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崛起之第三帝国-第8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斯大林不是在说梦话,那么毫无疑问,红旗远东方面军司令部直接向斯大林这位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而不是革命军事委员会报告了遭到日本进攻的情况。
  这种明显违反规定的行为,恐怕是红旗远东方面军司令员戈沃罗夫在斯大林的授意下才做出来的。
  目的恐怕是要告诉潜在的反革命分子,苏联红军仍然牢牢地在斯大林同志的控制之中!
  斯大林同志的讲话还在继续,而且继续让听他说话的人感到无比惊讶。
  “……在俄罗斯的民族危机面前,无论何种信仰,无论何种阶级,无论贫穷富有,无论是否兵戎相见,只要是俄罗斯人,都应该放下一切成见,停止一切自相残杀,团结起来,一致对外。只有这样,我们俄罗斯民族才能在强大的日本军国主义的进攻中幸存。否则我们将会灭亡,成为日本侵略者屠杀的对象。”
  团结……起来?斯大林和奥丽加?
  这怎么可能?
  斯大林目光炯炯,看着目瞪口呆的政z局委员,露出了一丝得意的笑容。
  其实同白俄的谈判早就开始了,不过却是背着政z局的大部分成员进行的。负责谈判工作的贝利亚和柯伦泰夫人直接向斯大林报告。
  斯大林的语气突然变得万分凝重,他说:“日本军国主义无疑是非常强大的!美国人在夏威夷群岛投入的兵力可谓空前绝后,但是苦战了4个多月,损失了好几千架飞机,上百艘舰艇和数万官兵,也只打下了一座小小的尼豪岛。
  而我们俄罗斯在长达两年多的卫国战争中,已经元气大伤,目前在苏维埃政府控制下的综合工业实力不到美国的十分之一。红军的总兵力也下降到了不足400万人,其中一线作战部队还不到300万。
  各种坦克、歼击战车的数量不足5000辆,100mm以上的大炮不到10000门,各种作战飞机只剩不到3000架。而且弹药和燃料生产都出现了巨大的困难,持续作战能力堪忧。
  另外,由于日本海军的破坏,我们同美国之间的主要交通线目前已经中断,只剩下北冰洋航线还可以通航,输入的物资将会比之前大大减少。”
  300万大军、5000辆坦克、10000门大炮这些听上去仿佛不少了,可是其中70%都陷莫斯科战场、高加索战场和克里米亚战场,随时都有全军覆没的风险。
  而且,由于苏联主要的工业基地相继沦陷,可以支持这300万大军作战的工业体系已经不复存在。即便他们可以撤往东方,也只能依靠库存的武器弹药和燃料维持作战。
  而日本现在仍然是一个可以生产世界上最强大的航空母舰和战列舰的工业强国!
  斯大林吸了口气,提高了嗓门说道:“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可能同时和日本侵略者以及白俄势力进行战争。必须团结其中的一方。而团结同为俄罗斯人的白俄,建立俄罗斯民族抗日统一战线就是我们必然的选择了。
  所以我决定立即同白俄当局签订停战协议,将红军和平撤出莫斯科和高加索,然后开赴抗击日寇的第一线!”



第十三卷 千年帝国


第一千零八十七章 苏联必须改革
  1944年7月11日,车里雅宾斯克的共产主义大楼内,关系到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前途命运的会议还在继续。
  昨天斯大林突然抵达车里雅宾斯克,先是宣布了所有人(其他政z局委员)都还不知道的日本入侵事件,然后又趁着大家惊魂未定,宣布了“建立俄罗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高高举起了保卫俄罗斯民族利益的大旗。还把向白俄割地求和事件粉饰成了团结一致,共同抗日。
  简简单单的几个举措,一下子就镇住了所有其他的政z局委员,再加上契卡组织(内务人民委员部现在也改成了契卡,由贝利亚直接掌握)在车里雅宾斯克的力量,让所有的人都对斯大林服服帖帖,同时也“忘记”了伟大的苏联是在谁的英明领导下混成现在这样的。似乎也“忽视”了所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在苏俄向白俄割让大片土地的情况下才得以实现的。
  苏联布尔什维克党的中央,很快就再一次凝聚在了斯大林同志的周围。不过苏联和布尔什维克党面临的危机,却远远没有过去。
  现在布尔什维克党的危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和日本的战争!战争从7月10日凌晨全面打响,在头24个小时内,强大的日本关东军在三个主要突击方向上(分别向符拉迪沃斯托克、赤塔和蒙古进军)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如果苏联远东地区全部沦陷,那么布尔什维克党的合法性就将再一次面临考验。
  第二个方面则是如果进行改革的问题,打了败仗就改革是俄罗斯的惯例了。现在布尔什维克党的败仗都打出记录了,丢掉了乌拉尔山西部的全部地盘!如果不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即便苏联红军可以在远东打胜仗,布尔什维克党在乌拉尔山脉以东的统治依旧难以维持。
  而且苏联现在已经失去了主要的粮食产区和工业中心,不仅无法继续维持战前的社会福利和人民生活水平,连基本的温饱也面临着极大的困难。
  如果不解决经济上的困难,布尔什维克党的统治同样无法维持下去。
  所以在苏联进行改革——主要是经济改革——的迫切程度,甚至不亚于抵抗日本侵略者。
  “同志们,现在我们必须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共产主义事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挫折!我们的事业正处于失败的边缘,如果我们不能团结一致,以最大的决心抵抗外敌,同时进行彻底的,能够让我们的事业在最艰苦的环境中生存发展下去重大改革,那么我们就将成为共产主义事业罪人!”
  会议室内,斯大林同志慢悠悠的说着他的想法,表情倒没有什么异样,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在这个全党上下,都人心惶惶的时候,作为领袖的斯大林必须要让所有人都知道自己是有办法的。
  “总书记同志,现在我们的困难的确前所未有,肯定是要改革的。可是……我们应该怎么改呢?”莫洛托夫一脸疑惑地问,其他与会的政z局委员、候补委员也都是一脸茫然,仿佛除了斯大林,布尔什维克党的领袖们就一点办法没有了。
  斯大林吸了口烟斗,笑着说:“这样的困难,我们在20年代也遇到过。当年我们不就通过改革加以克服了吗?”
  “总书记同志。”赫鲁晓夫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您是说要恢复实行新经济政策吗?”
  斯大林笑着点点头——实际上新经济政策现在已经开始恢复了!早在斯大林离开莫斯科之前,在苏联乌拉尔山以西的“苏区”,平分土地的改革就已经开始了。而在全苏实行新经济政策的风声,也早就吹了好一阵子了。
  不过今天与会的苏联大人物们,仿佛都是第一次听说这事儿。
  斯大林点点头说,“新经济政策将是我们这一次改革的参考,不过现在我们面临的困难比20年代初要大,改革的步伐也必然要更大一些。
  比如在农业政策方面,仅仅是将土地平分给农民是不够的。因为我们现在失去了最肥沃,也最容易开垦耕种的土地。虽然我们还拥有许多土地,有一千多万平方公里,但是大部分的土地不是位于高维度的寒冷地带,就是位于中亚的沙漠和草原地带。在那里并不适合建立小型的家庭农场,最适合那里的是拥有规模化优势的大型农场。而我们要允许私人——不仅是苏联公民,也包括来自欧洲或是美洲的商人,在苏联租赁或是收购土地建立大型农场。”
  “总书记同志。”负责农业工作的政z局委员安德烈耶夫这时插话问,“您的意思是不是不需要在乌拉尔山脉以东分配土地?”
  “不,当然不是。”斯大林摇了摇头,“分配土地是必须的,这是我们获得人民群众持续支持的必要条件。为此,我们不仅要为早就居住在西伯利亚、中亚和远东的苏联农村户口的公民分配土地。还应该为所有从西部迁移而来的公民分地,还应该为所有的城市户口的公民分配土地。
  另外,分配土地工作的重点应当在中亚地区。那里也将是安置东迁苏联公民的重点地区,应该把追随我们迁移的公民安排在富饶肥沃的土地上。”
  听到这里,在座的政z局委员和政z局候补委员们都露出了思索的表情。
  改革和恢复新经济政策都在大家伙的预料之中,但是斯大林现在提出的问题,可不仅仅是经济改革了,还涉及到了党的中亚政策……
  不过仔细想想,这也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在失去了乌拉尔山脉以东地区后,苏联最有价值的地盘不是西伯利亚和远东,而是中亚地区!
  因为西伯利亚太冷,远东则又冷又远,都不可能用来安置从苏联西部迁移出来的众多人口。
  所以中亚就是他们唯一的去处!而大量的俄罗斯族人一旦到达中亚,中亚的人口结构就必然发生变化,而且新迁入中亚的俄罗斯人和当地的非俄罗斯人之间,也必然会出现一定的冲突。
  毕竟在中亚地区,真正适合开垦和居住的土地是有限的,如果都分配给了俄罗斯人,那么当地的非俄罗斯人怎么办?
  斯大林继续说:“因为迁入的俄罗斯人将会改变中亚五个加盟共和国的人口结构,所以这五个加盟共和国在适当的时候将会撤销。”
  这是要走大俄罗斯沙文主义的路线?
  政z局委员和候补委员们心里面直犯嘀咕,不过谁也没提出异议。
  因为中亚摆明是未来苏联的核心地盘,当然要牢牢控制在手中,怎么能搞加盟共和国?
  “我们要允许分配到土地的公民转让他们的土地。”斯大林没有再提及撤销中亚几个加盟共和国的问题,而是回到了土地问题上,“也要允许他们用土地入股成立股份制农场。”
  “总书记,土地是私有的吗?”安德烈耶夫又问了一句。
  “是私有的。”
  斯大林的回答让在座的政z局委员和候补委员们又暗自吃了一惊。
  这个改革步伐可大了!是要恢复生产资料私有制了。因为土地是生产资料,在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分配给农户和直接私有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这也是必须的!”斯大林扫了政z局委员和候补委员,“我们必须要给追随我们的同志土地,这也是目前我们唯一可以给他们的东西。
  另外,这对于我们吸收欧洲和美洲的资本也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我们想要发展中亚、西伯利亚和远东的经济,改变目前的困难局面,来自外部的投资、技术和市场都是必不可少的。”
  很显然,斯大林在莫斯科的那段时间,是认真考虑了苏联在失去西部富饶土地后的出路问题了。
  一国社会主义的路线现在看起来都是错误的,何况半国社会主义?
  苏联想要生存下去,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在一定程度上恢复私有制,还要想办法吸引来自美国和欧洲的投资,开发西伯利亚和中亚的资源及土地。
  而且根据斯大林的设想,苏联将要实行的改革,对欧洲共同体其实也是有利的——未来的苏联可不会,也没有力量去排除来自欧洲的资本和商品。
  当然,实行一些私有化改革也不等于要完全放弃国有大工业。但是现在迁到乌拉尔山脉以东的国有大工业大多和军工有关,都是布尔什维克党的命根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