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她也不是真的守了二十多年的“活寡”。这些年身边就没断过情夫,据说还和某个情人生了个女儿。
另外,赫斯曼还知道如今的德国皇太子路易。费迪南(是威廉三世的次子)和太子妃基拉。基里洛芙娜女大公的婚事,就是这位奥丽加女皇极力促成的……
而且还有相当可靠的传言说奥丽加女皇已经立下遗嘱,指定基拉。基里洛芙娜女大公为俄罗斯皇位继承人!
如果这件事情是真的,那么苏德关系恐怕就很难维持了。因为奥丽加是公认的罗曼诺夫王朝的最后一代沙皇!如果她指定了德国皇太子的妻子为俄罗斯皇位继承人,那就等于将俄罗斯皇位由罗曼诺夫王朝转入了霍亨索伦王朝。
要是在20世纪以前,这事儿都能闹出一场俄罗斯皇位继承战争!
而在如今,只要奥丽加宣布了基拉。基里洛芙娜女大公的继承权,或者干脆提前让出皇位。那么斯大林就有了和德国翻脸的借口——二十年的友邦,七八年的社会主义同志加兄弟,这样的关系也不是说翻脸就能翻脸的。
这时,奥丽加女皇仿佛发现了赫斯曼正在打量她,突然转过头冲着赫斯曼露出了一个迷人的笑容,但是没有说话。
晚饭后,一支宫廷乐队在乳黄金色的音乐厅内演奏贝多芬的作品,还有一位胸脯几乎和克洛伊一样丰满的女高音歌唱家演唱了舒伯特的歌曲。除了赫斯曼和希特勒之外,所有的人都聚精会神听着。克洛伊更是感到心旷神怡,她自己就是半个“音乐家”,会弹奏钢琴还会拉大提琴,也能唱两段不算很跑调的女高音。好不容易等到音乐会结束,舞会又开始了。赫斯曼倒是会跳舞,这是在军校里面学的,而且他也挺喜欢搂着克洛伊跳。不过今晚他却没有机会和妻子来上一段,因为舞会刚刚开始的时候,一位俄国女皇就把赫斯曼从克洛伊身边“借”走了。
奥丽加先和赫斯曼在舞池中跳了一场,然后并没有和他分开,而是主动邀请他去休息室喝上一杯。
奥丽加挽着赫斯曼的胳膊走进了一间空无一人的房间,房间里有一张小圆桌子,桌子上放着瓶伏特加和两个玻璃杯,边上还有两把椅子,这显然是有人刻意安排的。
“我们共处一室,克洛伊不会吃醋吧?”奥丽加笑着问。
“我想你知道我和克洛伊的感情有多好。”赫斯曼说,“我们彼此信任。”
“但你不是因为她而对我不理不睬的!”奥丽加看着赫斯曼,“你和娜塔莉。列辛斯卡雅的关系一直很密切,是非常好的朋友。”
克洛伊从来不反对赫斯曼和别的女人交朋友,除了娜塔莉之外,赫斯曼和中央保卫总局特工学校的校长施拉格米勒的关系也很好。另外,威廉二世的女儿维多利亚。露易丝也是赫斯曼的朋友。
不过赫斯曼和她们并没有什么见不得光的关系,而且克洛伊和这几个女人关系也很好。
实际上,克洛伊和奥丽加女皇的关系也是非常不错的,虽然赫斯曼在过去二十多年没有见过奥丽加女皇几次,但是克洛伊和她倒是时常来往。
“奥丽加,你知道原因!”赫斯曼说,“我和列宁、斯大林是朋友,和你不是。”
“但是你很快就要打败英国了!”奥丽加女皇目光灼灼地看着赫斯曼,“然后我们就可以做很好的朋友了,是吗?”
“实际上打败英国没有那么容易。”赫斯曼皱起了眉头。他知道奥丽加是什么意思——这个女人一定还想再过把女皇瘾,哪怕当德国的傀儡也行……可这根本是办不到的事情。
“我不急。”奥丽加微笑着说。“我已经等了二十多年,再等个两三年又何妨?”
赫斯曼沉默不语,他根本没想过要灭亡苏联。
“那么我听你的,这样总行了吧?”奥丽加笑着说,“而且我还有很多英国朋友,如果我去英国是可以见到国王的。”
她是英国国王的亲戚,又顶着俄罗斯女皇的头衔,如果去英国当然可以见到英国国王了。也就是说,奥丽加可以成为赫斯曼和英国国王之间的和平桥梁……而这座桥梁很可能是有用的!
“但是我不能给你任何承诺。”赫斯曼斟酌着说。
“我不要你的承诺,我只要做你的朋友。”奥丽加说,“我们是朋友了,对吗?”
赫斯曼缓缓点头,说:“是的。不过在英德议和的问题上,你得听我的。”
“好的,我听你的。”奥丽加这时拿起酒瓶,给自己倒了一大杯伏特加,然后又给赫斯曼倒了半杯,“那我们现在干一杯吧,为了我们的友谊!”
……
“帝国元帅,我们能很快赢得战争的,是吗?”
和奥丽加一起喝了半杯伏特加后,赫斯曼刚走出休息室,就被一个早就等候在门口的宫廷侍从带到了威廉三世的办公室。威廉三世比赫斯曼大十岁,今年还不到60,但是看上去却显得有些苍老,头发全都白了,脸色也不大好。这位威廉三世是个病夫,从1936年开始就一直病病歪歪的。
“陛下,我们能赢,但是不会很快。”赫斯曼回答道,“因为我们的敌人非常顽固,非常强大。”
“顽固?强大?”威廉三世仿佛有些不明白,“我们不是刚刚取得了一场重大胜利,击沉了英国人的3艘战列舰和3艘航空母舰吗?”
3艘战列舰指的是“胡德”号、“声望”号和“威尔士亲王”号,虽然“威尔士亲王”号没有沉没而是搁浅了,但是被炸成那个样子,基本上也算完了。3艘航母则是“皇家方舟”号另外2艘油轮伪装的假货,其实德国海军参谋部的参谋们研究了照片已经发现那2艘“油轮航母”不大对头,但是这2艘船毕竟有飞行甲板,所以就归类为护航航母了。
“陛下,顽固的是英国!英国是称霸世界两三百年的霸主,是不会那么快就承认失败的。”赫斯曼语气低沉,“而强大的敌人是美国!美国是世界第一工业国,工业生产超过英法德意四国的总和。在我们完成对欧洲的整合前,是没有办法在工业生产上压倒美国的。这样的国家,是不会甘心情愿被我们德国压倒的。因此美国一定会在不久之后参加战争!”
“那么……我们有可能在美国参战前和英国讲和吗?”威廉三世问。“这样我们不就能避免一场风险巨大的战争了,不是吗?”
听到威廉三世的提议,赫斯曼已经明白了。奥丽加和威廉三世一定事先商量好的,由奥丽加出面当特使,给英国一个投降输一半的机会。英国一跪,美国就没戏了。然后德国就能集中力量对付苏联,把奥丽加捧上皇位,再让德国太子妃做继承人……
如意算盘打得可真好啊!
第五百零七章 和平的曙光?
大英帝国是不会和德国讲和的,赫斯曼非常肯定。至少在英国失去大部分舰队并且陷入德国海军的包围和封锁前不会真的同德国讲和的。
因为现在发生在英德之间的不是一场无关全局的地区武装冲突,而是一场争夺世界霸权的战争。在这样的战争中,是没有什么“体面的和平”,也没有什么“投降输一半”的。
英国如果在目前的局势下同德国讲和,那么毫无疑问英国将会永远失去世界霸权,并且沦为一个二流国家——虽然英国成为二流国家的趋势是无法改变的,但是4600万享受惯了日不落帝国荣光的英国人是不会轻易放弃的,毕竟由奢入简总是很困难的。
因此想要和英国讲和,德国面临的障碍绝不是一个冥顽不灵,而且很可能是美国特务的温斯顿。丘吉尔,而是4600万不甘心的英国人。
而且,这场第二次世界大战打到现在,还没有显出极为残酷的一面。英国人虽然失去了二三十万军队(不算阿三和黑蜀黍),但是其中的大部分人都被俘进了战俘营,得到了比较好的对待。本来应该发生的对英国本土的狂轰滥炸,也由于赫斯曼的原因而没有发生。如果不是因为德国潜艇、飞机以及伪装袭击舰的破交战给英国本土造成了物资短缺的困难,现在的大部分英国民众根本感觉不到战争的伤害。
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能指望英国人认输放弃世界霸权呢?
“陛下,虽然我认为和平不会目前情况下出现。”赫斯曼看着满头白发,显得非常苍老的威廉三世,“但我也不反对和英国人进行接触。”
虽然赫斯曼并不想和英国讲和,但是他知道希特勒一直有这样的想法,而且还和英国方面建立的秘密的议和渠道。只是因为刚刚去世的威廉二世对英国很有些怨念,而没有办法大张旗鼓的进行和平运动。
但是现在对英国有怨念的老皇帝死了,换了一个愿意和英国讲和的新皇帝。那么作为容克军官团的领袖,赫斯曼也不能同时反对皇帝和内阁的主张。
“我们能让奥丽加女皇去一趟英国吗?”威廉三世试探着问。“如果我们能够直接和乔治六世建立联系,或许可以加速英德两国的和解进程。”
“当然可以。”赫斯曼点了点头,笑道,“奥丽加女皇是非常合适的人选,丘吉尔没有办法阻止她和英国国王见面。”
奥丽加女皇不是鲁道夫。赫斯,她是英国政府曾经承认的俄罗斯女皇,而且还是英国国王乔治六世亲戚,而且她也不是德国政府或军方的人。丘吉尔不能把她当赫斯一样抓起来,甚至不能阻止她去见乔治六世。
在威廉三世和希特勒两人看来,英德议和最大的障碍就是首相丘吉尔为首的一小撮政治精英,只要能说服英国国王,战争就能很快结束了——根据英国的《国防法案》,拥有全权的是国王,而丘吉尔内阁不过是从国王那里得到授权罢了。所以在理论上,乔治六世国王是可以阻止丘吉尔内阁的“胡作非为”。
“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条件和英国讲和呢?”威廉三世继续提问。
“首先,英国应该交出所有在非洲的领地,从阿拉伯半岛撤军,同时将冰岛和法罗群岛归还丹麦,把直布罗陀交还给西班牙,再把马德拉群岛、索科特拉岛、百慕大群岛、巴哈马群岛、英属洪都拉斯交给我们。其次,英国必须加入欧洲关税同盟。再次,英国的伊丽莎白长公主必须嫁给弗里德里希亲王。另外,英国还必须交出三艘‘光辉’级航空母舰。”
赫斯曼提出的条件仿佛也不算苛刻,印度阿三还是英国的,马来亚、新加坡和缅甸也是英国的,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也照样归大英帝国所有。
但是这些和平条件对英国而言并不是帝国衰退的结束,而是新一轮衰退地开始。因为打输了战争的英国是根本没有能力维持余下的殖民地不分崩离析的。在原本的历史上,作为战胜国的英国都最终失去了日不落帝国。如果英国成为战败一方,托庇于德国的保护,那么被德国一点点勒索切割,最后失去帝国也不过是时间问题。
因此不到山穷水尽,凡是有脑子的英国政治家都不会考虑和德国讲和。至于英国的普通百姓,他们现在还不知道英国皇家海军正在节节败退,眼看就要失去制海权了。
“……这些勇敢的无畏者,用他们的牺牲为大英帝国赢得了一场重要的胜利,而没有胜利就不复有大英帝国所象征的一切,没有胜利就不复有多少世纪以来的强烈要求和冲动。在人类冲突的战场上,从来没有如此多的人把如此多的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