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菩提道次第广论 法尊法师译-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朵瓦喻法中云:‘虫礼骑野马,藏鱼梅乌食’应如是思,发起摄取心要欲乐。

 

丁三、思惟难得

 

第三、思惟极难得者。如是暇身如事教中说,从恶趣死复生彼者,如大地土,从彼死没生善趣者,如爪上尘。从二善趣死生恶趣者,如大地土,从彼没已生善趣者,如爪上尘。故从善趣恶趣二俱难得,若作是念─彼由何故如是难得?如四百颂云:‘诸人多受行,非殊胜善品,是故诸异生,多定往恶趣。’谓善趣人等,亦多受行十不善等非胜妙品,由是亦多往恶趣故。又如于菩萨所起嗔恚心,一一刹那,尚须经劫住阿鼻狱,况内相续现有往昔多生所造众多恶业,果未出生、对治未坏,岂能不经多劫住恶趣耶?如是若能决定净治往昔所造恶趣之因,防护新造,则诸善趣虽非希贵。然能尔者实极稀少,若未如是修,则定往恶趣。既入恶趣,则不能修善,相续为恶,故经多劫,虽善趣名亦不得闻,故极难得。入行论云:‘我以如是行,且不得入身,人身若不得,唯恶全无善。若时能善行,然我不作善,恶趣苦蒙蔽,尔时我何为?未能作诸善,然已作众恶,经百俱胝劫,不闻善趣名。是故薄伽梵,说人极难得,如龟项趣入,海漂轭木孔。虽刹那作罪,尚住无间劫,况无始生死,作恶岂善趣?’若作是念─由受恶趣苦,尽昔恶业已,仍可生乐趣,故非难脱也。即受彼苦之时,时时为恶,从恶趣没后,仍须转恶趣,故难脱离。如云:‘非唯受彼已,即便能脱离,谓正受彼时,复起诸余恶。’如是思惟难得之后,应作是念而发欲乐摄取心要,谓:若使此身为恶行者,是徒耗费应修正法而度时期。如亲友书云:‘从旁生出得人身,较龟处海遇轭木孔隙尤难,故大王应行正法令有果。若以众宝饰金器,而用除弃吐秽等,若生人中作恶业,此极愚蒙过于彼。’弟子书中亦云:‘得极难得人身已,应勤修证所思义。’此又如大瑜伽师《谓恺哦》云:‘应略休息’答云:‘实当如是,然此暇满实为难得!’又如《博朵瓦》云:如昔坌宇有一雕房,名《玛卡喀》,甚为壮丽,次为敌人所劫,经久失坏,有一老人因此房故,心极痛惜,后有一次闻说其房为主所得,自不能走,凭持一矛逶迤而至,如彼喜曰:今得《玛卡喀》,宁非梦欤?今得暇满,亦应获得如是欢喜,而修正法。乃至未得如是心时,应勤修学。

 

如是若于暇身,能发一具相取心要一欲乐,须思四法。其中须修行者,谓一切有情皆唯爱乐而不爱苦,然引乐除苦亦唯依赖于正法故。能修行者,谓外缘知识、内缘暇满悉具足故,此复必须现世修者,现世不修,次多生中,暇满之身极难得故。须于现在而修行者,谓何日死无决定故。其中第三,能破推延于后生中修法懈怠。第四能破虽于现法定须修行,然于前前诸年月日不起修行,而念后后修行,亦可不趣懈怠。总摄此二为应速修,作三亦可,是则念死亦与此系属,然恐文繁,至下当说。


 

如是若由种种门中正思惟者,变心力大,故应思惟如前所说。若不能者,则应摄为如何是为暇满体性,现竟门中利大道理,因果门中难得道理,随所相宜从前说中取而修习。其中因门难获得者,谓仅总得生于善趣,亦须戒等修一净善,特若获得暇满具足,则须净戒而为根本、施等助伴、无垢净愿为结合等众多善根。现见修积如是因者,极为希少,比此而思,善趣身果,若总若别,皆属难得。由果门中难获得者,观非同类诸恶趣众,仅得善趣,亦属边际,观待同类诸善趣众,殊胜暇身极属希少,如《格喜铎巴》云:‘殷重修此,余一切法由此而引生。’故应励力。

 

敦珠法王训曰:成佛者即觉本身之佛性、佛性者及万有之虚空本体、即法界体性,一切之本质、无染之实性。而佛性却被无明、迷乱、德性及心性等之染污所障。要净除者,必经资粮、加行、行见、修四道,于道中修三十七助道品方可究竟。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三

 

丙二、如何摄取心要之理

 

第二、如何取心要之理分二:

 

丁一、于道总建立发决定解

丁二、正于彼道取心要之理

 

丁一、于道总建立发决定解

 

初中分二:

 

戊一、三士道中总摄一切至言之理

戊二、显示由三士门如次引导之因相

 

戊一、三士道中总摄一切至言之理

 

佛初发心,中集资粮,最后现证圆满正觉,一切皆是为利有情,故所说法一切亦唯为利有情。如是所成有情利义略有二种:谓现前增上生及毕竟决定胜。其中依于成办现前增上生事,尽其所说,一切皆悉摄入下士或共下士所有法类。殊胜下士者,是于现世不以为重,希求后世善趣圆满,以集能往善趣因故。道炬论云:‘若以诸方便,唯于生死乐,希求自利义,知彼为下士。’决定胜中略有二种:谓证解脱仅出生死及一切种智位。其中若依诸声闻乘及独觉乘,尽其所说一切皆悉摄入中士或共中士所有法类。中士夫者,谓发厌患一切诸有为求自利,欲得度出三有解脱,以趣解脱方便之道三种学故。道炬论云:‘背弃诸有乐,遮恶业为性,若惟求自静,说名中士夫’。如《'口*觉''口*窝'》所造摄行炬论云:‘尊长佛说依,密咒度彼岸,能办菩提故,此当书彼义。’谓修种智方便有二:谓密咒大乘及波罗密多大乘。此二摄入上士法类。上士夫者,谓由大悲自在而转,为尽有情一切苦故,希得成佛学习六度及二次第等故。道炬论云:‘由达自身苦,若欲正尽除,他一切苦者,是为胜士夫。’此士所修菩提方便,谓波罗密多及咒,下当广说。


 

三士之名,摄抉择曰:‘复有三士,有成就正受非律仪,非非律仪所摄净戒律仪,亦有成就正受声闻相应净戒律仪,亦有成就正受菩萨净戒律仪。其中初者为下,第二为中,第三为胜。’与此义同,复说多种上中下士建立道理。如道矩所说《世亲阿阇黎》于俱舍释中,亦说三士之相。下士夫中,虽有二类,谓乐现法及乐后世。此是第二,复须趣入增上生无谬方便。

 

戊二、显示由三士门如次引导之因相

 

第二、显示由三士门如次引导之因相分二:

 

己一、显示何为由三士道引导之义

己二、如是次第引导之因相

 

己一、显示何为由三士道引导之义

 

如是虽说三士,然于上士道第中亦能摄纳余二士道无所缺少,故彼二种是大乘道或分或支。《马呜阿阇黎》所造修世俗菩提心论云:‘无害与谛实,与取及梵行,舍一切所执,此是善趣行。遍观生死苦,断故修谛道,断除二种罪,此是寂静行。亦应取此等,是出离道支。由达诸法空,生悲众生流,无边巧便行,是胜出离行。’是故此中非导令趣,唯以三有之乐,为所欲得下士夫道,及为自利唯脱生死为所欲得中士夫道,是将少许共彼二道作上士道引导前行,为修上士道之支分。

 

是故若发如前所说取心要欲,取心要之法,如中观心论云:‘谁不将无坚,如蕉沫之身,由行利他缘,修须弥坚实。上士具悲故,将刹那老死,病根本之身,为他安乐本。具正法炬时,断八无暇暇,应以上士行,令其有果利。’谓应念云:我身无实,如蕉如沫,众病巢穴,老等众苦所出生处,应以上士所有现行度诸昼夜,令其不空而趣大乘。

 

苦尔理应先从上士引导,云何令修共下中耶?谓修此二所共之道,即上士道发起前行,此中道理后当宣说。

 

己二、如是次第引导之因相

 

第二、如是次第引导之因相分:

 

庚一、正明因相

庚二、所为义

 

庚一、正明因相

 

转趣大乘能入之门者,谓即发心于胜菩提,若于相续中生起此心,如入行云:‘若发大心刹那顷,系生死狱诸苦恼,应说是诸善逝子。’谓即获得佛子之名或菩萨名,其身即入大乘之数。若退此心,亦从大乘还退出故。是故诸欲入大乘者,须以众多方便励力令发,然发此心须先修习发心胜利,令于胜利由于至心勇悍增广,及须归依七支愿行,是能开示菩萨道次最胜教典,集学处论及入行论中所说。

 

如是所说胜利略有二种,谓:诸现前及毕竟胜利。初中复二,谓:不堕恶趣及生善趣。若发此心能净宿造众多恶趣之因,能断当来相续积集诸善趣因。先已作者,由此摄故增长广大;诸新作者,亦由此心为起故,无穷尽际。毕竟利义者,谓诸解脱及一切种智亦依此心易于成办。若于现时毕竟胜利,先无真实欲得乐故,虽作是言─此诸胜利从发心生,故应励力发起此心,亦唯空言,观自相续极明易了。若于增上生及决定胜,二种胜利发欲得者,故须先修共中下士所有意乐。如是若于二种胜利发欲得已,趣修具有胜利之心者,则须发起此心根本大慈大悲。此复若思自于生死安乐匮乏,众苦逼恼,流转道理,身毛全无若动若转,则于其他有情流转生死之时,乐乏苦逼,定无不忍。入行论云:‘于诸有情先如是思自利,梦中尚未梦,何能生利他?’故于下士之时,思惟自于诸恶趣中受苦道理,及于中士之时思惟善趣无寂静乐唯苦道理。次于亲属诸有情所,此度自心而善修习,即是发生慈悲之因,菩提之心从此发生。故修共同中下心者,即是生起真菩提心所有方便,非是引导令趣余途。如是又于彼二时中,思惟归依及业果等多门,励力集福净罪,如其所应,即菩提心之前行,修治相续之方便,七支行愿及归依等;故应了知此等即是发心方便。此中下中法类,即是发无上菩提心支分之道理,尊重亦当善为晓喻,弟子于此应获定解。每次修时当念此义,修菩提心发生支分极应爱重,若不尔者,则此诸道与上士道别别无关,乃至未至实上士道,于菩提心未得定解,而成此心发生障碍,或于此间失大利义,故于此事应殷重修。如是修习中下之道及善修习,如上士时所说道已,于相续中随力令生真菩提心。次为此心极坚固故,应以不共归依为先而受愿轨,由愿仪轨正受持已,于诸学处应励力学。次应多修欲学之心,谓欲学习六度四摄菩萨行等。若由至心起欲学已,定受行心清净律仪。次应舍命莫令根本罪犯染著,余中下缠及诸恶作,亦应励力莫令有染,设若有犯,亦应由于如所宣说出犯门中善为净治。次应总学六到彼岸,特为令心于善所缘,堪能随欲而安住故,应善学习止体静虑。道炬论说为发通故修奢摩他者仅是一例,《嚆嚆》于余处亦说为发毗钵舍那。故为生观亦应修止。

 

次为断执二我缚故,以见决定无我空义。次应将护无谬修法,成办慧体毗钵舍那。如道炬释说,除修止观,学习律仪学处以下,是为戒学;奢摩他者,是三摩地或为心学;毗婆舍那是为慧学。复次奢摩他下是方便分,福德资粮依世俗谛所有之道,广大道次;起三种殊胜慧者,是般若分,智慧资粮依胜义谛甚深道次。应于此等次第决定、数量决定智慧方便,仅以一分不成菩提,发大定解。

 

由如是理,欲过诸佛功德大海,佛子鹅王是由双展广大方便圆满无缺世俗谛翅,善达二种无我真实胜义谛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