅承瀛出身于豆腐之家。 
  原来,海宁陈氏也出身于豆腐之家。 
  据陈氏后裔著述所载:陈氏最早不姓陈,而姓高,渤海人。其始祖高谅,明初迁浙江,求读于海宁。 
  高谅是个穷童生。 
  一日,他在上学路上,于海宁赵家桥上小憩,不慎落水。 
  幸亏有个卖豆腐的老汉打桥上经过。他名叫陈明遇,人唤陈公。上天夜里,他做了一梦。梦见赵家桥下有一青龙盘柱。此刻,他见有人落水,便急忙救起。高公以为吉庆,便将高谅领到家。 
  偏巧,陈公无子,只一女,便招为婿。 
  高谅与陈公女所生之子,嗣外祖父姓,取名陈荣。 
  陈荣稍长,承继祖业,以磨豆腐为生。 
  陈氏,自陈某至陈诜氏,以传十世。其族自明代中叶即发科,至明末陈遴带头降清,益受恩宠,官至极品,代有人才。三百年间,科举中进士者二百数十人,仅清代就出了三朝宰相,各部尚书十一人。 
  帅承瀛与海宁陈氏,皆起身于豆腐世家。这种巧合,自然讨乾隆介意。 
  乾隆与帅承瀛来到海宁陈家,“升堂垂询家世”后,将帅承瀛唤到一边,说道: 
  “帅爱卿,朕待你如何?” 
  帅承瀛闻听,急忙跪曰: 
  “回禀圣上:恩宠如山,臣终生难忘。” 
  “既然如此,朕就不拿你当外人了。今有一事,与你商榷,你当守收口如瓶,不得外传。” 
  “臣万死不敢。” 
  “那就请起述话。” 
  “谢皇上。” 
  帅承瀛随即站起。 
  乾隆说道: 
  “朕本次南下,绝属家事。朝野所传,大概你也有所闻。可是,本次来,仍然没有见到最亲的人,与前几次的结果一样,岂不令朕失望。” 
  帅承瀛对此亦略知一二,心照不宣。乾隆所说“最亲的人”,即指所要寻找的亲生父母也。 
  这会儿,帅承瀛听了乾隆的话后,说道: 
  “启票圣上:这次南巡,不同前几次。这次到海宁,圣上所要见的最亲的人已经见到了,愿望已经达到了,臣早当祝贺。” 
  乾隆听了,有些莫名其妙,问道: 
  “爱卿此话何来?” 
  帅承瀛凑前一步,悄声说道: 
  “昨日同圣上来时,圣上曾去陈氏祖堂拜祭,不知圣上可看到了什么?” 
  “在祖堂外间卧房处,见一双木床,木床下放两双鞋子、一乾一坤。” 
  “那张木床可是陈氏先人卧床?” 
  “正是陈阁老夫妇卧床。” 
  “那么,其床下的一男一女鞋当也是先人的了?” 
  “正是陈阁老夫妇鞋屐。” 
  “你看到这双鞋子,就等于见到最亲的人了。” 
  “怎么见得?” 
  “你见到这双鞋子,就等于你已被承认了。” 
  “如何说来?” 
  “那鞋子可是怎样放着来的?” 
  “头里跟外。” 
  “头里跟外,证明鞋倒放,‘倒’谐音为‘到’。”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