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临安危在旦夕,必须尽快找人商议对策。于是文天祥到六和塔下的军营中,找张世杰商议。张世杰也是主战派的领袖,他和文天祥同时响应勤王的诏令,组织义军在江苏和元军交了战,元军也深知张世杰的厉害。
文天祥说:“现在形势紧张,但分析起来, 北边还有许多地方没有被元军控制,比如淮东一带仍有宋军在坚守阵地,福建、两广整个南方都在我们手里,没有后顾之忧,京城里勤王兵马就有三四万人,再加上城外的人就更多了,我们是有抵抗力量的 。”文天祥传 ?61?
“说得对,”张世杰表示赞成,“我们就在临安同伯颜决一死战,只要在这儿挡住元军,北边淮东的宋军切断他们的后路,福建、两广的军民再支援我们,整个战局就会转变 。”
“那我们联名上书朝廷,建议他们采纳我们的意见 !”文天祥接着说。
张世杰同意了,他们立刻写好奏折,送到宫中,然后各自返回驻地耐心等着。
结果让他们失望,朝廷里投降派生怕这样做会惹恼元军,将来不好求和,因此不肯采纳。但又说不出拒绝的理由,于是右丞相陈宜中这个投降派头子,就让太皇太后下诏,说什么此事要慎重,以此搪塞过去。
就在“战”与“和”两种意见争论之时,左丞相留梦炎,看到大局日坏,为保住性命,官也不要,偷偷逃跑了。
右丞相陈宜中与太皇太后则忙着准备投降。他们派出一批批使者去见伯颜,先求伯颜退兵,不行,就表示愿意“称侄纳币 ”,也就是把两国的关系当成叔叔和侄子的关系一样,而且年年向那个“叔叔国”交钱献物,伯颜仍不同意,他们就要求称侄孙,伯颜还不同意……总之,伯颜一心要灭亡南宋。
德□二年(1276年 ),大文天祥临危受命任“签书枢密院事 ”,开始进入军国大事的决策机构。文天祥传 ?62?他利用这一机会,又找陈宜中商议。
“我建议把三宫(太皇太后、太后、皇帝)迁走,让福王、沂王分别驻在福建、广东。这样,我就可以在临安与元军决战,而且即使临安失守了,日后也能继续同元军周旋 。”文天祥的主张非常有远见,可是陈宜中和太皇太后一心想着投降,当然不肯采纳。朝廷中乱作一团,太皇太后宣布吴坚为左丞相时,大殿里上朝的文官只有六人。投降派所关心的只是如何讨得伯颜的欢心,当使者回来说伯颜不肯接受称侄、称侄孙的条件时,他们不知所措了。太皇太后吓得直发抖,不等别人说话,就想派人去向伯颜“奉表称臣 ”,实际就是彻底投降。陈宜中也感到有些难堪,迟疑了一下。 太皇太后马上痛哭流涕地说:“如果能保存宗庙社稷,就是称臣也没有什么关系 。”
接着朝廷便派人去伯颜大营“奉表称臣 ”,而且答应每年献纳银子25万两,绢25万匹,想借此保存住小朝廷。然而伯颜得寸进尺,坚持一定要把军队开到京城,而且一定要南宋丞相前来请降,并且要献上传国玉玺。
“奉表称臣”的做法,文天祥不能容忍,就在太皇太后进称臣表的同时,他针锋相对地提出反对意见:
“现在应该任命福王、沂王为临安知府,我担任副职,负责保卫京城。这样,军民见福王、沂王留在文天祥传 ?63?京师,就会有信心,有希望,誓死守卫保住京城 。”
这个意见太皇太后怎么能听得进去呢!文天祥只好又来到六和塔下找到张世杰。
“现在京师的军队和能动员起来参战的百姓有20万人,我们以战为守,背城决一死战,或许还有希望 。”文天祥提出自己的看法。
张世杰早已看出朝廷没有作战决心,就对文天祥说:
“你还是回江西据守,我到两淮活动,以后再争取机会反击吧……”
文天祥从张世杰那里回来,失望、忧虑,阴云笼罩在心头,一连几天愁眉不展。
正月十三日早上,文天祥住处门前树上的喜鹊喳喳叫个不停。有人报告:杜浒带了4000人前来求见。
杜浒是天台人,他叔叔曾做过丞相,他本人当过县令,很有侠义之气。一见文天祥,他便说:
“文大人抗元救国的名声,早已传遍各地,我这次别人不找,专门找您,就是为了投奔真正抗元的人。我见临安危急,便召集了4000义兵,他们都是决心抗元的志士,现在到您这里,就听您指挥,誓死也要保卫大宋江山 !”
文天祥听了这话心中又燃起了希望之火,他高兴文天祥传 ?64?的不仅仅是得了一支4000人的军队,更重要的是,他知道了人民的心愿,从而更加坚定了他抗元救国的决心。
杜浒从此跟随文天祥抗元,同生死,共患难,并肩战斗,既是得力助手,又是好朋友。
正月十八日,伯颜率兵进至皋亭山,离临安城只有30里了。文天祥再次向朝廷请求,要三宫撤走,自己率众军民背城一战。陈宜中等人执意不肯。
太皇太后这时已把国玺送给伯颜,伯颜要求南宋派陈宜中前来谈投降之事,太皇太后让他立刻就去。陈宜中心想求和投降,但又不想充当罪魁祸首,于是,就在十八日晚上,步留梦炎的后尘,也偷偷逃跑了,做了南宋第二个逃跑的丞相。
朝廷不能没有右丞相。十九日,南宋朝廷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统率诸路军马。从此,人们便称他为文丞相。
朝廷此时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是想让他出来收拾这个残局,并代替陈宜中去元营接洽投降的事项。
而文天祥则自有他的考虑,十九日,文天祥亲眼见到,临安城外元军的铁骑驰骋,一支元军已驻扎在城郊的榷木教场,宋朝的许多兵将纷纷前往那里投降,而朝廷已无法制止。城中百姓人心惶惶,不知所措,朝廷里一派混乱,简直是国已不国了。而文天祥的义文天祥传 ?65?兵主力又在富阳,来不及调回。如果再不想办法,就来不及了。他同意当右丞相,就是想利用这个职务,为挽救败局再作一下努力。
朝廷要他出使元营,朝中的大小官吏也都恳求文天祥前去,以保住他们的性命。
文天祥在国事危急的紧要关头,同意出使元营。他认为:“第一,国事至此, 不能顾惜自己的生命;第二,伯颜总得讲道理,自己可以用语言打动他,也许能取得讲和退兵的结果;第三,也可以借机窥探元军的虚实,归来好研究对付的策略。
他还提出,自己辞去右丞相不拜,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份前往,以此表明自己没有议和、议降的权力,不是去谈投降事宜的。
跟随文天祥身边的杜浒坚决反对文天祥出使元营,他说:“伯颜什么事都能干出来, 文大人此去他们是不会让你脱身的;再说,文大人离开了临安,朝廷也就失去了主心骨,谁还能支撑这个局面 ?”
然而,文天祥没有听这样的劝告,朝廷的其他人更不听杜浒的意见。二十日,太皇太后命文天祥和左丞相吴坚、同知枢密谢堂、安抚贾余庆、中贵官邓惟善出使元营。文天祥大步走出朝门,他想,在这些人里,敢同伯颜进行斗争的也就是他了,自己肩负着重担,不能怕威胁,也不能受利诱,一定不辱使命。文天祥传 ?66?
然而,文天祥错误地估计了元人,将他们看得太简单了:元宋交战多年,现在元兵已在京城门口,怎么会有说服他们退兵的可能呢?以往出使元营的人没有被扣留过,那是出使的人没有把对方惹怒,而文天祥慷慨陈辞,触怒伯颜,他们怎肯放他回去,又怎能让他窥探虚实呢?自己不把自己当成右丞相,而朝廷、伯颜则不这样看。
这种深入虎穴,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而此举脱离实际,实属下策,以至后来连他自己也后悔莫及。
文天祥及其随行的人来到设在皋亭山明因寺的伯颜大营前,尽管元营前站满兵将,布满了刀枪,杀气腾腾,十分森严,他却翻身下马,昂头挺胸,旁若无人地走进了元营。伯颜骄横而傲慢地坐在大营正中的虎皮交椅上,卫士手持刀枪站立两厢,好一个威风凛凛。
“下跪 !”两旁的卫士吆喝道。
文天祥面不改色,从容不迫地作了个揖,然后立在那里。
“为何不下跪 ?”伯颜问。
“我身为大宋使臣,哪有向你下跪的道理 !”文天祥据理而答。
伯颜一听,深知此人非同一般,便让人搬来椅子,文天祥传 ?67?叫文天祥坐下。
“丞相前来是谈投降的事吗 ?”伯颜单刀直入,先发制人。
“投降是前丞相一手操办的,我一概不知。现在太皇太后派我做丞相,我没敢拜,先来军前商量两国关系的大事 。”文天祥胸有成竹,绝对不承认是来谈投降的,只是说前来商量。
“商量大事,也很好嘛 !”伯颜一时摸不着头脑,随口答道。
接着, 文天祥就反问伯颜:“本朝承帝王正统,乃衣冠礼乐之所在,北朝究竟是想把它作为国家来对待呢,还是想毁了它的社稷呢 ?”
这是个非常尖锐的问题。因为宋朝历来是正统,忽必烈下令攻宋,发布的诏书,只以贾似道扣留使者为口实,并没有说要灭亡宋朝。文天祥抓住这点,要伯颜答复。
伯颜为难了, 只好含糊其辞道:“我们皇上的诏书说得明白:社稷必不动,百姓必不杀 。”
文天祥听了这话,便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进一步提出要求:
“你们先后几次和本朝订约,但都背信弃义。现在你既然说‘社稷必不动, 百姓必不杀’,也就是说愿意友好,那就请把军队退到平江或嘉兴,再把咱们文天祥传 ?68?谈的情况上奏北朝皇帝,等诏令下来,然后再继续商议 。”
文天祥心想,现在大兵压镜,只有坚持元军先撤,才能出现缓和的局面,采取对策。
伯颜知道这是文天祥设的缓兵之计,但又没有理由发火,只得辩解说:
“这恐怕不好办吧 。”
“那么说,你们大兵围住临安,想干什么?不就是想灭了宋朝吗 ?”
“这个……”伯颜有些不好回答了,但仍用傲慢的眼神看着文天祥,似乎是在威胁:我们就是要灭了你们!
文天祥毫不示弱, 声调越来越高:“依我看,退兵讲和,乃是上策,不然打下去对你们也没有好处。现在,淮东、淮西仍在我们手里,两浙、闽广还有更多的土地, 百姓誓与元军战到底, 你们肯定不能打赢!”
“哈哈……” 伯颜冷笑道,“你们南朝的文臣武将,投降的太多了……”
“贾似道、吕文焕这样的败类是有,但英雄豪杰,忠义之士,不可胜数!比如常州一战,你亲自出马,不也是损兵折将,头破血流吗 ?”
文天祥的强硬态度使伯颜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