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菩提道次第广论 法尊法师译-第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又此一切皆为成佛故求,是为通义。

 

辰三、通达饶益有情慧

 

第三、通达饶益有情慧,通达能引有情现法后法无罪义利。

 

卯四、正修慧时应如何行

 

第四、正修慧时应如何行?发三慧时应令具足六种殊胜,及具六种波罗蜜多,自住慧已立他于慧是为慧施,余如前说。

 

卯五、此等摄义

 

第五、此等摄义。虽有现证空性之慧,若无大菩提心,仍非菩萨之行,故应增长大菩提心为行所依,地上慧度修所愿境。其能圆满无上妙智资粮所有方便,谓发三慧,现应励力而求多闻;若不尔者,违越学处,罪所染著,诸余生中亦不乐多闻,不能学习菩萨学处。若于现法勤修开发智慧方便,能遮现法不学之罪,如妙手问经所说余生,亦能速疾圆满般若波罗蜜多。如是经咒二道栋梁六度之中,修习静虑次次第尚以略存,修余五度之次第,皆已隐没,故于修行摄要及引发定解之方便,略为宣说。诸大经论所说,修习缘如所有及尽所有般若自性毗钵舍那之次第,及修习静虑自性奢摩他之次第,后当广释。凡菩萨成佛,皆依六度而得成佛。菩萨地中于六度一一之后皆珍重宣说,故应了知此是过去未来现在诸菩萨众共行之道,此六即是一切白法大海,故是修行宗要无上大嗢柁南。如菩萨地云:‘如是六种波罗蜜多,菩萨为证无上正等菩萨果故精勤修集,是大白法溟,名大白法海。是一切有情一切种类圆满之因,名为涌施大宝泉池。又即如是所集无量福智资粮,更无余果可共相称,唯除无上正等菩提’。

 

丑二、学习四摄熟他有情

 

第二、四摄成熟他目续分五:

 

寅一、四摄自性

寅二、立四之理由

寅三、四摄之作业

寅四、摄受眷属须依四摄

寅五、略为解说

 

寅一、四摄自性

 

布施如前六度时说;爱语者,谓于所化机开示诸度;利行者,如所教义,令所化机如实起行或令正受;同事者,谓教他所修,自亦应修,与他同学。如庄严经论云:‘施同示劝学,自亦随顺转,是为爱乐语,利行及同事。’

 

寅二、立四之理由

 

第二、立四之理由。何故定为四摄耶?答:谓摄受眷属令修善行,须先使欢喜,此必先须施以资财饶益其身。既欢喜已,令修道时,先须令知云何应修,此由爱语宣说正法,除其无知断其疑惑,令其无倒受持法义。既了知已,由其利行令修善行,若自不修而为他说应取应舍,彼不信受反作是难:‘且不自修,何为教他?汝今尚须为他所教。’若自实行,他便信受,谓:‘教我等所修之善,彼自亦修。若修此善定能利益安乐我等。’先未修者能新修行,已修行者坚固不退,故须同事。如云:‘能利他方便,令取令修行,如是令随转,四摄事应知。’

 

寅三、四摄之作业

 

第三、四摄之作业。以此四摄于所化机何所作耶?谓由布施故令成闻法之器;以于法师生欢喜故,由爱语故能令信解所说之法;以于法义令正了解断疑惑故,由利行故如教修行;由同事故,已修不退,长时修行。如云:‘由初为法器,第二令胜解,由三使修行,第四成净修。’

 

寅四、摄受眷属须依四摄

 

第四、摄受眷属须依四摄。佛说此为成办一切众生义利贤善方便,故摄徒众应须依此。如云:‘诸摄眷属者,当善依此理,能办一切义,赞为妙方便。’

 

寅五、略为解说

 

第五、略为解说。爱语有二:一、随世仪轨语,谓远离颦蹙,舒颜平视,含笑为先,慰问诸界为调适等,随世仪轨慰悦有情。二、随正法教语,谓为利益安乐有情,依能引发信、戒、闻、舍、慧等功德宣说正法。又于能杀害怨敌之家无秽浊心说利益语;于极钝根心无疑虑,誓受疲劳,为说法语,令摄善法;于其谄诈欺二师等行邪恶行诸有情所,无恚恼心说利益语─于此难行爱语亦当修学。又于相续未熟欲断诸盖向善趣者,为说先时所应作法,谓施及戒。又于已离盖相续成熟心调善者,为说增进四圣谛法。又在家、出家多放逸者,为令安住不放逸行,无倒谏诲。又疑惑者为断疑故,为说正法论议抉译─是为一切门爱语。

 

利行略有二种:一、未成熟者能令成熟;二、已成熟者能令解脱。又分三种:一、于现法利劝导利行,谓劝令如法招集守护增长财位。二、于后法利劝导利行,谓正劝导弃舍财位,清净出家乞求自活,由此定获后法安乐,不必获得现法安乐。三、于现法后法利劝导利行,谓正劝导在家、出家,趣向世间、出世离欲,由此现法能令获得身心轻安,于后法中或生净天或般涅槃。又应修行难行利行。一、于往昔未种善根者难令行善。二、现有广大圆满财位者,难行利行,由其安住大放逸处故。三、诸已串习外道见者,难行利行,由憎圣教愚痴邪执不解理故。又应修行渐次利行,谓:于劣慧者先令修行粗浅教授,若成中慧,转中教授,成广大慧为说深法,随转幽微教授教诫。

 

同事者,谓于何义劝他安住,即于此义自当安住,若等若增,如是随作何事,先应缘于有情义利,定不应离利他意乐,然其加行则先自调伏。如无边天德赞云:‘有未自调伏,虽说正理教,违自语而行,不能调伏他。尊知此义故,心念诸众生,自未调伏时,暂勤自周伏。’

 

又四摄事可摄为二:谓以财摄及以法摄。财施为初,余三属法;法为所缘正行清净之法。如云:‘由财及以法,谓所缘法等,由此二摄门,说为四摄事。’又此即是三世一切菩萨利他方便,故是共道。如云:‘已摄及当摄现摄悉皆同,是故此即是成熟有情道。’又菩萨行总有无边,然大嗢柁南即是六度四摄,以诸菩萨唯二所作:一、自内成熟成佛资粮;二、为成熟他有情相续;六度四摄即能成办此二事故。如菩萨地云:‘由诸波罗多能自成熟一切佛法,由诸摄事能成熟他一切有情,当知略说菩萨一切善法作业。’故于此中略说彼二;若欲广知,应于菩萨地中寻求。又此根本后得时,应如何行者?如尊者云:‘六波罗蜜等,菩萨广大行,由本后瑜伽,坚修资粮道。’谓初业菩萨受菩萨戒,住资粮道,根本后得皆不出六度,故六度中有是根本定时所修,有者是于后得时修。谓静虑自性奢摩他及慧度自性毗钵舍那一分,是于根本定时所修;前三波罗蜜多及静虑般若一分,是后得时修;精进俱通根本后得;忍中一分定思深法于定时修。如尊者云:‘起根本定时,遍观一切法,修幻等八喻,能净后分别。应正学方便,于根本定时,应恒常修习,止观分平等。’若由未习如是希有难行诸行,闻时忧恼,应念菩萨于最初时亦不能行,然由先知所作愿境渐次修习,久习之后,不待功用能任运转。故其串习极为切要,若见现前不能实行,即便弃舍全不修心,是极稽留清净之道。如无边功德赞云:‘若由闻何法,令世间生怖,尊亦于此法,久未能实行。然尊习其行,时至任运转,是故诸功德,不修难增长。’故受菩萨律仪者,定无方便不学诸行,未如仪轨受行心者,亦当励力修欲学心。若于诸行勇乐修学,次受律仪极为坚固,故应勤学。上士道次第中,已说净修愿心及学菩萨总行道之次第。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十四

 

敬礼胜尊具大悲者足!

 

子二、特于后二波罗蜜多学习道理

 

第二、别学后二波罗蜜多,谓:修奢摩他、毗钵舍那。如其次第,即是静虑及慧波罗蜜多之所摄故。此中分六:

 

丑一、修习止观之胜利

丑二、显示此二摄一切定

丑三、止观自性

丑四、理须双修

丑五、次第决定

丑六、各别学法

 

丑一、修习止观之胜利

 

大小二乘世、出世间一切功德,皆止观之果。如解深密经云:‘《慈氏》!若诸声闻,若诸菩萨,若诸如来,所有世间及出世间一切善法,应知皆是此奢摩他、毗钵舍那所得之果。’若谓止观,岂非已得修所成者身中功德,今说彼一切功德皆止观之果,云何应理?答:如下所说真实止观,实是已得修所成之功德,则大小乘一切功德,非尽彼二之果。然以善缘心一境性诸三摩地,悉皆摄为奢摩他品,及凡拣择如所有性尽所有性诸妙善慧,悉皆摄为毗钵舍那品,故密意说三乘所有一切功德,皆止观之果,无相违过。又于此义修信大乘经亦密意说云:‘善男子!由此异门,说诸菩萨尽其所有大乘信解大乘出生,应知皆是无散乱心正思法义之所出生。’无散乱心谓奢摩他品心一境性,正思法义谓毗钵舍那品妙观察慧,故大小乘一切功德,皆以观慧思择而修及于所缘心一境性,二所成办,非唯止修或唯观修一分而成。如解深密经云:‘众生为相缚,及为粗重缚,要勤修止观,尔乃得解脱。’言粗重者,谓心相续中所有习气增长内心颠倒堪能。相者,谓于外境前后所生颠倒习气。般若波罗蜜多教授论说,前者为观所断,后者为止所断。此上是引有止观名者所有胜利,余未说止观名者,凡说静虑般若胜利,其义同故,应知皆是止观胜利。

 

丑二、显示此二摄一切定

 

第二、显示此二摄一切定。譬如一树,虽有无边枝叶花果,然总摄彼一切扼要廑为根本。如是经说大小乘无边三摩地,然总摄一切之宗要廑为止观。如解深密经云:‘如我所说无量声闻菩萨如来,有无量种胜三摩地,当知一切皆此所摄。’故欲求定者,不能寻求无边差别,应求一切等持总聚止观二品,一切时中恒应修学。如修次下编云:‘世尊虽说诸菩萨众无量无数等持差别,然止观二品,能遍一切胜三摩地,当说止观双运转道。’修次中编亦云:‘由此二品能摄一切三摩地故,诸瑜伽师一切时中应修止观。’

 

丑三、止观自性

 

第三、止观自性分二:

 

初、奢摩他自性,如解深密经云:‘即于如是善思惟法,独处空间内正安住,作意思惟,复即于此能思惟心内心相续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轻安及心轻安,是名奢摩他。如是菩萨能求奢摩他。’义谓随所定解十二分教中五蕴等义为所缘境,由念正知令能缘心于所缘境相续安。住而不散乱,故心于境能任运住,若时生起身心轻安所有喜乐,此三摩地即奢摩他。此由内摄其心不散所缘即能生起,不要通达诸法真实。

 

二、毗钵舍那自性,即前经云:‘彼由获得身心轻安为所依故舍离心相,即于如所善思惟法内三摩地所行影像观察胜解,即于如是胜三摩地所行影像所知义中,能正思择,最极思择,周遍寻思,周遍伺察,若忍、若乐、若觉、若见、若观,是名毗钵舍那。如是菩萨能善巧毗钵舍那。’此经宣说毗钵舍那是观察最极明显无可抵赖,传说支那堪布见已谤云:‘此是经否,不得而知。’用足毁踏。因彼妄计一切分别皆执实相,要弃观慧全不作意乃为修习甚深法义,不顺此经故用足毁,现见多有随此派者。圣《无著》说:‘正思择者谓思择尽所有性,最极思择谓思择如所有性,以有分别慧作意取诸相时,名周遍寻思,真实观时名周遍伺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