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崛起之第三帝国-第1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先掌握这种战争模式,谁就能拥有彻底改变欧洲局势的力量。”
  古德里安是德军中少数和赫斯曼一样,坚信技术进步已经完全改变了欧洲的力量平衡。德意志民族在机械化战争的时代,将拥有数倍于静态战争时代的优势!
  因为机械化战争几乎就是为了德意志这个“工业民族”度身定制的胜利模式。用来执行机械化战争的军队,在赫斯曼和古德里安看来,就是一座巨大的现代化工厂。
  一支装甲部队所拥有的各种装甲车辆、轮式或履带式、半履带式车辆,以及各种现代化的武器,就仿佛是一台台非常复杂的机器设备。必须要由专业水平非常高超的技术工人和工程师进行操作。那些工业比较落后的国家,根本就找不齐一支装甲部队所拥有的“技术工人”和“工程师”,更不用说设计、制造这些先进武器了。
  所以在如今的欧洲,除了德国、英国、法国和苏联四个真正具有规模化优势的工业国之外,别的国家根本就玩不起机械化战争。
  而且,组织和实施机械化战争是一件非常复杂,又非常精密的工作。做事情比较马虎的民族是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这种战争模式的。而素来以认真、严谨、守纪律和讲规矩闻名的德意志人,显然是天生适合机械化战争的民族,他们一定会在别人没有掌握机械化的时代,就学会这种战争模式。


第二百一十章 未来的统帅 六
  1939年5月1日清晨,刚过5点钟的时候。德国总理阿道夫。希特勒在一辆半履带车上坐着(这是一辆山寨车,由bmw公司抄袭了法国雪铁龙公司的p21型半履带车),感受着车体的颠簸。他本来应该在演习总指挥部内听取汇报,通过沙盘和地图上的变化来判断演习进展。
  可是希特勒却在昨天下午提出要亲眼目睹第一装甲师的突破——可能是担心赫斯曼弄虚作假吧——他的身旁,陪同他来演习第一线的赫斯曼步兵上将,正低着头在看一份刚刚收到的演习进度报告。
  公路的一侧,一辆接着一辆的轮式装甲车和卡车排出了一眼望不到边的队伍。每一台车辆上都坐满了全副武装的士兵,不时有人发现他们爱戴的总理正乘车经过,纷纷用抬手礼向希特勒致敬。希特勒则非常兴奋地举手还礼,仿佛在检阅他的军队。
  “步兵上将,他们为什么不前进?”希特勒突然对这里的汽车长龙有了兴趣,“所有的人都坐在车上,这是怎么回事?”
  “总理,他们在等待前方突破。”赫斯曼合上手中的报告,“根据蓝方提交的计划,他们将沿波罗的6号公路推进,6号公路是贯通库尔兰半岛的一条重要公路,非常适合装甲部队快速推进,所以也是红方的防御重点。”
  他看了看手表,“再过几分钟就要炮击了,不会轰上几天几夜的,45分钟炮火准备后就是坦克集群的突击!估计,红方的防御体系会在两个小时内崩溃。到时候这里的车队就会在坦克的引领下,以每小时10到15公里的速度推进……对于1914年后的陆军而言,这简直和闪电一样迅速!”
  希特勒扭头又瞧了瞧仿佛没有头为的德军车队,他估计至少有1500辆各种车辆在排队,整个摩托化步兵师都按上了轮子——现在德国的拖拉机工业和历史上差不多,但是汽车工业却强大了不少,所以有足够的车辆可以提高给摩托化部队——如果他们真的能在战场上以每小时10公里,不,哪怕是5公里的时速推进,都会让敌人措手不及的。
  因为自从重型火炮成为军中利器之后,陆军的移动速度就变得很慢。特别是在离开铁路的情况下,依靠兽力和步行在敌人的重重阻击下推进,简直就和乌龟差不多。一天能推进5公里,后方的司令部都要开香槟庆祝了。
  所以在上一场世界大战中,被突破防线的敌人,总是有足够的时间依靠己方控制的铁路和公路调集军队,在被突破的防线后方重建新的防线。
  如果进攻一方可以把推进的速度提高到每小时5公里,那一天就120公里,这是根本无法防御的!
  “那红方准备怎么防御?”希特勒皱着眉头问。
  “在乌斯马湖一段,大约8公里的正面,红方就摆了一个步兵师,修筑了由一道反坦克壕沟、三道防御堑壕和四个炮兵阵地为主体的防线,还布设了假雷区和大量的铁丝网,在主防线后还有一道预备防线。另外,在乌斯马湖西北12公里的威廉堡,红方还摆了两个团外加两个反坦克炮连。”
  赫斯曼同希特勒说的红方部署对蓝方司令部而言,自然是保密的。同样的,蓝方的进攻计划红方也全不知情。
  不过,就算法肯豪森猜中了古德里安的主攻方向,演习指挥部也不会允许他将全部兵力都集中部署于乌斯马湖周围。因为通过此次演习需要验证的是装甲部队突破传统型防线的能力。
  “8公里的防线摆一个师,12公里外还有两个团……”希特勒想了想,又问:“炮兵呢?炮兵是怎么部署的?”
  “有一个师属炮团,六个步兵团(包括威廉堡的两个团)各有一个步兵炮连,另外还有5个反坦克炮连(包括威廉堡的2个)。”赫斯曼回答,“目前部署在乌斯马湖前线主阵地上的是两个步兵炮连和两个反坦克炮连,预备阵地上另有两个步兵炮连和两个反坦克炮连。在炮兵阵地上还有八个炮兵连。另外,还有三个防空炮连分散部署。”
  “乌斯马湖前线摆了多少门大炮?”希特勒不了解目前德军和波罗的陆军的炮兵编制,干脆问起了具体数目。
  “150毫米的大炮有16门,8门是k16型,8门是ig33型步兵炮;105毫米的大炮有36门,都是le。fh18型榴弹炮;75毫米炮有16门,都是ig18型步兵炮;37毫米pak35型反坦克炮有84门;20毫米flak28型防空炮有36门。”
  “大炮的数量不算多。”希特勒的眉头微皱,在打过一战的他听起来,一条如此关键的防线上只有这点大炮,实在是有点“丢人”。换成1917年、1918年的德军也不至于如此。
  他报出来的大约就是国防军1932年型步兵师的火炮配属情况,和历史上的1935年师略有不同。不过和历史上的情况仿佛,目前德军的炮兵火力并不算强大,在欧洲要排在法国和苏联之后,大部分火炮的性能也不算优秀。
  问题当然还是出在《凡尔赛条约》上,长达十几年的“无订单”时代,成功重创了德国的火炮研制和生产——军工技术进步和别的技术进步一样,是离不开订单支持的。没有军方的大订单,克虏伯公司和莱茵金属公司是不可能大笔砸钱去开发新式大炮。
  不过赫斯曼并不在乎德国炮兵实力的不足,因为他知道缺乏机动性的大炮在机械化战争的时代没有太大用处——特别是现在德国空军受益于空冷式发动机技术的领先,拥有比历史上更大的优势,敌人的那些牵引火炮,只不过是空军的活靶子而已。
  “捷克斯洛伐克军队的火力也不过如此,波兰人的步兵师还达不到这样的程度。”赫斯曼眯着眼睛对希特勒说,“而且在8公里的战线上部署一个师,附近还有两个可以随时增援的团,这样的防御部署,是绝大部分情况下做不到的。”
  希特勒沉默着点点头,这时远处传来了闷雷一般的轰鸣声。
  “炮击开始了?”希特勒问。
  “对,开始了。”赫斯曼说,“45分钟后,坦克突击也会开始。总理,演习总指挥部已经为我们准备好了一个前进观测所。我们就在那里见识一下机械化战争时代的突破吧!”
  ……
  埃里希。冯。曼施坦因少将现在是国防军陆军第18师的师长,他的师参加了“铁拳—1935”演习,就守在乌斯马河东面的防线上。
  5月1日清晨,“蓝军”炮击开始的时候,他刚刚起床,正在自己的指挥所内,端着咖啡杯拿着面包在吃早餐。
  “没有人呆在阵地上吧?”曼施坦因听着炮轰的声音,有些担心地问。
  现在是实弹演习,不是真打。所以在“蓝军”炮击开始前的一刻钟,演习指挥部就打来电话通知。接到通知后的“红军”就会带着装备离开阵地,同时留下“假人”和“假装备”挨炮炸——这么做的原因,是为了检验45分钟炮击到底能摧毁多少布置在前线阵地上的37毫米反坦克炮。
  而37毫米反坦克炮是目前德国步兵手中最有力的反坦克武器。理论上,一个步兵师应该有84门到90门这样的大炮。但是绝大部分的步兵师连三分之一的数量都没有。曼施坦因的第18师因为要参加演习,所以临时加强了一下,反坦克炮才得以满编。
  进行防御战的时候,这些反坦克炮中的大部分,都会配属到团。通常情况下,每个步兵团会得到18门到20门(还有留下一些给侦查兵)37毫米反坦克炮。
  而在在乌斯马湖前线的主阵地上布置了两个团,37毫米反坦克炮一共摆了40门——40门反坦克炮守着8公里宽的正面,平均每公里就是5门反坦克炮。如果这5门炮都被摧毁,那么步兵就只能依靠反坦克枪去抵抗坦克了……
  “将军,人员和装备都已经全部退出。”身边立即有参谋回答。“我们可以耐心等待炮击结束。”
  第18师师部里面没有人知道炮击会持续多久,不过所有人都认为炮击的时间不会太短。因为他们构筑的阵地,对于步兵而言是相当坚固的,如果只有数十门大炮参加炮击,那么没有24个小时以上的反复轰击,是根本不可能形成足够大的毁损的。
  “耐心?”曼斯坦因摇了摇头,走到了地图台前,“我们的对手可是第一装甲师和第三摩托化步兵师啊,他们有4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他眯着眼睛。侧耳倾听了一会儿,“至少有80门以上的大炮在轰击,两个炮兵团都集中到我们对面了。”
  “我们这里是主攻方向?”一个参谋问,“要不要报告司令部?”
  “报告。”曼施坦因顿了下,“同时请求增援!”
  “求援?现在吗?”参谋说,“他们还没有开始进攻呢?万一是个陷阱呢?”
  曼施坦因举起咖啡杯,浅浅抿了一口,然后非常肯定地说:“决战就在乌斯马湖以东,所以现在就请求增援!”


第二百一十一章 未来的统帅 七
  “请求增援?炮击还没有结束呢,这也太快了……”希特勒一边用惊讶的语气说道,一边用怀疑的眼光打量着赫斯曼。他都有点怀疑施莱彻尔和赫斯曼两位的用人标准了。
  希特勒是听说过曼施坦因大名的,他出身普鲁士名门,父亲和养父(也是姨夫)都是兵种上将,两个爷爷也是普鲁士名将,连已故的大总统兴登堡元帅和他都是亲戚。这个曼施坦因,该不会是因为出身好才当上将军的吧?
  “总理,机械化时代的战争就是比快!突破快、推进快……撤退和增援也必须要快!”赫斯曼此时站在一座有点年头的东正教堂的二楼窗口,正在打量着不远处一大片牧场上正在集结坦克。
  他和希特勒所在的是一个距离“红军”战线不到6公里的演习指挥部观察哨。旁边就是马克西米连。冯。魏克斯担任师长的第一装甲师的集结场。装甲集群在这里完成整队后,就可以直接驶往战场。
  古德里安选择的突破地点,是树林和农牧场夹杂的地形,6号公路就在这些农场、牧场和树林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