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852铁血中华-第66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外交部长从来不会被问住,也不能被问住。李新笑道:“我们的旧式火炮技术发展的时间短,而且很早就被新技术淘汰了。英国的技术无疑是旧式火炮的巅峰,我们中国做生意很仁义,就算是没有新的。给旧的也要给最好的。”

这件事大概就这么糊弄了一下,英国海军大臣也没理由追问太多。双方谈了之后,英国海军大臣向中国开出了500万英镑的天价。

被这个价钱吓了一跳,李新几乎是本能地说道:“我觉得给五千……五百镑就不错了。”毕竟是干过商务部,最起码的漫天要价啄地还钱的技术也没有完全荒废。五百万镑都够造好几艘老式战列舰。而且说五千的时候李新也觉得这价钱给的太高,中国需要的是火炮制动的装置,而不是整个火炮。这玩意给五百磅都嫌多。

看李新没有上当,英国海军大臣爽朗地笑道:“要么这样,我们海军部有一些专利想出售,如果中国愿意购买的话,我们倒是可以考虑进行合作。至于火炮的问题,我已经了解了中国的诚恳态度,价钱太高也的确不合适。”

最后的谈判结果是中国出了四千镑,从英国购买了一部分“老式技术”。中国和英国都不愿意把最新技术卖给第三国,英国人还好些,反正他们暂且认同了自己的落后地位。而中国处于领先地位,自然不希望通过技术外流让别国更快的追赶。

此次谈判与其说是购买技术,还不如说是一场很含蓄的外交表态。这其中的意义只有两个海军大国自己心里面清楚。

搞定了这些之后,李新离开了伦敦,踏上了归国的路程。眼瞅着就到了1885年的年末,整整一年时间在外秒东奔西走,李新只想着赶紧回家团聚。

就在李新乘坐的船经过马六甲海峡的时候,李新得到了消息,柏林会议谈崩了。

英国和奥斯曼帝国的立场一样,而德国与奥匈帝国的立场则是要由德国和奥匈帝国推举出一个保加利亚大公。俄国没想到德国与奥匈帝国居然这么插刀子。在德国访问的俄国沙皇怒气勃发,干脆就直接回圣彼得堡了。而俄国外长也学了李新的样子,撂下了俄国的立场,“现任保加利亚大公是民选的合法大公,这个人的地位不容动摇。而俄国要根据他们和保加利亚的协议,对于保加利亚有诸多权力。”

撂下来这番硬话,俄国外长也离开了柏林会议。剩下的英国、奥斯曼帝国、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王国则继续开会。根据中国驻德国大使提供的情报,这几个国家最终拿出的是“恢复保加利亚秩序”的决议。

这个决议看似轻飘飘的,说了一通有关保加利亚现在秩序混乱,当地政府不被承认的废话。最后做出了“几个大国都认为,有必要恢复保加利亚的秩序。这种秩序的恢复有利于欧洲的和平与稳定。”

轻飘飘的话里面透露出来的是浓烈的杀机,什么叫恢复秩序,恢复秩序的第一步骤就是要推到现在的保加利亚政府。至于推倒了现任政府的过程以及结果会带来什么,这就不是欧洲大国要关心的问题。李新很清楚,这是所谓列强一致的原则下制定出来的决议,想执行这个决议,就要看到底是谁亲自下场来执行了。

“到底是奥斯曼帝国?还是奥匈帝国?这可是有的看了。”放下电报,李新用标准看热闹的心态轻松的猜测着。

然而事情的发展并没有让欧洲列强那么如意,俄国够直白,他们二话不讲就强化了在高加索地区的攻势。这场战争原本已经到了最后,俄国在阿塞拜疆地区大杀一番,基本肃清了亲奥斯曼的力量。那些反对俄国的阿塞拜疆人要么被杀,要么被迫逃到了奥斯曼帝国国内。现在俄国强化了军队部署,开始继续全力南下。出兵的路线不仅包括俄国与奥斯曼帝国的交界,一支部队通过了伊朗境内从东侧绕过奥斯曼帝国的要塞,直奔奥斯曼帝国亚洲部分。看那个气势汹汹的模样,大有要杀进巴格达,进军叙利亚的意思。

对于俄国人的反应,英国立刻进行了反制。除了英国海军再次通过博斯布鲁斯海峡出现在黑海,英国也开始调动自己在印度的兵力,做好了进入伊朗境内作战的准备。

此时的印度并没有到印巴分治的年代,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还是归属在大印度范畴之内的地方。这个印度语伊朗有着漫长的边界线,大可以直接进入伊朗作战。

也许是因为见惯了中国那种不出手则以,出手就要胜利的战略。对于俄国这种简单粗暴的战略,李新觉得很可笑。

第99章 吃饭问题的晋级(一)

“俄国大概要倒霉了吧。”李新在汇报的最后讲到。欧洲的局面变化的太快,但是曾经的联盟都已经让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向着单纯的利益角度发展。在欧洲初步形成的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三国的联盟。日益激化的英国与俄国的冲突,都让欧洲陷入了越来越危险的地步。

“俄国倒霉之后,中国能够从中得到什么?”阮希浩提了一个非常认真,却又非常刁钻的问题。

李新心里面很不爽,他率直地答道:“这个题目太大,我没办法立刻给出答案。”

阮希浩哼了一声,“哼,也是,如果能算出这个问题,那就不会闹出罗马尼亚那档子事情了。”

这话一出,不仅李新不爽,商务部部长的表情也变得极为难看。罗马尼亚问题到现在根本不是一个问题,更何况罗马尼亚问题本身还是商务部心里面的一根刺。不仅是在罗马尼亚,现在商务部在海外的销售都遇到了很大问题。而商务部和外交部都反对战争,战争看着解气。但是那意味着更久时间里面的对外商业行动的大规模中断。到时候爽的是主战的那帮人,更遇到问题的则是商务部这帮人。

韦泽看局面已经又要起了冲突,他从容的转换了一个问题,“外国打仗,咱们就先看看笑话。”这也是韦泽的真心话,历史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如果按照李新所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早在爆发二十多年甚至是三十年前就埋下了根子。如果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诸多矛盾的一个总爆发。而不是这场席卷了整个欧洲,深刻影响世界的战争自身开启了什么。如果非得说开启了什么,那大概就是开启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奏。

都督开口了,其他人也就不再多说什么。大家都是聪明人,韦泽此时明显不想看到争执继续进行。大家也都没有彼此的把柄,无意义的争吵只会让韦泽完全不高兴而已。

“国内的问题现在很多,不过沈心去北美之前提出了一个谷贱伤农的问题。”韦泽讲道。

这个问题对于都有过吃不饱日子的这帮高官们觉得稍微有些意外,至少与会的这帮家伙们无肉不欢,基本的粮食已经不在他们考虑之内。谷贱伤农更是那些穷出身的老家伙们从未遇到的问题。

“政府他们都在干什么?粮食卖不出去了么?”阮希浩再次发炮。这话引发了一众政府出身的高官一致的白眼。

也不搭理阮希浩,韦泽说道:“让农业部的同志来介绍一下问题。”

被韦泽办了这么一个长脸,阮希浩也稍微收敛了一下。

农业部长脸色凝重,“同志们,我国的粮食供应大家也很清楚,原本都以为国内吃不上饭是最大问题。现在的局面变了,问题成了粮食卖不出去。这个问题在两广和福建最明显。两广和福建最近几十年里面差不多外流了整整八百万人口。大家都知道这些地方的根本没有多少好地可种。现在大家知道这里人均土地有多少了么?人均五亩不错的田地。”

这个数字让大家都愣住了,人均五亩不错的田地意味着能吃饱。那些两广出身的老兄弟觉得这是大好事。阮希浩被韦泽办了个长脸,他暂时不敢吭声。说话的就成了中央政法委书记林阿生。

“那怎么就变成了谷贱伤农?当地没有人口吃粮不成?”林阿生微微皱眉问道。

“不,两广和福建一直是粮食进口地区。进口的粮食价格很低,以至于在当地种粮的收入也不高。特别是这几年暹罗大量进口中国的农业工具,让他们的亩产量提高很多。暹罗就靠出口粮食赚钱,他们的泰国香米的口味也不错。在平价粮食上让两广无法竞争。而越南那边也是靠出口粮食,他们的稻米一年三熟,口味虽然不好,价格上我们却比不了。而且两广现在吃面也越来越多。小麦在黄淮一带种的越来越多,口味也不错。虽然面粉在长江流域消耗的多了不错,可还是有一部分粮食往两广福建销售。当地百姓遇到的问题是没人去那里收粮食,城市都直接用海运或者铁路运输去的粮食,这个方便。下乡收粮可是很辛苦的工作。”农业部长把来龙去脉说的很清楚。

没等有人评论,农业部长又说道:“要不了多久,北美的粮食也将大量运输到国内。包括北美的肉类,还有国内靠了从东北苏丹那边运来的苜蓿,在城市周围开始建立起大量的饲养场。大家知道在六合地区的大型饲养场吧?还有在南京周围的饲养场吧?那里都是几千亩上万亩地的这么开始搞起来。就是以城市为肉类输出的目标。”

林阿生很有涵养,他没说话。这次轮到胡成何有些不明白了,他问道:“你的意思是以后肉比米粮还便宜么?”

“如果按照解放前的粮价做比较的话,我大概可以确定。现在的肉价大概比当时的肉价便宜。”农业部长有些委婉地答道。

“笑话!”胡成何当时就驳斥起来,“什么时候肉也不可能比粮食便宜。要是便宜,我小时候怎么可能吃不上肉。能吃肉也是跟了都督之后的事情了!”

农业部长连连摇头,“这不是那样的一个比较。吃不上肉,原因很多。但是在价格问题上,那时候的粮价在人民生活支出里面的比例,看看肉在人民消费中的比例。还有当时粮价能够兑换到的产品,再看现在。肉价其实已经低过了当时的粮价。现在的问题就是,我国粮食产量增加非常快,咱们这些年扩张的地盘上,除了南海是油料、橡胶、林木为主,其他的地区基本都是大量产粮的地区。而旧有地区城市兴起,农民们自己能吃饱,需要销售粮食给城市人吃。可城市里面的人可未必只能选择本城市周围生产的粮食。大量的粮食不仅是天南海北来的,有些葡萄酒还是越过太平洋而来。我们的供应和需求已经失衡了。”

第100章 吃饭问题的晋级(二)

图表被静静的贴在黑板上,然而这些数据比什么都更能说话。三十年前人均粮食占有量很低,也就是个饿不死的地步。从1870年开始,油料供应量突飞猛进。1875年之后以东北大开发为转折点,国家的商品粮供应突飞猛进。1880年之后,随着优质苜蓿的普及,以及东非苜蓿的大量运输,国内的沿海城市圈肉类供应突飞猛进。

“生活的改变从很多地方都能看出来,这几年工厂的收入增加不少,可皮鞋价格不升反降。几乎所有人都有钱能够买得起皮鞋。现在布鞋鞋底材料有了新进步,大家对更轻便的布鞋倒是兴趣提升。”农业部长扫视了一圈,用有点卖关子的姿态说道,“大家不要觉得皮鞋和粮食没关系。如果养不出这么多的牲口,哪里会有这么多皮子来穿在脚上。人都吃不饱,拿什么养牲口。”

胡成何觉得这些东西和之前农业部长所说的“供应和需求已经失衡”好像关系不大,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