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朱自清散文全编-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有用〃田田〃形容叶子的鲜绿茂盛,用〃亭亭〃比喻荷叶直立之状态,将月光、青雾、荷叶的动态和情态写活了。朱自清十分注意遣词造句的形象性,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用新颖的比喻,唤起读者的联想。《绿》是一篇以描写醉人的绿色而著称的千家小品,中间两段文字,描写梅雨潭和它的绿色,作者循着游踪,先写山岩、瀑布和梅雨亭,一路写来,层次井然。作者坐在梅雨亭上,景色尽收眼底:云在头上流着,草丛透着绿意,瀑布冲下,撞击在岩石之上,飞花碎玉般落下,恰如朵朵白梅,又如点点杨花,如此描绘静观的景物,没有雕琢,不加修饰,真如工笔画一般,读来如见其景,如闻其声。接着写梅雨潭的〃绿波〃,朱自清没有用〃绿油油〃〃绿如翡翠〃一类的形容词,而是用一连串新鲜的比喻,引起人们美好的联想。他说,梅雨潭的绿波〃像少妇拖着裙幅〃、〃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像最嫩的皮肤〃、〃像湿润的碧玉〃,描绘之后又从比较的角度来写〃北京什刹海佛地的绿杨〃太淡了,〃杭州虎跑寺近旁〃的〃碧草叶〃太浓了,〃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这样通过色的浓淡和光的明暗,将梅雨潭〃绿波〃的厚、平、清、软的具体景象传达给读者。在《白水漈》中,朱自清突出描写白水漈瀑布的细和薄,他写那凌虚而下的瀑布,〃只剩一片飞烟〃似的〃影子〃,而这影子像〃袅袅的〃〃软弧〃,像〃橡皮带儿〃被〃微风的纤手〃和〃不可知的巧手〃争夺着。通过〃影子〃的轻,〃软弧〃和〃橡皮带儿〃的软,精密地描写出了白水漈瀑布在微风中的形态,让读者感到它的细和薄。朱自清认为散文写作应写实,作家必须深入观察,努力创新。他说,作家〃于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都不轻轻放过〃,〃正如显微镜一样,这样可以辨出许多新异的滋味〃(《山野掇拾》)。他还说:〃人生如万花筒,因时地的殊异,变化无穷,我们要多方面了解,多方面感受,多方面的参加,才有趣可言。〃(《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因此,他对所写的景物都经过认真的观察和体验,他对《荷塘月色》中提到的月夜蝉声,是几经观察推敲而后确定的,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准确地把握描写对象的具体特征,以至细微的变化,然后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在〃五四〃散文的百花园中,朱先生的散文独具一格,他的写景抒情散文显示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显示了〃旧文学之自以为特长者,白话文也并非做不到〃,尽了〃对于旧文学的示威的历史任务〃(鲁迅《南腔北调集·小品文的危机》),为现代散文美学作出了贡献。

  1927年北伐战争的失败,〃四·一二〃政变使中国变成〃黑暗的中国〃。朱自清陷入了极大的痛苦、惶惑和颓唐之中,终于从彷徨战斗的〃十字街头〃走进古典文学研究的〃象牙之塔〃。散文创作也从绚丽走向质朴,从即景抒情走上〃忆之路〃——对往事的回忆。此时的创作就如同朱自清自己所说的〃芝麻大的事,都不惜郑重地写出来〃。他说:〃我们依着时间老人的导引,一步步去温寻已失的自己;这走的便是'忆之路',在这'忆之路'上愈走愈远,愈是有味,因其味渐渐蒸散而甜味却还留着的缘故〃……在1936年出版的散文集《你我》中有回忆儿时婚姻的《择偶记》,有悼念前妻的《给亡妇》,有记叙过去冬天同父亲兄弟围坐吃〃白水豆腐〃,与S君月夜游西湖,跟天真的孩子在一起的冬天,还有记叙以往生活琐事的《看花》、《南京》、《潭柘寺戒坛寺》以及收在《背影》集中的《儿女》、《怀魏握青君》等,内容侧重写儿女情长,友朋之谊,这些散文虽然写的是个人生活圈子里的〃身边琐事〃,但因为朱自清用精神的丝缕牵着已逝的时光,所以写得情意绵绵,回肠荡气。他在《〈忆〉跋》一文中说:〃飞去的梦便是飞去的生命,所以常常留下十二分的惋惜,在人们心里。〃时局的变迁淡化了他的革命意识,减退了当年的热情,给予他的是痛苦,加上家境衰败,娇妻的亡故和多子的拖累,这一切给予他太多的磨难和艰辛,追忆因而成为他解脱痛苦和烦恼的路径。他从现实的梦中走出,在逝去的旧梦里捡拾美丽的花瓣,从而编织他的〃梦〃之国与〃爱〃之国。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窥见一颗博大的〃爱〃心:爱父亲,爱儿女,爱妻子,爱朋友。朱自清因为在黑暗现实中看不见找不到圣洁美好的东西,于是心理变得寂寞荒芜,而通过追忆往事营构〃爱〃的天国,用以抚慰自己寂寞荒芜的心。他痛感美的失落和美的毁灭,从而深深地感喟那已经逝去的〃爱〃是那般的甜蜜、温馨和宝贵。在朱自清的〃爱〃之国和〃梦〃之国中,可以看到儒家〃中和主义〃思想的深刻影响:《儿女》因爱儿女而自责平时对他们的粗暴;

  《给亡妇》因爱妻子,为自己未尽到丈夫的责任而追悔;《〈梅花〉后记》,因爱无隅,而悔恨自己的疏懒而未能尽快为他修改诗稿使之出版……在爱的温纱下,包容着作家修身养性的哲学意识:中正平和,严于克己,宽以待人。1931年8月,朱自清赴欧洲游学,历时一年。在欧洲游历数国,陆续写成散文,发表在《中学生》杂志上,后结集为《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这两部散文集和《你我》一样,由于这一时期朱自清的创作不再感应时代的风云,于是可以从容地在技巧上再三谋划,在语言上字斟句酌以至使得散文艺术臻于完善的境地。正如郁达夫指出:〃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之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在这两部游记中,他极力在作品中避免〃我〃的出现,既不写〃身边琐事〃,也不写浪漫情调的异域感,而是客观地描述欧洲国家名胜古迹,谨慎地介绍西方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作家用意是在写这些游记给中学生看,时时、处处想到要为他们作道德文章的楷模,所以格外的严谨,无论是绘景状物还是抒情写意,无论是结构谋篇还是文字技巧,这些都惨淡经营、苦用诗心的。它们确实是现代游记中的典范性作品,尤其是在语言方面,作者在白话口语的基础上提炼富有表现力的艺术语言,那流畅自如的旋律,轻松活泼的节奏,那字字推敲的选词与灵活多变的句型,都是十分精美的。正如叶圣陶所说:〃现代大学生如果开现代本国文学的课程,或者有人编现代本国文学史,论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全写口语,朱先生该是首先被提及的。〃(叶圣陶《朱佩弦先生》)所以说,朱自清在散文艺术的探索中作出了艰苦的努力,在文体革新与语言创造方面,达到了中国现代文学历史的崭新高度。不过,这些游记与作家超脱、低沉的思绪合致,比较明显地缺少时代的光色。

  抗战爆发后,侵略者的炮火使华北摆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也使他的书斋失去了平静。在侵略者面前他不再沉默了,1937年后他随学校南下,这时期,他带着沉重的心情,殷切的期待,写作了不少杂文。《语文影及其他》一书中的许多篇章和《蒙自杂记》、《西南采风录序》、《这一天》等均写在这个期间。散文集《语文影及其他》分两辑,其中《语文影之辑》是讨论语文的意义的,《人生的一角之辑》是讨论生活片段的。这时期的朱自清的散文不像以前那样采用大量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而是用简洁的笔触,直接写出自己的看法。一方面他冷眼看待人生,以日常生活用语和人间世情为议论对象,从而抒写自己的人生;另一方面他热烈地呼喊〃东亚病夫居然奋起了,睡狮果然醒了,从前只是一大块沃土,一大盆散沙的死中国,现在是有血有肉的活中国了〃。在《论轰炸》中,他呐喊着民族和国家的新生:〃咱们的民族,咱们的国家,像涅槃的凤凰一样,已经从火里再生了!〃抗战胜利的前后,昆明掀起了民主运动的热潮,他的思想发生了变化,特别是李公朴、闻一多的遇害,更加教育了作为学者的朱自清,他的态度也就更为激进了,因此创作基调明显地发生了变异。这时期,朱自清散文已经由抒情转向说理,主要收在《标准与尺度》和《论雅俗共赏》两集中,虽然数量不多,但所谈的都是现实问题。思想激进,锋芒毕露,光采烨烨,其思想特点是努力而且自觉地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指点东西、发表议论。《论吃饭》充分肯定农民〃吃大户〃的正义举动,赞扬他们反饥饿、反压迫的政治觉悟和敢于反抗的集体意识。文章通过说古论今,字里行间干预着政治,通篇充溢着鲜明的政治色彩。《回来杂记》对国民党统治下的北平现实予以评说,分别从〃有〃〃闲〃〃杂〃〃乱〃四方面剖析日常生活的状况,由表及里,烛幽发微,揭示了〃物价像潮水一般涨,整个北平也像在潮水里荡着〃的社会动荡的本质,从而激烈地抨击在民主运动中行将灭亡的黑暗社会制度。在《中国学术的大损失——悼闻一多先生》等文中,他肯定闻一多对民主运动作出的贡献,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凶残和卑劣,表示了继续斗争的决心。朱自清曾多次称赞:〃鲁迅的'杂感'也是诗〃(朱自清《鲁迅先生的杂感》),而他恰恰也正有意地仿效鲁迅,同样在杂文里〃一面否定、一面希望、一面战斗着〃。(同上)在一些杂文中,对知识分子进行痛快淋漓的解剖,如《论书生的酸气》批评知识分子身上的〃酸气味〃,他说,既然〃自己是在人民之中〃,就不能再〃自命不凡〃,要知识分子必须正确地〃看清了自己〃,要丢却知识分子那种装腔作势和自视清高的作风。这实际上包含了朱自清对〃旧我〃的否定和批判,包含着对自己那种习惯于克制、平和中正、沉思默想、内向封闭的超稳定文化心理的否定,他在勇敢的自我否定中紧紧地向人民靠拢,实现与旧哲学、旧思想、旧意识的决裂,代之以崭新的革命思想意识,从而重新肯定自己。

  总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创作,从早期的清秀隽永到中期的质朴腴厚,到后期的激进深邃,无不显示出他独特的艺术风貌和审美情趣,无不与时代息息相通,正像他的老朋友杨振声说:〃他的散文,确实给我们开出了一条平坦大道,这条道将永远领导我的自迩以至远,自卑以升高。〃(《文讯》1948年9月9卷3期)三

  杨振声在《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散文》中说:〃近代散文本早已撕破了岸然道貌的假面具,摘去了假发,卸下了皂袍,它与一切问题短兵相接,与人生日常生活相厮混,共游戏。一句话,它不再装腔作势,去为传道者与说理者作工具,而只是每个人宣情达意的语言符号……。〃他又说:〃朱自清的散文都做到了,不但做到,而又做得好,所以他的散文,在新文化运动的初期,便已在领导着文坛。〃杨振声所说的朱先生在〃领导着文坛〃,就在于他的散文具有了〃宣情达意〃的美学牲征。也正如朱先生自己在《〈背影〉序》中说的:〃我自己是没有什么定见的,只当时觉得要怎样写,便怎样写。我意在表现自己,尽了自己的力便行。〃

  〃意在表现自己〃,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第一次提出的散文创作的美学原则。朱自清提出这一美学命题,既是时代的赐予,又有历史、现实的背景,更是根植于他的审美经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