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日月明 by离尘乱(bl 父子 灵魂转换)-第1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乡试中举的学子,在翌年二月可进京参加会试,因为考期都在春季二月,故又称春闱。由于会试是较高一级的考试,也称为京试,考官的人数比乡试要多一倍,且主考、同考以及提调等官,都由较高级的官员担任。
  会试之后,便是殿试。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时间在会试后半个月,约三月初。前面的考题都是以写文章为主,而殿试的题目只有一道,叫做“时务策”。毕竟科考是选拔官员,但官员光会写文章不行,还得对当下的时事政务有自己的看法和策略。
  参加殿试的学子没有落榜一说,只是由皇帝根据他们对答的成绩重新排个名次。
  比如一个考生在会试的时候文章写得非常好,考了第一名,但在殿试的时候很有可能因为自己的一些治国策略让皇上不满意而掉到最后一名。而事实上,这样的情况也是非常多的。毕竟在古代,“书呆子”还是很大的一个群体。而要得到皇帝的赏识,绝对不是你文章写得好就可以的。
  当然,殿试上由皇上亲自排出来的名次就相当权威了,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其余进士经过考试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其实也就是进入翰林院再次进修。三年后考试合格者,分别授予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或者分发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任主事等职,或以知县优先委用。
  由于方孝孺在洪武、建文年间都曾主持过会试。此次科考选拔人才的重责大任自然非他莫属。除他之外,解缙、黄淮、胡广任主考,另有十多名同考,也就是副考官。
  由于朱棣攻进皇城之时,建文朝的官员殉国、出逃的实在太多,现在朝廷官位严重空缺。奜凡電孒書所以在选拔人才的时候,稍微比往年宽松了些。中秋的乡试,中举的学子达一千多人。第二年这些学子都进京参加会试,足足考了三批,才勉强考完。而放榜的时候,也留了四百多人。要知道,往年的科考都是精挑细选,到最后顶多只有一百多人能够榜上有名。由此可见,朝廷现在对人才的需求真的可以用“求贤若渴”来形容。
  永乐二年,年关刚过,二月初方孝孺将会试中榜的名单呈交朱棣,中旬朱棣就在文华殿举行了殿试。钦点了前三甲以及二十八宿,送进翰林院,让方孝孺和一帮翰林学士特别培养,争取在三个月内就让他们接手政务。
  前三甲是哪朝哪代都有的,可这二十八宿文武百官还是第一次听说。
  方孝孺接到这个旨意,跑去问朱高炽这二十八宿是怎么个意思。朱高炽说现在朝廷急需官员,不能等到他们都进修完毕,所以这一批就劳烦诸位大臣来个快速的岗前培训。
  方孝孺对“岗前培训”四个字百思不得其解,朱高炽解释道:“其实父皇的意思就是让大人教教他们为官之道,让他们尽快适应官场,好让他们上任。”
  方孝孺难得点点头,表示受教,第一次没有跟朱棣唱反调,尽心尽力的教导那二十八位学子。
  三个月后,朱棣去翰林院检查成果,却是大失所望。
  倒不是说这些孩子书念得不好,方孝孺、解缙教出来的学生,学问能有不好的吗?但问题的关键就是,他们念得太好了。好到朱棣觉得他们除了读书好像就啥也不会了。这可不是个好现象。毕竟这些官员以后要面对的可都是天下民生的大事,光会念书怎么行?
  于是,咱们伟大的皇帝陛下当即做了个伟大的决定——把这二十八宿以及其他翰林院的学子都发配到军营里去充军。
  所有的人,除了朱高炽,都表示云里雾里,不明白朱棣到底唱的是哪出。方孝孺、解缙虽然也有疑问,但暂时都不敢开口。因为他们拿不准是不是因为自己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让朱棣不满意。
  于是,那群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肩不能抗,手不能提的文弱书生们,在完全不明所以的情况下被赶去了军营。而且,朱棣还专门让对部下最为严厉的张玉和最没有章法的朱能亲自进行训练,并特别下旨让他们住最差的营帐,吃最糙的食物。
  又过了三个月,朱棣收到张玉的奏疏,说“差不多了”,然后朱棣将那些年轻人召了回来,却依然没有安排职务,而是将他们放到了工部。
  工部是专门掌管各项朝廷和地方的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以及交通等事宜的,朱棣让他们去工部,可不是当官管人的,而是让工部尚书给他们安排“劳工”的活儿,砌房子,运木头,扛沙袋,搬石头,什么活儿累做什么,什么活儿脏做什么,而且吃穿用度还得跟其他民工一起。
  一晃又是三个月过去了,工部尚书也上了个奏疏,说“可以了”。朱棣觉得还是不够,又让那帮孩子去守城门,没有轮值的,就在应天城内巡视。
  如此来来回回折腾了大半年,方孝孺、解缙实在看不下去了,上了好几次奏折,可朱棣都不理不睬。这种事方孝孺也找不了茬儿,因为每次朱棣都会笑眯眯的跟他说,自己是在为帝国培养德才兼备,文武双全,真正能为国为民的官员。
  瞧瞧,这顶大帽子多重啊,方孝孺难道还能说培养“德才兼备,文武双全,真正能为国为民的官员”不对?而对于这件事,朱高炽是跟朱棣站在统一战线的。他也认为那帮只会吟诗作对,写些八股文章的学子应该经受一下这样的磨练,才能真正了解国计民生,真正体察民情,以后上任才能够真正为国尽忠,为民请命。
  于是,在他们的坚持下,方孝孺也只能继续看着自己那帮可爱的学生遭受“折磨”。
  很快到了年尾,朱棣终于将在各个工作岗位上“实习”了一遍的学子们召了回来,在文华殿再次进行了一次考核。而这一次,这些学子们在谈到国计民生的问题时,跟以前大不一样,简直就是脱胎换骨。经过了强而有力的训练,也见到了社会最底层的民工,更了解了天下百姓的生活。说话的时候所引据的也不再是什么古籍经典,而是这段时间的所见所闻,他们能够清楚的知道百姓需要什么,朝廷应该怎么做,而自己如果上任,该做些什么。
  朱棣很满意,朱高炽也很满意,连方孝孺、解缙都很满意。他们到现在才明白,原来人才还可以这样培养。不由得对朱棣的方式赞不绝口。
  而朱棣在自豪高兴的同时,也总算是能够放心的把这些自己亲自调*教的学子们放到官场中去。据史料记载,这二十八宿,有一大半成为了永乐、洪熙、宣德三朝元老,个个清正廉洁,忠君爱民。
  在大量招贤纳才选拔文官的同时,朱棣也不忘武将的提拔,以及兵士的训练。毕竟文能治国,武能安邦。那个时代,一个帝国的强大,最重要的绝对是体现在军事力量上。装备精良的武器,运筹帷幄的统帅,骁勇善战的将士,所向披靡的军队。振臂一挥,千军万马,足以横扫千钧,傲视天下,让万国臣服。
  朱高炽知道,历史上那个远迈汉唐,气势恢弘的永乐盛世正一步步朝自己走来。
  作者有话要说:“日月昭昭,唯吾大明。”写了这么久,我终于写出我这篇文标题的含义了洒泪!话说亲们是不是嗅到了结局的味道?咩哈哈哈哈好吧,如果亲们这么想,估计离离要让乃们失望了,因为还有很多事没有写,暂时还结不了。话说下章还得小虐一下咳咳!另外,亲爱的们,有谁知道浏览器一直弹出“遇到问题需要关闭”啥啥啥的,是啥意思?而且我现在回复不了你们的评论了,好像出啥问题了是电脑问题,浏览器问题,还是我的人品问题??

  第九十六章、提前民主

  留下了方孝孺,改了历史上的十族之祸,朱高炽起初心里还是有点儿发毛,毕竟穿越时空已经是逆天而行了,他还改历史,不知道老天爷会不会发火。
  但后来想想这跟他也没啥太大关系,又不是他想穿越的,老天没经过他同意就稀里糊涂把他整这儿来了。你说来都来了,不干点惊天动地的事儿好像也说不过去是不是?说不定老天爷就是不忍心看着方孝孺十族惨遭横祸,所以才想方设法让他来拯救苍生的。更何况,上天有好生之德,不管怎么样,他救了这么多人,也算是积了不少德。
  于是这么想着,某人终于心安理得了。
  方孝孺是天下读书人的楷模,翰林大学士的职位非他莫属。原本朱棣是想拜他为丞相的,可奈何丞相这个职位在太祖皇帝朱元璋时期已经被废罢了。原因是因为丞相乃百官之首,秉承着君主的旨意综理全国政务,丞相下面设六部,而六部尚书都是直接报告给丞相的,导致丞相的权利太大,几乎到了可以一手遮天的地步。所以朱元璋当时为了集权,废除了“丞相”这个官职,六部就只能直接向皇帝报告。
  这样一来,权利倒是真的掌握在自己一人手中了,可朱元璋的这一政策真是害死了自己的子孙后代——没有丞相分管事务,做皇帝的就得累死累活,什么事都得自己亲力亲为。
  就算朱棣再厉害,也不敢在自己刚登基不久的时候公然违背祖制,于是丞相这个官衔是不能要了,六部还得把折子通通都递交到御书房来,由自己亲自批阅。毕竟方孝孺那个翰林学士其实就相当于皇帝的高级顾问,虽然能参与机要,随时谏言,但批阅折子这种事,也不可能由他代劳。
  好吧,就算是朱棣对他足够的信任,愿意让他批阅奏折,方孝孺那老古董也不干。他把太祖皇帝的祖制看的比自己的命还重要,觉得朱元璋当初废除丞相为的就是让皇帝能够对天下大事一一知悉,以便做出对百姓最有利的决策。所以作为皇帝,亲自批阅奏折那是相当有必要的。
  更何况,朱棣也不是那么放心让别人来批阅奏折。他内心对于朱元璋废除丞相一职的决定还是很支持的。古人说“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指的就是手握重权的丞相。古往今来,有多少丞相专权,欺上瞒下,误国误民,造成政局动荡,百姓流离,所以在大明王朝中,这种事情他绝不能让它发生。
  但说是这么说,一个国家那么大,天下之事那么多,六部二隶十三卿,文武数百官员,各地州府知县,每天都会有不同的奏折从不同的地方呈上来,即使有朱高炽没日没夜帮他审阅,两人都累了个半死,也还是力不从心。
  于是,有一天,朱棣终于爆发了,把手中的折子往桌子上一扔,随手抓过一旁朱高炽手上的折子也丢到桌上,一副“老子不干了”的神情,看着朱高炽道:“儿子,咱们找几个人来分担下工作吧。”
  朱高炽伸了个懒腰,从桌上端起朱棣面前的茶毫不客气的仰头就喝,喝完之后还咂咂嘴,问道:“有人选么?”
  “没有。”朱棣老实摇头。
  意料之中,朱高炽倒是一点儿也不意外:“那你想想六部两隶十三卿,谁比较合适?”
  朱棣靠到椅子上沉默了片刻,竟摇摇头:“一个也不合适。”
  朱高炽诧异:“一个也不合适?”
  朱棣眉头轻蹙,认真道:“首先,这些官员离朕最近,参与机务,每日在宫内出入,接触权利中心,要绝对的刚直;其次,这些人每天要看的折子和做出的策略,都跟六部两隶十三卿有关,要绝对的公正;再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