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远去的国学大师及其时代:狂人刘文典-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男佣,一个月给点钱,让他帮助买买菜、做做饭、洗洗衣服。
  这种简单而清苦的生活维持了一年多,直到夫人张秋华带着儿子刘平章从北平赶来。有一天,张秋华赶了趟集市,随意买了点云南新出的蔬菜,回来烧了几个小菜。刘文典挑起筷子一尝,十分惊讶,忙问:〃这菜是哪里搞来的?〃
  当听到夫人回答〃就是集市上买来的当地蔬菜〃时,他连声感慨:〃没想到云南竟有这么好吃的菜!〃原来,在夫人未到之前,一般都是男佣买什么、做什么,他就吃什么,从来也没感觉到有什么异样。而这个男佣为了图方便,也懒得搞太多的花样,几乎每天都是煮咸鸭蛋、蒸鸡蛋,一吃就是一年多。
  刘文典一个人在蒙自生活的时候,不太会日常算计,生活方面的事情基本都交给男佣去打理,因而经常搞得需要举债度日。那时候,李鸿章的曾孙李广平在云南省府供职,由于同乡的缘故,刘文典与之素有往来,相交投契。有一次,刘文典实在拿不出钱买米买菜了,就写了一张纸条,托人捎给李广平,上书四个大字:〃刷锅以待。〃李广平看了,呵呵一笑,心知其意,很快就送上钱财,给这个老朋友救急。
  生活虽然清苦,但不等于没有情趣。中国的文人,自古就有苦中作乐的天赋,李白斗酒诗百篇,陶潜种菊南篱下,都是一种超脱、一种情怀。据刘文典的学生傅来苏先生回忆,1952年秋天,他曾和同学张元春去刘文典的寓所请教问题。刘文典看到他们外穿着夹克,夹克里穿着一件白底起黑条花的乌克兰式衬衣,顿时来了兴致,也不着急讲解他们想问的问题,倒津津有味地向他们讲述起自己在蒙自期间的一件趣事来。

  第38节:千里走联大(4)

  蒙自地处西南边陲,风景极佳,物价极低,百姓生活安闲,很少与外省往来。民俗淳朴,男女多着土布衣裤,式样较单一。而西南联大学生,衣着各有特色:男生中北大的喜穿长衫,清华不乏西装革履者,南开则多穿夹克,女生中多数穿旗袍。联大学生初到蒙自时,由于环境的安宁平静,一些男生西装革履,手拄一根蒙自特产的藤木手杖,一些女生还着丝绸旗袍足蹬一双高跟鞋。当地士兵认为是省府的要员,常向他们立正行敬礼,并称他们为〃长官〃、〃太太〃、〃小姐〃,弄得他们啼笑皆非。
  说到这里时,刘文典也不由〃扑哧〃一笑。对于当地民风的淳朴,刘文典早有体会。他刚到蒙自的时候,一天傍晚,沿着蒙自的南湖湖堤散步,不知不觉来到一个村庄里,正巧碰见一个男子揪着一个妇人的头发狠劲地殴打。妇人除了号啕大哭之外,从未还手。刘文典实在看不过去了,立即走过去劝架,没想到对方根本就不理会他:〃我打我婆娘,与你何干!〃
  这句话,一下子惹恼了刘文典,他顺手就给了那个男子一个耳光。男子猛遭〃突袭〃,愣了一下神,摸着被扇痛的脸,抬头望了望眼前的这个〃不速之客〃:他虽然衣衫不整,但骨子里却透露出一种豪气,也不知道是什么来头,说不定是个大官呢!越想越怕,拔腿就跑。
  谁知道,先前被打的那个妇人竟冲了过来,一把揪住刘文典的衣领,大声质问:〃谁让你打我老公!〃弄得刘文典脸红到了脖子,幸亏村里一些明理的人迅疾走过来,上前解了围。
  直到多年以后,刘文典想起这些往事时还忍俊不禁,〃没想到拍马屁拍到了马腿上〃。但从这些事情上也可以看出,当地民众的淳朴与安逸,他们几乎与外面的炮火世界相隔绝,过着苦乐自知的生活,幸福无比。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西南联大的师生们拥有了一个相对比较宁静的学习、生活平台。这为西南联大创造后来的学术辉煌奠下了坚稳的基石。
  〃可惜了半辈子的心血〃
  等稍稍安定下来以后,刘文典立即给滞留北平的夫人张秋华写了封信,让她尽快将家里的事情处理妥当,然后带着珍贵藏书、手稿和儿子刘平章启程南下。刘平章那年刚刚四岁。
  接到刘文典的来信后,张秋华火速行动,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做好了各种安排。刘文典到清华大学任教以后,同时在北大兼职文科讲师(北大规定,兼职的教授享受讲师待遇),薪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再加上他又出版了几部著作,略改过去困窘清贫的局面,家里还买了部英国奥斯汀牌小轿车,雇了一个司机。如今,连小轿车都售卖出去了,司机当然更是养不起了。除此之外,和他们生活在一起还有来自安庆的乳母一家人,现在这种时候,也没有别的安顿途径,只能给他们一些盘缠,让他们回乡下老家避难。
  打点好了这些,张秋华又将家里的珍藏稍稍盘算了一下。刘文典并无收藏古董和字画的特别嗜好,但这些年穿梭古籍书铺、市场,难免偶尔购买些〃玩物〃,如唐寅的画、董其昌的字等。另外,平常师友往来频繁,自然收获了不少具有特别纪念价值的字画,如孙中山先生在《民立报》的题字原稿、章太炎赠送的那副对联等。云南距离北平遥遥千里,此行又充满未测的艰难,张秋华最后决定将一部分古董、字画存进北平新华银行。

  第39节:千里走联大(5)

  最后剩下的便是刘文典在来信中左叮咛右嘱咐的近千册中西珍贵藏书,以及他的手稿了。刘文典深受刘师培、章太炎等老师的熏陶,对于各种善本、珍本往往是一见钟情,花再大的代价都要买下来。做《淮南子》校勘的时候,他家里无米下锅,却找到学校借了一笔钱,跑到书店里一下子买了将近五百元的参考资料。那时候,他在北大的薪水是多少呢?每月不过两百元!20、30年代重回北平,刘文典写了一些文史掌故和游历见闻,有数篇文章谈到他亲见的宋刊本、元人笔记、日文书籍等,其中不少就直接来自他的私家珍藏。
  这些〃宝贝〃是刘文典大半辈子的心血,也算得上是他的〃命根子〃,那是无论如何都要想办法运到云南去的!但是,一个妇人带着个孩子,还要带上整整四大板箱的书籍、手稿,千里迢迢赶路,辛苦可想而知。
  张秋华咬咬牙,上路了。
  按照刘文典事先设计好的路线,张秋华依然是先到香港。刘文典有个姓马的学生刚好在香港中文大学教书,当他得知师母一个人带着孩子,还带着几大板箱书籍要转道去云南时,有点不忍,就给张秋华出了个主意:〃日军的战火一时也烧不到香港来,不如将这些图书暂时就放在香港,等你们到了云南稍微安顿一下,再来领取这批书籍、手稿也不迟啊!〃张秋华思虑再三,最终决定接受这个学生的建议,并委托他全权安置这批书籍、手稿,自己带着刘平章南下了。
  经过一两个月的辗转奔波,张秋华母子终于平安抵达云南。西南联大文法学院在蒙自办学一学期后,因校舍被航空学校征用,已迁回了昆明。1938年的秋天,刘文典一家终得重聚。
  〃我的那些书籍和手稿呢?〃看到张秋华只带着儿子,挎着个小包袱出现在自己的面前,刘文典脱口而问。
  当听说自己的珍贵藏书和手稿被夫人暂时安置在香港时,刘文典满脸失望,长长叹了一口气:〃你就是什么都不带,也不能把我半辈子的心血留在人生地不熟的处所啊!〃唯一让他感到庆幸的是,虽然日本早就觊觎港岛宝地,但香港当时尚在英国的统治下,日军没敢贸然动手,那里暂时还算安全。
  然而,正如他所担忧的,这四箱书籍、手稿后来竟真的成了刘文典〃永远的痛〃,一别而再未有重逢之日。直到1958年去世之前,刘文典仍在苦苦打听这批书籍、手稿的下落,音信杳然。
  对于日本来说,香港至关重要,它到日本横须贺的距离,与到新加坡的航程大致相同,东有几个海峡,前有太平洋,还可以环视南海,是天然的〃军事要地〃。因此,太平洋战争一爆发,日本就马上向香港发起了进攻。1941年12月8日凌晨,日军主力在炮兵、空军、海军的配合下,猛攻香港,最终迫使驻守的英军无条件投降。12月26日,日军举行了占领香港的入城仪式,香港沦陷。
  日军侵占香港的过程,就是一次疯狂大掠夺的过程。
  仅以图书损失为例。香港遭劫夺的文献中,有二十八种可谓〃国宝〃,如宋刊本《五臣注文选》、《后汉书》、《礼记》、明写本《永乐大典》数卷。1946年2月,在东京国会图书馆(原帝国图书馆)发现从香港劫来的图书两万五千册,在伊势原乡下一村长家中发现一万余册。中山大学图书馆〃总馆香港存书凡两万五千七百零八册,其中善本及志书各占半数,另有碑帖三万张为稀世珍品。自离粤后,曾经数次电请运回内地,但以时间及经费关系,当局一再延误,至香港沦陷后,遂遭损失〃3。

  第40节:千里走联大(6)

  这些消息很快传到了刘文典耳中。他暗知〃情况不妙〃,忧心如焚,迅速给那位姓马的学生写信,询问书籍和手稿的下落。回信让他如同一跤跌进冰窖里,这位学生万分愧疚地告诉他,已经全部落到日本人手里去了。
  刘文典懵了。没想到自己一语成谶,现在果然成了〃孤家寡人〃,什么参考资料都没有了,只能凭脑海里储存的知识去进行学术研究和课堂教学了。想到国难当头,战局纵横,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看到和平的局面,才可能重新找回自己的珍藏,内心一种悲情,悄然涌动。
  这种悲情直到抗战结束后才略有缓解,但始终未能完全消弭。1947年7月3日,已在云南大学任教的刘文典突然接到一封国民政府教育部的电报,刚读了开头几句,刘文典心里就一惊,以为自己看花了眼,重新回过头来,一个字一个字地又默读了一遍。
  他的心快要跳出来了!电报的开头,只有简简单单几句话:〃驻日代表开查东京上野图书馆存有被劫之我国图书五百六十箱,该项书籍均系自香港所劫取,照盟军总部所规定,须由我国政府咨请香港政府向总部申请归还,方可由本国接收。〃这意味着,刘文典丢失的那批书籍、手稿的下落有眉目了!
  这封电报的主要内容,正是要刘文典填写被劫书籍标记、物权以及被劫情形等情况,准备按图索骥,协助寻查。刘文典喜不自胜,立即按照来电的要求,填写好了财产损失报告单:
  历年购买中西贵重书籍,价值国币五万元,于香港沦陷后,被乱兵掠去。
  寄出表格后,刘文典几乎每天都要跑到学校的电报房里去探听消息。他原本以为这申报表格填好了以后,很快就能与战时丢失的那批书籍、手稿重逢了。然而,事与愿违,一等又是数年,迟迟未能等到被劫图书的归来。
  那批书籍、手稿到底到哪里去了呢?这成了笼罩在刘文典心头的一大疑云,直到国民党败走大陆,国民政府不复存在,书籍、手稿依然毫无音信。
  刘家人一度坚持认为,这批书籍、手稿应该还在日本。1961年,刘文典的儿子刘平章曾向周恩来总理反映此事,但总理办公室最终答复称:〃鉴于中日关系尚未恢复,目前暂时不宜提这件事。〃
  似乎冥冥之中早有安排,近半个世纪后,刘文典已经驾鹤西去,他的后人无意中得到一条线索:那批书籍、手稿确实已经由中国政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