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苋视猩馍系耐矗赏斯叵担凰谑苛值拿芎茫胄矶嗤庑战欤财挠欣赐凰
如果不认真的思忖,谁也不会觉察到曹朋身边的力量。
更不要说曹朋的父亲曹汲,如今已是比两千石俸禄的执金吾丞,又是造刀名家;他的姐夫,也有独镇一方的能力,和郭嘉还有同门之谊。短短四年时间,曹朋已隐隐发展成了气候。
卞夫人开始感觉后悔,此前似乎忽视了曹朋的存在。
但后悔也没有用,既然如此,我断然不会让曹朋和仓舒,达成关系……
总之,曹朋属于那种躺着中枪的主儿。
他在家中每天练习华佗传授给他的五禽戏,同时也没有落下白虎七变。
无事时,则看书练字,日子倒也过得挺逍遥。
可是在外面,已掀起了惊涛骇浪。
许都作为汉室都城,自然汇集了天下英才,更有无数知名大儒,聚集在许都城中。
五公子要找老师?
这是一桩好事啊!
什么,让曹朋做五公子的老师?
这怎么可以那曹朋,不过是写过几篇文章,做过几首诗而已。没听说他著过什么经典,更不要说有传世之作。再者说了,曹朋今年才十七岁吧,他懂得什么?他知道什么是治国之道,知道什么是上古之风?当然了,不能否认曹朋也有才学,可是为人师,却万万不能。
包括孔融在内,也表示出强烈反对。
曹操,就要回来了!
官渡之战,已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
袁绍退过大河之后,与袁谭、袁尚,以及外甥高干汇合。官渡一战,袁绍几乎是全军覆没……二十余万大军,折损与河南岸,损失惨重,元气大伤。不过,河北人口众多,袁绍尚有一战之力。他退回河北之后,便下令整顿兵马,休养生息,准备与曹操再一次决一死战。
不过,田丰在官渡之战结束后,被袁绍下令赐死。
沮授被曹操俘虏后,誓死不降,最终被曹操斩杀于延津……
曹操虽大获全胜,却已无力进击。他需要消化这一次大胜,同时也需要让自己的兵马,休整一下。
建安五年九月,官渡大战结束两个月后,曹操班师返回许都。
……
“曹友学何德何能,又岂可为人师?”
许都的街头巷尾,人们议论纷纷。
话题的重点,还是集中在曹朋是否有资格担当曹冲老师的问题上。
环夫人并没有让人阻止,而是冷眼旁观。当争论开始之后,她就觉察到了其中隐藏的奥妙。
这一场争论,定然是有人在暗中主使。
本来嘛,只是启蒙而已,怎可能有这么大的争议?
启蒙,不同于正式教授。也就是教一些最粗浅的东西……识字,写字,能粗通一些典籍。
在乡村私塾中,许多启蒙老师,根本没有什么名气,有的时候粗通几百个字,就能开课授业。而真正接受教育,是要从《诗》《论开始》,一般在这个阶段,就要有真才实学才行。
如果再进一步,如《尚书》《春秋》《周易》《史记》之类,授课先生的门槛更高。
环夫人不是要曹朋教曹冲那些高深的东西,说简单一些,她其实还是希望能为曹冲找一个帮手。
然而,事情演变到这一步,已不受环夫人控制。
她也只能在一旁,静静的观察,等待事态的发展……
曹朋是否能为人师,最终还是要看曹操的态度。而在此之前,环夫人也只能是按兵不动……
孔融在朋友家中吃了酒,天黑以后,才回到家中。
今天,在朋友家里谈的很愉快,也让孔融的心情非常好。若在平时,不到亥时,他已上床睡觉。可今天有些兴奋了,回到家后,他也睡不着,干脆来到书房里,想找本书打发时间。
桌案上,放着一个布包。
孔融疑惑的拿起来,沉声问道:“这东西,是谁送来的?”
“老爷忘了?这是几天前,曹八百派人送来……当时老爷没有在意,只让小人放在一旁。”
“曹八百?曹朋?”
孔融愣了一下,似乎有点印象了。
几天前,曹朋的确是让人送来了这个布包,但当时孔融并没有在意,于是随手放在了案上。
接下来几天,他把这件事抛在了脑后,几乎快要忘记。
若非今天吃多了酒睡不着,他恐怕也不会留意。不过,孔融却想不起来,自己和曹朋有什么交情。他对曹朋的印象不错,一方面是因为曹朋那篇《八百字文》,另一方面则是当初那两篇《陋室铭》和《爱莲说》。更重要一点,曹朋的老师是胡昭,才学名气并不输孔融。
只是,之前曹朋大闹辅国将军府……
孔融突然想起来,最近闹得沸沸扬扬,关于让曹朋当曹冲老师的事情。
莫非,曹朋要我帮忙?
他冷笑一声,随手把布包扔在案上。
小小年纪,也敢为人师?真是不知天高地厚!
孔融对这个启蒙老师,一点兴趣都没有。他就好像是大学教授,你让他去教一个幼儿园的孩子,他怎可能来劲儿?坐下来,孔融闭上眼睛沉吟片刻,而后睁眼盯着书案上的布包……
“也罢,让我看看,你究竟送的是什么。”
孔融目光涿州,忍不住好奇,将布包解开。
第341章一篇文章动天下
建安五年十月初三,曹操凯旋而归。
官渡之战的胜利,使得曹操坐稳了河南霸主之位,并隐隐有赶超袁绍的迹象。这种时候,再也无人叫嚣着让袁绍与曹操共同把持朝政了。曹操用一场大胜,证明他比袁绍强上百倍。
汉帝刘协率百官,出城迎接。
曹操下马,叩拜刘协,上演了一出君臣相知的和谐戏码。
事实上,曹操在官渡大获全胜,最失落的人并非袁绍,而是汉帝刘协。他本指望着让袁绍惨胜曹操,然后他以汉家天子之名站出来,力挽狂澜……他希望袁绍胜,却不想曹操死。曹操活着,才可以制衡袁绍,而惨胜之后的袁绍,也必将元气大伤,到时候刘协就能顺理成章的将两人手中权力收回……只可惜,刘协的小算盘到头来,只是竹篮打水,成一场空!
袁绍,不足与谋!
这也是刘协心中最强烈的感受。
想你袁绍,坐拥四州,麾下雄兵百万,钱粮广盛,人口众多,结果却被曹操打得几乎全军覆没。
这种人,和废物无甚差别。
至少在刘协心里,袁绍的地位一落千丈。
不过,刘协不可能就此罢休。
在迎接曹操还许之前,他已下诏,加封曹操为太傅之阶。
曹操本已官拜司空,属三公之列。而太傅,则在三公之上,负责执掌以善劝道天子职责,无日常事务。
想必,袁绍听到这个消息,心里会很不舒服吧!
天子下诏,按照规矩,曹操需三次请辞,而后才可以正式接受。
但这个太傅的名头,已经十拿九稳。对曹操而言,太傅不太傅无所谓,关键是这个面子问题。
后世人常说,曹操喜欢翘尾巴。
当官渡大胜之后,曹操的小尾巴,又有点想翘起来了……
入城之后,又有一番繁琐礼仪。
当晚,汉天子刘协在金銮宝殿设宴为曹操庆功,文武百官,悉数参加。刘协只露了一个面,便退场了。他心里并不舒服,为曹操庆功也是不得已为之。但要他一直陪伴,那绝不可能。
刘协退场后,酒宴的气氛,随之达到了高潮。
“诸公,诸公且听某一言。”
曹操突然高声说话,大殿上众人,顿时止住声息。
“某有一私事,欲与诸公相商。
我家五儿已五岁,正当启蒙。只是这先生却不好求,不知诸公对此,可有什么好的建议?”
此前,环夫人已多次派人送信,表示了她的想法。
她希望由曹朋为曹冲启蒙。
不过,曹操当时忙于战事,所以并未决断。而且,他也不知道,该如何决断此事……曹朋嘛,倒是个好人选。不管怎样,曹操对曹朋的忠心,对曹朋的才学也很赞赏。但正如卞夫人所说的一样,曹朋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他的年纪。至于他的官职,说实话倒算不得什么……
而时下所争论的焦点,恰恰也是在曹朋的年龄。
环夫人的心思,曹操不是不清楚。
但他并不认为环夫人有什么错。膝下几个孩子,年纪都还小,最大的也不过十四岁,立嫡之事尚早。曹操本人,也非常喜爱曹冲,自然希望将来能有一个人,扶持曹冲,帮助曹冲。
至于是否立嫡曹冲,曹操并未考虑。
他正值鼎盛之年,考虑这个问题还早……再说了,就算帮助曹冲,也不意味着一定要立嫡曹冲。
可问题是,他不想立嫡,家里却不这么认为。
曹操与郭嘉说过好几次,但郭嘉却始终不肯表达主意。故而,曹操在庆功酒宴上把这件事提出来,也是想听听大家的意见。只不过,当曹操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大殿上鸦雀无声。
众人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肯开口。
本来嘛,这是你老曹的家事,何必要拿出来问我们?
这牵扯到一个站队的问题……万一站错了队伍,那可是会死人的。
“想来司空也听说了坊市流言。”曹操既然开口了,不回答肯定不成。所以,一双双眼睛,便落在了前太尉杨彪的身上。杨彪如今也是个白身,但却有爵位,故而今日酒宴,也把他请来,“有传言道,司空有意请曹友学为启蒙先生,恐为谣传。倒不是说曹友学怎地,他品行不差,只是年纪却小了些。若再大几岁,必然是最合适人选,可现在,恐有些不妥。”
“是啊,曹八百才情出众,只是年纪小了!”
“恩,曹朋确有真才实学,但性子不免冲动……若让他来担当,未必合适。”
不管是出于好意,还是别有用心,有人开口,其他人自然跟上,议论纷纷……
这话题,主要还是围绕着曹朋的年纪。当然也有些人,因此前曹朋大闹辅国将军府,对他颇有不满。趁此机会,他们倒不介意踩上两脚。虽然未必有效果,但是却可以恶心一下曹朋。
众人七嘴八舌,曹操很认真的听取。
私心里,他也觉得曹朋的年纪有点小了……
可是又觉得,启蒙而已,不过是读书识字,和年纪有什么关系?
“文举,你怎么不说话?”
曹操的目光,环视殿上众人后,落在了孔融的身上。
平日里,就他是个话痨,今天却不知为何,居然一言不发。
听到曹操点他的名字,孔融咳嗽了一声,站起身来。此前,杨彪回答时并未起身。而曹操所问的,又是私事,故而大家交谈时,也都是坐着说话。孔融突然这么郑重其事的站起来,所有人都不禁一怔。孔融可不是普通人,他的声名之大,可算得上是清流名士的代表。
他这么站起来,莫非有什么用意?
曹操,也愣住了!
孔融平日里最是不拘小节,说好听一点叫洒脱,说难听一点叫狂放。
和曹操说话,他很少表现出如此郑重之态。曹操心里面,不禁有些好奇,想要听听孔融的说辞。
孔融绕过酒案,走到大殿中央。
只见他,正了正进贤冠,抖了抖衣衫,向前走了两步,“融正欲为司空举贤。”
“举贤?”
“前些时日,融曾得一奇书,愿献于司空。”
说着话,孔融从怀中取出一本书册,双手高举过头顶。
“悦亦愿为司空举贤。”
“荀彧愿为司空举贤……”
“陈纪请为司空举贤。”
呼啦啦,一下子站出来七八个人。
而且说的内容,居然一样。
曹操愕然看着众人,也有点懵了。
“文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