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将血-第136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不知道,什么都不知道,向来自诩聪明的他,完全的傻了,心中一片模糊,就像闯进了狮群中的羚羊一样无助。

身子一歪,好像有人踹了他一脚,接着身子一轻,被人拎了起来。

耳边传来笑声。

“这点胆量,也敢径自入宫献策?”

李之问挣扎了一下,帽子从脑袋上掉了下来,不过很快,他就放弃了无谓的挣扎,脸上表情也终于生动了起来。

他挤出点笑容,“国公。。。。。。念在小人当初鞍前马后的份上,请伸救小人这一次”

赵石哈哈一笑,顺手把人放下,金人治下的家伙,讨饶的本事,确实非同凡响。

“得了官职,荣华富贵可期,恭喜还来不及,用得着别人救你?”

“千错万错都是小人的错,国公。。。。。。只要国公能带小人出了皇宫,小人保证,立即回去北边,今生再不踏足秦地一步。”

别看他说的可怜,扮相更是狼狈,但赵石知道,这人从来谈不上软弱,这是个遇挫于强的家伙。

从进河东宣抚使府那天开始,他的来历以及性情,就都在赵石眼中了。

更何况,这个家伙见过战阵厮杀,又在草原风寒之中游荡了这么久,所有的卑躬屈膝,都是此人的表象罢了。

或者说,女真人残暴的统治,造就了像李之问这样的人。

“跟我说说,靖胡之策怎么回事?”

李之问脸色一苦,“国公。。。。。那是小人多年心血,且也出于国公吩咐,小人这些年不敢有半分怠慢,但。。。。。。小人真不知道,会是这么个结果,若是知道。。。。。。”

“若是知道,你又该如何?”

声音不是赵石的,李之问脸一下抽抽到了一起,并迅速苍白了下来。

“小人知罪。。。。。。”同时,身子一软,便跪倒在了地上。

皇帝陛下施施然从后殿走出,“鸿胪寺少卿李大人,朕在问你,若是知道有今日之事,你又该如何?”

(二更,求月票,阿草努力中。。。)

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四百八十一章决心

“陛下这次太急了些吧?”

李之问已经悄然退下,殿中又只剩下了君臣二人。

不管李之问的靖胡之策到底有多少良谋妙计,但无论是这君臣二人,还是其他朝中重臣,都不会太将此人看在眼中。

善纳良才,重要的在于一个善字。

像今日的大秦,绝对不会出现诸葛武侯故事,也不会有孙膑,商鞅,或是百里奚那样的人物出现在大秦金殿之上。

因为大秦的统治架构已经颇为完善稳固,天然便会排挤那些幸进之人,再有才干,也要从下而上,一步步走过。

就像赵石自己,二十多年南征北战,连灭两国,这才有了今时今日之地位。

而其崛起之时,却还是被戴上了皇帝宠臣,朝中新贵的帽子,受到排挤也不是一次两次。

由此可见,李之问之后也许会受到重用,但绝对不会是现在,用文臣们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以观后效。

长期的考验,才是善之一字最好的解释。

不过赵石也能看的出来,皇帝陛下对此人确实很上心,这无疑是得宠的先兆,看来啊,这靖胡之策,很得帝心才对。

不然的话,对于一个官卑职小的人来说,皇帝陛下没必要话费这么多的心思,还特意将他安置在鸿胪寺少卿这个位置上。

不过,很快,赵石便将李之问的事情抛在了脑后,当殿中只剩下他们两人的时候,直接问出了心中的疑惑。

皇帝陛下慢悠悠的在殿中踱着步子。看着很是悠然自得。如此笃定。显然对自己做的事情,还是很满意的。

“爱卿不必着急,天也不早了,先陪朕用膳。。。。。嗯,你府中又添一女,呵呵,可喜可贺啊,昨日御医也告诉朕。后宫嫔妃有两人有了身孕,说不定,朕明年就能多出两个儿子来,这可是家国兴旺之兆,朕与爱卿,当多饮几杯才是。”

含蓄的炫耀,在赵石听来,这是成心给他添堵,显然这位皇帝陛下心眼可没朝中大臣们说的那么恢弘,还记着之前他在宫中说的话呢。

赵石心里道了一句。哼,女儿也没什么不好。

不过嘴上还是笑着恭喜道:“那臣可要先恭喜陛下了。”

皇帝陛下不住点着头。嘚瑟的样子,其实跟平常人没什么两样,当然,这幅模样,也许只有赵石看得见了。

年富力强的君臣二人,能相处到这个地步,其实也非常的不容易。

而这也就是君臣际遇了。。。。。。

“听说,太皇太后和皇后都在为你选妾。。。。。”说到这里,皇帝陛下笑容更盛,显然,心里也觉着十分好笑。

这事自然瞒不过他,但上次没提,估摸是因为被赵石堵的有点难受,现在兴致正高,顺便再给赵石添添堵,这正是皇帝陛下不多的乐趣之一。

皇帝陛下高兴了,赵石自然也就不高兴了。

翻了翻眼皮,闷声道:“太皇太后娘娘和皇后娘娘的美意,臣已经婉拒了,说起来,只有陛下选妃才能如此,臣下怎能篡越?”

皇帝陛下大笑,“无妨无妨,朕选秀于天下,不过是彰显皇家气派而已,可没禁了臣下们不能多纳妻妾,再说,你府中妻妾确实也少了些,若是有一二中意之人,朕也可以下旨赐婚嘛。”

这就是纯粹的开玩笑了,不说臣下们怎么敢大肆招纳妻妾,就说下旨赐婚,也绝对不会赐到一个妾室的身上,帝王的旨意,还没那么不值钱。

赵石眼珠儿转转,不由问道:“莫不是两位娘娘还在操心这个?”

皇帝陛下再也忍不住,笑的眼泪都差点流出来,指点着赵石道:“爱卿啊,后宫妇人专擅于此,难道你竟不知。。。。。。朕可听说,已经选出了五位佳人,就等你前去相看了。”

赵石心中大恨,哼了一声,“许是陛下推波助澜,才至于此吧?难道看臣府中闹个乌烟瘴气,就能遂了陛下的心?”

皇帝陛下擦了擦眼睛,“嗯。。。。。。也是,你府中那几位各个。。。。。。别致,确有妒火烧身之虞。。。。。。之后若是在家中不堪其扰,不如多进宫里游玩散心,一来呢,陪朕聊聊,二来,也能学些御妻之道。”

这次斗嘴,赵石完全落于下风。

而这次和往日不同,皇帝陛下丝毫没有让步的打算,显然,皇帝陛下觉得,上次吃亏吃的有点大了,这次要都补回来。

赵石想了想日后府中若真多出几位宫中给选过来的妾室的情形,虽觉也没什么大不了,只当多养几个人罢了,但事实上,他却也知道,一旦真发生了,他府中的安宁可就有点危险了。

要知道,长安各家中的女子,也许体貌端庄,也许温柔娴淑,但入了晋国公府的后宅,谁知道会闹成什么样子?

不过,这事儿其实好解决,法子也不止一个。

当然,这会儿他是不会说了,只是瞅着皇帝陛下得意洋洋的样子,心中不太爽快。

“嗯,既然陛下说起这个,臣到是觉得,陛下自登基以来,还没有选过秀女吧?两位娘娘之意,怕也是在提醒陛下,为国家社稷计,也差不多该到选一次秀女的时候了。”

皇帝陛下才不在意这个,“朕到是没什么,不过,天下女子,自愿入宫者,又能有几个?你若是提议此事,受天下人埋怨的可就是你了,以朕看来,你到是不如提朕想想,给太子选个合适的太子妃吧。”

赵石抿了抿嘴唇,“那臣岂不是要受太子殿下埋怨?”

皇帝陛下笑笑,“太他怎么会埋怨于你呢?”

相互间的调侃,到这里差不多也就结束了,选太子妃的事情,轮不到赵石操心,如果真要是他给太子选了个太子妃的话,太子高兴也还来不及,那也象征着,东宫太子之位越来越稳固了。

这样的道理,不用多说,皇帝陛下明白,赵石也不会不清楚。

至于什么选秀,更非是大将军应该论及的事情。

这时,太监们又开始在乾元殿中摆起了酒宴,君臣这次的交锋,也就到此为止了。

趁着这个功夫,赵石也开始琢磨,怎么能推了两位后宫娘娘的盛情,而又不伤这两位的颜面。

他怀疑,这次喝完酒之后,乾元殿外,是不是又有来自太皇太后那边的宫人在等着他,而慈安宫中,是不是也会有几位花季少女,在等他品评。

不过他既然有了防备,自然也就不会跟着人闷头闷脑的过去了。

片刻之后,君臣两人入座。

皇帝陛下胜了一场,兴致自然高昂,连着跟赵石碰了两杯,然后才舒服的哈出一口酒气。

这次,皇帝陛下没有东绕西绕的,直接便道:“不是朕心急,连换两任枢密使,你说,朕若不能再决断些,结果会如何?”

赵石瞅了皇帝陛下一眼,“到是可免了一些纷争,但陛下之意,恐怕不止于此吧?”

皇帝陛下哈哈大笑,“还是柱国知我。。。。。。中书有怨气,周文举比不得李文渊,当年李文渊接任同门下平章事时,已于中书任职多年,深负人望,周文举。。。。。。”

说到这里,皇帝陛下摇了摇头,其意不言而明。

赵石想了想,道:“陛下是想扶持其人?”

皇帝陛下微微颔首,“就看周文举能不能不负朕望了。”

这个时候,赵石算是彻底明白了,心中隐隐生出些敬佩,因为这一次,皇帝陛下不但乾纲独断,定下了枢密使的人选。

而且,还顾及到了中书,当然,顺便还想分一下中书以及枢密院的职权。

这样的。用简单一句帝王心术来形容,已经有些不合适了,举重若轻,思虑长远,深谋善断。。

赵石瞅着眼前这位帝王,心中有些钦佩,却也有着忌惮。

和景兴皇帝比起来,无疑,眼前这位看似温和,其实,却要危险的多,也可怕的多。

皇帝陛下捻着酒撰,还在说着,“其实,有你在枢密院,朕不担心什么,只是怕你。这个你应该清楚,至于朕为何选张承,嗯,朕也不说了,你也应该知道才对。”

皇帝陛下很放松,这些话语,能够跟他分享的人,也就只有赵石一人而已。

赵石微微点头,他确实都知道。

只是,周仿那里,皇帝陛下到底有着怎样的安排,或者是之前那一场戏码,有着哪些奥妙,他还不能完全明白。

他只是感觉到,经此一事,成武七年的动荡,应该快要结束了。

因为他从成武皇帝身上看到了这样的。

(月票榜三百开外,合并后的榜单真变态,阿草继续求月票,嗯,阿草还看了看月票奖励,也被震了一下,奖励还是那个样子,既没有增加名额,也没有增加太多的奖金,这么变态的榜单,那还争个屁啊,不过为了能让成绩好看点,阿草还是要求月票的,呵呵。)

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四百八十二章人事

(二更,阿草继续求月票。)

大秦成武七年九月。

朝廷下旨,宣大将军张培贤回京,江善继任河洛宣抚使,掌河洛兵权,大将魏怀德,任宣抚副使辅之。

段从文,调任河中宣抚副使,守上党。

大秦成武七年十月,河中布政使段德上书请辞,欲告老还乡。

这是题中应有之义。

父子二人,不可能同在一路,掌军政大权,其中一人需要避嫌。

不用怎么细想,很多人就已经明白,朝廷有意如此,段德也终于走到了宦途尽头。

不过和其他正德年间的老臣不同,这位当可以算得上是善始善终。

经过二十多年的风风雨雨,正德年间的老臣们,已纷纷故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