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道。谁知对方送殡队伍里却有人盛气凌人说:〃还算知趣。。。。。。〃
徐阶耳尖,听得此话,不禁怒极,但有父母在,不便发作。祖母出殡,竟受此大辱!徐阶十分沮丧。徐阶注视着那支送殡队伍扬长而去,强按心头之怒,那张国字脸上反倒露出了笑容,而左眉,竟会微微跳动。此后,凡徐阶怒极,必然脸上挂笑,左眉微微闪跳。
古时守制,讲究的是备极哀伤,不少孝子都因哀痛过度饮食骤减而形销骨立,甚至死亡。但徐黼就不一样,他服膺的是王阳明的心学,行事比较开明,并不信服程朱理学穷讲究那一套。母亲去世,固然哀伤,但这哀伤应在心头,不必装样子给世人看,更不必自残以博取美名。所以守制期间,按松江的惯例,在灵堂上香、哀哭。按习俗做七,断七。在周年忌日,请小知也做了场佛事,一切如仪。
其余时间,徐黼谢绝一切世务,专心读书,对徐阶的学业,也严加督导。所以守孝三年,徐阶的学业突飞猛进。
三年制满,徐黼被朝廷安排到宁都(今江西宁都)上任。徐阶就在当年,经府院考试合格,成了秀才,进入县学深造。
在当时考中秀才可是件大喜事。因为这秀才又叫廪膳生,可以吃皇粮。一般情况下,国家提供给秀才的福利是一天一升米,足够两个人的口粮,生活中必需的鱼肉油盐等物,也由国家提供。可见当了秀才,就吃穿不愁,可安心攻读。人们所谓的穷秀才一说,不是说秀才穷,而是说秀才不上进,光吃政府的供给,又没有其他收入,一来二去,娶妻生子,一天一升米就不够了,日子就穷了。如果秀才成绩优秀,可被推荐到京师国子监(国立大学)去读书。被推荐到国子监的秀才,叫贡生,即地方学校向国家〃贡献〃的高才生。在国子监修业合格可安排工作,走上仕途,徐阶的父亲走的就是贡生这条路。此外,也可通过乡试、会试,或中个举人,或及第进士,那前途就更光明了。徐阶小小年纪,已是秀才,他的生活由国家承担起来,减轻了家庭的负担,岂不是大喜事。
可徐阶志不在此,他要走的人生路径早已规划定当--是由秀才而举人,由举人而进士,走上仕途,光大门楣,报效国家。
且说华亭县学就在府衙东南徐家桥之东,松江府学之边,玉带河之北,尊贤坊之内。这里原系华亭人徐进义的私塾,孝宗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华亭知县汪宣把它扩建为县学,内有聚奎亭、崇文阁、讲堂。华亭一县的莘莘学子,就终日坐在这里求学。教谕王文昌,是平谷(今属河北)人,举人出身,是个饱学之士。但是徐阶还是小有腹诽,因为王文昌只是教读,开始时自己读两句,让学生们读两句,到后来就干脆让学生们摇头晃脑地朗读,谁的声音较低,就要受责。王文昌根本不作讲解,还振振有词,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徐阶就这样,每天从德丰桥家门出来,过谷阳桥,往徐家桥,过玉带河,绕过五神庙进入尊贤坊,放学以后则原路返回。三桥一河一庙一坊,周而复始。
转眼徐阶到了十六岁。
一天午餐之后,徐阶与同窗顾中立、王白谷散步到兴圣牌坊北边的池边。那里碧波涟漪,垂柳拂水,倒也安静,三人就议论起了《神童诗》。王白谷率先说:〃这《神童诗》据说是宋代瑾县人汪洙所作,其人九岁能做诗,后官至观文殿大学士,足为吾辈楷模。〃顾中立望着水中的倒影,思索着。徐阶则先是点头首肯,然后脱口而出:〃好学诚可为楷模,事业上就说不得了。〃顾中立把视线从池水上移来,王白谷则半张着嘴,直望着徐阶。
徐阶接着说:〃说起知识,汪洙肯定是装满了一肚皮,所以要用时思之即来。见孔庙破败,即能口占一诗:‘颜回夜夜观星象,夫子朝朝雨打头。多少公卿从此出,何人肯把俸钱修。'而县令召见他时,讥他‘你的衣衫好短,我还没见过短衣衫的神童'。他又能应声一诗云:‘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风。未去朝天子,先来谒相公。'可见知识多而才思敏。〃这时顾中立插进来说:〃既如此肯定汪洙,又为何评他‘事业上未必'呢?官拜观文殿大学士,难道还不算成就?〃
徐阶哈哈一笑道:〃学弟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余。〃徐阶比顾中立年长一岁,居然卖起老来。紧接着,徐阶说出了一番惊天的狂言。
徐阶说:〃依我之见,知识与学问不是一回事,知识多多益善,但没有学问,就像那地基打得扎实而上面没有高耸的建筑一样,还是无用。〃
顾中立说:〃有些意思,但还是不太明了,何为知识,何为学问?〃王白谷从旁言道:〃你说得太绕了,直白点不行吗?〃
徐阶说:〃直白点就是说知识是材料,学问是功夫,比如家家有厨房,放有各色的菜,这种种的菜就是知识,当然品种多多益善。学问呢?就是烹调的功夫。只有功夫到家,烹调出来的菜肴才能令人食指大动。老子不是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吗?管理国家,首讲学问。〃
说到汪洙,正因知识多,所以应对便捷,正因学问缺乏,所以难以为大宋王朝树大德业,建大功勋。吾辈求学,不仅求知识,更应求学问。孔圣人一部《论语》,讲授的就是做人的学问,做事的学问。‘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这应该是吾辈的追求。〃徐阶正思索如何再展开,讲得更明白点,却听得兴贤坊那边,传来了击掌声。
掌声过后,款款走来两人。一位是华亭县学教谕王文昌,身材不高,瘦削,长须飘动。另一位却是个大人物,华亭县令张仲贤,太原人氏,进士出身。见两人缓缓走来,他们不免感到意外,尤其徐阶,刚才的狂言不知是否被两人听见,这王文昌不就是轻视讲求的吗?
看来三人的担心完全多余,因为来的两位脸上都挂着笑容。立定以后,王文昌把三位学子一一介绍给张知县。而张知县呢,双臂交叉抱在胸前,连说:〃好,好。〃继而又对徐阶说:〃继续讲,继续讲。〃
这下徐阶蒙了,连忙说:〃适才信口胡言,让二位大人见笑了,还望大人赐教。〃王文昌看了看县太爷,意思是让县太爷训示。张仲贤依旧笑眯眯,对眼前的三个学生打量又打量,直看得三个少年局促不安起来,然后说:〃读书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求知;求知不是目的,而是为了致用。这致用,就靠学问。这学问又分内外,内则修身,外则致用。〃说完,又问:〃听懂了么?〃三人垂手齐说:〃谢大人教诲,听懂了。〃不料张仲贤说:〃听懂了,讲讲看。〃王白谷率先说:〃大人的意思,是不是讲勤读书,先学会做人,然后学会处事?〃张知县嘉许地点点头,目光转向顾中立。顾中立说:〃大人的意思,弟子认为讲的是读好书,内圣外王。〃张仲贤点头说:〃有点意思。〃又把目光转向徐阶,徐阶见两位同窗讲了,县太爷不仅没批评,还给予肯定,便大着胆子说:〃我明白大人的训示,大人是期许我们读书求知求学问,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说完,忐忑不安地等候训示。
听完徐阶的回答,张仲贤依然笑眯眯。突然,他提了一个怪问题:〃如果风云际会,条件成熟,你们可以成为苏东坡、王临川,可以成为李白、郭子仪,可以成为姜子牙、比干,你们如何选择?〃
这是一个石破天惊的大胆假设,是经书上完全没有现成答案的问题。三位学子想了想,王白谷率先回答:〃学生愿效法苏东坡、李白。〃顾中立说:〃学生愿为郭子仪、姜子牙。〃徐阶最后表态:〃愿效王安石。〃
张知县双手抱胸对王文昌说:〃文昌兄,你有这样的学生,可喜可贺,孺子可教啊。〃王文昌嘿嘿一笑,做了个〃请〃的姿势说:〃各人头上一方天,天阴天晴靠运气,天大天小靠自己,到时候看他们各人的造化吧。卑职和大人还有话说呢。〃徐阶三人垂手喊了声:〃送大人!〃眼看这二位长者说说笑笑向聚奎亭走去。
且说张、王二人,走过聚奎亭,一拐,拐进了教谕房。室内一桌两椅,桌上文房四宝,窗外树影婆娑。看来这教谕房既是教谕办公的去处,又是县学图书处,一壁橱里一格一格放着学生名册表、成绩表、文章;另一面壁橱上则全是书籍。因是午间,县学工役都休息去了,王文昌亲自动手,泡了一壶茶。张知县笑说:〃文昌兄,此处无外人,坐下说话。〃王文昌说:〃谢大人。〃坐下以后,张知县说:〃请文昌兄继续讲你的怪事。〃
王文昌双手端起茶盏,向张知县做了个请的姿势,待张知县也端起茶盏,自己就抿了一口,说:〃就在前天此时,卑职伏案假寐,居然做了个梦。梦见五位神仙,走到跟前,对卑职说:‘这几年小神遇到了一件难事,寝食不安,思来想去,只有来求老先生解厄了。'卑职一想,不好。莫非五神庙香火不旺,来向卑职打秋风了?谁知不然。那神仙道:‘小神的庙就在贵县学左近,近几年老先生的三个学生,早晚两次都从小神庙前经过,闹得小神不安。'卑职说:‘莫非尊神让这三个学生绕道?'那神仙笑说:‘那倒未必,只求老先生在路旁小神的庙前,筑一短墙,充作照壁便可。'说罢卑职就醒了。〃
张知县深感好奇,便问:〃左近好像没有庙啊?那五神又是何人?〃
王文昌回答:〃昨天卑职去左近踏勘了一番,左近只有一座庙,那就是玉带河左岸道旁的五神庙。昨天放学之前,卑职赶到五神庙不远处遥望,回家走过五神庙并在庙旁停留谈话的,就是刚才大人邂逅到的那三个秀才。至于五神,又称五圣,传说是追随太祖打天下阵亡的将士,人数太多,祭不过来,太祖就命把这些亡灵按五个一组,设五神庙,命江南地方祭之,所以南方这类小庙特多。〃
张知县沉思片刻,说道:〃子不语怪力乱神,我们读书人可不能妄信。不过这三个秀才,倒是孺子可教。将来能成大器,也未可知。那倒是国家之福,你我之荣了。如果王兄你信,本县也不反对,明天王兄差几个工役,去五神庙前砌个照壁吧。资费么,到时我拨过来就是。〃说完又补了一句:〃此事轻易勿对他人言讲,以免贻笑大方。〃王文昌连声应允。
王文昌又问沉思中的知县:〃依大人看,刚才那三个秀才,优劣如何?〃
张知县说:〃本县也只能说个大概,据三人的回答,造化都有一些。那姓王的秀才,文学上可能有成,比较爽直,爽直就不免轻率;顾呢,领会得也不错,恐怕能建功立业。只是那姓徐的秀才,好像比较审慎,沉得住气,思定而后言,颇为厚重。王安石推行变法以图强,要不是反对阵营太强大,司马光上台全面复辟,宋室当可一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此子愿效王安石,前程岂可限量?王兄不妨继续观察,因材施教,或许能为大明王朝造就出栋梁之才。〃
第五回 寒窗苦读思人生竟如何
倭寇袭扰知桑梓疾苦深
为了不辜负祖父厚望,徐阶连年寒窗苦读。他以先贤焦伯诚为榜样,勉励自己。说起焦伯诚,可是松江府内尽人皆知的人物。洪武年间,他隐居在广富林,昼夜读书。往往夜里读书至子时,然后入睡,卯时不到,又起床苦读,以至于相邻的农家,不用听公鸡啼晓,只须听到焦伯诚朗朗书声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