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随即王宾便擦了擦嘴巴,示意一旁的下人退下。
王伍和周作喜看见王宾的这一举动之后,就知道王宾必然是要有什么事情需要和他们谈一谈。
在这些仆人都下去之后,王宾便如同他们所猜测的一般,转口说起了另一件事情。
“丈人,父亲我现在有一个想法。”
王宾的话只是说了一半,就没有再说下去。
“直接说吧”
“是这样的,我王家在山东也是首屈一指的大户,丈人家也是有名的皮草商人。
这两家的交际和商路也必然是拓展了极远,所以我才想让两家的在各地的商铺来为东三省提供一些情报。”
“佑德,你这是什么打算?”
王伍在听了王宾的话之后,有些不解的问道,而一旁的周作喜也是表达出了一定的疑问。
听了这话之后,王宾思虑了一番,想着这一个是自己的父亲,一个是自己的丈人,有些话直说便可,当即便开口说道。
“父亲,丈人,这朝廷和我东三省的矛盾向来是积怨已久,别的就不说了,单是这一次日本人的入侵就和朝廷撇不开干系。
因此我才想借用商铺,来加强情报的传输,如果在朝廷有什么对我东三省不利的举动,或者是什么重要的消息的话,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面收集到,好让我做好一定的准备。”
王宾这话一说出来,王伍和周作喜都是点了点头,作为有头有脸的商贾,对于这些简单的形势还是知道的。
朝廷和东三省矛盾确实是积怨已久,这个让商铺关注一下朝廷各方面的动态,并不是什么难事。
当即王伍便和周作喜答应了这件事情,利用散布在各地的商铺收集情报,比马自楷派出情报人员出去收集情报快多了。
这些个商铺本来在各地就有着现成的人脉,不像马自楷派出去的人,还要先把人脉给做好,才能够在进行情报的收集。
王宾可以想象的到,在有了这些商铺的帮助之后,马自楷的情报部门简直就是如虎添翼。
随后和父亲还有丈人商议了一下细节之后,王宾便将马自楷喊到了自己的办公室里面,让马自楷准备建立一个庞大的情报体系。
不多时马自楷也是迅速的来到了王宾的办公室里面。
见到马自楷之后,王宾便将自己的意图告诉给了马自楷。
“本官现在已经帮你将情报体系向外面拓展开来了,下面就是要看你的举动了。”
“大人放心,有这些散布在各地的商铺,职部有信心将手下的情报做的更好。”
说完之后,马自楷又继续说道。
“大人,职部今天从京城的内线得知,紫禁城的那一位最近病的比较重,已经两天的时间没有上朝了。”
一听这话,王宾顿时就关注了起来,顿时向马自楷吩咐道:“立马派人关注这件事情,本官要随时知道京城的情况。”
“是,大人。”(未完待续。)
第二百八十三章慈禧真的病了
多谢书友panggeyu打赏和三渺茗馨的月票。
慈禧病重的消息在传到王宾的耳中之后,第一时间王宾是压根就不敢相信的,根据历史的走向,慈禧在一九零六年末的时候根本就没有什么大病。
到一九零八年十月底的时候,身子骨都是健康的,直到73岁寿期即将来临时,因为吃了受污染的食物,才患上了痢疾,持续了一个星期的腹泻。
为了给慈禧止泻,太医用了加倍量的鸦片,结果不仅未能止住腹泻,反而加重了病情,使她变得骨瘦如柴。
大约又过了一星期的时间,她感到头晕目眩,体力不支,不久之后这个至高无上的太后便踏上了黄泉之路。
但是这个怎么就在现在突然病重了?
王宾一时之间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个肯定是一个计谋,肯定是慈禧假借病重,想要看看有谁会在这个时候开始蹦达起来的。
要是别人还说不定就进入这个圈套了,还好自己在一定程度上面把握着历史的脉络,即便是自己在一定程度上面改变了历史的走向,但是这也仅限于在关外。
关内王宾则是从来没有进行任何层次的插手,因此在王宾看来,历史虽然已经局部性的改变,但是大体的方向还是对的。
这也是王宾为什么一直一来只是默默的在关外发展,不插手关内事情的原因,一旦自己的插手了说不定历史就发生了变化,到时候自己便会变的有些被动。
不像现在这样,只需要管好自己的就行,等什么时候关内出现一个绝好的机会了,自己再插手关内。
王宾的这一想法其实是好的,随便让一个知道详细历史的来到这个时代,猛的听说这个时候慈禧突然病重,第一反应都会是不敢相信。
离慈禧真正的死亡还有两年呢,你现在就告诉我慈禧病重快要死了,谁tm的相信啊,必然会认为这是有诈的。
但是此刻在京城当中的一些人都认为慈禧命不久矣,事实的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
一周前紫禁城当中,年过七十的慈禧看着手上的奏折,心中却是有些怅然。
关外王宾的大捷对于国人来说是一件值得振奋的事情,但是在慈禧看来却不是什么好事。
自己默许了铁良和日本人勾结,朝王宾发起进攻,想要接着日本人的手重重的打击王宾,从而将朝廷的手再一次的伸入被王宾所经营的像铁桶一般的东三省。
但是令慈禧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刚刚默许了铁良这件事情没多久,国内就隐约的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
说这一次日本人侵占东三省的土地,是有朝廷的默许的,这种声音一出现的时候,自己还没有发声,铁良就迫不及待的出来澄清这件事情。
还告诉国人朝廷是不会放弃在东北的土地,随即铁良便上了一道奏折,让王宾全权负责和日本人谈判,拿回被日本人所侵占的土地。
慈禧也知道,这不过是一次逢场作戏而已,自己和日本人都知道,所谓谈判不过是一个幌子,让谈判破裂,从而使日本人有向王宾开战的借口罢了。
后续的进展原本一直都是在慈禧和日本人的掌握当中,可是有一天偏偏就出了意外,负责谈判的日本公使林权助被王宾暗中下了套子。
在记者的面前承认,这一次的侵占是有预谋的,是和清廷的陆军部大臣铁良早就商量好的,为了打击王宾而出的计划。
一时之间,朝廷被推到了风尖浪口之上,国内众人也开始逐渐对朝廷产生了怀疑,为此慈禧不得不弃卒保车,直接将铁良革职,并且诏告天下这都是铁良一意孤行,和朝廷没有任何发关系。
慈禧虽然将铁良给革职,但是对于奉天的战局还是十分的关心,在慈禧看来以日本人的军事实力,打击一个小小的王宾自然不成什么问题。
日本人是何等的战斗力,当年以大清一国之力和日本人打仗都打输了,这个王宾紧紧凭借着东三省这么一点地盘,又怎么能够打得过日本人?
到最后,还不是要朝廷出手议和,等到议和的时候再让铁良出来不就行了。
慈禧的算盘打的可谓是响当当,既铲除了王宾这个心腹大患,最后还能让铁良官复原职,得利的还是朝廷。
但是随后的局势便一直都未曾按照慈禧的计划来发生,先是日本人渡河受阻,然后就是大名鼎鼎的虎山大捷。
虎山大捷刚传到关内的时候,全国上下的人都算的上是欢天喜地的,唯有慈禧一人在深宫当中有些愁眉不展的。
仗打成这样,完全是和慈禧所想象的不一样,照着这样的打下去岂不是王宾会击败日本人,到时候这全国上下,其能够还有朝廷地位,只怕在战争打完的第一时间,王宾就会挥师入关。
随后所发生的事情,果然和慈禧此前所预料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是虎山大捷然后就是日军“勉强”攻下了九连城。
打到最后的凤凰城一战,更是发生了朝鲜全境大起义,一举切断了日军的补给线,把日本人给死死的围困在了凤凰城外。
于是战争就这么以日本人的失败落下了帷幕,不禁如此王宾这个人竟然还拿下了南满,和俄国人开始穿一条裤子。
在举国赞颂王宾收复失地的时候,慈禧在宫中又听闻,王宾在俄国人的大力支持下还是全力的扩军,听到这个消息后的慈禧更加的慌张了。
王宾万一携如此大胜出兵关内怎么办?
而大肆扩军的这一举动也是着实刺激到了慈禧,生怕王宾那一天就在俄国人的支持之下挥师关内,一举打到京师。
深宫中的慈禧,开始不断的拉拢自己可能拉拢的军队,却没想到除了京镇表达了效忠之外,段芝贵和王士珍等掌握军队的武官开始和朝廷便的若即若离的样子。
大有情况不对就倒戈相向的样子,慈禧实在是有些担心王宾接下来会做些什么,于是在内外忧患之下的慈禧,渡过了数月的时间之后,终于病倒了,而且还一病不起大有随时西去的样子。(未完待续。)
第二百八十四章奉系
在这个时代当中的北洋军队,无论是王宾手下一手调教出来的军队,还是北洋系的其他军队,以及国内的其他几支能够打仗的军队,本质上的性质都是差不多的。
全部都是军队效忠于首领的,半现代化半封建性质的军队,和西方的列强相比之下,两者的军队存在意识形态上面的差别。
西方的军队,在这个时代早就知道了军队存在意义是什么,不是单纯的某人手中的武装,而是国家地位国防威慑性的保证。
这样的军队往往知道自己的使命是什么,知道是为了民族和国家战斗,因此这个时代西方列强的军队,往往是有着信仰。
这种意识形态上面的差距,根本不是王宾一个人所能够逆转过来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传统思想,早就印刻在了士兵和军官的脑海当中。
在这样的大势之下,王宾自己也无法改变些什么,一旦王宾要是自己提出的信仰这种东西,即便自己的手下听下去了,但是自己的手下会怎么做,王宾也不知道。
自己实力的强大,朝廷力量的衰弱,这样的情景与当年赵匡胤何其的相似,或许自己的手下都在想着哪一天让自己黄袍加身的情景。
信仰又怎么会贯通起来?
虽然现在王宾手下的军队战斗能力打败了日本人,冠绝整个亚洲,但是这一切的基础是建立在有一个好的统帅以及超前的战术理念和强大的武装力量上面的。
这个时代所有将领的目光都是放在了步兵的集群冲锋,而王宾则是将目光放在了散兵线、战壕、步炮协同这些战术上面。
就好像列强们还在思考小学生的问题的时候,王宾却早就已经开始学习高中生的课程一般。
思考的站脚点不同,从而形成了一种压制性的战术优势。
所以欺负这些战术方式原始的他**队,对于王宾来说自然是没有任何的压力。
再来说一说意识形态的问题,王宾的军队此前一直都是属于原始的意识形态当中,直到这一次击败了日本人这些下级军官和士兵的意识才发生了变化。
知道自己之所以打仗,是为了自己身后的东三省父老乡亲,如此的转变虽然只是一小步,但是却足以将军队的战斗能力再提升一层。
所以对于王宾来说,如果能够将这种意识形态的转变跨出一大步,对于军队将会是一次根本性的洗礼,就像是后世的军队一样,往往知道是为了什么而战,为信仰而战。
“现在主力部队的补员情况如何了?”
军营里面王宾朝着段祺瑞问道。
对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