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易》有蜀才注,江南学士,遂不知是何人。王俭四 部目录,不言姓名,题云王弼。后人谢灵、夏侯该并读数 千卷书,皆疑是谯周。〃
则夏侯该本南朝儒流。李涪刊误〈百川学海本)下又
云:
〃切韵始于后魏校书令李启(登)撰《声韵》十卷,游 (当是〃梁〃字之形伪)垔侯咏撰《四声韵略》十二卷。〃
则夏侯该(咏)实为梁人。
《韵集》的作者吕静,本贯为任城。(见《魏书》九一 《艺术传,江式传》〉《韵略》的作者阳休之为右北平无 终人,终于洛阳。(见《北齐书》四二《阳休之传》〕《音 谱》的作者李季节〈名概)为赵郡平棘人。(见《北史》二 三《李灵传》附《公绪传》)《韵略》的作者杜台卿为博陵
曲阳人。(见《隋书》五八《杜台卿传》〉此四人是河北士 人。要知陆法言写定《切韵》,主要取材于江左、关东名 流的著作。
由上二者可知决定《切韵》原则的人既是江左、关 东的儒学文艺之士,《切韵》据以取材的韵书,又是江 左、关东名流的著作。而东晋南朝建邨的衣冠礼乐及 士族所操的音声,实源自永嘉南渡以前的京邑洛阳。 高齐邺都文物亦承自太和迁都以后的洛阳。是《切韵》 的语音系统,特与洛阳及其附近的地域有关。
须知永嘉南渡,侨寓建邺的胜流,都是出仕西晋, 居于洛阳的名流。其远祖则又是东汉时期以经明行修 致身通显的儒士。而东晋、南朝的侨姓高门,源出此数 百年来一脉绵延的士族,所操的语言为北语,这种北 语以洛阳及其近傍语言为标准。即南朝史料中常见的 〃洛生咏〃或〃洛下书生咏〃。江表士族自吴平以后,便 羡慕〃上国众事〃,乃至〃转易其声音,以效北语〃。(《抱 朴子,外篇,讥惑》〉史籍记载〃宋世江东贵达者,会
稽孔季恭,季恭子灵符,吴兴丘渊之,及琛,吴音 不变〃。(《宋书》八一《顾琛传》)则其余江东贵达不操 吴音可知。《世说新语,雅量》记谢安〃方作洛生咏〃, 《南齐书》四一《张融传》记张融〃方作洛生咏〃,一北方 士族,一南方士族,在语言上统一起来了。
南方庶人仍操吴语,颜之推说,〃易服而与之谈,
南方士庶,数言可辨〃,即从语音便可辨别对方为士族 还是庶族。颜之推又说:〃隔垣而听其语,北方朝野,终 曰难分。〃这是说洛阳朝野士庶浯言无所差别。颜之推 以为〃冠冕君子,南方为优。闾里小人,北方为愈〃。(上 引均见《颜氏家训,音辞篇可知颜之推以建鄹士族 所操的洛阳语音为最上,以洛阳本地士庶共同操用的 洛阳语音为次,以建邺庶人所操的吴语为最下。为什 么呢?
江左二百余年来,乃侨人统治的世局,当初侨人 以操洛阳正音标异于南人,洛生咏遂得见重于江表。 此后北语、吴语成为士、庶阶级的表征,洛阳旧音的保 守,自必因此而愈牢固。而中原地区则几经大乱,洛阳 的音辞,经二百年嬗锐变化,到魏孝文帝迁洛,禁断胡 语,一从正音之时,已非永嘉之旧。颜之推以为南方士 族的语音更胜于北方朝野,是以洛阳旧音为标准,比 较而言。
明乎此,则陆法言《切韵》的语音系统的来源便可 了然了。《切韵》准则既由南朝来的士族颜之推、萧该 〃多所决定〃,《切韵》音辞无疑为南朝士族所保持的永 嘉以前的洛阳旧音。颜之推以此为优。〃洛生咏〃疑即 东晋以前洛阳太学生诵渎经典的雅音。洛阳旧音中又 以此为正。
第二十一篇佛教三题
(―)佛教之于中国(夷夏之辨)
《魏书》一一四《释老志》略云…
〃诸服其道者,则剃落须发,释累辞家,结师资,遵律 度,相与和居,治心修净,行乞以自给。谓之沙门,或曰桑 门,亦声相近,总谓之槽,皆胡言也。其为沙门者,初修十 诫,曰沙弥,而终于二百五十,则具足成大僑。妇人道者 曰比丘尼,其诚至于五百,皆以口为本,随事增数,在于 防心,摄身,正口。心去贪、忿。痴,身除杀、淫、盗,口断妄 杂诸非正言,总谓之十善道。能具此,谓之三业洧静。〃
所谓〃律度〃,即戒律。释迦牟尼为一贵族,佛教戒律可
谓为贵族的民主宪法。〃和居〃表示为一个教会团体。 这个团体有自己的律度,因而具有独立的性质。佛教
的移植中国,可视为一个以宪法结合的外国(夷)贵族 集团,插人到中国(华)社会中来。
胡汉分别不在种族而在文化。说它是〃外国〃,是 因为最初在文化上,僧侣实为一个天竺化的集团或阶 级。从姓氏上说,竺、支等姓本来代表天竺、大月氏集 团。如晋时天竺僧竺昙无兰,汉末大月氏僧支谦。而中 国人出家为僧,也改姓竺,或改姓支。如晋时的竺道 潜,本琅邪人,为晋大将军王敦之弟。竺法壹,俗姓陆, 出于吴郡陆氏。支遁为陈留人,或云河东林虑人。这是 改姓外国姓或胡姓。既然从其文化,姓其姓氏,也便可 以外国人、胡人目之。
僧徒姓释,始自道安。(释道安俗姓卫,常山扶柳 人)。在姓释的懵徒中原无外国人。晋时如释道慈,豫 章人。释僧釵,魏都长乐人。他是释道安的弟子,从师 父之姓。释薏远,俗姓燹,雁门楼烦人,释慧持,为释慧 远之弟,兄弟二人俱师事释道安,从其姓。释道恒,蓝 田人,师事鸠摩罗什。鸡摩罗什一作句摩罗誉婆,天竺 人。释僧肇,京兆人,亦师事鸠摩罗什。总之,〃释〃姓为 道安所创。非外国姓、胡姓,而只具有宗教的意义。这 也可以说是夷夏之防的一个表现。但自道安以后,并 非中国僧徒都姓释,姓释的僧徒中也有外人。
说它有贵族性,是因为佛教团体享有种种特权, —如社会上的大贵族。北方寺院有僧校痔锸洹∷冢蟹鹜蓟А端禄В┑8焊髦衷右邸#段菏椋屠稀≈尽贩缴嵋灿邪淄健⒀#赌鲜贰菲擤枴堆
传,郭祖深传》)僧徒所享受的特权,最重要的是不服 兵役,其次才是逃避课税。
僧侣本身也有上下、高低、贵贱之分。佛教如念 〃南无阿弥陀佛〃之类,自易为下级贫民所接受。然有 玄理之处,则待士人去研究。下级僧侣多为贫民,名僧 则多为有文化的螅壬缁峤准兜娜宋铩K邓哂泄笞濉⌒裕侵干喜阆碛刑厝ǖ捏{谈玄理的高级僧侣而言。
僧侣或沙门不拜俗。一不拜父母,二不拜皇帝、王
者、官长。前者为社会问题,后者为政治问题。不拜父 母不合中国的习俗,唐华严宗圭峰大师宗密故疏《盂
兰盆经》以闸扬行孝之义,缓和矛盾。不拜王者则使僧 徒集团的外国色彩、独立色彩更浓。僧徒为遵守释迦 牟尼的教条,不拜王者,在中国社会中是很难行得通 的。但沙门却不屈服。《资治通签》一二九宋孝武帝大 明六年有云…
〃初,晋庾冰议使沙门敬王者,桓玄复述其议,并不 果行。至是,上使有司奏曰:'傷、法枝派,名、墨条分,至 于崇亲严上,厥猷靡爽。唯浮图为教,反经提传,拘文蔽 道,在末弥扇。夫佛以谦单自牧,忠虔为道,宁有屈膝四 辈(佛、菩萨、园、声闻)而简礼二亲,稽類香腊而直体
万乘者哉I臣等参议,以为沙门接见,本当尽虔,礼敬之 容,依其本俗。'九月戊寅,制沙门致敬人主。及废帝即
位,复旧。〃(参《宋书》九七《夷蛮传,天竺邀峨黎国传》〉
可见佛徒致敬王者的问题,一直未解决。拜不拜王者, 现象上是僧俗的区别,实质上是夷夏的区别。
然而,同佛教徒疏《盂兰盆经》,在行孝上作出解 释、让步一样,在〃忠〃宇问题上,佛教徒也必须作出解 释。不然,中国的君主政治将难容忍佛教的存在。忠孝 都是儒家的观念,早在东晋,释慧远即巳提出了佛儒 二教可合而明的论点。其言略云:
〃佛经所明,凡有二科,一者处俗弘教,二者出家修 道。处俗则奉上之礼,専亲之敬,忠孝之义,表于经文。在 三之训,彰乎圣典。斯则与王制同命,有若符契。出家则 是方外之宾,内乖天属之重而不违其孝,外闲奉主之恭 而不失其敬。如令一夫全德,则遒洽六亲,泽流天下。虽 不处王侯之位,固已协契皇极,大庇生民矣。、《答桓玄 书》。见《高僭传》六,《全晋文》一六一)
又云:
〃因此而求圣人之意,则内外之道,可合而明矣。常 以为道法之与名教,如来之与尧、孔,发致虽殊,僭相影 响,出处滅异,终期则同。〃(《沙门不敬王者论》。见《弘明 集》五,《全晋文》一六
唐宗密作《原人论》,兼采儒、道二家之说。慧远的二科 或佛、儒二教可合而明之说,被宗密发展成了释、儒、 道三教可合而明之说。调和夷夏,慧远已开其端。 下面,再论佛教的宗旨。
《魏书》四《释老志》云:
〃浮屠正号曰佛陀,佛陀与浮图声相近,皆西方言, 其来转为二音。华言译之则为净觉,言灭椤成明,道为圣 悟。凡其经旨,大抵言生生之类,皆因行业而起。有过去、 当今、未来,历三世,识神常不。凡为善恶,必有报应。 渐积胜业,陶冶粗鄙,经无数形,澡练神明,乃致无生而 得佛道。其间阶次心行,等级非一,皆缘浅以至深,藉微 而为著。率在于积仁顺,頃嗜欲,习虚静而成通照也。故 其始修心则依佛、法、僧,谓之'三归,,若君子之三畏也。 又有五戒,去杀、盗、淫、妄言、饮酒,大意与仁、义、礼。、 智、信同。云奉持之,则生天人胜处,亏犯则坠鬼畜诸苦。 又善恶生处,凡有六道焉。〃
从魏收此言,可以略窥佛家的大旨。佛家有轮回之说, 所谓〃生生之类,皆因行业而起〃。人的识神是常不灭 的,为善为恶,都有报应。如果要修成佛、菩萨,一生不 行,须多生〃渐积胜业〃,〃经无数形,澡练神明〃,才可 以〃致无生而得佛道〃。如先修畜生,再修女身,再修男 身,以至于佛。此为一层层修来,有阶次、等级的划分。 关于〃澡练神明〃,《世说新语,文学》〃佛经以为祛练 神明〃条云:
〃佛经以为祛练神明,则圣人可致。简文云:'不知便 可登峰造极不?然陶练之功,尚不可诬'。,〃
所潸〃祛练〃,〃陶练〃,即《魏书,释老志》所云〃澡练〃,
亦即所云〃渐积〃之功。
谢灵运著《辨宗论》,其主旨为:渐与顿之辨为夷 夏之辨。他说:
〃华民易于见理,难于受教,故闭其累学,而开其一 极。夷人易于受教,难于见理,故闭其顿了,而开其渐悟。 渐悟虽可至,昧賴了之实,一极虽知寄,绝累学之冀。良 由华人悟理无渐,而诬道无学;夷人悟理有学,而诬道有
渐。〃《《广弘明集》一八《辨宗论》答法勖问,《全宋文》三
二)
谢灵运说得很清楚,华人易于见理,故闭其累学与渐 悟,而开其顿了;夷人易于受教,故闭其顿了,而开其 累学与渐悟。顿与渐之分为华夷之分。
印度佛教宗旨原以为人须从〃渐积〃以成佛,无顿 悟之说。佛教传人中国,在东晋以前,也无顿悟之说。 但到南朝刘宋时有了。《宋书》九七《夷蛮传,天竺迦 毗黎国传》云:
〃宋世名僭有道生。道生,彭城人也。父为广戚令。生 出家为沙门法大弟子。幼而聪枏,年十五,便能讲经。及 长有异解,立顿悟义,时人推服之。元慕十一年,卒于庐 山。沙门法琳为之诔。〃
《高僧传》七《竺道生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