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为汇集的齐卒越来越多,胡乱跑动的黔首也一层层地拦截下来,要是还有人想要乱动就是齐卒一阵拳打脚踢,所以不时也能听见惨叫。
站在墙角冷眼旁观的陈平没有做任何举动,他就是那么看着,直至看到齐卒很随便地将杀死的尸体丢进水沟才皱了皱眉头。
饿死倒毙,被杀卧尸,各式各样的原因死去的人,他们的尸体不被收敛,陈平很怀疑这样会不会形成瘟疫?
“赶紧办完事情,然后立刻离开这里。”正在等待次序重新恢复的陈平真心是不想在这个鬼地方多呆了。
“你!”一名齐军军官早就发现站在墙角的陈平,概因所有人都混乱和惊慌的时候显得冷静的陈平实在太特殊了。
陈平被指着的时候仅是伸手从袖中掏出一个钱袋,一句话都没有说直接递出去。
齐军的军官也很直接,拿过钱袋再也没有看陈平一眼,转身带人就走。
道路显得坑坑洼洼也不是太奇怪的事情,走着走着踩中什么玩意千万不要奇怪,因为这年头到处大小便是一种常态。所以吧,直至齐卒都离开,重新迈步的陈平不过是拐了个弯脚下就是“噗叽”一声踩中了排泄物……
陈平能怎么样?在墙壁或地上蹭一蹭,还没弄干净就拔一些杂草擦擦就算完事了呗。R466
第六百七十五章:最后的机会(六)
陈平捂着鼻子在复杂的小巷子里七弯八拐走了很久,碰上倒卧的尸体不少,踩中的秽物更多,以至于已经不知道该怎么来形容临淄这座城市。
在陈平后面一直跟着一些“尾巴”,他们当然是齐国这边派来监视陈平的人,结果是陈平在这么一片复杂环境中逛了起码一个时辰却又原路拐了出去。
重新出现在大道,陈平还扭头对着那些“尾巴”露出了笑容,随后径直朝自己的落脚点一直都再没有任何其它举动。
“唔?只是闲逛没有与任何人有过接触?”
“回常侍,仅是有一名屯长与之有过接触,不过……那是上去找麻烦,被贿赂钱财。”
“将那个屯长抓起来,仔细拷问。”
“遵命。”
常侍是什么官?在秦制的制度中,这个官职应该称呼“中常侍”,在秦国中常侍是一种伴随君王左右类似于秘书和顾问一类的人物,在列国常侍更多的时候是君王的一种玩伴。到了两汉期间,在西汉时期常侍是功勋子弟伴随在太子身边的人物,最有名的就是韩嫣这个连汉武帝妃子都敢睡的家伙,而到了东汉中常侍就干脆成了阉人担任的官职,例如东汉末年的十常侍。
齐国的官制有别于秦制,在很多官名和职责上都不相同,例如秦制的丞相在齐国被称呼为国相,且三公九卿也根本就不相同。
事实上列国的制度都不是三公九卿制,他们是一种从周王室体制下演变出来的各式政体,而秦国是最先设立有自己特色的行政制度(既三公九卿制),楚国则从来都不是采用周王室的体制。楚国采用的是一种从夏朝就有的司徒制。
齐国的常侍有许多,田假、田广、田横、田安、田间、田角等王室的小辈份宗亲基本都挂着这个职位,另外又安排一些如文官或者武官的官职。
现在在问话的常侍是田安,他除了是常侍之外还是临淄东城守将。
田安其实很有意思,他是齐襄王田法章的曾孙、齐王建之孙、田升之子。历史没有发生妨碍变的话还会是汉朝名士王遂的祖父、绣衣御史王贺的曾祖父,新朝开国皇帝王莽的直系先祖。所以在王莽篡位之后……就是那个“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恭谦未篡时”的王莽,在王莽建立新朝时,追认他为先皇帝,并为他立庙塑像。命公卿臣民,四时祭祀。
为什么要扯这些?很简单的答案,田安派人监视陈平的目的有点诡异,他就是想知道陈平来了临淄之后会联系谁,可以是为了监视陈平联系汉国安排在临淄的细作。也可以是监视陈平与某个齐国官员或者武将见面。这些并不足以用“诡异”二字,但是要说起田安很想跟陈平搭上线,为自己寻找退路,那就解释一点什么了。
“没有联系任何人?”田安有点纠结,他相信在寻找退路的人绝对不会只有自己。想了一小会,他问:“除了你们关注汉使之外,还有谁?”
“王上的人,还有几位公子和一些大臣。”这人实在是没搞懂那些大人物是在干什么。
田安挥了挥手示意那人退下。发愣了许久。
谁不清楚汉国已经无法制衡,如果不是汉王哲不知道在思考什么,以至于汉军的行动有些令人琢磨不透。汉军早该兵临临淄城下,魏韩也早该被吞并,同时极度虚弱的秦国也该灭亡。
汉使陈平前来临淄,向齐王田儋说了什么,只要有心就不难探知。现有远嫁公主以私信方式转达了汉王哲的意思,后面汉王哲又正式派来使节。可见汉王哲真的不是在开玩笑,压根就没有赶尽杀绝的冷酷。
齐王田儋可以当个国公。齐宗室也能在汉国寻找到新的位置,有楚国的例子在前面。汉王吕哲的仁慈不是什么空口白牙,是不是?
天下局势还能扭转吗?田安觉得有那个可能,但前提是韩广这支援军和田荣能够率领齐军主力回归,不过这个可能性嘛……除非是汉军自行瓦解,不然田荣绝对无法回援,韩广也不是那么好突破汉军封锁,不然只能用万分之一的机会来形容。
天下归不归汉,知道不同事情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而田安恰恰是属于那种已经看清楚局势的人之一,有什么特别想法很正常。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上屡见不鲜,他不会是最后一个。
田安身为宗室子弟想着投靠吕哲看起来很不可能?那就大错特错了,要是历史没有被改变,这位齐襄王田法章的曾孙、齐王建之孙、田升之子……他在巨鹿之战时很识时务地选择投靠项羽,然后成了项羽分封的十八诸侯王中的济北王。在这个历史版本,他在发现吕哲的崛起已经无人能挡,汉国又将使天下归一,生出投靠的想法很离奇吗?一点都不离奇。
“家主,”家老的声音在门外响起:“横公子到访。”
“田横?”田安惊讶地瞪大眼睛,他可是清楚田横是死硬分子,一直主张抵抗到底的人之一。他站起来整理一下衣物,然后打开房门:“在哪?”
该家老弓身答曰:“正堂。”
田安没有那个时间追究为什么不经通报就让田横进来,他脸上带着迷惑移步前行。
田横比田安的辈分高一辈,是田儋、田荣的胞弟,他此时正曲膝跪坐在主堂的左侧,看见田安进来的时候只是沉默看着。
“叔父,”身为小辈的田安一点都不敢失礼:“不知道叔父来了,没有出门迎接,请叔父恕罪。”
田横摆了摆手:“你派人跟着汉使平?”
田安从田横的表情和语气察觉有一些不对劲,他点了点头,却是不敢将自己的真实意图表现出来。
“很多公卿和官员都派人尾随,”田横顿了一下,脸色十分不善:“官员在想什么我知道,你们这些公卿想做什么?”
田安“呵呵”笑了几声,答曰:“小侄是东门守将,自然是要严防不轨。”,意思就是说,监视陈平是想要密切注意联系谁,看能不能发现汉国的细作或是发现谁与之勾结。
“很好!”田横脸色好看了一些:“若是发现有人与之勾结,你会怎么做?”
田安梗起脖子,十分正气地说:“自然是上报王上。”
“田角、田间都这么回答,”田横上上下下地扫视田安很久,缓慢地说道:“你府中门客调一些给我。”
“这……”田安愣了一下:“叔父,要侄儿的门客是?”
“杀汉使。”田横回答得异常干脆。
田安却是被吓了一跳:“汉使是汉王哲派来的使节,也是王上保证安全的客人,不妥吧?”
“呵呵呵呵……”田横一阵冷笑:“杀了他能断绝很多人的念头,你不同意?”
懂了,一定是谁做出了什么举动让田横暴怒,且干出那些事情的人身份肯定比较敏感,所以刺激到性格偏激爆烈的田横。
会是谁?田安略略想了一下猜个*不离十,怕死的可不止他一个,心里有想法的宗室也不会只有他,像是田横刚才说的田角和田间也不是什么好鸟。
田角是齐襄王的儿子、齐王建的弟弟,并不是什么忠贞不渝的人物,汉军一路攻城拔寨而来,出自田角麾下的文武投降最多,近来就一直不受齐王儋待见,连带与之田角走得相当近的田间也被解除了南门守将的职位。
田安有些心惊肉跳了,田横既然说起了田角和田间,话中又意有所指,那么肯定是有什么真凭实据,不然以田横的性格根本就不会那样。现在嘛,田横来找田安索要门客,很显然就是在试探啊!
“叔父要多少门客?”田安有些小心翼翼。
田横缓缓地站起来:“全部。”
“什么!?”田安虽然心虚,但是不代表会全然让步:“叔父有点过分了。”
其实不是有点,这年头只要有点身份的人都会蓄养门客,这些门客的身份也是异常复杂,多是一些鸡鸣狗盗之辈,更加明白的说就是一些有点勇力的游侠之类。像田安这种公子,蓄养的门客数量不会少,且门客实际上就是他们这种身份的人最后的自保力量,田横那样做是十分恶劣的行为,就差直接点名要解除田安的自保能力,是一种与要命相距不大的恶劣事件。
田横用冰冷的眼神看着田安:“国家大难临头,身为宗室理当竭尽全力保存国祚,”他看得田安心里不断发毛,停顿了一下:“汉军截断我们与燕国的陆上联系,王上要集中所有力量,从背后与韩广将军共同夹击汉军,解除掉目前不利局面。”
田安的门客至少是有三千人,这点压根就不是什么秘密。他就说嘛,杀一个汉使用得着那么劳师动众吗?原来是要试图打通与燕地的陆上联系。
等等,似乎有什么不对的地方!田安问:“叔父,王上可知道您要杀汉使?”
田横点头。
“……”田安这下就彻底的明白过来了,齐王田儋压根就不打算接受汉王哲开出的任何条件!
第六百七十六章:人心(上)
自有人向陈平通风报信,说是田横要杀他的那一刻起,前来临淄的使命其实已经算是完成了一半。
在风雨飘渺的时候,任何一个群体总是会产生一种分裂现象,要是艺术一点的形容那就是“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要是狼狈一些的形容就该是“树倒狐狲散”,抽象又预言类型就是“国之将亡必有妖孽”。
齐国处境相当不好,错了……是非常的不好,特别是在汉王哲率军北上之际,齐国像是被蒙上了一层灰色,怎么看都像是又要再一次退出历史舞台的样子。
脏乱又遍地曝露路旁尸体的临淄城看去怎么都像是现代末日小说里才会看到的情况,只有在一致觉得难以支撑的时候才会显现那种乱象,而国家暴力机关尽力维持还是那般模样,可见行政体系也是陷入了一种混乱的地步,以至于控制力下降到最低点。
“田横吗?”陈平看上去没有半点担心:“齐国宗室中,田横是以性格暴烈而闻名,确实是能干出这样的事情。”
一名看去约有三十来岁身穿麻布衣短裤的中年人一直保持行礼的姿势:“祭酒,要安排离城吗?”
祭酒这个官职首次出现是在战国时期,当时的荀子曾担任稷下祭酒。
《仪礼。乡射礼》:“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