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虎啸-第7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力挺,那么,自已除非不要军功,否则只得乖乖按李啸的意思去办。

原本自已想凭上官权力硬夺李啸的首级战功的做法,是行不通了。不然,高起潜的一封奏本,足以让自已仕途终结。

这个李啸,真真是个狡滑无耻之徒,这借刀杀人,狐假虎威之计用得娴熟得很哪!

“那李百户认为,老夫要出多价钱来买这些头颅呢?”朱大典在许久的沉默之后,缓缓问道。

李啸微笑地伸出3个指头说道:“每个头颅按300两计算,共计18900两银子。”

刘泽清腾地从座位上跳起:“李啸,你这混蛋!你怎么不去抢!朝廷给的赏格是每个头颅50两,你竟敢卖到300两一个!”

李啸冷笑一声:“既然刘总兵觉得吃亐,那在下就与你算笔细帐。63个头颅,如果按50两一个的赏格来算,应是3150两银子,如果这么多首鞑子首级报上去,皇帝陛下定会还有嘉奖,现在鞑子首级难得,朝廷赏赐定不会少,这63颗鞑子首级在下估计至少也有3000多两赏银,这样一来,两位大人平均每人只需花6000多两银子便可买下这些鞑子首级。而有了这些首级,在当今我大官明军对鞑子败绩颇多的背景之下,两位大人军功自是光耀非常,这官位与爵禄自会升赏有加。两位大人不用出丝毫无力,只需花这么点银子,便可升官得禄,这完全是笔极合算的买卖呀。”

李啸说完,笑意吟吟地看着脸上青一阵白一阵的刘泽清。

上座的高起潜抚掌大笑起来,声音尖锐刺耳。旁边一直低头没说话的吴三桂脸上,亦对李啸露出了颇为欣赏赞叹有加的神色。

吴三桂心下暗叹,这李啸,算得精准啊,他现在既给了我足够的人情,又让高起潜从容下了台,还给自已留了二十颗头颅,但因为有高公公的直接上奏,虽然比原计划少了十颗头颅,但这个千户官的职务却是没跑的了。最后,也是最绝妙的是,还把剩余的63颗头颅卖了个好价钱给刘泽清与朱大典。

这李啸,端的是个人精!

我回辽东后,定要好好拉拢此人。吴三桂在心下暗暗定下主意。

“罢了,鹤州,看在高监军面上,我等就依李百户之意吧。”朱大典最终长叹了一口气说道,他虽然脸上挤出笑容,但两只三角眼中,两道阴寒的目光冷冷地射向李啸。

刘泽清重重地用拳头砸了一下座位的把柄,凶狠地凝视了李啸良久,最终恨恨地点了点头。

一场群狼争食的斗争终于结束了。

按议定条件,这首级最终定为李啸20个,吴三桂30个,刘泽清30个,朱大典33个,两面镶黄旗官纛的夺取之功,则给了监军高起潜。

朱大典与高起潜随后分别起草捷报,向朝廷报告这一重大胜利。

李啸向高起潜提了个小小的请求,就是请他在奏章上为此次出战派出船只的海商蔡守也提上一句,心情大好的高起潜自是应诺不提。

随后,吴三桂作东,留李啸等人好好吃了一顿,本欲再留李啸至明日,李啸以营中多事为由婉拒。吴三桂尤是连声称谢,亲自送李啸至登州大营外的官道上方归。

现在那装满首级的板车之上已改装成了朱大典与刘泽清的18900两的买首级银子,酒足饭饱的张行猛、雷傲、上官云杰看到这一箱箱亮灿灿的银子,人人都高兴得合不拢嘴。

“还是咱们大人有办法,又能得到官位,又能赚得实惠,这白花花的银子,着实让人欢喜得紧。唉,对我们的李百户大人,俺老张实在是真心佩服。”张行猛脸上几乎笑成了花。

“真没想到,李百户竟有本事让那些当官的不得不掏出银子来买首级,我雷傲真是开了眼界了。近二万两银子啊,这下我军又可以更加扩大补充了。我就说,我雷傲这辈子做得最对的事,就是跟了李百户。”雷傲一个又一个箱子摸过去,同样一脸笑得稀烂。

上官云杰脸上亦是满布笑容,他没有多说什么,只是望向李啸的眼神,更加炽热,更加诚挚,充满了敬佩与赞叹。

“出发,回堡!”脸上满是自信而快意的笑容的李啸扬鞭大喝,率先上马。

多年以后,登州大营到高龙堡这段路,有了个新名字,换银路。这个名字的由来,便是李啸智斗上官换得银子的故事。

明天历史页面有推荐了,求推荐,求收藏。。。。。。

第九十三章崇祯皇帝

很快,在李啸等人回高龙堡三天后,朱大典与高起潜的报捷文告均已各自呈入朝中,朱大典的报告发住朝廷兵部,而高起潜的奏章则立接送至了崇祉皇帝御案之前。

此时,时任兵部尚书的张凤翼犹在陕西督战,朱大典的奏章最终落到了朝廷首辅周延儒的手里。

周延儒,字玉绳,南直隶宜兴人,20岁中连中会元与状元,一时传为佳话。此人为人机敏,善于察颜观色,崇祯三年九月,时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的周延儒,被拜为朝廷首辅。

见到这份斩首113名鞑子首级的奏章,首辅周延儒内心的欢喜无以复加,可以说,用快旱死的禾苗得到了一场及时雨来形容也不过。

没有人知道,这位外表颇为儒雅和镇静,极有士大夫风范的状元首辅周延儒,这段时间以来的日子有多难过,他基本上每天都在为登州的叛军未灭而焦虑,为朝中政敌的攻讦与内斗而痛苦不堪,寝食难安。

这位首辅的招抚叛军政策在日益糜烂的山东局势中宣告彻底失败,现在朝廷虽逐渐在剿灭叛军的登州战事中占了上风,但整个剿叛战役进展太过缓慢,迁延太久,每日消耗的粮草都是一个天文数字。朝廷不顾百姓死活,好不容易搜刮上来的练饷、辽饷、和剿饷中的一大部分,都日夜不停地填入这个让人窝火又沮丧的无底洞中,皇帝对他现在已是相当不满。更有温体仁等一帮阴险的反对者时时都地抓他的把柄,想让他早点从首辅位置上滚蛋。种种煎熬与压力,让这位状元首辅神情憔悴又无可奈何。

现在朱大典的这份报捷奏章,让倍受煎熬的周延儒长长地出了口气。

113颗真建州鞑子啊,这可是从自天启末年宁锦大捷之后,朝廷多年以来,再未获得过的大胜!朱大典在捷报中明言,此次渡海袭击鞑子的战斗,是由他总体定计与谋划,方得此大功的,战争目的是震慑后金,让它们不敢大咧咧地与已成瓮中之鳖的孔有德叛军联系。

周延儒愉快地想起,当时正是他推荐朱大典当上山东巡抚并总揽山东军事,当时朱大典荣任巡抚后那一脸惊喜与恭顺的表情,让自已还记忆犹新。现在朱大典立了大功,那么,很自然,他的功劳,很大一部分要算在自已头上,毕竟是他推举朱大典上位的,这份知人善任的功劳是没跑的。

周延儒脸上露出了得意的微笑,他似乎已看到了皇帝见到这份奏章时那龙颜大悦的欢喜模样。于是,他急不可待地将朱大典的奏章揣在身上,便急急进宫面见崇祯皇帝。

在周延儒面见崇祯皇帝之前,皇帝正在东暖阁内观看山东监军高起潜的奏章。

一个身穿明黄龙袍,头戴铰金双龙翼善冠的年轻人坐在盘龙宝座上,手捧奏章仔细地看着。两边各站了两名垂首侍立的太监,他们小心翼翼地站立着,偶尔偷偷瞅一眼正全贯注阅读奏章的年轻人。

这名年轻人,便是刚刚即位五年,时年22岁的崇祯皇帝。

22岁,正是当代大学生刚毕业的年纪。然而,与人们所想象的年轻人朝气蓬勃,欢乐开朗的直观印象不同,这位崇祯皇帝,这位大明王朝的统治者,却是与年纪完全不相符的一脸憔悴与早衰,他眼圈发黑,眼角处有长期熬夜未休息好形成的鱼尾纹,鬓角上则有极为明显的星星点点的白发。

这位明王朝的末代统治者,面对整个中华大地上日渐糜烂的局势,力不从心,又勉力挣扎。自登基以来,各地明军战败的消息纷沓传来,让他又愤怒又痛心。年轻的皇帝时常做同样的恶梦,那就是,自已身处一个巨大的漩涡之处,虽不停地奋力挣扎,然而,却于事无补,最终被这个巨大的黑色漩涡越吸越深,直至吞没。

尤其是近段时间以来,陕西的流贼越来越猖獗甚至入寇山西,而山东的战事又久拖不决,种种坏消息接连而至,让皇帝心情沮丧而恶劣。他身边太监们几乎从未见他的笑脸,直到他今日看到高起潜的这份奏章为止。

身边太监惊讶地发现,皇帝的那憔悴的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

那是一种饱受压抑后,充分绽放的喜悦。

年轻的皇帝将手中的奏章,反复地看了几遍,一脸笑容越发灿烂。心情兴奋地他起身踱步,嘴里吟哦有声,双眼之中,充满了希望的光泽。

这时有太监前来禀告,首辅周延儒请求面见皇上。

心情甚好的崇祯皇帝立刻宣他入东暖阁进见。

一脸喜悦的周延儒快步入殿,随即手捧奏章,跪拜行礼:“恭喜皇上,贺喜皇上,我军渡海奇袭鞑子海堡,此战大捷,斩获颇丰,共得鞑子首级113颗啊!”

“哈哈,爱卿平身。这个好消息,朕已知道了。”

周延儒起身,发现原先总是一脸愁容的皇帝正微笑地看着他,目光温暖而欣慰。

一名太监从周延儒手中接过奏章,恭敬地放在崇祯皇帝面前的御案上。

崇祯皇帝大致翻看了一番朱大典的奏章,见两封奏章上所写的情况大致相同。只不过,这次战斗的谋划与组织者从前一封奏章的监军高起潜,变成了现在这封的巡抚朱大典。

崇祯皇帝心下其实如明镜一般明白,他暗想,这帮家伙估计好不容易才商讨好了头颅的分配方案。因在各人所斩头颅数额上不好再作手脚,便在战斗的谋划与运筹上尽力为自已邀功。

当然,这些细节,现在心情大好的皇帝不想去过多纠缠,只是,两封奏章中都提到的一个人,引起了年轻的皇帝强烈的兴趣。

这个人,自然便是李啸。

对于李啸,崇祯皇帝其实已有一个模糊的印象,那就是上次李啸用计歼灭陈友德500精锐之事,兵部曾向自已上奏过,在那封朱大典强烈地为自已表功的奏章中,也提到正是李啸协助出兵实现了朱大典这个战斗目标。

却没有想到,只隔了这么半个多月,此人竟又参加了这次朱大典或高起潜亲自谋划的“虎啸辽东”渡海奇袭作战,竟然还斩得20名鞑子首级!

崇祯皇帝有种强烈的直觉,这个被两封奏章均当成配角的李啸,很可能战功远不止是这个上奏的数目,极可能还有更大的功绩被上官强行分润。

这种大明官场的潜规则,皇帝其实心知肚明,但却无可奈何。毕竟此举成例已久,而且每次每个人的晋升官职均有上限。那么,这个人多出的战功,自然被上官分润,这种做法在这些明朝将领眼中,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这个上报的数字很精巧,几乎正好是百户官李啸一次战斗所能晋升的极限。现在明军接连战败的背景下,鞑子头颅更是珍贵难得,故晋升所需的数额比以前要少很多。原先约需30名头颅的数额才能升为正千户,现在只需20颗便够了。那么,这名半个月前才晋升成百户的李啸,正好可以凭斩获的这20名鞑子头颅,堂堂正正地晋升为一名正千户。

犹为难得的是,这名小小的百户官,竟然还有自已所宠信的太监高起潜的极力保举,可见此人交际能力相当不错,抱大腿的本事也很有一手。

年轻的皇帝对这个只比自已小两岁的20岁青年将领李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