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陛下说的哪里话,到时候肯定人会很多,即便我这会儿不说,到时候金吾卫也不得不增派人手去曲江那里,以防变故。所以,还不如微臣这就讨个口信,向金吾卫大将军说一声,届时也可提前防备不是。”
“好了好了,也就你歪理多。这件事情我准了。不过,记住了,凡事都要有度。”
“陛下,趁着此事,微臣想向陛下进言几句。”罗彦见李世民应了下来,也放松了不少,当下便要把自己心中的某些想法提出来。
听着罗彦要进言,那起居舍人的耳朵都直了。罗彦这货跟在李世民身边数月,进言的事情压根就没有干过。要不是也没说过什么媚上的话,差点就让人以为这是个谀臣了。
虽然不知道罗彦将要说什么,但是记录下来,总归是没错的。
“科考之事,有诸多益处。然如今科考虽然盛行,可是依旧有诸多弊端。”
“哦,你且详细说来。”
“首先,这生员的来路就是一个问题。经下诏开放了科考生员的资格。但是这还不够。据我所知,这些年各个州县对于贫寒士子的科考资格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开放。”
罗彦说的意思李世民明白,原本科考就是为了解决知识垄断,如今还有着诸多的限制,自然是大问题。扭头向身边的中书舍人说道:“此事你等谨记在心,加上稍后罗彦所言有理之处,一并拟成诏书,着三省施行。”
“那还有呢?”
“其次便是对科考制度的革新。”
这一句话可是让李世民非常惊异:“怎么,你觉得如今的制度还有不足?”
“不仅是有,而且是相当大的不足。先前只是说了生员来路。这会儿微臣便以生员参加科考的过程向陛下说明。”罗彦拜了一拜,说道:“首先便是这主考官的问题。国朝以来,科考七次,皆是遣一吏部考功员外郎作为主考。”
“难道,这有什么不对么?”
“考工员外郎本就是闲职,明经科还好一些,毕竟其答案皆有定数。然进士科以策论取名,士子所言之时务,岂是一考工员外郎可裁定的。故此,主考当委以三省六部之主官,谙熟国事者当之。”
对于这一条,李世民有些不置可否,反正现在选择出来的进士,并没有差劲到哪里去。
见李世民沉默不语,罗彦没有中断,而是继续说道:“其次便是这行卷。”
“哦?行卷怎么了?”
“微臣年前在这京中,偶知科考过后,行卷盛行,甚至影响到了取名。此事甚为不公,以是专门提出来,向陛下禀报。”
种种关节李世民此前并不知悉,如今听得罗彦说来,颇为好奇的同时,也觉得里头大有问题。而李世民身边的起居郎和中书舍人一干文人,此刻却惊的面如土色。
罗彦这是要捅破天的节奏啊,直接对这些弊病大动刀斧了。
“时务策经过改制,考生入了考场,便会公布出来。此事原本就是考验急智和才学的东西,偏生要被行卷干扰,岂不是有失公允。而且行卷好坏全凭考官好恶,岂不是有所偏颇。”
“此言有理。那依你之见,此事该如何处置呢?”
“每逢科考,便召集一些笔吏,将考卷编号誊抄糊名。待甄选出等次,再将原来的考卷对照,若是无误,便可以此取士。”
罗彦此言一出,便有一人在旁惊呼:“陛下,此事万万不可。想那科考士子数千,若是这般处置,靡费甚大。而且士子都是要在京中等候出榜的,这般迁延时日,只怕会有人承受不了。”
便是李世民,此事也点点头说道:“确实如此,这样一来,岂不是要耽误好些天才能够完成?”
对此罗彦只是笑笑:“陛下,若是得一贤才,莫说是一年消耗这点钱财,便是更多,也是值得的。故人千金买马骨,难道而今科考一出,燕台就垮塌了么?何况据我所知,科考过后,吏部尚需铨选,好些人还要等着授官。这段时间,还不如让前来科考的士子向朝中大臣行卷,若是真有才学,也不担心朝中诸公无有青眼。”
思虑再三,李世民终于点点头,说道:“既然如此,那此事也提上议程。罗彦,还有没有什么问题,也一并说来。”
“最后一件,便是请陛下,不要堵塞了举荐的门路。科考虽好,依旧有种种弊端,若是陛下因此便利便甚为倚重,怕是将来乡野遗贤非但不会减少,反而会越来越多。”
李世民沉默良久,随后吩咐中书舍人:“罗彦方才所说,悉数记下来交付三省办理。此外,罗彦举荐贤才,针砭时弊,于国有功,赏锦帛百匹,金百斤。另下诏,让朝臣举荐贤才,莫要藏私。”
罗彦听得李世民这样的吩咐,一阵欣喜。未完待续。
第二百九十七章李靖被人给告了
曲江的文会只不过是四月的微风中一个热闹的插曲,罗彦请了陆德明之前的诸位好友,一起帮忙品鉴,到最后居然选出来二十几位。
仔细算算,光这二十几位一年的月俸就要散出去数千贯。好在这几年罗彦也没有极尽奢靡,这几千贯还真就拿得出来。换做是那些时不时就大摆宴席的贵胄们,早就会哭穷了。
接下来,罗彦又开始了他平静的生活。
但是让他万万没有料到的是,树欲静而风不止,这不,他不惹麻烦,麻烦却找到了他身上。
四月尚未出头,担任御史大夫的温彦博便扔出了一颗大炸弹。
庄严的朝堂上,李世民有些恼怒地看着李靖。
原本以为这场早朝就像是之前的数月一样,即便没有什么好事,也不会有啥坏事。不温不火,朝臣们说上两句琐碎,然后各自回到衙署理事便是了。
就在李世民将要起身走人的时候,温彦博出班,缓缓一拜:“陛下,微臣有一本弹章,需要陛下亲览。”话一说完,便从袖中掏出一份奏疏,双手捏着放在面前。
李世民示意内侍去上来,打开奏疏只是看到了一半,便脸色大变,有些不善地看着武将那一班站在首位的李靖。随后似脸色越来越凝重,以至于看完奏疏之后,李世民严重都似乎包含着怒火。
“卫国公,突厥王庭的事情,你难道不跟我好好解释一番么?”李世民看似是在询问,实则已经是在斥责了。
李靖经过提点,也知道了李世民说的是什么事情。可是当初在奏报中将这些事情可以淡化,原本就想着息事宁人,谁想到这个时候温彦博会插上这么一杠子。“陛下所说何事?突厥王庭的一应作战方略和详情,都在捷报中详细叙述过了。唯有罗给事中擒拿颉利的一段,不是微臣亲眼所见,所以只能用他们的叙述。”
“你还要装到什么时候?”李世民恼怒地将温彦博的弹章扔到李靖面前,怒斥道:“隐瞒虚报,弄虚作假。这就是你李靖做的好事?想我这般信任,将这十数万大军悉数交付年于你,难道,擒拿了颉利便能够将过失掩盖了?”
看着李靖艰难地将地上的弹章捡起,李世民继续说道:“你自己看看,将眼睛睁大了好好给我看看。这就是你做的好事!要不是温御史说起,还要隐瞒朕到什么时候。”
一份弹章,不过是数页纸罢了。可是此刻拿在李靖手里,却有如千斤一般重。仿佛这手里捏着的,不是几张薄薄的纸,而是自己的命。
不过,若是这上边所说的事情坐实了,恐怕还真的就是他的性命了。
李靖缓缓地翻开弹章,一字一句的读着,但是心中却掀起了惊涛骇浪。这两件事情做的极其隐秘,不是一般人能够知道的,但是如今偏生就被温彦博给知道了。
难道,是有人跟自己过不去,所以和温彦博联手要除掉自己不成?
一件是自己纵容手下士卒劫掠突厥王庭,导致里头大量的奇珍异宝消失不见。另外一件,则是将领张宝相虚报战功,原本击杀了数十突厥骑兵,却上报说击退千余,而李靖在明知道真相的情况下,还替张宝相隐瞒了下来。
不论是哪一件,在军中都是极其严重的错误。两件相加,便是丢命都有可能。
李靖第一时间将目光看向了李世民。
作为老油条,他不可能不知道李世民现在已经极度忌惮他在军中的威望了。
民间流言,大唐有一半的江山是李靖打下来的。虽然言辞有些夸大,毕竟如李孝恭,秦琼,程知节,段志玄这些将领,其实大大小小也是战功无数。但是总的来说,李靖更是一个帅才,所以统领诸军,威望极高。
况且当初在夺位大战中,李靖是明确拒绝了两方的拉拢。对于李世民这样的帝王,什么同盟中间派之类的,那都是瞎扯淡。
但是李世民想要收拾自己,压根不用这么繁琐。随便将自己从军中拉出来,给个极为尊荣但是没有实权的职位就够了。
李靖在心头将李世民率先给排除。接下来,自己在朝中似乎也没有特别的敌人。难道,是唐俭?
唐俭差点被自己给陷害致死,要是说心中没有一口怨气,那肯定是不可能的。可是唐俭有多大本事李靖也知道,能够将这件事情了解的这么详细,唐俭可做不到。
不仅是做不到,就连温彦博他都请不动。
而且唐俭就位列在李靖身侧不远,方才李靖偶尔瞥了一眼,发现唐俭压根没有什么异常。同样都是老狐狸,虽然城府都相当深,可是要是在这个时候还能不露声色,肯定是做不到的。
然后就只剩下最后一个人。
罗彦。
李靖知道自己在朝中得罪过的人,同时又有能力了解此次出征事情的人,也就剩下一个罗彦了。
他看不到罗彦的身影和表情,但是在他心中,此刻那小子正在暗暗地笑着。
“陛下,微臣知错。但有惩处,微臣绝无怨言。”事到如今,除了乖乖认罪,还能有什么办法。
李靖心知这样的事情,也许会有人替自己求情,但是效果如何,肯定会让人失望。所以还不如就此承认,也不劳旁人费心。依着功勋,到时候能够给自己留条命在就可以了。就在这一瞬间,李靖似乎对这朝堂的一切都看淡了,只求速速处置,然后回家静养。
朝堂之上,也兴踩低捧高。前提是看到这人彻底沉入低谷,无药可救了。朝臣虽然不知道李靖犯了什么错,但是此刻见他一大把年纪了,跪在朝堂上这般的凄凉。不论是出于什么样的心态,总之先向李世民求情。
武将们最为重意气,也最为尊重强者。李靖在军中可是神一般的任务,诸将哪能袖手旁观。
一时间程知节等数位将领出列拜道:“陛下,卫国公功在社稷,即便有罪,但不至于如此。还请陛下息怒。”
“是啊,还请陛下息怒,此事万一另有隐情,岂不是要冤枉了卫国公。”
“而且甫一立功就被陛下惩处,难保诸将士不会误解。陛下三思。”
感觉到自己有些被胁迫的意思,李世民顿时大怒:“你等不知,莫要妄言。李靖之罪,非同小可,你等若是不信,自行让他告诉你等便是了。温御史既然将此弹章呈上来,岂不知诬告同僚之大罪。”
李靖点点头,一五一十将弹章上的内容说了一遍。
不说还好,说完之后,只见得原本还打算为李靖求情的许多文官,登时就刹住了往外探出的脚尖,随后装作若无其事地将歪了了腿收拢回来。
而那几员武将脸上也失了颜色。
这事儿不是闹着玩的。李靖一辈子的名声,难道就要栽在这么一件小事情上边?晚节不保啊,真的是晚节不保。他们不后悔站出来为李靖鸣冤,可是却有些惋惜。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