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朝好地主-第56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可能大户既不想把自己的粮食分出来,又不想让这些人走,但那个时候,饿着肚子的隐户们肯定也不会答应的。

    “商人们的粮食也只能收粮票卖粮?”

    “没错,所有的粮店今后都必须由官府派出胥吏监管,他们的粮食也只能换粮票,然后到时拿粮票到衙门来结账。”

    百姓得先在衙门办粮本,然后获得额度,再向官府交钱购买限额内的粮票。拿着这些粮票,才能从官方或者私人的粮店里买粮。粮店不能直接收钱,只能收粮票。收到粮票后,再向衙门兑换为钱。

    这是一个更复杂的交易方式,李超大费周折的只为杜绝钱和粮的直接交易,一切都得凭粮票购粮。

    粮票,就是李超未来要控制灾年粮食供应、稳定局势的最至关重要的一环。(未完待续。)


第640章 五斗米

    到了山南东道衙门,也不需要办什么交接。'棉;花;糖;小;说;网;w;w;w;.;M;i;a;n;h;u;a;t;a;n;g;.;c;o;m;???原来的山南东道大都督早就调离了,不等李来就走了。而山南东道宣抚使、转运使、盐铁使、观察使、屯田使、汉京营造使等等一串使职,李来之前,都还没有。

    李没理会衙中官吏送上来的各种报告,他直接叫来自己带来的吏员。

    “我说,你们写!”

    李靠在椅上,闭着眼睛酝酿一会,猛然睁开。

    然后开始述说,一名老吏提笔记。

    李说的就是今天码头上布的三条新规,每条规定都有详细的解释。尤其是第三条,李把粮本粮票,以及粮食限额凭票供给,禁止钱粮直接交易等一一言明。

    一群吏员围在边上,看着老吏笔走龙蛇把李的话记下。

    越看越心惊。

    粮本粮票?有户贴才能办粮本?按户贴上人丁数量、老少定额?有粮本了,还得再出钱向官府买粮票,然后粮店不论官私的,也只能收粮票给粮,钱粮直接交易直接禁止了?

    一条条,无不让人惊讶万分。

    从未听说过,官府还这样做的。

    人家粮商自己的粮食,官府凭什么这样规定?自己的粮食,还不能卖钱了?

    每一条,都充满着不合理。

    跟李禁浪费粮食一样,人家自己的粮食,你提倡节俭就好,人家浪费了你凭什么处罚?可李就这么干了。

    不但这么干了,还一条比一条苛刻,一条比一条管的宽。

    有粮都不是想怎么卖就怎么卖了,因为李还规定了,以后粮价由官府统一定价,不得私自定价。

    每家粮店以后都要由官府派驻胥吏驻店,不需要粮店管他们吃住工钱,他们会自己带着粮票下来的,给粮票店里面,搭伙吃饭

    这意味着以后粮店开门做生意,还得天天有官府的人在一边盯着。每天的帐本还得交官府检查,他们粮食卖了,只能得到一把把粮票,拿着这些粮票得到衙门去再换成钱。

    这都什么跟什么啊?

    李相国这是直接把人家粮店当成自家的了,当人家的粮食当成官府的粮食了?

    粮商们会愿意?

    “李相国,此公告一出,只怕整个山南东道都要哗然啊!”

    “是啊,太过惊人了。”

    “会不会操之过急啊!”

    一群随李前来的官吏,都忍不住出声劝李。

    步子太大了,这会不会扯到蛋啊。

    连李带来的吏员们都如此想,那粮商们会如何想,就更不用说了。可李这次很坚持,不坚持也不行。

    虽然他杀了十三人,得了五百万石粮。

    可山南东道有十六个州呢,而且到时不光得保着山南东十六州,山南东道还得准备接应从长安过来的几十万号人。更不用说,还得负责从中原地区弄上十几二十万号青壮来以工代赈。

    要只是负责山南东十六州的百姓粮食,李倒不用那么急的。

    可山南东坚邻着中原和关中这两个明年的重灾区,甚至山南东道明年也会有大半地方也要遭灾,不强硬点,如何保的住。

    真等到局势不可救的时候,再想挽救,可就难了。

    洪水到来前不加固堤坝,洪峰一到,想抢救都不行了。

    “这一切都只是暂时的,等度过眼前难关,自然恢复照旧。大家同心协力,共度难关。”李说道。

    “相国,粮本粮票是所有人都办吗?”有人问。

    李点了点头,所有人都办。

    粮票这东西,其实后世的国人都不陌生,动荡年月,商品不足,许多商品都是凭票供给。而中国也不是第一个用票的,什么苏联美国等都曾用过。

    事实证明,当商品紧张时,票证购物其实是很有帮助的,票证就是商品有计划的分配,而不是自由经济,这种计划分配,主要还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公平的分配到商品,是为了最低保障。

    当然,在后世中国用粮票的时候,只有那些城市户口的人才能办粮本粮票,农民人是没资格办粮本粮票的,他们是自己种地,产出的粮食由国家统购统销,交完公粮后,农村会留下口粮,然后分口粮生活。

    不过眼下,粮票粮本都不是为了长期的。

    李也不想要搞长期,也搞不了长期,只是为了即将到来的粮荒的权宜之计,灾荒一到,不论城里的人还是乡下的人,到时都一样没粮吃,所以也就没有必要区分什么城里城外了,所有人都办粮本粮票,包括那些大户富商们,也给他们办一份,反正他们也不能多分一些额度。

    “那这个定量怎么算?”

    有人见李态度坚决,便转而问起了定量标准的问题。

    弄粮本,搞粮食计划限量供应,总得有个标准吧。

    “是不是按身份等级来分?”

    不管什么时候,阶级观念总是深深留在大家的心中。

    士农工商,士里又有贵族官僚读书人,这粮食借量不是是因此多定些?

    阶层、品级、身份、职业,这些都能划分出一个三六九等来。

    就如后世中国那些年月行的粮票,北京市民就按照不同的年龄、职业,分成了一百多个等级。

    而上海定量标准则按工种分体力劳动者、脑力劳动者、大中学生和一般居民中类七等二十七级。到后来,工种更是从一千三百零七个,增至七千二百九十九个。

    李打算不搞那么复杂。

    “只按年龄、性别来分,始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中,二十有一为丁,六十为老,划为男女两等五级。”

    至于定量,这个比较难定。

    以军队士兵为例,秦军规定,早饭半斗小米,晚饭三分之一斗小米,而如站岗这样的任务,早晚各三分之一斗小米。

    而汉军规定,从事重体力活动的士兵,一个月二石九斗三升粮,食盐三升。

    到了唐代,则规定一名士兵一天二升粮食为口粮。

    宋代禁军士兵月粮二点五石,厢军两石,到后期,禁军也只有**斗月粮,继而糙米充好米,小斗换大斗。

    虽然各个朝代的计量单位不一,唐军的军粮多以粟为单位,而粟的容重较少,约有六百到六百五,一立方米约为六百五十千克左右。

    一立方米为一千升,一升粟实为六百来克。

    而唐朝的一升,实际上只有现在的零点六升,因此唐朝的一升粟米,其实并不多,大约为三百**十克的样子,不到四百克。

    一个战士,一天放两升粮食,也才八百克左右。

    而且还要考虑到古人的粮食较糙,一个战士,也就是一个青壮,还是从事当兵这样体力活动较重的青壮力,一天也才八百克到的粮食。

    一顿饭只有三百来克粮。

    在缺少副食油少的年代,从事的又是比较高强度的职业,还又年青饭量大,一天三百来克真的不多。

    要知道在后世粮票时代,一个婴儿一般都定量每月六斤干,一般成人都定时三十斤左右。

    李知道,以前的人活动量大,而且又缺少副食和油水,一般饭量都比现在大的多。李自己小的时候,都经常能吃两三碗饭,还是那种比较大的碗,而成年后,反而饭量越来越小,一顿有一碗半就行了,还是小碗。

    “成年男丁每月五斗、中男四斗、老人三斗、小儿二斗,婴孩一斗。女子,则比男子少半斗。”

    考虑了一会,最后李定了一个不算高,但也不算太低的标准。五斗,也不到二十千克粮。

    成丁一月五斗,一天也就一升七合不到,不足士兵的一天二升标准。本来这个标准,在灾年还是有些高的,但李也不能一来就定的太低,以后视情况可能要减,但不能马上就直接订个太低的量。

    “那价格呢?”

    粮食不但要定量,还得定价。

    各粮店以后要实行统一售价,而且还得要用粮票。

    现在的粮食市价节节攀升,谁都知道旱灾过后,粮食需求大。

    市价如今大米又达到了斗米一百五,粟米都斗米百钱了。而且这个价格实际上还是有价无市,要买粮,价格还更高。

    只是之前李和买粮食,一直是用的这个价格。

    “就以大米一斗一百五十钱,小米一斗一百钱这个价格吧。”

    这个价格,依然还是极高的。

    但李也不能再降了,再降,粮商们不会同意。

    “百姓有钱买到供给的足额粮票吧?”有人提出问题。

    李虽然给大家定了每月粮食额度,可定了量也不是白给的,得先拿钱换粮票。可现在粮价这么高,百姓有这么多钱来换粮票?

    面对这个疑问,李也没法回答。

    他只能说,一步步来,能先把他今天说的这些先做到,都已经万分不容易了。如果能做到这些,起码粮食能控制的住,粮价也会控制的住。

    至于说连李想办法控制住的这个价格,百姓都还买不起定量额度内的粮,那李也没更好办法能解决。

    这是另外一个问题,那就得涉及到官府救济那一部份了。

    自己买不起粮的百姓,到时就得由官府施粥赈济,或者以工代赈,来给他们解决吃饭的问题。

    “去吧,把这些抄写多份,然后张榜公布,宣传告之!”(未完待续。)8


第641章 众怒

    一百文一斗小米,一百五十文一斗大米,小米一斗还不到四千克,大米一斗不到五千克。一个成丁一个月起码需要五斗粮,哪怕就是吃小米,也得五百文钱。而一家如果五六口,得需要两三千钱。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这是难以负担的。

    天色昏暗,虽还未全黑,可襄阳城里已经响起了净街鼓。

    李相国到了襄阳,除了一来就公布了三条震惊整个襄阳的新规之后,接着就是下令山南东道各城晚上实行宵禁。

    天一暗,就开始关闭城门,各商铺也禁止晚间营业。

    白天在街上跑了一天,四处敲锣打鼓宣告衙门新规的宋安业总算也下值回到家,一推开门,便对屋里道,“有没有吃的,弄点来,饿死我了。”

    他的妻子从里屋迎出来,帮他换下外面的长袍。

    “今天怎么回来的这么晚啊,没在衙门吃饭么,我去给你做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