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他是做这个生意,本身又比较沉默寡言,不愿意说人是非。老拐赶车拉脚儿的生意很不错,不仅因为他赶车本事好,还和他这个性子有关系。
田氏总雇老拐的车,就喜欢这个不乱说话的性子。
田氏说夏秀才没把她们田家的一家老小放在心里,夏秀才只是陪笑,也不辩解。而田氏说完了之后,也没再说夏秀才什么。
五月的天气,已经很热了。不过马车走动起来却有凉风,夏至坐在车上并不觉得难过。相反,忘记她们的目的地,夏至还很享受这样的旅程。
坐在车上,路两侧都是高大的树木,在往远处去就是大片的农田,散落房屋,蜿蜒曲折的溪水,再往远处看,就有高高低低的山,山坳处还能看到聚居的村落。偶尔还能碰见放牧牛羊的牛倌儿和羊倌儿。
这样一番生机勃勃的田园景象,真是让人心旷神怡。
小树儿是小孩子,即便有心事那也沉重不起来。他很快就开始往外面指指点点的,看来也很喜欢这样的旅程。
似乎是离靠山屯儿越来越近,田氏的心情就越来越好。夏至偶尔扭头看过去,就看到田氏的一双眼睛亮晶晶地看着前头。
临近晌午,夏至他们坐在车上已经远远地能看到靠山屯儿了。田氏清了清嗓子,在马车上坐直了身子。
靠山屯儿正如其名,是个背靠连绵青山的小村落。马车下了官道,走了好一段崎岖的土路,才到了靠山屯儿的村口。
靠山屯村口有一所孤零零的房子,前后都带着大场院。前面场院上安铁架子和铁索。马车走近的时候,夏至就看到铁索上拴着一匹大青骡。
旁边有铁匠在铁匠炉中将马掌烧的通红,然后用钳子夹着送到铁架子前,然后就有工匠接过去,叮叮当当地钉在大青骡的脚掌上。
原来这里是一家铁匠铺,而且还专门给人钉马掌。
老拐似乎认识这里的人,他将马车放慢下来,还打铁的铁匠打了个招呼。他是做赶脚儿生意的,家里养着大牲口,也是需要换马掌的,估计跟这边的铁匠是有来往。
马车从场院旁慢慢经过,夏至睁大了眼睛看着工匠给大青骡钉马掌。她原本以为那会是很疼的,但是大青骡却并没有挣扎,相反,它非常乖顺地站在那里,虽然一只蹄子被吊了起来,也并没有显出任何不适,钉马掌的过程中,大青骡也没有任何痛苦的表现。
还真是蛮神奇的。夏至不知道大青骡是真的不疼,还是习惯了这种疼痛。
这样一个小插曲很快就过去了,马车进了靠山屯儿的村口。老拐又甩了一下马鞭,发出一声清越的脆响。街道两侧本就有乘凉的人,听到马鞭子响,更多的人屋子里,从远处看过来。
夏至坐在车里,就听见不知道谁喊了一声:“老田家的姑奶奶,秀才娘子回来了!”夏至没有去看喊了这一嗓子的人究竟是谁,她只是扭过头看向田氏。
田氏端坐在车里,满上带着矜持的笑容。
靠山屯儿是个山里偏僻的小村落,这样的地方,别说八百年没出过一个秀才,就是一个读过私塾的人都非常难找。或许在靠山屯儿人看来,田氏能够嫁给一个秀才,做了秀才娘子,那就是非常有出息,非常光耀门楣的事情。
其实也确实如此。田氏就是靠山屯儿这些年来嫁的最好的闺女了。
靠山屯儿里有一半的人家都醒田,大家都沾亲带故的。田氏的马车刚进村口,她和夏秀才回娘家来的消息就传扬开了。
大家都凑过来跟田氏和夏秀才说话,他们的脸上无一不带着小心翼翼又讨好的笑容。还有更多的人是站在不远不近的地方往车上张望,似乎是很想走近,却不敢走近。
田氏脸上的笑容越发矜持了。对于过来跟她说话的人,她表现的并不热情,不过点头摇头,或者说上那么三两个字。但是没人对此表现出不满,大家都很高兴,一副与有荣焉的样子。
田氏是很享受,但夏至却有些斯巴达了。
第162章 姥家
他们现在走的这条街是靠山屯儿最中央也是最大的一条街,而田老头还并不住在这条街上。走完了这条街,横过一条土路,再往北走,紧挨着田地有一条街,街道的南面是一所所紧挨在一起的院落,这才是田老头家所在的街道了。
这条街一直延伸到山脚下。田老头就住在街道尽头最后一所房子,紧挨着山脚。这样的位置说不上好,但是马车一走上这条街道,就能看到,田老头的房子绝对是这条街最好的房子。
再想想刚刚经过的街道两侧的房屋,夏至觉得,她姥家这房子只怕还不仅仅是这条街上最好的房子,它差不多应该是靠山屯儿最好的房子了。
靠山屯儿三面环山,田地非常少,很多是靠着在山上栽种果树为生,生活非常艰辛和贫苦。因为地少,靠山屯儿没有大地主,最富裕的人家也不过只有几亩水浇地。靠山屯儿这个地方虽然便宜,却比较有名,它是方圆百里内最穷的一个村落。
田王氏带着儿媳妇江氏和两个孙女大丫、二丫已经站在院门口迎接客人了。
夏至坐在最外面,所以车一停下来,她就手脚灵便地跳下了车。随后,小树儿也跟着跳了下礼。
田王氏立刻迎了上来,却故意避开了夏至,然后就一把搂住了夏至身后的小树儿,心肝肉地叫了起来。
小树儿叫了一声姥,脸上略有些不自在。自打不再被田氏的小恩小惠所蒙哄,小树儿就明白他姥田王氏并不是真心疼他。所以这么被田王氏搂着,他就有些不自在。
但小树儿是个很有心机的娃,他并没有太把心思表露出来,所以田王氏自然也就没有发现数目异样。
“小树儿又长高了,这孩子……”田王氏尖着嗓子说道,看也不看夏至一眼。
夏至也不在意,正好趁此机会四下打量了起来。
眼前的院落比不了夏家后院的老宅子,还因为依着地形建造的,所以并不方正,但是比起靠山屯儿大多都是树枝篱笆围起来的院子,田老头家的院墙都是规规整整的石块垒起来的,而且比别人家的院墙都要高出一截来。
只看着院墙,这里面住的起码是村子里上中等的人家,而不是像田氏所说的那样贫苦,处处需要人救济,如果夏至一家不救济他们,他们就要喝西北风,活不下去了。
夏至四下打量的时候,夏秀才已经扶着田氏下了马车,跟田王氏见了面。田氏亲亲热热地喊娘,夏秀才也跟着喊了一声岳母。
田王氏眉开眼笑地应着:“哎,哎,闺女,女婿,都来啦。都来了就好,就好。”一双有些昏黄的老眼却越过田氏和夏秀才,直看到两人身后的车上。
夏桥从马车另一边的车辕子上下来,过来恭恭敬敬地喊了田王氏一声姥。田王氏哎哎地答应着,也说夏桥长高了。
她似乎语言比较贫乏,或者是跟外孙子们并没有别的话好说,只会这么一句又长高了。反正像夏桥和小树儿这个年纪的男孩子,在成年之前个头总是往上蹿的,这句话倒是什么时候说都没错。
“娘,你咋迎出来了。都不是外人,你就在屋子里等着呗。看这大日头的,可多晒啊。”田氏站在田王氏的对面,亲亲热热地说道。她的神态和语气都很亲热,但却和田王氏没有任何身体上的接触。
“不晒,不晒。这两天我估摸着你们要来,我就整天在外面等着,可算把你们给盼来了。”这么说话的时候,田王氏的目光还在往后面的车上瞟。
夏至一家都下了马车了,但是带来的东西还在车上没拿下来。
田王氏就等不及夏秀才和田氏说话:“大老远的来了就行,还带啥东西啊。”这么说着话,一面就招呼身后的儿媳妇江氏和两个孙女赶紧过来拿东西。
夏桥很有礼貌,说是不用大舅妈和表妹们动手,他招呼夏至和小树儿过去和他一起拿东西。
不过,江氏已经带着两个女儿快步走了过来。她跟田氏和夏秀才打了招呼,立刻就走到车边拿东西。她身量高,手长脚长的,站在马车下面,一伸手就能将所有的包裹和篮子都给揽在手里。
母女三个拿东西很是积极主动,甚至有些急切。夏至手里刚提了个篮子,就被江氏一把给抢了过去。说她是抢过去的,因为江氏虽然脸上带着笑,但动作非常迅速而且用力,似乎生怕夏至拿着篮子不给她似的。
夏至松了手,莫名其妙地看着江氏。
蒋氏扯起嘴角笑了笑,“给大舅妈和你姐姐们拿。夏至,你大老远的来了,哪能还让你干活呢。”
这么说着话,江氏带着大丫和二丫已经拿了满手的东西,小树儿要拿的东西也被她们给抢走了,最后夏至这一家人里头只有夏桥提了个篮子,还有就是田氏腋下夹的那个包袱了。
这期间还出了个小插曲。江氏把车上的东西都给揽在自己手里,就要往院子里拿,却被老拐给叫住了。原来江氏不仅拿了夏至一家带来的东西,还将老拐铺在车里给客人坐的褥子给卷起来了,也打算往院子里拿。
被老拐给拦住了,江氏的脸上就有些讪讪地。她略有些用力地甩下褥子,只说自己是一时不小心给拿错了。
老拐也没说什么,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夏至却多看了江氏两眼。按理说,田氏每次来都是坐的老拐的车,人家老拐车上给客人坐的褥子,江氏不至于不知道啊。可她明知道,却还想往院子里拿,这可就有些意思了。
东西都从车上搬了下来,老拐就过来跟田氏和夏秀才说话,问他明天啥时候来接。
“晚点儿来,还是后天吧,要不大后天,我让我闺女和姑爷在家多住几天。”田王氏就尖着嗓子说道。
“娘,你姑爷还得往府城里头去,实在是没空。”田氏笑呵呵地,然后就告诉老拐,让他明天晌午前到靠山屯儿来接人就行了。
老拐答应了一声,赶车就走了。
马车走了,田王氏才领着田氏、夏秀才、夏至这一家子往院子里走。这一会的工夫,夏至发现大舅妈江氏,还有两个表姐大丫和二丫都不见了。
等到了上房里她才发现,原来这母女三人是先将东西搬进了上房了。
田老头家的前后院子都很宽敞,五间正房,都是青砖瓦房,建的很是气派,看样子还很新,应该不超过十年的房龄。
在靠山屯儿这样的环境中,田家的这所宅子,可以说是非常显眼,鹤立鸡群的。夏至觉得,或许靠山屯儿没有地主这句话并不对。看看田家这个气派,如果说靠山屯儿有地主,那么就是眼前的田家再没有别人了。
田王氏将夏至一家领进了上房东屋。田家的五间上房和夏家的布置一样。
田老头的家在外面看着气派,屋子里也很不错。两边屋子里临窗是整整的一铺大炕,地下摆着些桌椅板凳,靠墙的柜子也摆的满满的,柜子上面还摆了些瓶子、镜子等,很是体面。
田老头没出去迎接闺女和姑爷一家,他正穿着鞋盘腿坐在炕上吧嗒吧嗒地抽旱烟。田大舅就仰躺在旁边的炕上,也不知道是睡着了还是怎样,紧挨着田老头的还有一个人,正是田老头的傻孙子田大宝。
见夏秀才和田氏进了屋,田老头在炕上还是纹丝不动。田氏进了屋,浑身上下就不像在外头那么舒展。她领着夏秀才小步快走到田老头的炕前,然后就恭恭敬敬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