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离开西山以后,西山的日日夜夜使得白居易常常梦牵魂绕,留在自已的记忆之中。长庆二年(公元822年)二月,他被改任为杭州刺史,在赴任途中,路过浔阳(黄梅县古县治),又一次来到阔别三年的草堂。那里的书房、药台、竹窗、莲池,还和当年一模一样,草堂周围的景色,依旧十分动人。白居易特地在草堂住了一宿,第二天才返回浔阳(黄梅),继续赶路。
打这以后;诗人再也没有重返草堂。他七十多岁时;还从洛阳写诗《寄题西山旧草堂兼呈四祖寺道僧》;他在诗中不胜感慨地写道: “三十年前旧草堂;而今虽在鬓如丝。登山寻水应无力;不似江州司马时;”白居易虽是古稀之人;但对浔阳(黄梅)西山的怀念还是那样真切;深沉。
历尽沧桑;时过境迁;后来草堂沦废了;至今在双峰山下;草堂的断壁残墙还能被细心的游人所辨出。
现在;西山碧玉流畔的花桥;是白居易咏桃花的地方。他有一次是四月份游四祖寺;经过这里;看到桃花怒放;千树红艳;高兴得击节称妙;他发现山下早逝的春天;竟在西山又找到了;他欢快地写下了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的千古名句。从明、清时代开始;西山四祖禅寺香火很旺;游人香客人流如潮;文人骚客题字赠诗甚多;人们在参禅拜佛的同时;更多的是瞻仰这位天才的诗人的草堂;寻访诗人的足迹。
寻访帅承瀛足迹之二 '本章字数:2185 最新更新时间:2008…02…11 21:04:53。0'
涉笔成趣 佳作生辉
苏轼与黄梅东山
詹 玮
佛国禅宗东山,以她优美的景色,瑰丽的传说,拨动过多少诗人的心弦,他们不可自抑的诗情在这里喷发,留传给后世的佳作在这里诞生。其中不少人的东山之行,在文学发展的史册上也是值得书上一笔的。现在,我们来寻访一下苏轼在东山流连吟咏的地方,就可以看到这位宋代著名文学家创作活动的几个颇有意味的片断。
文学就是人学。文学作品要描写人,文学家就要熟悉各种各样的人。苏轼一生在各处游宦,与各种不同身份的人过从交游;作为精通禅学的苏轼,在黄梅县东山自然要寻访寺庙,结交和尚了。
苏轼数次登临黄梅县东山。他第一次游历东山,是他因反对王安石变**居黄州(今湖北黄冈一带),当了四年团练副使之后,在调往河南汝州(今临汝县)的赴任途中,即在宋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四月下旬。
苏轼几次上山,黄梅县东山西部的禅宗五祖寺都留下了他的游踪,主要是因为他父亲苏洵生前曾游五祖寺,并在这里结交了几位朋友,如今儿子前来,也是为了拜访先父的旧友。因此,苏轼来到五祖寺感到格外亲切,好象领略到父亲的遗风,还特地在寺内住了一宿。为此,苏轼写了《过五祖寺》一诗以纪之:
冯茂峰头路接天,梵音堂下月临泉。
此生初饮东山水,他日徒参雪窦禅。
袖里宝书犹未出,梦中飞盖已先传。
何人更识稽中散,野鹤昂藏未见仙。
诗中“袖里宝书犹未出,梦中飞盖已先传”是怎么一回事呢?苏轼在这首诗的序中说到,他在五祖寺住宿时,想到次日恰是他父亲去世的忌日,按照佛教的礼节,便在一种形状如伞的礼品“盖”上面题了一首颂佛的诗,赠给寺中长老智清,智清见到“盖”以后,如获至宝,拊掌笑着说:“昨天晚上我就梦到宝盖飞到哪里,哪里就着火,难道是它呈现的吉祥吗?”智清这番话,也许真有其事,也许是虚以应酬的客套话,但对生活观察细微的苏轼,却觉得这件事饶有风趣,便据以实情,写下了上面那首诗。
在苏轼到五祖寺之前,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之弟苏辙在贬官筠州(今江西高安县)途中,曾经过黄梅县东山,到过五祖寺。苏轼与苏辙和五祖寺长老还有几首唱和之作,其间也倒有一段奇妙的插曲。
苏辙到筠州后,曾作了一篇《东轩记》,这篇文章一传开,苏辙便得了“东轩长老”的绰号。一次,苏辙的女婿曹焕从黄州苏轼处要去筠州看望岳父,临行前苏轼写了一首绝句叫他带给苏辙。曹焕路过黄梅县东山时,把苏轼的绝句拿给五祖寺原长老晓常看,晓常看过后感慨万端,立即和了一首:“东轩长老未相逢,已见黄州一信通。何必扬眉资梵击,须知彳里事同风。”诗成,长老晓常送曹焕出门,回到室内盘膝而坐,便溘然逝去。
这位长老的死因是难以查究的,但苏辙知道后,不免感到震惊,便作了两首诗,其一答苏轼,其一答长老晓常。这两首诗,到第二年苏轼游五祖寺时才看到,颇有感触,也追次晓常韵,和诗一首:
大士何曾有生死,小儒到处觅穷通。
偶留一块千山上,散作人间万窍风。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到苏轼对人生的慨叹,对那位从未见过面的长老也怀有感念之情。
宋代三苏这三颗文坛明星都相继光顾五祖寺,后人建有东坡亭用作纪念,五祖寺这座佛国禅宗千古名刹也因之更加名重一时。
苏轼第一次上山,游览五祖寺后,接着便登上白莲峰。白莲峰顶旁有池,池中植有白莲,相传,是禅宗五祖弘忍亲手栽培的。菩萨多以莲花为宝座,古时寺里多植白莲。由于当时门徒众多,成份复杂,弘忍认为修西方之净业,不应为名利淤泥所污,要像莲花出淤泥而不污,故植白莲花。既借此教徒,又可供欣赏。只见那白莲茎枝繁茂,绿叶如盖,花白如雪,亭亭玉立,婀娜多姿,争芳斗艳,清香四溢。为此苏轼写了《登白莲峰》一诗以纪之:
登岭势巍巍,莲峰太华齐。
凭栏红日早,回首白云低。
松柏月中老,猿猱物外啼。
禅师吟绝后,千古指人迷。
这首诗景象开阔,意味深长,一直为人们所喜爱。
除白莲池外,这里还有二十四泉,激流奔涌,穿涧而出。涧上有石亭横跨峭壁,这便是著名的听泉亭。
苏轼漫步溪涧畔,伫立听泉亭上,远眺万里长江,笑指五祖僧堂,这里的山容水态,使他心旷神怡,乐而忘返。
在苏轼来此之前,苏辙曾到此游历过,后还因五祖寺新建僧堂,应长老智清之约写了《五祖寺新修僧堂记》。这次苏轼来游,寺僧更是敬若上宾,长老还请苏轼为听泉亭题字,以书刻于石崖,苏轼欣然允诺,当即书写,后来由苏轼书写的“流响”两个大字,由长老请石匠书刻于寺院内西北隅的听泉亭下的崖石之上,为游人所赞赏。
苏轼还曾到山脚龙坪温泉洗过澡,留下一段作诗的趣话。那时,龙坪温泉来了一个叫可遵的福州和尚,此人附庸风雅,动辄题字作诗,哗众取宠。当地和尚表面上对他客客气气,内心却很反感。这一天,可遵写了一首诗贴在龙坪温泉的墙壁上,逢人便炫耀一番。诗云:“禅庭谁立石龙头,龙口汤泉沸不休。直待众生尘垢尽,我方清冷混常流。”苏轼看到这首并不高明的诗,即兴赋了一首:
石龙有口口无根,龙口汤泉自吐吞。
若信众生本无垢,此泉何处觅寒温?
可遵一见,可真有“望云惭高鸟”之慨,自叹不如。众僧读后,都纷纷喝彩。因为苏轼诙谐地教训了那种妄自尊大的人,对大家来说,自然是件快事。
黄梅县东山的人和事,就是这样为苏轼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这是苏轼,也是历代伟大的文学家成功的秘诀之一吧。
寻访帅承瀛足迹之三 '本章字数:3746 最新更新时间:2008…02…11 21:07:24。0'
心分国忧 诗壮山色
李白与黄梅县蔡山
詹 玮
(一)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这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李白所写的著名诗篇《江心寺》。
蔡山江心古寺,闻名天下。古往今来,多少迁客骚人驻足于蔡山江心古寺之前,题写了难以数计的赞颂诗篇,但是,李白的这首诗却被人们公推为首屈一指的作品。它以飞动的气势、精当的比喻、大胆的夸张、整齐的声韵深深地打动着人们的心。宋代文豪苏轼称赞这首诗说:“古来唯有谪仙句。”这确实不是过誉之辞。
“五岳为辞锋,四海作胸臆,”这是人们对李白诗歌的称道,也是李白很多诗歌的概貌。天际奔流的扬子江,天上飞来的黄河水,白帝的彩云,峨嵋的明月,一幅幅绮丽的图画都活现在李白的笔下。山中产大龟的黄梅县蔡山,自然也以她独具一格的风光吸引着李白,据我们所知,李白一生至少五次游览过蔡山。
唐朝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25岁时,就抱着“四方之志”,离蜀远游,沿着长江流域,南游洞庭,北游襄汉,东上蔡山,这是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第一次跨进蔡山的门槛。天宝四年(公元745年),李白南下漫游金陵,第二次游览蔡山,江心寺前的“二度梅”,使得李白流连往返,久久不愿归去。以后,李白又三次到过蔡山,并隐居江心寺。蔡山秀美的山水激发了李白的诗情,他一生为蔡山为题或以蔡山而作的诗共有十多篇,李白的名篇佳作为蔡山增添了光彩,使得她更加引人瞩目。
(二)
诗人的命运必须和祖国的命运息息相通。李白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和“奋其智能,愿为辅弼 ”的政治抱负。他一生保持着功成身退的处世态度和不事权贵的傲岸品格,这样他必然不为当权者所赏识,在他一生的政治生涯中,就受到两次大蹭蹬,他报国立功的志向终究没有实现。
前一次李白正值中年,由友人所荐,被唐玄宗召入京师,供奉翰林。李白一贯“戏万乘如僚友,视俦列如草芥,”他哪里愿做那些权贵大臣和斗鸡蹴趵之徒的御用文人,他毅然摆脱了豪华的宫廷生活,告别长安,浪迹天下。后一次,李白已到晚年,在安史之乱以后,他无辜遭到囚系浔阳(黄梅县古县名)、长流夜郎(今贵州遵义附近)的处分。李白的这一次不幸遭遇就和蔡山密切相关。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次年春,李白偕同妻子宗氏由北往南,经安徽宣城一带,最后上了蔡山。他这时已经五十开外了,老人的心境更能领会江心禅寺的含义,他更加喜爱蔡山了,说:“予行天下,所游览山水甚富,俊伟诡特,鲜有能过之者,真天下之壮观也。”李白就在这样一个孤峰危楼之地筑有“太白读书室”。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李白真是感谢大自然为他在人生长途跋涉中,安排了这个短暂歇息的住所,诗人以禅寺为邻,以晋梅作伴,避居下来。
李白栖遁山林,他的爱国热情却丝毫没有冷却,他一直关注着动荡不安的政局。山村的长风曾给他送来远方的讯息,耳畔的松涛曾激起他心中的波澜。他一直深切怀念着备受战争苦难的北方人民。当他得知安禄山攻陷东京洛阳,在那里做起大燕皇帝时,极为愤慨,挥笔疾书:“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李白想到自己一生漂泊,不被赏识,当此国家存亡危急之秋,自己仍然无所用力,悲凉之感油然而生。但他对当时境遇并不甘心,他写诗策励自己:“大盗割鸿沟,如风扫落叶。吾非济代人,且隐屏风叠。”他在积聚心中的力量,等待着报效祖国的时机。
安禄山叛乱不久,唐玄宗就弃宫逃避到四川,途中下诏予第十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