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可汗-第3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之。”
  说罢便从后门向外走,身边的随从跟着出去。他们另外找了一处官邸设案商议军务。突厥大军南下大战一触即发,这才是当务之急。
  各人找了位置坐下,张五郎先就分析军情:“西城距离中城四百九十里,加急军报从西城发出恐怕已是一整天之前的事。此时突厥兵早已兵临西城开始进攻,西城目前的状况,恐怕已经是失守了。”
  张五郎面相俊朗身材颀长,神情举止中规中矩,为人也很正派,颇有那种大众公认的君子之风;相比之下殷辞就显得英武不足,脸太白太清秀,虽然嘴上有一横帅气的小胡子,但看起来仍然跟一个小白脸似|的,不过他通常是以儒将自居,平时是兵书不离手,走到哪里都要随身携带一本书籍。
  这时殷辞也赞成张五郎的估计,提出建议道:“这次突厥人入寇正当我们毫无准备的情况,西城已无办法,维今之计应尽快整顿中城东城的兵马,使之尽快恢复士气和战力,特别是中城驻军兵马最多有近两万,又是安北都护所在,更是至关重要。到时再合关中军三万,安北地区总兵力达五六万人,依托中、东二城要塞为根本伺机出击,打退突厥人胜算很大。”
  在军事上的议论主要就是他们两个将领在说话,幕僚们很少插嘴,毕竟术业有专攻武将有带兵经验阅历更有发言权。而鲍诚李逵勇等部将的文化和见识有限,于战争大局的眼光也比不上张、殷。
  薛崇训却一如往常地沉默了,每当幕僚部将们议论事情的时候,他都很少说话只顾倾听和思索,然后做出决定,这是他的一贯习惯。不过他的沉默并不影响大家议论,因为他们都知道薛崇训要做出决定需要权衡各方利弊,在他面前将各方面可能他想不到的关系说清楚,有助于得出较为合理的决策。
  今日又与往常略有不同,许久薛崇训都没有说话,不知在想着什么。张五郎等人也感到有些奇怪:按理现在这军情也没有什么太多的选择,要下决定应该很容易才对。
  该提的谏言都提了,众人一时找不到话,都转头看向坐在北面一言不发的薛崇训。他仍然低着头一言不发。
  他心里此时想的不是西城的安危或中东城的防务,而是身上挂的“单于道行军大总管”的印。
  长安朝廷不堪战争负担,是打算要和突厥人暂时议和的。
  “议和”他可能想得太出神了,就把一直琢磨的这两个字发出声来。
  将领们愕然,幕僚们若有所思。
  这时薛崇训抬起头来,总算说话了:“我听过一句话:和平是打出来的。今年我们要尽量和突厥人达成和解,但是在议和之前,必须要咬它一口,让其知道痛才明白‘和’字的意义。”
  “薛郎打算如何教训突厥人?”
  薛崇训冷笑道:“自然是进攻野战,守是没有头的事儿,抓住主动权才是正道。”
  王昌龄谨慎地劝道:“安北镇初经变故,军心不稳,而奏报上言突厥人马不下十万,形势对比一目了然。万望薛郎三思:如依要地固守伺机出击至少能保安北边境无虞;若在不利情况下出击,恐失要地。”
  薛崇训起先想了许久,现在已毫无犹豫:“我已思量妥当,就这么决定吧?”
  众人没有再提出什么异议,他虽然用询问的口气,但一帮熟人都知道没啥改变的可能了。
  他沉吟片刻又说道:“调拢中、东两城及附近各部的战马,以关中军为主力组成一支适合快速行军的军队听候调遣,而守城的将士无需太多军马应把马匹让出来。到时留几千关中军在中城助防,并调几员大将到东城布置城防;而我军以进攻兵力为主,以此准备作战方略。”
  决定已下大伙便分头干活,以期实现单于道行军大帐的设想。西城已被认定无可奈何,援军自然是没有派出,只有一些斥候向西北方向散出打探军情;这几天大伙主要是在中城和东城调兵调马,从事内部整顿。
  不料计划赶不上变化,过得几日,薛崇训忽然得到探马来报,西城仍然未破!
  这个消息让薛崇训以下的文武官员都感到不可置信。西城虽然修得坚固,但在一盘散沙的情况下凭借不足一万的军队抵挡突厥至少十万大军而不破,实在是一件让人很难意料的事。没有中军没有协调各部的中心,正常情况下不仅作战混乱,一受攻击即崩溃也是正常现象
  薛崇训回顾左右说:“可能是城中的文官召集低级将校稳住了军心,这才能坚持下来。”他心道宋明时期也是文官带兵,文官虽然主要修诗书典籍,也不是一定就不能指挥大军打仗。
  众人都疑惑地点头应付,有人说道:“究竟是怎么回事,只等城中有突围而出的信使回来就知道了。他们兵力不足苦守城池,定会想办法派人出来催援兵的。”
  张五郎道:“既然西城还有希望,咱们于情于理也不能坐视不顾,如果能守住此镇,我军的纵深就更大,形势会变得更加有利。我建议尽快调兵增援,与西城守军里外呼应击退突厥人。”
  薛崇训听罢毫不犹豫地赞同道:“五郎所言正合我意,有西城为据点,对我主力出击与敌正面对决大有裨益。即可下令,命令已集结的马军各部整军备发!”
  战场瞬息万变,适时作出反应才能适应形势需要。薛崇训部并不拖延,干脆果断地就出兵。
  时关中军三万,留了五千步军在中城守护安北都护府,其余二万五千人加上从中、东二城调集的马队近万人,组成了一支三万多人的大军,由薛崇训亲自率领,以张五郎殷辞等嫡系心腹为副,加上关中军数十员大将节制各部,一众人马便浩浩荡荡地出中城,径直向西城驰援。
  大军方行了一日扎营,果然就遇上了从西城趁夜突出的一小队轻骑。这几个报信的人得到了薛崇训的亲自召见,并在大帐中设了酒肉赏赐以示嘉奖西城兵勇的顽强。
  他们中的一个带队的抱拳道:“卑职等受西城中军之命出城求援,今见晋王已发大军西来,我们的使命就算完成了。”
  “西城中军?”薛崇训很有兴趣地问道,“是在主持城防?能在毫无准备亦无兵权的情况下镇住各军苦战,倒是个人才,真是危难中方显英雄本色啊!”
  薛崇训这么一提,信使立马就来了劲,钦佩之色溢于言表:“李公子正是如此的人,有勇有谋,西城这回没有他早就破了!初时众军觉得他十指不沾阳春水的模样年纪又小,表面上勉强服从军令,心下都不怎么踏实;可是不出一日,李公子便料事如神,他说要注重设防的地方都有突厥兵猛攻,众将稍服。有一回北门打得十分辛苦,城上的兄弟死了六七成,突厥兵已经攻上墙了,李公子提剑率兵杀上去勇不畏死,又把墙夺了回来”
  “谁家李公子?”薛崇训问道。
  信使道:“名讳李适之,宗室之后。”
  这小子实在太偏门,薛崇训对历史上“四明狂客”这种名号也记不住了,愣是没想起是李家哪一脉有个叫李适之的人才。他便转头看向二龄。
  张九龄不动声色地说道:“太宗曾孙,常山愍王(李承乾)孙。常山愍王在太宗时任太子欲夺位,遂被罢了皇储,那一脉便一蹶不振,后来在各朝亦不得志。”
  果然还是张九龄这种一门心思走仕途的人才对当代政|治了解得很深,各种细节都记得清楚。
  “哦了解了。”薛崇训点点头。
  那信使还未尽兴,将李公子如何暂领军权,如何号令诸军布防作战,各种大小事都滔滔不绝地说了出来,甚至可能有的“故事”还是道听途说真假难辨。
  他说得起劲,但薛崇训的表现并不热心,只是微笑地听着,既不打断别人的话也不夸赞。
  薛崇训显得很有耐心,接待完了信使又让他们饱吃饱喝一顿才叫他们下去安顿。这时天色已很晚了,诸幕僚将帅也告辞各自去歇息。
  帐外月黑风高,没有下雨,但天上一颗星星也看不到。张九龄与王昌龄一路,忍不住轻声说道:“那人的远见也不过如此,毕竟岁数太小经历有限。”
  王昌龄自己的年龄也比较小,听罢心下有些不快,便说道:“城破了命都可能丢,估计也没办法的事。”




  第四十二章 诀别
  又是一个阴天,天空灰蒙蒙的。就连绿色的草地也仿佛蒙上了一层脏兮兮的朦胧不清的灰尘,大草原上铺天盖地的军队犹如海啸一般涌动,灰黑的色调不断蚕食着大地上仅有的绿意。军队的衣甲大多基调沉暗,特别是突厥人,因为草原上缺水,他们大概是不怎么习惯洗澡洗衣服;唐军这边好一点,有些骑兵装备了明光甲,这种铠甲反光看起来就要光鲜一些,不过在这阴天也没多亮。
  以关中军为主的薛崇训野战部队自南边来,几万人的庞大部队一路走了几百里,自然早就被突厥人探明行踪了,于是两军相对缓缓靠近,阵营渐渐对圆。
  风沙还很大,而且风向自西北来。薛崇训身边有人说道:“咱们是逆风啊。”
  薛崇训记得孙子兵法说战争三要素天时地利人和,显然这回天时是处于劣势:骑兵对决风向很重要。何况这风很大,完全不能忽略这是来自西伯利亚的礼物。每逢春季,河套地区称为“风季”,正是西泊利亚那边空气流动最快的时候,而它正在中国的西北部地势较高,于是就有现在这么一个状况了。
  大伙的头上都笼着兜帽,用布巾捂着口鼻,免得一开口就整一口的沙土。不过在薛崇训看来风里的沙土并不多,大约这个时代西面的植被破坏还不严重,大伙没见识过“沙尘暴”是啥操|性。
  突厥人和唐军越来越近,又有人忍不住说:“瞧着架势,不下十万。”
  薛崇训笑道:“哪次咱们不是以少击众?”
  “哈哈”众军顿时大笑起来。
  薛崇训作为一个战胜率较高且名声较响的主将,给将士们的信心加成很大。尚未开战,大伙看起来都比较乐观,一个很直觉的感官便是:既然他能以六万击溃五十万吐蕃大军,那么以三点五万击败突厥大军也不是什么问题吧?在这个时代,东方世界最强大的帝国除了唐朝就是吐蕃,突厥人还进不了前二。
  当然也有很不乐观的人,那就是三城降将。他们被要求以五十骑发动对突厥军十万的正面进攻人数差距两千比一,显然乐观不起来。真是一个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
  两军相距两三里地停了下来,双方都开始准备正面火拼,按照常规作战,首先以小股人马试探射程火力等事再组织前军备战是必要的。
  不过薛崇训好像压根没想到那一出,他比较关注的是三城的约五十员降将。策马来到前军,只见降将们已被押到前面了,正在那里穿戴盔甲。
  薛崇训于马上喊道:“要什么军械都给他们,只要军中有的东西!”
  李贵等人也不客气,穿了最精良的明光甲,又要了马槊长兵,横刀、障刀等一应备齐,没人携带长短兵器数件,还要求肥马数十匹。
  薛崇训接过部下送上来的一面大旗,下马向降将们走了过去。鲍诚等武将忙护在左右,神情有点紧张,毕竟那帮人是要死的罪将而且又给武装起来了。反倒是薛崇训显得神情自若。
  只见那旗上写了一列大字:大唐将校敢死队。
  薛崇训把旗交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