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新明之冒牌皇帝-第1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原来这物品真的可以解忧啊,难道是皇帝在被我围困时发明出来给自己解闷的?”
  “看来,这小子确实长大了啊,竟然能把老夫算计得这么惨!根本不像他爸,完全像他爷爷!”
  朱棣此时也暗自佩服皇帝的手腕,作为一名政治家,对于对手,都是欺软尊硬的,你比他厉害,把他打得鼻青脸肿,他越尊敬你,反之你摇尾乞怜,你大喊“我错了,请你消消气”,人家越是鄙视你。
  夜深了,满地烟蒂地毯残,朱棣仍踱步不止。
  他在仔细考校目前的形势,很显然他儿子朱高煦已经被皇帝策反了,燕国故地包括他新开辟的数千里黑土地很快将落入朝廷手里,戚继光又在南部虎视眈眈,两方面两面夹击的话他很难有逃脱的机会。
  好一个请君入瓮之计。
  姚广孝早就提醒过他了,他太大意了,他一直以为徐辉祖已经和皇帝闹翻,朝中已无可以和他抗衡的大脑。
  近来无事,时势又让人绝望,他想了很多很多。
  从很久很久以前想起,其实从就藩北平的开始,他并没有称帝的野心,他只是按照父亲的指示防守边疆,打击蒙古人,那些年他很尽职,也很拼命,他修筑城池,训练士卒,上马杀敌,下马治民,以实实在在的战绩和政绩赢得了父亲的信任和朝野的尊敬。
  可是有一天,太子朱标,也就是他大哥突然死了,于是他开始心动了,觉得在父亲的儿子中,论战功论智力,都应该是他继承皇位才对。
  可最后父亲洪武皇帝就是违反历史惯例,选择了十五岁的朱允炆为皇长孙,这可是史无前例,不合逻辑啊。
  他不服,凭什么?无论是为了朱家,还是为了大明,都应该选择他才是最优的方案啊。
  于是在姚广孝的唆使下,他开始了造反的伟大征程。
  一开始事情比他想象得还要顺利,可最后朱允炆重用了徐辉祖,于是他最终败走。
  但朝廷终究没有实力消灭他,他的势力范围反而比造反前要大许多,他内心判断朱允炆终究是个文弱的人,不敢和他决一死战,于是他对未来又产生了希望。
  他计划逐步从辽东向东夸张,最后收服高丽,然后先成一大燕国,雄踞于东北,日后乘朝廷有事,再趁机南下,实现未竟之宏图。
  
  可如今,一招不慎,满盘尽输,他明白问题的关键在于他低估了皇帝,这小子不仅聪明,还特能装,懂得放长线钓大鱼,最重要的是特别阴险。
  
  整晚朱棣都在研究皇帝,他隐隐约约觉得哪里有点不对劲,他又想起天不怕地不怕的姚广孝似乎在皇帝面前很服输,自从退出南京后,姚广孝就住在西山未曾出门,每每自己图谋朝廷时,他总劝自己不要妄动,令朱棣很是郁闷,并产生了一点小小逆反心理,这也是这次朱棣不听劝告一定要吞并朝鲜的一个动因。
  
  “皇帝的变化确实有点太快,姚广孝也有点太欣赏皇帝了点?”“欣赏他?难道是他?”
  朱棣一想到这里,握着烟的手一松,半截烟掉在地上,碰到羊毛地毯发出“嗤嗤”之音。
  “朱明复!难道真的是那个冒牌货在做龙庭吗?”
  此时的朱棣万念俱灰,心境反而特别明朗,心思无比细密,他从种种迹象中扯出一个大胆而能很好解释一切疑问的答案:现在做龙庭的那位并不是朱允炆,而是以前他抓到的那位冒牌皇帝朱明复。
  那时姚广孝就特别欣赏这小子,而且这小子在自己放的火中并没有死,是啊,既然没死他去了哪里呢?
  想到这里,他脑袋一阵晕眩,继而后背发冷,因为这个猜测太可怕了!
  我大明锦绣江山竟然让一个不明身份的野小子给占了!
  朱棣仔细回忆起朱明复假冒皇帝来他军营谈判的情景,那胆色,那无赖模样,那满不在乎的德行,确实和建文五年后的建文皇帝的行事风格非常般配。
  简直就是同一人所为。
  他还记得姚广孝非常赏识他,对他试图杀朱明复一事和他大吵,而姚广孝和朱明复,这次姚广孝又恰好失踪了,难道他们两人早就串通好了。
  他们俩难道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关系吗?
  “苏州?对,曾听姚广孝说过朱明复是孤儿,曾在栖霞寺为僧,而姚广孝也是苏州人。”
  难道是姚广孝在放水?或者是姚广孝后来叛变了?
  朱棣再次被自己的推理惊到了,他开始狂抽烟,他觉得这烟要是再凶一点就好了。
  多疑是大人物的通病,少想是穷人的福利,各有千秋而已,老天自有调度。
  既然已经失败了,总要死个明白吧,朱棣一头扎进自己发现的疑团里,拼命分析研究,像头发蓬松的爱因斯坦在鼓捣一群瓶瓶罐罐。
  如果朱明复顶替朱允炆做了建文帝的话,那肯定是徐辉祖安排的,梅殷应该是蒙在鼓里的,不然依梅殷的性格绝不会同意的。
  这样就可以解释建文六年末的禁军哗变事件,应该是朱明复那小子想摆脱徐辉祖的控制,徐辉祖想废了他,后来朱明复联合梅家军挡住了徐辉祖的进攻,徐辉祖被迫远走西域。
  
  一定是这样,朱明复当年就看着一幅无赖模样,小小年纪,心机颇深,只有他才会给老夫设计这么狠毒的圈套!朱允炆连个蚂蚁都不愿意踩死,再怎么变也不可能这么狠毒的。
  “哈哈哈,原来是这样,这真是千古未有之大奇事啊!”朱棣笑道。
  “我大明究竟造了什么孽啊,这么快就被外姓人给占了?”朱棣哭道。
  “徐辉祖太混蛋了,这种狸猫换太子的事情也敢玩到我大明朝来!”朱棣骂道。
  
  “苏州,可为什么又是苏州?”
  朱棣此时头脑不知为何忽然又想起了那位被他伏击的朱元璋的私生子朱天豪,当时那一家四口人,那小男孩那时十五岁,本是真正的皇长孙,屈指算来的话和朱允炆只相差一岁。
  “皇长孙?朱明复?”
  朱棣的手中烟蒂再次掉地上,再次和羊毛地毯亲吻发出一阵急促的“嗤嗤”声。
  那声响促动了他久藏脑中的思绪,那一家人是从高丽返回的,而今我也被困高丽,怎么会这么巧,难道冥冥之中他在复仇?朱明复为何费尽心机让我死在高丽?
  朱明复就是那人的儿子吗?不然怎么会和朱允炆长这么像呢?
  
  “原来就是他,原来是这样,应该是这样,肯定是这样的!”
  “看来天命难违啊!皇位终究是属于这家人的,老夫不过是给他做垫脚石罢了。”
  怪不得皇帝会那么好心进攻倭国,给我提供人口,原来是为父报仇啊,老夫还以为他昏庸好骗呢!
  原来好骗好笑的人就是我朱棣!我真是大明第一大傻瓜!
  
  “苏州王气浓,山河随云动”朱棣想起了这首元末就流传在明教内部的诗谶,他父亲和他谈起过,明教一高人曾预言苏州将出现改变天下的人物。
  张士诚定都苏州据说也是受到这句诗的影响。
  朱元璋在建国后忌惮讨厌苏州人,刻意加重苏州税赋,明令禁止苏州人做高官,还刻意消灭了苏州人沈万三的财富,以免他有力量图谋不轨。
  看来自己父亲没预料到那位改变天下苏州人终究还是自己的子孙,还是白忙活一场。
  天意弄人,一至于斯啊!
  “不行,老夫不能坐以待毙,我要把真相公布于众,就算你也是太祖子孙,可你终究不是朱允炆,你欺骗了天下人,你就不配做皇帝!”
  朱棣想到这里,悲愤突起,他拿起纸笔,想写一篇揭露朱明复和徐辉祖欺骗世人,窃取皇位的纪实文学。
  他气愤得拿起高丽产的劣质毛笔,刚写了几个字,忽然手腕一阵酸麻,“啪”那毛笔坠落在了宣纸上,留下一个大大的浓墨团,在朱棣看来似乎像一张老人脸。
  “啊!”朱棣一惊,随即怒道:“老天,你为何如此偏袒他,老夫虽然败了,可写写也不行吗?”
  他刚说完这句对天不敬的话,忽然感到右手的酸麻感正在沿着手指向上延伸,速度不快,但其趋势很明显。
  作为名将,朱棣略懂一点医学,他知道这绝非一个好兆头,不久他整只手都可能将麻痹掉。
  “来人,快叫军医来!”朱棣用恐惧嘶哑的声音高喊。
  





    正文 第十一章 名将陨落(一)
     更新时间:2014…5…30 9:25:00 本章字数:3576


  “殿下,似乎是中毒的迹象。”刘老军医跟着朱棣几十年了,深得朱棣信任,所以说话很直截了当。
  “还有救吗?”朱棣苦笑。
  “殿下,这毒以前没见过,属下属下委实不知。”老军医黯然摇头。
  “老刘,这次本王真的是走到了绝境了,不过这样也好,只是不知这毒是从哪里下的,真是一件怪事。”
  朱棣得知自己中毒后,反而有一种轻松的情绪,那是一种对解脱的渴望,作为名将,并不怕死,就怕失败,失败了他的灵魂也就枯萎了,正如一个明星发现自己毁容后大概就生不如死了。
  “殿下,最近这只手握过什么来历不明的东西吗?”
  “没有啊?就只有那封竹筒密信。”
  “啊?密信来人,把那沈阳来送信的人给我抓来。”朱棣心里有点眉目了。
  他想起那突破重围千里送信的勇士确实十分可疑,他们在辕门口大喊“世子危急”,这有点突兀,不像一个信使的作风,而且按照常理送信的不应该知道信的内容才是啊。
  
  那送信的骑兵果然已经跑了,他借口说去后山埋葬同伴的尸体,然后就消失了,最后他“已死”的同伴也活了过来,最后两人牵着手,唱着歌,欢笑而去,领赏钱去喽!
  他们是军调局的特务,是近卫军的骑兵,是紫金山军事学院首届毕业生,他们伪装成朱高炽的求救信使,并在信上涂抹了崇友堂最新研制的慢性毒药“死得慢”,之所以是慢性,朱明复是为了在历史上留个好名声,作为皇帝,他必须是光明的,这是职业要求,和善恶无关。
  这两位装得很像,朱棣果然顺利上当。
  “好手段,好心机,燕国虽亡,然我大明将盛矣!”
  朱棣忍着右臂越来越明显的麻痛,从职业角度肯定了对手高超的业务水平,也对他和皇帝共同热爱的大明表达了谨慎的祝福。
  
  经过十几日的侦查,龟速前进的戚继光总算查清了倭寇已经被朱棣全部吞吃的消息,他非常郁闷,立即下令全军快速行进,随后在水原城一带扎营围困汉城的朱棣。
  临行前,朱明复给他下了一道“勿使朕有弑叔之名”的诏书,这是朱明复抄袭朱允炆当年的用语,不过也令戚继光感动得一塌糊涂,人家朱棣几次三番想害皇上,皇上还把人家当亲叔,这简直是菩萨心肠啊。
  不过同样一句话效果很不同,朱明复是在绝对优势下用的这句话,后世历史学家据此称赞建文帝慈悲无比,朱允炆那句话则是笑柄。
  政坛上,弱者的慈悲在世人眼中不过是愚昧而已,比如蒋某人放弃对倭赔款之类。
  朱明复自然清楚,光凭戚继光的十万军队不足以消灭朱棣的精锐部队,他一直在等待一件事情的发生。
  戚继光扎营后的十日,一代枭雄,、蒙古克星、著名政治家和军师家,大明帝国燕王——朱棣在高丽汉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