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肓夹匝罚げ挚馊战コ溆庾式鸬氖罩е鸾テ胶猓终5男姓С觥⑸⑽ぁ⑼蹲释饪加猩倭拷嵊啵哂轮来蛟煨戮氨傅氖被搅恕
二月十日,第二间纺织工坊投入生产,同时新的工作制度试行,包括奖惩、分工、管理等,高勇亦推行流水线作业,把相应数量的纺线机与织布机组成一套生产线,该生产线女工工钱与布匹的产量和质量挂钩,以此促进生产效率提高。
陶瓷烧窑的规模也扩大一倍,瓷器的花样品种渐渐增多,成品率提高很快。虽然取自当地烧瓷用的粘土并不是很好,但是由于产品多样色彩丰富款式新颖,同样拥有独特优势。赵胜推行高勇传授的管理方法:将陶瓷制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采用流水作业,每个工匠仅负责一个环节,生产出来的瓷器虽然样式单一,却拥有高产量低成本的优势,可以让瓷器走进寻常百姓家中,成为大众消费品;另外一部分则是专人专工,每件皆需精工细琢,当然价值不菲,主要卖给大户赚钱。
因为瓷器本身拥有高贵典雅的特质,州府官吏干脆借花献佛,纷纷送入洛阳。幽州刺史更是直接送至汉帝刘宏手中,不但博得汉帝下旨赞赏,还被要求尽量收集更多进贡,最好是弄到烧瓷方法!于是,自作自受的幽州刺史下令要求商人无偿送上,并想尽办法弄到生产方法。
高勇得到消息哈哈大笑,心知暂时无法触逆顶头上司,只好告诉商人以路途遥远转运困难为借口无法保证定时送上,而且那个部落对烧制方法保护极严难以偷出。幽州刺史无奈,只好到富户家中强索,使得本就伤病的身体越加消瘦。
由于皇帝的“宣传”,瓷器很快在洛阳达官贵人之间传播开。他们争相到幽、冀二州购买以示身份,更多的人则争相攀比看谁的多谁的好,如发疯般毫不吝惜钱财。常侍们更是厉害,借着各种机会*不断向刘宏进贡,弄得近九成优等瓷器集中到了洛阳。
洛阳的抢购哄抬导致瓷器价格在司州富人集中的地区越来越高,三郡官派商贾赚得盆满钵满,大量五铢钱就地变为各种物资分散流回三郡。大量物流和来往蓟县与右北平的商贾令公孙瓒大赚一笔过路费,本来他还想参奏高勇一本,可看到府库日渐充盈也只好打消念头,安心的在府内数钱。
辽东公孙度一直冷眼旁观,起先拒绝出兵救援闹得双方很不愉快,随后的上奏又石沉大海杳无音信,现在玄菟郡于官道设卡严格控制出入。考虑到双方不和谐的关系,公孙度不方便派人询问,而原先派去的细作相继联络不上,诡异的气氛使公孙度渐感不快。
时间在春暖花开河水解冻中流逝,高勇检查土地分配情况,走访各处工坊,并不时提出建议。当然其中许多都是从书本上了解到的,比如深翻、种植密度、灌溉沟渠、农作物搭配种植、肥料施放等等。趁此机会,高勇初步了解当时的农耕工具,做到心中有数,等到钢铁冶炼达到一定规模后便要着手改进农具提高农业生产力,以求将尽可能多的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以促进工商业发展及建立一支常备军事力量。
二月中旬,在荀彧的督促下,第一所小学在玄菟郡城东门外建成,占地三十亩,房屋十余间,全部为红砖修建,课桌椅按照高勇的设计图打造。与此同时,招生公告发布,要求玄菟郡城内愿意送子女上学的父母立刻到郡府登记领取书本,等待开学通知。
此事引起百姓极大兴趣,文人士子亦品头论足,唯有大户人家嗤之以鼻嘲笑其为穷人私塾。不过,鉴于其免费的优势,仍有许多穷人报名,特别是那些刚刚分了土地,男的忙于开荒、女的忙于工坊的人家,学校的开设等于解决了他们唯一的后顾之忧,不但可以放心工作,还能够让子女得到识字读书的机会,在穷人看来这是天大的好事!
二月底,高炉、平炉在郑浑的督促下提早竣工。郑浑亲自动手搬运煤炭、铁矿石,指挥试炼钢铁。由于没有环保设施,烟囱冒出的黑烟将整个冶炼区笼罩在一片烟尘之中。煤炭的燃烧如强心剂使郑浑兴奋异常,守候在高炉旁严密观察炉温。
三日后,第一炉赤红的铁水流出灌入炉外池中。郑浑亲自开闸放水,‘嗤’——之前还是黑烟笼罩的冶炼区立刻化为桃源仙境,浓密水雾由铁水上面生成急速扩散……郑浑熏黑的脸上留下两行激动的泪水。
“太守!高太守!快来看啊!这铁……这铁!”伴随着兴奋狂叫,郑浑抱着一块铁锭冲入郡府,“这铁锭足可顶上四锻钢!煤石实在是太神奇了!想不到辽东苦寒之地竟有如此宝物。”
高勇正与众人商议政事,听到郑浑兴奋的叫嚷,立时没了工作的兴致,转而望向冲进屋内怀抱铁锭的郑浑,这一看不要紧,众人立刻笑得前仰后合,高勇更是笑得连喝到嘴里的水都喷了出来。只见郑浑满脸的黑灰,笑露着白牙,身上衣服黑一块、糊一块的,不知情的还以为他刚刚从火堆里爬出来呢!
高勇将口中的水咽下肚才说道:“郑大师先别急,现在炼铁的煤石里含有诸如磷、硫等杂质,如若用烧炭的方法使其焦化,再用焦化后的煤焦炭炼铁,我想那时大师会更高兴的!”
郑浑圆睁:“这煤石也能焦化?如此说来……百炼精钢……”叨咕到这郑浑猛然转身丢下铁锭后跑出郡府。
高勇走到堂中拾起铁锭弹指相击,“叮”的一声脆响悦耳动听,高勇不禁赞道:“一块好铁!”
高顺接过铁锭敲击细看:“主公,还记得上次夜谈时所描绘的铠甲吗?”
高勇笑道:“当然!勇刚刚也在想,是时候强化郡兵了!”
入夜,高勇找来沮授、高顺及孙泰密议。高勇铺开玄菟地图指点东南部青砖峰一带说道:“由郡城抽调三百兵力进入青砖峰一带寻一块靠近河水的平地驻扎,一方面设卡盘查,一方面平坦土地,民夫随后即到建设打造工房。沮公从铁匠中秘密调出手艺娴熟、忠诚可靠者赶赴此地。高都尉还记得蓟县时我等打造的兵器吗?短时间内立刻收集众人使用体验心得,以那套兵器为基准加以改进,打造新式装备,至于铠甲部分我会去指导他们。此事仅我等四人知晓,短时间内暂不要对其他人提及。”三人同声应诺。
随后,高勇密令赵胜、冯玉一明一暗开始向匈奴、乌桓、鲜卑购买战马,全部化整为零,由专人一匹一匹的送回,以不引起公孙瓒注意为要。
安排好兵器打造事宜后高勇再次忙碌起来。首先指导赵胜组建商队、传授行销秘籍扩大对外的瓷器、布匹、纸张及书籍的贩卖,而后秘密运回各种物资,与马匹一样采用化整为零的方法掩人耳目。高勇知道历史,明年的这个时候张角差不多要起义了,自己仍有很多准备要做。
其次,继续招收铁匠并安排学徒向郑浑学习冶炼技术经验,还将郡府的余钱全部用在扩建冶炼设施上,务求短期内增加产量。
再次,在辽西郡勘探地形寻找港湾着手建设小型港口。因为黄巾起义爆发之后,北方各州尤其是冀州、青州、兖州将处于战乱之中,富人大户将陆续南迁,到时候陆路肯定不通,只能靠海路将货物运往南方贩售。
最后,在春播之前抽调尽可能多的民夫整修、扩建、新建道路,首先将郡内主要城池连接起来,一点点打造三郡内部的交通网,为将来建造全国交通网积累设计、规划、建设等方面的经验。
修建道路时,高勇参考后时代的分级方式,引入了高速公路、州级公路、郡级公路和县级公路的概念,高速公路宽四丈(大约十米),可并行四辆马车;州级公路宽三丈五(大约八米);郡级公路宽三丈(大约六米);县级公路宽两丈(大约四米)。
高速公路铺设于各大城市、战略要地、州与州之间,一是提高交通运输能力,二是提高军队集结调动速度;州级公路铺设于各州府、州府与郡城之间,主要负责中途运输;郡级公路铺设于郡城与县城、县城与县城之间,负责短途运输;县级公路铺设于县城和附近村落之间。
公路建设开始后,高勇为提升运输能力、军队集结调动速度及后勤保障能力开始集中力量研发运输工具。汉末以双轮马车为主,单马或双马拉牵,运量有限速度亦相对较慢。
于是,高勇直接设计四轮马车进行跨越式发展,在经过反复数十次的试验后终于取得成功,不但根据后世载重卡车设计出坚固耐用的底盘,更解决了前轮转向和马力传动系统的问题,并立即量产。转向系统借鉴了汽车转向的原理,而最重要的车轮却完全是高勇的独创,先是采用木轮为骨架,再用铁条加以固定,轮圈暂时使用多层布条和牛皮进行填充,后在最外面用铁片进行包裹扎实,如同现代的外胎和内胎,只不过使用的物料不同罢了。此外在新式车底盘上采用了相当原始的减震系统,是用许多铁片叠起来之后做成。轮轴采用铁制,同时按照高勇要求,原始轴承亦开始试制,主要部件均采用铸造打磨形式完成,唯有润滑部分尚未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
四轮马车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运量和车速,使得三郡内部的运输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不过,为了安全起见,这种马车只在三郡使用,其所运货物在到达右北平郡后均换为另一种改进过的两轮马车转运。三郡商队所到之处,不仅是商品吸引人,连这种经过改良的两轮马车也是一样,许多人当即要求订购。当然了,这种马车高勇也是要赚钱的,所以价钱不比瓷器低多少,也算是改进运输工具的副产品吧。
为了扩大销量而又不增加郡府商队开支,高勇引入批发概念,除贵重物品外,能大规模生产的商品一律采用批发或者开设一级代理方式。对于路途过远交通不便的地方,直接告知当地商贾到右北平的右安、无终购买货物;对于凉州、司州、兖州、豫州、荆州等地则要求选出大商家作为州一级的总代理,以折扣价格销售,让他们自行转运至各州后销售。
赵胜立刻明白其中奥妙,大赞主公奇才。结果得到消息后,商贾蜂拥而至,早来的提到现货就走,而那些晚来的没有办法,只好先下订单交订金,静静地蹲在客站等待,无形中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以致后来幽州排名前十的客栈中发迹右安、无终的占据大半。
销量大涨迫使三郡运力几乎全部指向右安与无终,新修建的公路上车流如水。但是有一路确是不能省略,那便是去往州府、朝廷官吏府院的商队。这支商队每次到达都会将许多新产品送给达官贵人,借以联络拉拢。张让等将东西进献给喜好新奇物品的汉帝刘宏,博得褒奖恩宠日盛,地位越加稳固。对此张让自是喜出望外,不但对王寇等人的下落不闻不问,反而处处为高勇提供方便。州府官员见到高勇与常侍的关系如此之好哪还敢轻易得罪,于是凡是三郡所请之事一律批准,凡是密告高勇者一律被轰出州府,至于巡视、督察、检举更是免谈。病重中的幽州刺史整日幻想着通过高勇交好常侍再一步登天……
王允发觉数月来不断有幽州商人进入洛阳,频繁往来于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