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论语别裁(上册)-第6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读得没有艺术境界,很痛苦。过去我们读书,像我个人,喜欢研究佛学,喜欢研究禅。 在当时来说,是开倒车,没有人理的古董,但是我喜欢,有兴趣,爱学什么就学什么。 若是让我学政治、银行或经济,恐怕打死我也学不好,说不定圈圈都会画错,一万元多一个圈就是十万元。 谁知道当年所走的冷门,几十年后的今天都变成这么热门,真是我想不到的。那当年为什么求这个学问?

    为自己作,没人要求,只是自己兴趣所在,非做不可。 因为这样,才没有条件,没有限制,也不考虑这一套东西学了能不能混饭吃。 没有饭吃喝稀饭,没有稀饭还有西北风,谁管它那么多!必须有这个精神,才能深入,才能称为学问,所以“吾不试,故艺。”大概可由此看到一些名堂了。下面说到孔子真正学问的修养境界:

    子曰:吾有知乎哉?

    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

 480

    子 罕 第 九764

    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这是孔子的真正修养,尤其是反映前面所讲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道理。 孔子说,你们以为我真正有学问吗?

    我老实告诉你们,我一点学问都没有,我什么都不懂。有不曾受教育的人来问我,我实在没有东西,就他的程度所问的,我便就我所知的答复。 如果他本身很鄙俗,来问我一个问题,我的确答不出。 那我怎么办?因为没有主观,没有成见,就“叩其两端而竭焉”

    ,反问他提出问题的动机,就他相对思想观念的正反两面研究透了,给他一个结论。 所以我没什么学问,不是我给他答复,是他自己的意见提出来问我时,我替他整理作个结论而已。 教育本来就是这样,真正的学问修养也是这样。 知识最高处就是“无知”

    ,就是始终宁静,没有主观,先没有一个东西存在,这是最高的学问境界。 不但孔子如此,世界上很多大宗教家、教主、哲学家,都是如此。希腊第一位哲学家——西方文化中的孔子——苏格拉底,也和孔子一样,出身贫苦,什么都懂,行为作人也很相似于孔子,他说:“你们把我看成有学问,真笑话!我什么都不懂。”

    这是真话。 释迦牟尼也讲过这样的话。 他十九岁放弃了王位而出家修道,到了三十二岁开始传教,八十一岁才死。 四十九年之间,他最后自己的结论说:“我这四十九年中,没有讲过一个字,没有说过一句话。”

    真理是言语文字表达不出来的。我们可以退一步说,孔子所讲的“无知”

    ,是俗语说的“半罐水响叮噹,满罐水不响。”学问充实了以后,自己硬是觉得不懂,真的自己感觉到没有东西嘛!空空洞洞的没有什么,这

 481

    864论 语 别 裁

    是有学问的真正境界。 如果有个人表现出自己很有学问,不必考虑,这一定是“半罐水”。从学武的人就很容易看到,那些没练到家的人,就喜欢比画,他是筋骨发胀,并不是故意的。 而练到了家的人,站在那里好像风都会把他吹倒,打他两个耳光,他会躲开,绝不动手。 学问也是一样,一个人显得满腹经纶的样子,就是“有限公司”了。 所以孔子这一点,就是学问修养成就的真正境界。下面是孔子晚年的感叹: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这是感叹时代,孔子认为自己一点希望都没有。 他的希望不是对他个人,而是对于时代,感叹时代的无法挽救。 我们中国文化中,有几样东西很奇怪的,就是龙、凤、麒麟。中国文化是龙的文化。黄帝的时候,就对龙的观念非常重视,而且一直流传到现在,中国文化的标志就是龙。 讲到这里是一个大的问题了。 西方人据《圣经》,认为龙是恶魔,所以有一派教会,不准家里有龙的画及模型。 而且更认为第一次“黄祸”是元朝;还有第二次“黄祸”

    ,就是东方这个“魔鬼”要来了。 这是西方文化的秘密。 过去英国人已经做了一百多年的试验,促使中国的孤儿与外国的孤儿结婚,结果第一代生下来,眼睛变黑了;再生一代,头发也变黑了;到了第三代皮肤也变黄了。 随便怎样配都是这样。 所以西方人看到中国人的东西,他们内心上都在防备。 我们身为中国人,对这件事,不能不知道。 所以西方政治方面的人物,知识分子,尽管对中国文化敬佩,但他们内心还是处处防着我们。 西方人

 482

    子 罕 第 九964

    有了这种思想,所以认为“龙”是可怕的,国内某一教派的人也有这种错误的观念。另外,西方文化有一派认为中国的龙就是恐龙,这也错了。我常告诉西方朋友,不要把恐龙当作中国文化中的龙。但中国文化中的龙到底有没有?连我们自己都搞不清楚。 在中国的历史上,始终没有一个人看到整个的一条龙,“神龙见首不见尾”看了龙头,看不见尾,看到身子,看不到头尾。 所以把恐龙当作中国的龙,是一个大笑话。 但究竟有没有这个生物,不去管它,这只是代表中国文化的精神。 到底是代表什么呢?

    八个字,就是《易经》的文化所表示的:“变化无常,隐现莫测。”所以我们对中国文化,要有“子畏于匡”的那种信心,永远打不倒的,永远站起来的。 为什么要用龙来代表?

    因为中国人所讲的龙,是空中能飞,陆上能走,水里能游的动物,说大可以塞满宇宙,说小可以细如发丝,这就是我们的龙。 中国文化就像这个龙。 至于风,同龙一样,在画上画得和野鸡相似。 但始终没人看到过,只是传说上,要世界真正太平,圣哲的皇帝出来了,凤鸟才出来一下。 所以孔子用凤来感叹这个时代,所谓“凤鸟不至”

    ,这句话的涵义,等于现在的说法——“这时代不是我们的了!”而“河不出图”这句话的意思呢?中国古代文化的来源是《易经》八卦,而八卦的来源,据说是黄河中出现了一条龙,龙变成了一匹马,这马的背上背了一个图案出来,这就是《河图》。另有《洛书》,是大禹治水的时候,对于天文地理工程的计算没有办法,后来在洛水里有一只白色的乌龟背了一个图案出来。 大禹看了以后,发明了数学最高原理,因此而计算出工程的结构,治

 483

    074论 语 别 裁

    好了水患。 于是《河图》、《洛书》就成为了中国文化科学与哲学的先导。孔子的感叹就是说像“凤鸟至”

    、“河出图”这样两个了不起的时代,再不会出现了。 换言之,他虽想挽救这个变乱的时代而达到太平,但自己想想年纪大,也办不到了。 这段表示孔子文化修养的高超,做事作人,挽救历史时代是那么热忱,那么有心,可是他觉得时间不属于他,大有力不从心的感慨。

    行为心理学

    下面再叙述孔子的行谊: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 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这几件事,从文学上看起来很平常,许多人都可以做到。孔子又有什么特别之处呢?我们深入研究,就觉得不同。 这节所记载的,是孔子作人态度的诚敬。 尤其对这三种人,他是特别严肃的。“冕衣裳”

    ,“冕”是头上戴的帽子,古代代表执政的人,所谓贵人,掌政权的。 古代中国的衣服是上下装,“衣”是上装,“裳”是下装,像裙子一样,男女都是穿裙子一样的下装,后世才演变为裤子。我们所看到的古代衣冠,如孔子的塑像,长袍只到膝下,再下还有一截露出来的就是裳。“冕衣裳”就是官方的礼服,代表贵官执政的人。“瞽者”是

 484

    子 罕 第 九174

    瞎子。 孔子看到这三种人,“虽少必作”。这个“少”字就是年轻。 过去讲儒家思想的人,说这个“少”是印错了,应该是“坐”

    ,孔子虽然坐在那里,也必定要站起来。 这本朱熹注的四书上也有这样的解释,说孔子如果看见这三种人,即使坐在那里,也要很严肃地站起来。其实并不需要改这个字,少就是少,意思是说孔子看见这三种人,不问他年龄的大小,他必“作”。“作”就是变了脸色,也就是态度严肃起来。 看“齐衰”的人,是一种同情;看到执政的人,等于我们现在看到国旗,必定要致敬;对于瞎子,是怜悯。 孔子对于这些人都是非常肃敬,不问他们多大年纪,“过之必趋”

    ,如果要经过他们前面,一定很快的走过去。字面是这样解释的,深一层看他的意义,为什么孔子看到这三种人神态都会变,而且还特别记载下来,指出这是孔子了不起的地方呢?仔细研究,与心理的观念、个人的道德修养有关。 现代有一门新的学问,所谓“行为科学”

    ,或者叫做“行为心理学”

    ,如果以这一种新的科学观点,来分析一个人的个性,和他作人做事的思想才具都有关系。由此研究,就可以看出一个道理来了。平时我们在街上看到出殡的行列,不伦不类,没有礼仪,乱七八糟,以致一般人对丧仪都无诚敬之心,所以一般人对死者也没有什么同情之感,有时候还觉得很讨厌。 这并不是对死者不怜悯,也不是对丧家遭遇的变故不同情,实际上是社会风气把礼仪弄坏了。 以前常看见人家门前贴了“当大事”

    、“制中”

    、“严制”

    、“慈制”等白纸条——现在恐怕有许多人对这些字条都看不懂了。中国的礼仪,重视人生哲理,素

 485

    274论 语 别 裁

    来认为生死是一件大事,从出生到死亡,在人生过程中,实在是一件大事。 所以家中有人死了,便称“当大事”。“制中”就是表示在服行丧事当中。 平日称父为“严”

    ,称母为“慈”。

    “严制”就是服父亲的丧制,“慈制”就是服母亲的丧制。 过去的教育里,我们对这种家庭,非常诚敬,到了他们的门口,都不敢喧哗。 这个态度有两种意义:一种是中国传统文化,对这方面素来诚敬;其次是表示自己的同情心,同情这个家庭发生了变故。 从前在大陆的农村里,如有人家办丧事,邻居亲友都会自动去帮忙。因为孝子心情太悲痛了,所以由大家帮忙,不让他管事。 现在变成好玩的了。还有,过去我们读书,就受这样的教育,即使自己的地位很高,官做得很大,回到家乡,如果经过祖坟或祠堂的时候,在相距一百步以外的地方,骑马的要下马,坐轿的要下轿,然后走路步行经过,乘船的要在船上站起来。 直到离开了一百步以外,才能再骑马或上轿,绝不可以骑马坐轿经过祖坟或祠堂的。 否则要被人骂,被人看不起。 我们从小在家里,看见父母长辈从自己的面前经过,都一定要站起来,两手还要拱一拱。 我个人的经验,几十岁了,回到家乡还是如此。 就是现在想起父亲,心里还是一种敬畏之心。 只是几十年来,学制改了,改成了所谓洋学堂,把这些礼仪都废了。所以现在我们的国民礼仪,变得很可笑,中国礼仪没有了,洋礼节也不懂。这里就说到孔子对礼仪的重视。 他看到有丧事的人,心里发生一种同情心,态度也随之肃然。至于对第二点冕衣裳,穿制服的人,执政的人为什么这样呢?因为执政者的制服代

 486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