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将血-第12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廷议中的争吵指责,很快便会延及外朝,看上去,很快御史台便能热闹起来才对。

但这样的事情并未发生,在随后的中书众臣议事上。同门下平章事李圃少见的怒斥户部尚书李吉等人怠慢国事,不知收敛。擅起朝争,视军国大事如同儿戏云云。

当然,说的话不会如此犀利,但隐含的意思却十分明白,户部尚书李吉正满心懊恼,琢磨着之后该如何回击那班武夫,让其知晓厉害。

却是先劈头盖脸迎来了堂兄的训责,还是当着中书重臣们的面儿,恼羞成怒之下,拂袖而去。

户部尚书李吉感觉自己堂兄过于迁就那些武人,才使武臣在朝堂上越来越是嚣张跋扈,视中书如无物。

但实际上,李圃看的比他要清楚的多,也十分后悔再次放任李吉行事,这个堂弟看似精明,实际上不堪大用,这样的心思在他这里已经存了好久,只是念及兄弟之情,才屡屡扶助罢了。

而今,却再不能容其乱来了。

李吉去亲近皇长子,这一步走的实在凶险无比,储位之争,接着便是皇位的争夺,这样的泥潭,长安李氏向来敬而远之,所以才能平安至今。

事实上也证明,李吉这一步极其愚蠢,本来皇长子十拿九稳的储君之位,顿时易主,这是大将军赵柱国几句言语就能决定的了的吗?那定然是皇帝陛下的而是不是还有借此警示长安李氏的意味在里面呢?

本来,以为李吉吃了这么大一个亏,会有所收敛,但在河南战事之上,李吉再起风波,将长安李氏置于不测之地,更激起了枢密院,兵部的激烈对抗,这实乃不智之举。

乱世用武,武人势彰,乃时事而然罢了,逆势而行,非大毅力,大智慧不可,李吉有这样的毅力智慧吗?不问。而今次之事,也不过是借势弄权之举罢了,对长安李氏有百害而无一利。

于是,第二日,外朝之上风平浪静,同门下平章事李圃也终于展现出了他的影响力。

很快,中书议决,同门下平章事李圃亲自入宫进言,附议枢密,兵部所请,并因粮草事,实实在在的参了自己堂弟户部尚书李吉一本,欲免去其户部尚书之职,贬出京师,以观

皇帝陛下自然不准,对这位老臣更是安抚有加。

沿着走了不知多少次的皇宫道路出了宫门,李圃回望巍峨宏大的皇宫所在,心中黯然。。。。。。

做了十几年同门下平章事的他,怎么会被几句温言软语所迷惑?

这个时候,他只能想到,当年同门下平章事杨感在堪要离位之前,是不是景兴皇帝陛下也是如此?

皇家对待臣子,需要表现出他们的宽容,臣子们再是痛苦,也需要表现出对皇家每一个决定的拥护。

雷霆雨露,具是君恩,不过如此罢了。

当然,让皇帝陛下没有料想到的是,同门下平章事李圃回去之后,接连上书,开始参劾起了户部尚书李吉及其他几位中书重臣,大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劲头,用行动表明之前作态,不是什么以退为进的保全之举。

长安李氏自己先闹了起来,这也让许多人看不明白了。

大秦成武六年的末尾,一下开始热闹了起来。

但说实话,深知内情之人,无论敌友,都高兴不起来,河南战事尘埃终于落定,赏罚之事,也都颁下了明旨。

河中将士,多有封赏不提,大将军张培贤罚俸,降爵,但看上去却是稳若泰山,再无一丝隐忧。

河洛将士,赏罚之间,朝廷也弄的分外的清楚明白,圣旨到达河洛,河洛军心立时大定,只是河洛颇有残破,还需整饬罢了。

但大秦朝堂之上的势态,却越加扑朔迷离。

户部尚书李吉等人难受不假,这个时候枢密院和兵部也是骑虎难下,被架到了半空当中。

连赵石已经准备好了两封奏折,都迟迟没有送到御前。

这个时候,已经深谙官场政争,身边又有陆敖,孙文通等人参赞的赵石,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这个老家伙,真是愈老弥坚,不好对付。

这次的事情,皇帝陛下的偏向已经越来越明显,赵石回京最大的作用,其实就是改变了皇帝陛下的心意,保住了大将军张培贤在河洛大军当中的地位。

至于连带打击户部尚书李吉等文臣这样的事情,也许皇帝陛下会趁势做一做,但和赵石的关系就不大了。

在长安之变中,可以说他提着刀子,砍下了不少文臣的脑袋。

但从军至今,除了那一次之外,和文臣集团明争暗斗的事情,他却少有参与,到是和折氏,兵部尚书李承乾,枢密使汪道存这样的武臣有着不少间隙。

但现在,时移世易,当他面对面站在文臣之前的时候,才发觉,武臣们天然的短板,根本无法补足。

就像这一次,文臣们的反击并不算犀利,但却让你有无法措手的感觉。

朝廷处置一个李吉,甚或是其他几个参知政事,御史什么的也许都很简单,但枢密院和兵部这次有志一同,跟户部尚书李吉等人作对又算哪门子事情?

若李吉等人纷纷遭了贬斥,那枢密院和兵部的几位大人又该如何自处?

文臣们在政治斗争当中的手段,是武臣们根本无法想象的,同门下平章事李圃,几乎是反手之间,就将武臣们逼到了角落。

在此事未定之前,即便是赵石,都不好入宫跟皇帝陛下奏事了,不然的话,只要被文臣们抓住了把柄,顿时便会引起朝廷动荡,这次的错可就不在人家文臣的身上了。

这次,御史们参劾李吉的奏章开始渐渐多了起来,但枢密院和兵部的几位大人,脸色却越来越难看,显然,这味道极其的不对劲。

这一日上衙,枢密使李承乾找到了赵石,密谈良久,三人当中,也只这位在朝为官日久,煞是决断,知道该是妥协的时候了,这样的事情,看来这位之前也没少做了,兵部尚书当了那么多年,可不只是靠着皇帝宠信便能成的。

第二日,赵石只能无奈的去到中书,以河南战事一些收尾上的事情为由,跟同门下平章事李圃谈了一次。

至于为什么是赵石前来,而非是其他什么,甚或是枢密使李承乾自己,这里面的规矩和意味,赵石也渐渐深深的体会到了。

三位当中,加上兵部尚书成峦,可不就是他最合适嘛,既能让李圃好好坐下来平心静气的谈一谈,又能在不落下风之余,没那么重的针锋相对的味道。

当然,如果赵石现在是枢密使,来的就只能是旁人了。

(一口气看完别人的文章,深深感觉到了自己的不足,阿草还需要更加努力啊。。。。。。)

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四百一十二章明远

大秦成武六年十月末尾,大秦文武终于达成了妥协。

户部尚书李吉,贬西凉。

大秦人烟稀少的地界并不少,但除了蜀中南蛮烟瘴之地外,恐怕就要数西凉了,那里靠近吐蕃低地,再往前,大多都是戈壁沙漠,风沙漫天,可谓是荒凉无比。

显然,同门下平章事李圃对这位堂弟彻底的失望了,借势便将堂弟贬去了西凉地界在,照其年岁,很可能就会殁于西凉任上,这辈子是别再回长安繁华之地了。

除了李吉之外,一位参知政事告老还乡,几位御史被贬出京。

而兵部右侍郎的位置上也终于有了人选,这个人叫萧义。

萧姓在北方并不常见,北人一旦有姓萧者,多属契丹族类。

而萧义祖上,正是出身契丹辽国的后族,辽国伐秦,朝中风波动荡,后族在辽国残酷的政治斗争中再一次失败,遭到了严酷的清洗。

当时萧义祖上正在军中领兵,与秦人在潼关之下激战不休,闻听国内剧变,干脆就阵前降了大秦,并率心腹偷袭大军辎重得手,使辽军大溃,这是契丹人最后一次伐秦。

将近一百多年过去,他们这一族在秦地也生了根,和李金花,折氏等族很像,都有着外族的血统,却已经完全融入了大秦。

萧义自然是出身大秦将门无疑,少年时也曾从身军旅,守过边塞。

不过此人少小聪慧,后来在阵前受了伤。回到家中。便弃武从文。走了科举取士的路子。

其人曾入国子监进学,拜翰林学士张靖为师,终是在正德二十七年取了进士。

此人经历十分精彩,去过地方为官,也任职过京官,然后又去地方历练,如此轮转数载,这不能怪他对将来没有规划。只因大秦疆域越来越广,缺少人才所致。

后来回京,在东宫为赞议从事,而长安之变前,因太子行事荒唐,他也受了极大的牵连,便贬去了外间,干起了转运使,或者说的押粮官儿的活计,奔波来去。着实没少吃了

待得长安之变结束,这位终于苦尽甘来。作为东宫旧人,霉运尽去,成武二年奉诏回京,升任詹事府少詹事。

而储君之位一旦立下,詹事府这里又能在东宫身边走动了。

不过到了成武六年,因文武之争,这位刚逍遥了几年的萧大人便离开了詹事府,转任兵部侍郎。

在赵石眼中,这实在是一位救火队员般的角色,任职兵部右侍郎,也无话可说。

而其人,不但是皇帝近臣,而且,这人的老师张靖,却是同门下平章事李圃的门生,萧义本人和长安李氏也极为亲近,显然,这是对长安李氏的一种补偿。

讽刺的是,户部尚书李吉一直想干的事情,却是在他失去家族支持,并被赶去西凉之后,实现了。

当然,作为率先妥协的一方,一个兵部右侍郎并不能让长安李氏满意,之后也体现了这一点。

户部左侍郎彭为年升任户部尚书,不用问,这位也是正经的李氏门下。

户部左侍郎之位,则由工部左侍郎李政接任。

工部右侍郎李师雄晋左侍郎。

当然,臣子们的妥协,定然要经过皇帝陛下允准才成,而这样的结果,让稍微有些难受的皇帝陛下也很高兴。

这一次,长安李氏的掌门人拿出了娴熟的政治手腕,强硬中不失温和的为李氏取得了极大的利益,在政治智商上,明显胜却武臣们一筹,即便是挖坑上瘾的皇帝陛下,这次也差点弄的土埋脚面。

这样非凡的政治手段,算是扎扎实实的给赵石上了一课。

长安李氏没有损失什么,还干净利落的消除了李氏内部分裂的隐患,在赵石看来,以这老头儿的劲头儿,就算为皇帝陛下所不喜,也能再干上几年的宰辅才对。

这般下来,他准备的两份奏章,最终,只送上去了一份儿,请在中枢之下,设立军情

至于另外一份,赵石不打算在这个时候,再去触动那老头儿的敏感神经了,不然的话,不定又出什么幺蛾子呢。

于是,大秦六年十一月间,枢密院辖下多了一个明远司,专职刺探敌**情事,后来,这个衙门的职责渐渐延伸,在大秦对外通商,外交,对归附异族的安抚等事上,都有了涉足,日渐权重,最终脱离了枢密院,成为大秦六部之外,一个地位极为特殊的

不过现在的明远司,才刚刚草创,也只能先忙着接收内衙的一些遗产,顾不上其他什么

更为让枢密院主官们头疼的是,这处衙门谁也不愿去插手,因为谁都明白,这个衙门的主官位置若是坐上去了,就可能永远下不来了,而且,他们脑海中的第一个浮现的就是唐时酷吏来俊臣等人的名字。

最终,在枢密使李承乾,和枢密副使张承幽怨的眼神中,他不得不接受了这个重担,谁让奏疏是他一手交上去的呢,于是,大将军赵石便就此成为了大秦第一号的特务头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