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曹操心中得意,却依旧清醒的想着自己的思索:“不论那孙伯符有何种布置、惊天手段,在袁本初十五万之多的大军冲过之后,都会暴露出来。
而袁本初求战心切,只想着尽早接到皇上,必然不会留手。他们双方此战必然会是轰轰烈烈的惊天一战!啊,鹬蚌相争,便宜的就只有我这个做壁上观的渔翁矣!呵呵!
只要安排得宜,我曹孟德不但能得到江南军所有的秘密,还能收获大批的物资。据说张昭等人,还有孙伯符的部分家人尚在舒县。
只要拿下他们,还怕那孙伯符不甘心就犯吗?这天下姓了董,又姓了李郭,如今又姓了孙。更有四世三公的袁家,亦想要沾些手段,谁说这天下将来就不能姓曹呢?”
意满志得的曹操,指挥着落后的曹军与袁绍分道扬镳后。就全力向着舒县进军不提。
急于将曹军抛下的袁绍,急催大军向着目的地历阳前进。当前锋的三万大军。急速行进到离居巢五十里起,就有匈奴骑兵一路前来接应。
据前来接受的匈奴骑兵所说,江南军已经放弃了江北防线,全线撤回了江南。看来是想要凭借着大江固守。而因为胡人骑兵前进迅速,突然出现在历阳城外。
他们的三万人马已经趁虚占领了历阳,城中有数百万斛的粮草。还有数以万计的军械与精良的战甲,等着袁绍军去接收。因为胡人都是步卒这些战甲之类的物资并无用处。
所以只是要求,过江救出献帝之后。多得些合用的赏赐而已。
对此心花怒放的袁绍当然是毫不迟疑顺口就答应了下来。有了自己的部曲加上这三万胡人,近二十万大军对战那不到十万之数的江南军。胜利必然会是袁家军的!
袁绍的心中甚至已经做好了安排,掌握了献帝第一道圣旨就是调曹操,去担任交州或是朱崖总督。反而是他担任大将军的任命,要放到第二道圣旨上去了。
谁让这曹操太让人讨厌了呢?不但不交还俘虏的四万冀州兵马,对自己这个大哥还是保持着阳奉阴违的态度,真是婶可忍叔不可忍。
不将他远远的打发到天涯海角去。那岂不是对不起两人之间一世的交情。何况象曹操这样的学富五车的能臣干吏,若是放在朝中不用岂不是又碍眼,又屈才之极。
当心中越想越得意的袁绍,根本不理那些迂腐的谋士们。要求派出斥候小心查探道路的建议后,自带着十万中军,进入到放过了三万先锋军的江南军包围圈中。
对谋士们的提议嗤之以鼻的袁绍。根本不愿相信与己方合作的胡人,会如此迅速的投靠了江南军。因为这根本就不合常理,既然是利益共享的盟友,又有什么可怀疑的呢。
直到狂奔行军的中军大队,如突然撞上了巨石的江水般停滞了下来。刚刚醒过神来的袁绍。还在纳闷的向中军将军追问,大军停止行军的缘故。
然而回答袁绍的。却只有将士们在拼命狂奔之后,几乎将肺都呼出来的猛烈呼吸声。
不过只是片刻之后,从四面八方踏着整齐步伐,迅速包围过来的江南军陷阵营将士们就震惊了袁绍。那整齐划一的脚步声,如同催命般的皮靴蹬地声,似乎响彻了天地之间。
狂奔了数十里路,正是体力耗尽,几乎疲惫欲死的冀州军将士们,人人都是一脸的绝望。
他们之所以有如此长的耐力,狂奔着行军,本是为了去接收大量的胜利果实。这一下突然中伏,本就在衰落之中的士气顿时崩溃了开去。
江南军陷阵营严谨的阵形,在一万重骑的配合之下。迅速的突破了袁绍陷入混乱的中军前哨军。败退的前军被江南军势不可挡的攻势,裹挟着向着中军大队溃败而来。
加上更有无数被当作冀州军同伙的匈奴骑兵们。见大势不对,立即行动起来。他们在已经开始混乱的袁军队伍中,疯狂了一般,煽风点火的狂叫。
仿佛这些人,突然有了良好的战术水平。他们不过数百人,骑着战马却能十分均匀的散布在整个近十万人的大军之中。用他们多数还有些生涩的汉话,在军中嚎叫起来。
“不好了,中埋伏了!江南军来了!敌军至少有二三十万人马!战力远比我军强大!”
“冀州军败了,快逃啊!跑慢了就没命回家看老娘与婆娘了啊!”
“快投降啊!跑的再快也没有江南军的马快啊!听说江南军优待俘虏,投降的就不杀,还有好酒好肉的招待着。若是反抗,那就只有死路一条了!”
“听说投降之后,若是想要回家种田的还会给予盘缠!只要投降了那一切就都有了!”
随着这些四处奔走的匈奴骑兵,在袁绍中军里不断的呼喊穿梭。
原本就跟随中军行动的部分粮草物资,同时也莫名其妙的燃起了大火。浓烟夹杂着烈焰,让惊惶的袁军士卒们早已没有了一丝一毫的斗志。
在匈奴骑兵的鼓动下。逃命或是投降就成了他们最好的出路。战斗,在这大势已去的混乱时候。拼掉了性命去战斗,还有任何意义吗?
一个被烟火熏瞎了眼睛的将领,随手丢下了手中的战刀。随着第一把战刀落地,就有成片的将士们跟着丢下了自己的兵器。有了一片做示范,就会有第二片、第三片人马效仿。
投降与感冒一样,都会找到一个合适的时机,迅速的在人群中传播开去。等袁绍觉察不对之时,中军十万人马战败投降的趋势已经无法逆转。
这一战。却是比与曹军作战时败的还要离谱。信心满满的袁绍甚至连大江的江水也不曾见到,就被卫士们簇拥着,带着几个儿子与亲信谋士,豕突狼奔的逃出包围。吐血奔回冀州去了。
等到袁绍的三万前军,兴冲冲的来到历阳城下,准备接手城中防务之时。大将麴义却愕然发现,城头之上悬挂着的依旧的江南军的狮子旗。
旗下正立着一位手鹅毛扇的纶巾少年。胸有成竹的看着气喘吁吁的袁军微笑。四周寂静,根本没有传说中接应大军入城的匈奴骑兵,开城迎接。
等前军的统领麴义,终于明白情况不对。急忙下令就地驻守,想着等候大军前来再做处置。谁知数个时辰之后,才得知中军遇伏全军覆灭的消息。麴义下令撤退之时。
袁军大军方动,城中却突然冲出了七千匈奴骑兵,与在四方埋伏已久的一万陷阵营新兵配合。再次将这群人心惶惶的袁军杀了个片甲不留。
任麴义所领的三千精锐怎样维持,却经不住军心散乱,急于逃离的士卒们的冲击。
待到终于仗着麴义的严酷命令。撑过了乱军的冲击之后。麴义的身边只剩下不到二千人的大戟士。仗着简单的手弩,大戟。这些精锐的残兵居然挡下了匈奴骑兵的第一波攻击。
对付轻骑兵极有经验的大戟士们。轻易地杀伤了数百名右贤王的匈奴骑兵。这一战,冲在最前方的右贤王的肩膀也被射中一箭。险险当场战死。
见敌人也有弩弓,早有定计的诸葛亮手中鹅毛扇从容一招。城头的一千陷阵营老兵,带着最先进的连弩立即下城,加入了围攻。大戟士最后的挣扎,根本没起到丝毫作用。
见江南军的弩箭远比己方的射程远上一倍,只要在百步之外列阵,就能稳稳的猎杀己方的士卒。一生豪气的麴义大怒之下,当即拒绝了江南军的一再劝降。
立即对着士卒们振臂高呼:“大戟士,报效主公的时候到了!随本将突击!大戟士,攻!”
作为天下最精锐的士卒,令行禁止的大戟士。毫不犹豫的应诺一声,就跟着自家的主将,开始了最后的壮烈攻击。麴义武勇却终究没有挽回袁军的败局。
没有精钢打制的连身战甲保护,只冲出数十步,跟随麴义冲锋的大戟士士卒,就已尽数丧生在了江南军连绵不绝的,强劲的箭雨之下。
双方之间百步的距离,只有麴义一人冲到离江南军二十步的地方。他却蓦然发现,江南军的箭雨突然停了下来。箭阵分开,一员骑白马的江南军将领飞马出击。
那白马如云,飞快的冲到同样全力冲击的麴义的面前。接触,交错,跑远,然后才回马,站定。马背上那云一般的将领,手中的银枪似乎只是一吐一收之间,就离开了麴义。
依旧狂奔的麴义,却没有停下自己复仇的脚步。一直奔到江南军阵前。但当他想要举刀杀敌之时,才发现两条手臂,突然就离开了他的身体,带着手中的战刀落在了地上。
随后,当他不信的瞪大了双眼,低头去看自己的手与战刀时。他的大头也重重的落了下来,跌落在了自己的手臂与相伴了一生的战刀之旁。
在他闭上眼睛之前,他依稀听到身后的不远处,传来的一声低低的叹息。
当袁军的中军溃兵,到达后军之时。第三批三万人的江南军陷阵营士卒,也向袁军的后军展开了攻势。本就是运粮为主的后军,比起中军来更是没有战斗力。
陷阵营只是采用了一个冲锋。呼喊一声。五万后军连同大批的辎重粮草,就全部落入了江南军手里。三万兵马出动。却未伤一人就全胜而归。
从古至今,谁也没有见过这样的战斗结果。哪怕对方只是辎重兵,可他们足有五万人马啊。
连串的大胜,使得江南军士气极其高昂。八万大军在太史慈、徐晃、韩当、陆勉、黄忠、魏延、孙河、黄叙、孙瑜等将的率领之下,一路分兵向北穷追不舍的追击袁兵。
按照孙策与周瑜,郭嘉等人事先商议好的战略。这一战务必要毕其功与一役,根本不准备给袁绍军以喘息的余地。与其打而不死,不若倾全力一次性将袁军彻底打死才好。
整个徐州境内的各大小城池。在早有准备的陈登、糜竺家族配合之下。沿路俘虏袁军将士谋士无数。幸而逃命中的袁绍对危险的感知能力成倍的提升,几次都险些被骗入城中拿下。
几次被欺骗,使得惊弓之鸟的袁绍,在艰难的撑到过了黄河之后。看着身边不过两百余人的残败骑兵,再次大口的喷血昏厥了过去。
这一仗,袁军出动了近二十万人,败的却比火烧乌巢还要惨。不等回到邺城就紧跟着他弟弟袁术的脚步。一命呜呼了。比起袁术来,袁绍却是更显的失败。
不管怎么说,哪怕天下人并不认可,袁术还当了一年的伪皇帝!可是实力更强,志向更远大的袁绍。却连一天的皇帝也没有做过,就此在这一连串惨重的失败下活活被气死在大河之上。
袁绍意外归天。让袁家的三兄弟,在面对江南军的迅猛进攻之下,坚定的团结起来。他们全力行动起来,抽调出了冀州,青州。幽州所有掌控范围内能调动的兵力。
再次组成了十五万大军。并征调了全部能调动的二十万民夫,沿着大河岸边。布下层层叠叠的防御堡垒。他们想要借着大河天险,来阻止江南军咄咄逼人的攻击。
只要眼下守住了黄河天险,假以时日袁家占着广阔的地域,依旧还有重新崛起的机会。
不过早有准备的江南军,又怎么可能如袁家兄弟所愿。袁家还在河边全力备战之时,江南水军的周泰、蔡瑁,张允已带着数百条大小江船,沿海岸而上。
数万步骑大军直接在乐陵登陆,趁着袁军后方空虚,直扑邺城。
大河北岸的一道缓坡之上,袁熙、袁尚、袁谭三兄弟有说有笑的,在众将的陪同之下,正在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