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妖书”《续忧危竑议》影射到郑贵妃、朱常洵,流言说该书作者是真可,弟子们劝他入山隐避,他迟迟不肯离去,万历下令追查,他也被逮捕入狱了。《东厂缉访妖书底簿》里记录着他被东厂太监跟踪与审讯的纪录。他也历尽酷刑,1603年愤死狱中,享年六十一岁。死后还暴尸六日,葬于慈慧寺旁。
万历时代,到处设矿监征税。太监奸民官吏相互勾结,率役捕人,奸污妇女,无恶不作。真可之死,其真实原因是真可和尚憎恨太监所为,因而被诬罹难。这位高僧,也留下了很多佛学著作,如(紫柏老人集)等影响后世,《明史·艺文志》也有记录。
定陵发掘完毕公开展出之后,观众中曾有佛教人士参观,纷纷议论:发掘队最初要发掘长陵、献陵,辗转反复,最后无意中在定陵却找到了线索,万历的开棺暴尸,是对高僧德清、真可的几许慰藉,还是对万历的一点报复,这其中是否有什么因果关系呢?当然历史的发展,自有其规律,偶有曲折巧合,也是历史瞬间的一刹那而已。观众的几句玩笑话,也算是对封建皇帝的一点讥讽吧!
本来,万历一朝就是多事之秋,国家事、宫中事、也涉及佛门事,千头万绪。大臣们为此议论不休,纷纷扬扬、不一而终。几百年过去了,议论总算消沉下来,现在看来,万历陵墓的发掘、展览,又将引起观众们长期的、喋喋不休的议论了。这将是后话。
第十章 玄宫轰然洞开
门前,两只活鸡头落血喷,以祭定陵;玄宫甬道,突然传来砖木断裂的响动和微弱的呼喊。在幽深漆黑的墓道里,随着隆隆的金石之声,地下玄宫轰然洞开——
大墙之下话传闻
八月的夏夜,闷热难熬。沉寂的定陵园内,由于各种传说和金刚墙券门的出现,而蒙上了一层恐怖、神秘的色彩。晚风掠过,夜幕中的松柏发出嗡嗡的声响,听来那么遥远和古老,似从地宫深处传出的鼓乐,阴森可怖,神秘莫测。
灯下,发掘人员仍在分析地宫的情况。随着讨论和研究的进一步深入,那一层层神秘的面纱渐渐揭开——
明朝的建立,结束了元朝蒙古贵族的统治,帝王的葬制也由元代“其墓无冢,以马践柔,使之如平地。以千骑守之,来岁草既生,则移帐散去,弥望平衍,人莫知也”,重新恢复为山陵墓葬形式。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毕竟是农民的儿子,他和他的子孙都希望后代永远成为帝国之主,从远古流传的“风水”之说,再次在本朝兴盛起来。明十三陵的修建,其“风水”依据主要来自东晋文人郭璞的《葬书》。“所谓风者,取其山势之藏纳,土色之坚厚;所谓水者,取其地势之高燥,流水之远离。”该书虽然充满了迷信附会之说,但它的整个理论都建立在自然景观基础之上。其中许多专门术语如“四势”、“来山”、“蝉翼”等,虽为自然景观但也被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实质上只是地形、地貌的代名词。定陵卜选过程中,御史柯挺曾疏称:“夫大峪之山,万马奔腾、四势完美,殆天秘真龙以待陛下。”可见定陵以高山为屏障,建于群山之麓,是根据《葬书》四势关系处理的。明儒宋濂在为该书作序注释时曾道:“郭氏(葬书》,真确简严,意非景纯(郭璞字)不能于此,实宜为相地之宗也。世不信地理则已,若信之,舍此将何求之欤!”
既然十三陵符合《葬书》“取其山势之藏纳,土色之坚厚”的条件,那么它的地下玄宫也应地势“高燥”、流水“远离”了。因此,玄宫内储满积水,使棺椁有浸泡之危,这绝非皇帝及群臣的本意。相反,从秦始皇直到清末的入葬习惯,都竭力避免有水浸入墓室。从已发掘的千百座古代墓葬来看,几乎所有的墓室都设置宫床。即用石头做一高台,把棺椁平放台上,以免被水浸泡。如果墓室内真有积水,那也是因为设计或施工不周,日久天长四周土层裂变,水源渗透所致。明孝宗的泰陵就曾发生过类似情况。史料记载,泰陵修完以后,突然发现地宫的“金井”内向外渗水。督工太监和工部群臣都惊慌失措,只好瞒着皇帝不报,并想蒙混过关。不料这事却被人密报皇帝,皇帝惊恐中急命礼部和内阁派人前往察看。这些大臣赶到地宫,却见宫内并无积水渗出。原来一个工匠献计,用小木塞偷偷堵住裂缝,再用三灰土夯实,使水源在短期内无法再渗入宫内……
由此可见,传说地宫内有河并有小船游动,只能是无稽之谈。
从秦汉至清末,历代帝王莫不把保护和看守祖宗山陵,作为皇家特别重大的事情来办。这是由于中国的巫文化使他们相信祖宗灵魂永不灭绝的缘故,而墓葬的起源,正是灵魂观念产生之后。约在一万八千年前,北京房山周口店母系氏族公社早期的山顶洞人埋葬情况,就已反映了原始宗教和巫文化意识的灵魂观念。死者身上撒布赤铁矿粉粒,随葬燧石、石器、石珠和穿孔的兽牙等物,还有简单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粗糙的装饰品。这一切,恰是活人日常生活的写照。在陕西宝鸡首岭、西安半坡村、华县元君庙、洛阳王湾等五千年前的母系氏族公社后期仰韶文化时期的遗址中,公共墓地鳞次栉比,与原始人的村落布局极为相似。死者的头颅大都朝一个方向,充分反映出氏族制度血缘关系的牢固性,其中,有许多是二次迁葬的公共墓地。在半坡墓地的发掘中,曾发现四个男子合葬、两个女子合葬和母子合葬的墓室。这说明母系氏族公社中,子女“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情状,同时也证明埋葬制度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预示着一直延续至今的夫妻合葬的新时代的到来。
帝王陵墓由于规模宏大,殉葬物品繁多珍贵,必须设置护陵机构,才能防止盗掘和破坏,确保陵墓安全。秦始皇陵已有护陵机构。西汉初年,惠帝把功臣贵戚和各地富豪人家,迁到汉高祖刘邦的长陵,并在陵北设置长陵县。后来几代相传,都依次按陵设置县邑,因而在长安附近形成了一个个繁华的新兴城市。当时以高祖的长陵县、惠帝的安陵县、景帝的阳陵县、昭帝的平陵县和武帝的茂陵县最为著名。因而又把这五个陵墓所在的咸阳称为“五陵原”。这些陵邑中的豪富人家和他们的子弟,斗鸡走马、为非作歹,“富人则商贾为利,豪杰则游侠通奸”。唐代诗人杜甫曾以“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的诗句,形容五陵特区的景象。河北遵化的清东陵,除分设陵监以外,还专门修了一座“新城”,作为护陵之用。
而明十三陵在成祖朱棣选陵之初,除具有《葬书》所指“四势”,即“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前有朱雀,后有玄武”,“秀丽朝揖而有情,势如万马自天而下”外,同时还具有军事上的重要意义。事实上,十三陵不仅设有大量护陵人员,还驻有大批军队,和居庸关成犄角之势,以对付北方异族的侵袭。这一点从陵园宝城及外罗城坚固高大的城墙和墙上的垛口可以得到证实。
鉴于众多的护陵人员和庞大的军队驻守陵园,明代的帝王将相、群臣谋僚,是断然不会想到还会有人能掘开陵墓,盗宝取尸的。既然如此,就无需在地下玄宫中设置毒箭、飞刀之类的暗器。即使真有暗器,历经三百余年,它的机关也早该变质失灵了。何况能找到引路的小石碑,这些暗道机关也就同样不难发现。迷信一旦遇到科学的挑战,势必为科学所破而束手投诚。
种种传闻逐渐得到排除,倒是有一点不容忽视。由于帝后的特殊地位和身份,死后为防止尸体腐烂,可能要在棺内洒些防腐剂之类的化学药品,这些药品也许有剧毒成分,而尸骨的腐烂也会产生有毒气体,如果发掘人员一经接触或吸入肺部,将对生命造成危害。因此,发掘前必须做好防毒准备。
事情已经明了,发掘人员不再顾忌种种传闻和恐怖故事,他们竭尽全力要做的是开宫前的一切准备。30年后,我们在发掘工作队队长赵其昌所存的资料中,找到一张发黄的白纸,上面详细记载了在打开地宫大门之前所购买的各种物品。从这张“清单”上,不难看出中国第一座皇陵的发掘是在什么样的物质和技术条件下进行的。
蜡烛10箱 木箱50个
马灯10只 铁勺子10个
矿井安全帽60个 木丝100斤
防毒面具10副 白丝线2轴
胶皮手套5副 双股麻绳2斤
工作服5套 铁丝4斤
照相暗室1间 二寸木螺丝钉2盒
放大机1台 油布10尺
福尔马林2磅 绵纸5刀
卫生酒精10斤 牛皮纸20张
脱脂棉5斤 粉连纸2刀
纱布20尺 大绘图板1个
卫生球5斤 厚玻璃板3块
滑石粉2袋 玻璃胶带15根
水玻璃一磅 油泥5斤
玄宫初露
发掘工地的出土任务已经结束,大部分民工已回原村,只有王启发、孙献宝、郝喜闻等几位骨干继续留下,协助发掘队员工作。
晚上,大家围坐在木板房的马灯旁,商量第二天的拆墙计划和具体步骤,还对地宫内部的结构和情况也做了科学地推理和分析。可是几位民工仍有些坐立不安,他们仍被神秘的传闻所困扰。白万玉看出了他们的心态,提了一瓶老白干,来到民工房里,请大家喝酒。今晚他格外兴奋,饱经沧桑的脸上泛着红光。他坐在人群中间,举杯一饮而尽。王启发沉不住气道:“这地下宫殿的大门怎么个开法?”
“你们几个人登梯子到金刚墙门的顶部,我叫动哪块砖,你们就动哪块砖,取下来按位置顺序编号。”白万玉俨然一副指挥千军万马的大将气度。
几个民工咂咂嘴唇,没有言语,面孔却露出为难之色。
白万玉老人看着他们那紧张的神态不由得哈哈大笑:“你们是怕墙后边有暗器吧,”他把每个人的脸都望了一遍,调侃地说:“那谁先拿第一块砖呢?”
白万玉的话一出口,大家的心更紧张不安。如果金刚墙背后真有暗道机关,倒霉的自然是最先取砖的人。他们谁也没有敢冒此险的胆量,只好面面相觑,沉默着。
白万玉微微笑道:“这样吧,我写几个阄,谁抓到有字的纸条,谁就第一个上去。”
别无选择,既然无人主动地提出冒此风险,只有靠碰运气了。每个人心里都不相信这有字的纸条偏偏落到自己手中。同时,每个人又都担心正好落到自己手中。
白万玉做好阄,两手合拢,摇晃几下,撒在桌上。几个民工瞪大眼睛望着桌上的纸团,如同面对将要爆响的定时炸弹。四周一片寂静,仿佛听得见血液的奔流和心脏急跳的声响。
王启发望望白万玉,老人正手拈短须,眯着双眼,微微含笑地盯着自己。他的头猛地一震,一咬牙,大步向前,抓起了第一个纸团。
众人纷纷上前,将纸团一抢而空。
纸条一个个展开,有人开始高喊:“我的没字!”
“我的没字!”
“我的也没字!”
……没有人再叫喊,大家把目光一齐集中到王启发身上。刘精义跑过来看看王启发展开的纸条,大声念道:“小心暗箭!”
别的民工如释重负,哄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