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崛起之第三帝国-第34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40年的动员和不断提升产能,现在英国的造船总吨位和飞机总产量,都超过了德国,甚至连坦克的产量也不比德国少。
  再算上正在不断扩大军备工业的美国,英美一方在1941年的各种武器装备的总产量是可以对德国领导下的欧洲形成碾压的。
  另外,还有一个“同志加兄弟”的苏联,同样在不停的扩军备战。如果苏联也在未来的什么时候投靠到英美一边,那么至少在军备生产方面,德国将会处于非常不利的劣势之中。
  而要扭转这种劣势,唯一的办法就是尽快让德国乃至欧洲转入总体战模式,将巨大的工业和科技力量完全释放出来。
  在这个时候,所有的人都认识到了赫斯曼在地中海战场上取得的胜利是多么有价值了。如果没有地中海战场的胜利,德国即便强行进行动员,生产出来的坦克、飞机,也会因为缺少燃油而无法开动,甚至连开动这些飞机和坦克的驾驶员也会因为没有燃料而无法进行训练。
  所以在夺取了蕴藏量巨大的中东石油产区后,德国才有可能让自己的飞机海、坦克海发挥出真正是威力。
  不过要在德国乃至其领导下的欧洲转入总体战模式也不是一道命令或一句话的事情,必须要有一个推进的过程。如果想让德国和欧洲的军备在1943年、1944年达到顶峰,那么现在就要开始行动起来了。
  因为军备扩张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想要扩大坦克和各种车辆的产量,同时又要保证舰船生产的规模不断增加,就必须要提升钢铁的产量,而且还不是一般的普通钢材,而是各种专用的特殊钢。这就涉及到各种有色金属的开采和消耗。
  而要增加飞机的产量,同样要先提高铝合金、特种胶合板(用于生产木质飞机)和发动机的产量,这就需要高强度或者耐高温的铝合金材料的生产。这也涉及到大量稀有金属,比如镁、镍、锰、钼、钨的开采和加工。
  而要让更先进的飞机和坦克发挥威力,人员的训练也必须跟上,这其实才是最花时间和精力的。
  在流水线上制造一架飞机是很快的,但是要按照现在德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的标准训练一名合格的飞行员(驾驶员),起码得20个月,还得耗费许多珍贵的航空汽油。
  “一切问题的核心还是石油!”赫斯曼在今天的统帅部会议上说,“有色金属不足还可以通过降低设计使用寿命和增加重量的办法来弥补,如果没有油就真的没有办法了。因此欧洲的总体战还是应该从增加石油和各种合成燃料开始。
  过去我们是没有油田,因此无能为力。但现在我们已经掌握了盛产石油的地区,有了基尔库克和胡齐斯坦两个超大型油田,所以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竭尽全力增加石油产量。而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们不仅要发挥德国的石油开采能力,还要发挥整个欧洲在这方面的能力。为此我建议成立欧洲共同体石油委员会。”
  赫斯曼提出了第一个建议,集中全欧洲的力量开发中东石油!这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德国自身的石油工业并不发达——德国没有油田可以开采嘛。而法国、比利时和荷兰的石油开采业都比较发达。法国在叙利亚拥有油田,还在间战期间参与了波兰的石油开发,还在阿尔及利亚长期从事石油勘探和加工。比利时石油财务公司则参与了罗马尼亚油田的开发工作。而荷兰更厉害,荷兰壳牌公司是全世界著名的大型石油公司,在荷属东印度和英属马来亚开发了许多大型油田。
  而且法国、荷兰和比利时国内都有石油加工工业,特别是法国的石油加工业还非常发达,在战前的加工能力甚至超过德国。法国和比利时的重工业还非常发达,可以生产石油工业所需的全部设备,因此有条件迅速扩大本国石油工业的规模。
  如果让这些国家参与中东石油开发,不仅开采的速度会大大加快,而且还能保证这些好不容易开采出来的石油都能被提炼成高质量的成品油。
  另外,法国、荷兰、比利时还有丹麦等欧洲国家还拥有规模庞大的船队和造船能力,可以将开采出来的石油能够运回欧洲。
  因此德国想要加快开发中东石油,就必须拉上法国、比利时和荷兰等国。
  而且拉上这三国去中东挖石油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这是有钱大家赚的节奏啊。有了共同的石油利益,法国、比利时和荷兰才会真正和德国站在一起。
  “我想我们可以将共同开发中东石油作为一张吸引法国、比利时和荷兰等国的王牌。”赫斯曼笑着说,“这会让他们和我们拥有真正看得见摸得着的共同利益!”
  拥有共同利益不能空口白话,必须得拿点什么出来。而中东的石油无疑是一块最吸引人的大蛋糕,远比希特勒拿出来的每月几万吨十万吨的石油供应有吸引力。
  希特勒仿佛有些不舍得——荷兰人也就算了,连法国人和比利时人都能染指中东石油……
  “领袖。”赫斯曼看着希特勒说,“如果我们赢得了战争,雅利安民族得到的将是整个世界,拿出一些中东石油利益根本不算什么。
  而且我们如果把中东的利益拿出来和大家分享,那么我们就能要求法国、比利时和荷兰把它们在非洲、美洲或别的什么地方的殖民地拿出来和德国分享,这对我们整合欧洲很有好处。”
  “好吧。”希特勒点了点头,对赫斯说,“鲁道夫,你明天到了法国,就和贝当元帅提及此事。至于荷兰,可以让皇储殿下去说。”
  现在希特勒政府正在积极拉拢法国、荷兰和西班牙三国入伙,里宾特洛甫昨天下午就启程去马德里了。而和法国进行的谈判则由不管部长赫斯负责。荷兰的外交工作交给了和荷兰王室关系密切的德国皇室,由于威廉皇帝年老体弱,因此就由他的继承人威廉皇储在德国和荷兰之间往来了。
  “如果法国和荷兰愿意加入。”赫斯曼笑着说,“那么总体战的推进就比较容易了,我们可以把更多的生产任务交给法国和荷兰,这有助于我们迅速扩大产量。我认为,到1943年我们需要把常用飞机的数量增加到18000架,常用坦克和突击炮的数量应该增加到12000台。”
  赫斯曼提出的都是“常用数量”,这是指装备到部队,随时可以投入作战的飞机和坦克。而实际上的武器年产量一般是要超过这个数字的!
  戈林被这个数字吓了一跳,马上提醒:“元帅,如果要保持1。8万架常用飞机和1。2万台常用坦克、突击炮。那么工厂的实际年产量将是这个数字的1。5—2倍。”
  赫斯曼想了想,说:“坦克和突击炮按照和常用数量相等的规模制定年生产计划就可以了。突击炮暂定以3号为主,同时还要研究更加低成本的坦克歼击型突击炮,如果能有更低成本但是威力和3号相当的坦克歼击车,则可以替代部分3号。坦克则以4号为主,应该占总产量的60%,剩下的分配给5号和6号。”
  坦克和突击炮打坏了是可以修理的,只要德军能一直保持胜利,消耗量是不会太大的,说不定还能越打越多。但是飞机就不行了,被击落的飞机可没本事修。
  “至于飞机。”赫斯曼接着又说,“考虑到我们有可能会和英美发生激烈的海空战争,年产量至少要达到常用数量的3倍!另外,我们必须要加快飞行员和坦克乘员的训练。今年的飞机员学员和坦克学员的招募数量,应该比1940年增加100%。”


第四百六十八章 阿富汗是有后台的
  关于实行总体战的问题,德国统帅部会议很快达成了共识。虽然大家谁也不知道战争会持续多久,最后会有多大的规模,但是有备无患的道理大家还是知道的。
  之前没有足够的石油和有色金属,只能节省着打世界大战。现在打下了中东和北非,石油和有色金属的瓶颈很快就不存在了。那么还有什么理由不多造点坦克、飞机和军舰?
  而且还能利用总体战把法国、荷兰、西班牙、丹麦和挪威这些仍然保持表面中立的国家都整合进欧洲共同体的体系,显然是有百利的。至于唯一有害的,无非是要发行许多公债。不过只要能打赢战争,多少公债都不是问题,因此所有人最后都投了赞成票。不过今天的统帅部会议只是确定了实行总体战的大方向,真正要将总体战实行起来,光是制定计划,协调欧共体和欧盟(关税同盟)各国的利益,再快也得两三个月。1941年6月可以正式施行,就已经算是飞一样的速度了。
  在国民动员这方面,德国的国家社会主义终究是不如苏联共产主义。
  就在赫斯曼为了1。8万架飞机(指常用数量)和1。2万辆坦克、突击火炮(指常用数量)全力推动军备总动员的时候。斯大林的工农红军已经拥有了1。5万架飞机和2。5万辆坦克——这在1941年初绝对不是小数目,根据苏联红军军事情报局的调查,现在全世界除苏联外所有国家装备部队的飞机和坦克的总数加在一块儿没有苏联拥有的多。
  如果单纯用飞机和坦克(指常用数量)的数量进行比较,苏联红军毫无疑问是全世界最强大的军事力量,比看起来似乎不可战胜的德国国防军更加强大!
  可是让斯大林同志难以理解的是,苏联红军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坦克和飞机,还有几百万用马克思列宁武装起来的布尔什维克战士,再加上一个光荣、正确、伟大的苏联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还有一个全世界最伟大的,拥有钢铁般意志的慈父领袖,怎么就打不出德国军队那种压倒性的胜利呢?
  德国人之前打波兰、打法国,现在在地中海打英国,似乎一点劲儿都不费,那叫一个摧枯拉朽啊!
  可是苏联红军在右岸乌克兰、西白俄罗斯和在芬兰打仗,虽然都打胜了,但是却胜的勉强,一点都不好看,怎么看都不像马上要解放全人类的样子。而这一次进入一个落后封闭愚昧的阿富汗,仿佛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
  那种阿富汗劳动人民夹道欢迎苏联红军入侵的场面,实际上并没有出现(在宣传部门拍摄纪录片里面是有的)。而阿富汗的国王,那个原本看上去还算开明和进步的查希尔。沙赫也露出了他的反动本质,拒绝了苏联要求其开放边境和借道去解放印度人民的要求,坚决充当起大英帝国的走狗。在苏联红军越过边境向昆都士、马扎里沙里夫和赫拉特前进的时候,查希尔。沙赫做出了一件让斯大林始料未及的事情。
  阿富汗居然向伟大的社会主义苏联宣战了!宣战就是不留余地要打到底了,这不是在找死吗?
  “宣战了,阿富汗居然向苏联宣战!这实在太荒唐了!”斯大林看着莫洛托夫送来的阿富汗王国的宣战书,很有一点哭笑不得。
  “我们驻喀布尔的大使到底有没有和那个查希尔。沙赫说清楚?”斯大林在克里姆林宫的会议室里问兼任着外交人民委员的莫洛托夫,“我们不要阿富汗,一寸领土也不要,我们只是想解放三亿几千万受压迫的印度人民,因此需要借个道。”
  “说清楚了,可是查希尔。沙赫不许红军从阿富汗通过。”
  莫洛托夫无奈地说:“或许他不相信我们只是借个道。”
  “不相信?”斯大林显得非常吃惊,这个世界上怎么会有人不相信苏联呢?
  “可我们是苏联啊!”斯大林非常惊讶地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