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的,都说不可再走,都建议回师分头驻守各处要隘重镇方为上策,文煜面色越来越难看,心里头也是一阵悲戚,他们满人的京师都要快被攻克了,这些汉人的心思似乎早就已经不再此处。像宋庆、郝上痒、李鹤年这些人都是靠着屠杀山东捻军和对抗太平军战功提拔起来的,若非他们手上有如此多的血债,只怕这会儿就直接提出像长毛投降了吧。
但文煜也觉得这是在情理之中,想那京城也是一片混乱,老王爷绵愉和新贵荣禄这等人物都退走关外自保去了,自己又能做些什么呢?
看到文煜脸上阴晴不定,李鹤年知道他这是拿不定主意,当下上前低声劝道:“抚台大人,如今天下纷乱,有粮有兵有地盘才是硬道理,你看湖南曾国藩这人,据守一地,自成一体,将来就算真的变天了,湖南一地便是他曾某人保住自己权势的筹码,要是我等丢了山东一地,将来拿什么去做晋身之礼?到那个时候别说权位,就是身家性命只怕也不保。”
文煜呆了呆顺口道:“可我是满人,长毛能容得下我?”
李鹤年一看文煜如此开口就知道他心底里犹豫了,当下低声笑道:“抚台大人只管放心,将来若真是变天了,这新朝为了尽快稳定局面,这数百万满人和前朝人心还是要安抚的,这历朝历代也都如此。此前还未听闻有满人投靠太平的,假如大人做了这第一个,太平那边必定厚待。”
文煜呆了半晌后才道:“可我等都是长年和太平厮杀的人,手上都有太平的血,长毛能不计前嫌吗?”
李鹤年微微颔首道:“这点也正是我等担忧之事,所以我等手中兵马不能北上,咱们只能守在山东,只要长毛在山东吃了我等苦头之后,将来就算他们要招降我等,到时候我等的身价也才能显现出来。如若现今兵马丢光了,一切休提。”
文煜痛苦的闭上眼睛,心里暗想,列位祖宗也不是他文煜不孝,实在是大势已去,为今之计也只有自保一途了,这勤王是不可能再北上了,假如他强行催兵北上,只怕还没出山东,这些兵就要哗变了啊。列祖列宗莫怪、莫怪,这勤王之事就罢了。
思虑成熟之后,文煜睁开眼睛说道:“那就让各部兵马先回临邑,然后各部回自己驻地,发动当地团练兵勇,固守各处要隘、重镇。李大人,咱们马上退回济南府,长毛入寇山东,首当其冲便是这济南府,咱们好好商议商议如何守住济南府。”
李鹤年捻着长须笑了起来,心里暗想孺子可教也,口中说道:“正是如此,抚台大人洞若观火,实乃我等之福。”
当天,出了临邑县城还没数里的三万勤王大军又匆匆忙忙的回到了临邑城内,保守清军滋扰的临邑百姓商民们自然是大失所望,无不暗中咒骂。
好在第二天开始,各部清军陆续离开,只留下临邑本地的兵勇镇守县城,听闻巡抚大人当天夜里就先走了。然后官老爷们四处派人粘贴告示,都说长毛大举南下,一旦攻破城池,全城百姓一个不留,官府号召大家加入团练,共保家园云云。
官府告示还没贴了一天,当天晚上就被城内太平军白泽堂的细作全都换成了太平军的告示,第二天清晨大家伙一看都乐了。其实南边长毛的行事口口相传到了北边,这边的百姓也开始知道了太平军的事迹,也不像清军宣传那样可怕,其实听闻南边的百姓还过得更好。于是,城里的百姓们看了太平军的告示之后,参加官府团练的寥寥无几,就连城内富户豪商们以往组织的团练也解散了大半,那些富户豪商也听闻了长毛对待他们的政策,只要不和清廷勾结与太平军对着干,太平军是保护私产的,那么他们还聚起团练做什么呢?
数日间,北方警信一日数封的传入临邑城,县官和守城总兵无法聚起兵马抵抗,第五日上,当一队陵县的残兵败将逃入临邑城后,他们得知最新消息,长毛攻克了距离临邑仅五十里地的陵县,大队兵马正朝临邑而来……
第六百七十一章势如破竹
李秀成最近心情不错,本来南下作战面临很多很多问题,而对于在北方孤军作战并且没有完备后勤补给体系的太平军来说,最大的问题就是补给。分兵南下的时候携带的粮食枪弹可是用一点少一点,一开始李秀成对这种没有后勤保障的战役很担心,假如遇上清军顽抗固守坚固城池,太平军沿途消耗太多的话,他们携带的物资可能难以支持到和林凤祥会师。
可大军从静海出发南下之后,战事却出奇的顺利,沿着运河南下之后,沿途清军所占领的城池望风而降,要不然就是驻守当地的县官或者将领率军逃跑,太平军一路不费一枪一弹接连攻占青县、沧州、大城等地,只是在打南皮的时候废了十几发炮弹,军势南下势如破竹。
守卫南皮的县官是个死硬分子,老想着以身殉国,结果一通炮弹打来之后,这位在城头大义凛然、身先士卒、仗剑守御的县官当场被炸死,群龙无首之后,城内打出白旗投降。
事后李秀成才知道,这些城池之所以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多少和长芦盐商张锦文等人的宣传有关。张锦文自从看了太平军和洋人的宝坻之战后,心里明白这天下是要换主人了,两万多人的洋兵就能打得十多万朝廷大军节节败退,最后差点京城不保,而太平军四万余众便全歼了洋人,如此武功天下谁人可当?自己又是汉人,为何不主动投靠,将来说不定还能得个从龙之功?
于是张锦文在随后求见了太平军的主将。原本他只以为会见到太平军的领军大将,但没想到他见到的是太平天国的第一号人物。西王萧朝贵。对于西王的名号可谓是响彻了大江南北,张锦文更加钦佩西王以一国首脑之尊竟然敢提带孤军北上冒险。这份胆识和气魄的确是一位开国君王才具备的。
西王很客气的接见了张锦文,大大表扬了张锦文作为一方富豪,在洋兵入寇的时候没有投降洋人的气节,还在满清朝廷不能安顿地方的时候,主动担起守土保民的责任来,非常难得。
一番夸奖之后,张锦文面露红潮也谦逊了几句,随后西王讲述了太平天国对待富商的政策,并将太平天国的工商政策也说了。最后西王还说了江南的盐铁政策。
一开始张锦文对太平天国的盐铁政策还略微失望,但西王提出将在天津建立北方第一座生产加碘食盐的工厂,并打算让张锦文出资,技术方面由太平天国承担。听完之后,张锦文大喜过望,他早就听闻江南精盐制作精细,而且据说加了什么碘在里面,吃了之后不会得大脖子病,生产成本也大大降低。这门生意谁先做谁就能先占据北方市场。
接下来西王和张锦文长谈了很久,谈论的都是日后如何发展京津冀的地方工商经济,西王提出了修建贯通南北的大铁路并且要发展海上贸易,这些原来都是张锦文不敢想象的。于是在美好蓝图面前。张锦文更加坚定了自己从龙的决心。
随后西王还表示想让张锦文负责筹措粮草和其他军需,反正西王打下天津之后,英法强盗们抢夺的金银珠宝可是非常之多。还有很多俘虏身上搜出来的钱财也是一大笔资金,大可用于军需采购。
张锦文是个商人。见有利可图自然从命,西王又提出让张锦文出面联络北方的富商大户。让他号召其他人不要再跟从满清,西王提出的口号就是太平军来了就废除工商的各种苛捐杂税,并且大力鼓励工商发展。并且西王让张锦文联络更多的富商大户前来和西王会面,共商将来京津冀的发展大计。
张锦文大喜过望,当然领命,西王又封赏了张锦文一个天津郡郡守的职务,更是让张锦文受宠若惊。西王老早就打算通过拉拢的手段瓦解北方的富户豪绅,这个长芦盐商中的翘楚代表主动靠上来之后,西王便打算千金买马骨,先树立起一个榜样来,于是张锦文就成了第一个投靠太平军的北方富商。
随后张锦文广派家人四处联络各地的富商好友,他从商多年,在北方人面极广,加上最近太平军强势出现在北方之后,包围了京城还打垮了入寇的洋人,人人都心思巨变起来,所以才有了李秀成南下不费一枪一弹就攻城略地的情况发生。
清军此刻在直隶等地的兵力非常弱小,开战前大多都被抽调一空,前往京城或大沽等地和洋人鏖战,地方上一片空虚。张锦文这一闹一宣传,让各地的富商大户们纷纷作壁上观,不再支持满清政府,没有了富商大户们的钱粮和团练支持,清军就失去了爪牙。就连沧州这等大城都是当地的团练杀掉县官之后,主动开城投降的。
沧州民风好武,又有许多信奉真主的教民,原本和太平天国信奉的基督教是死敌,但自从广西那边发生过真主教民拼死抵抗之后,太平军后来在进军之前都非常注意教义平等、信仰自由等政策的宣传。在打沧州之前,李秀成就派了军中数十名信奉真主的士兵南下宣传,因此沧州的教民们不但帮助太平军还在太平军士兵的鼓动下主动击杀县官,开城投降。
进入沧州之后,太平军主动保护各处清真庙宇,并且尊重教民不食猪肉的习俗,其实在太平军中,信奉真主的士兵早就得到了这种尊重,军中办有清真食品,解决饮食习俗问题。是以,沧州教民们见太平军果然尊重教义而且信仰自由,还废除了满清的苛捐杂税,自然拥戴起来。
这个时候萧云贵和洪韵儿多年来坚持的政策体现出来了好处,一则就是保护私产,不像历史上太平军那样彻底的均贫富,将富商大户逼到朝廷那边去,而是利用发展工商业,大力发展生产,将一部分农业人口转为城镇工业人口,减少土地矛盾,同时赎买土地、收缴官府、贪官污吏和一些罪大恶极的大户土地来分给平民百姓,算是减缓了社会矛盾。这个时候将这招用在人口密度没有南方大的北方,自然也是手到擒来的。更何况太平军击败了洋人,大涨国人信心,也宣示了太平军的赫赫武功,所以才有此效果。
第二就是坚持信仰自由,早在西王长沙拉拢天地会的时候,就已经允许军中信仰佛道等其他教义,西王主政天京之后更是在全国范围内废除了强迫他人信仰拜上帝教的这个陋规,因此儒释道及其他教派并没有受到迫害,是以就连曾国藩昔日以尊儒捍卫中华文种名义起兵之后,在后面几年这个口号都没有再打出来,更没有人响应的原因。
所以,李秀成这次南下进兵一路上非常顺利,枪弹几乎没有损失,相反沿途得到了各地民众的支持,加上太平军公平买卖,粮草、蔬菜、水果、各地特产更是络绎不绝的运到军前交易。太平军后勤军需官更是收购民间的火药、硫磺、硝石、药材等等军需物资,携带的粮弹反而比出发时更多了。
而李秀成每占领一处之后,便分出百余名士兵留守,任命当地名望极高的人物担任地方官,给出钱粮号召当地团练转成太平军的乡兵,共同守御地方,算是将太平军的乡官制度和乡兵制度在沿途所过的城镇都建立起来。只是大军南下,文官很少,这种乡官和乡兵制度只是临时而设,没有江南的那种彻底,各地陈俗陋规还是极多,但也只能得到打通和林凤祥部的陆上练习后,再派遣大批文官北上指导。
好在留下来的士兵特意挑选的都是识字较多,较为明白事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