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众人听到这话,都是眼睛一亮。
李植笑道:“我们利息这么低,就会对拥有不动产的借款者产生极大的吸引力。毕竟临时去卖房卖田不容易出手,急着用钱的话,田产一下子就可能卖个低价,损失一、两成的价值。这样比较下来,缺钱时候找银行借钱,却只需要支付极低的利息,相当划算。”
李兴一拍手,突然间眉开眼笑起来,大声说道:“大哥这银行我看开得!我们大量吸收客户的银子,最不缺的就是钱。客户的银子存在我们银行里,使用权归我们。我们把这些银子以房产、田产和地产抵押的方式低息借出去,就能让钱生钱!我们的银行就能盈利了!”
“有这些地契、房契做抵押,我们也不怕客户还不上钱。”
李植笑道:“这种借款方式,我们以后就叫作贷款,又叫抵押贷款。关键在于我们的贷款利息极低,一两银子一年只有五分利息,不是高利贷!现在坊间里,百姓从有钱富户中借钱出来都要二分息,也就是一年百分之二十四的利息,远高于我们的贷款利息。对一些有志于经营工商业的人来说,我们的贷款一种非常友善的筹款方式。”
“而房产、田产之类的抵押物,也是许多百姓都拥有的。只要有自己的房子,就能向我们申请抵押贷款。就算自己的房子是租的,父母兄弟总有人有房产吧?都能作为抵押物像我们借款。”
“只要有好的项目,真的想借钱,这抵押物总是能找出来的。”
“这样一来,相信一些有本事懂得经营的百姓不会再为没钱开张而发愁。以后在天津和山东,只要有本事发展工商业的,都能从银行借到银子。这对于我们天津和山东的经济发展是大有好处的。”
众人听到李植的话,都十分兴奋。李植的不动产抵押贷款可以说是这个时代不曾有的业务,可以帮助无数经营实业的工商业人士。
岳善德舔了舔嘴唇,说道:“国公爷,我有个侄子颇会养鸡,在自家院子里养了上百只鸡,每个月能得几千枚鸡蛋。他总说没有本钱扩大经营。他家的院子在卫城里,再加上亲戚的院子,合起来也值百余两银子,如今看来,他可以向我们的银行申请贷款了!”
天津一带经过李植几年的管理,耕种面积不断扩大,百姓越来越富裕。对鸡蛋的需求日盛一日。如今这时候,鸡蛋的价格一天比一天高,会养蛋鸡的人才是很容易赚到银子的。
天津急需这些养鸡能手扩大生产,给市场上提供更多的鸡蛋。
李植笑了笑,说道:“好,说不定这就是我们第一个贷款客户!”
第五百八十七章 项目
三月二十日,设在天津卫城的津齐银行第二分行开张了。天津卫城的百姓们于是有了用银子换钞票的地方,十分踊跃。
这钞票缴税时候可以用一两钞票当一两二分银子用。无论是交田赋还是交商税,都可以用。前面换了钞票的百姓拿钞票去“税务局”缴税,发现确实好用,津国公的税务局确实认可这种钞票。
换句话说,这一两“钞票”看上去是一两,其实是一两二分银子。拿十两银子去换成钞票,立即就能赚二钱银子。于是来换钞票的人络绎不绝,很多人渐渐发现了这银票拿来当钱用也十分好使,商贾们都乐意接受这种钞票。
比起银子和铜钱,这钞票的使用和携带就方便多了。加上报纸大力宣传,天津的街头巷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津齐银行的“钞票”交易。
其实大明的商品经济发展到明末,已经十分需要一种方便易用的货币出现。宋朝时候纸币“交子”就曾经很成功。可见纸币的需求在民间实际上十分迫切,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发行方是否守规矩,是否滥发。
津国公李植的作风和威望摆在这里,让百姓十分相信津国公发行的钞票。
不仅如此,津齐银行还在三月二十日,推出了抵押贷款业务。
所谓贷款,无非就是用不动产抵押借钱。报纸当天在头版头条宣传了一阵,百姓立刻就明白过来了。报纸反复强调这一种贷款业务的特点——低息,反复强调一年百分之五的利息如何惠民。
渐渐的,有缺钱的商户开始来银行里咨询贷款事宜。
这么一问,就有不少人顺水推舟地将贷款办了。如今天津和山东的司法解释权都控制在李植手上,所以银行处理抵押事务也没有法律问题。津齐银行只要和贷款的商户签一份“合同”,就能把借款和抵押事宜全部搞定。
第一个成功贷款的是范家庄的一名猪倌。这猪倌本来在李植的国营养猪场干活,干了几年下来对养猪的事情已经得心应手,便琢磨出去自己开养猪场。这年头天津人一天比一天富裕,猪肉价格十分坚挺,养猪看上去是个包赚不赔的买卖。
养猪场需要建猪圈、买猪苗、买饲料,到处都要用钱,他正是缺钱的时候,听人说银行可以借钱,便找到了津齐银行。
他拿自家的小别墅做抵押,以市价七十两的价值抵押给银行,银行贷给他五十两银子——银行为了控制风险,只能贷出抵押物价值的百分之七十。银行毕竟做的是低息买卖,要防止房价大跌造成抵押物价值下降,导致坏账。
这名猪倌拿到贷款后,立即把他的小型养猪场开了起来。养猪场看上去十分顺风顺水,账单算一算,到生猪出栏时候这个猪老板能赚六十多两银子。这样的收入,比做猪倌是强多了。
猪老板的成功案例被《天津日报》和《山东日报》大力宣传了一番,于是来银行贷款的人越来越多。
津齐银行三月份最大的一笔贷款是贷给一个开明地主。
这个地主姓陈,没有功名,算是个小地主。他以前在青县一直贿赂官府吏员,所以也没有被吏员压上太多田赋,一直守着家族的祖业。当初李植均平田赋,他家的田赋因为本来就不曾免除,不存在刁民投献现象,所以反而没有影响。李植彻底控制天津后,他就开始主动向李植靠拢。
听说李植鼓励向银行贷款,鼓励开发水利,他干脆向李植贷款五千两银子,要在青县修建一个水库灌溉荒地一千五百亩。
如今整个天津在法庭的管理下,社会秩序十分井然。原先那种你做蛋糕我抢蛋糕,以权势夺取他人成果的社会风气完全被消除了。如今天津各地,不管是开明地主还是自耕农都掀起了水利建设的高潮。如今水利工程是谁建的,谁就能得利。
因此这个陈姓地主干脆贷款来建水利工程。
这五千两的水利设施也不是小事,涉及到买荒地,建水库,挖水渠,招募佃农耕种等一系列工作。这个陈姓士绅有备而来,聘请了几个富有经验的水利技术人员。岳善德和陈姓士绅聊了一个时辰,亲自拍板同意了这笔贷款。
贷款以陈姓士绅的田地做抵押。银行贷款部的评估师给一亩旱地作价十三两银子,最后让陈姓士绅拿六百亩旱田出来抵押。
贷款部雷厉风行,三月二十二日接到贷款需求,四月初一就办完手续,把贷款放了下去。陈姓地主立即开始雇人建水库,说要抢在九月冬小麦播种之前把水库和水渠建起来。
这个水利工程也被当成典型案例,在《天津日报》上报道了。于是四月份津齐银行收到不少地主和自耕农,甚至佃农的建水利工程的贷款需求。其中不少都是可操作性很高的工程。
甚至有七个小地主要联名借四万两银子建水陂,灌溉田地。
为了评估这些项目,李植甚至专门跟在山东搞水利的靖一善要来了五个老技术员,作为水利工程贷款的评估师。
不光是水利工程贷款项目很多,各种养殖业,建筑业和传统手工业的贷款需求也很旺盛。如今天津一镇的百姓收入一年比一年高,各种产品的需求都上来了,正是一些有技术的人才扩大经营的好机会、
原先那种纯粹靠刁民投献土地发财的士绅已经被李植打压下去了,完全失去了往日的富庶和权势。其中一些人除了仗势欺人没有其他本事,如今甚至全靠以前的积蓄过日子,几年下来连温饱都成问题。
而一些因为善于经营,有眼光的地主、自耕农、佃农、养殖户和工匠则在李植治下迎来了发展的机会。在银行的支持下,这些有眼光的新式人才完全可以逐渐做强做大,把天津的农业、养殖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起来。
而李植的津齐银行,则是让这些新式人才快速成事的催化剂。原先要积累几年财富才能上马的的工程、养殖场和手工作坊现在都不需要等待了。只要拿出家中的房子和田地做抵押,马上就可以拿到贷款办事。
而李植的津齐银行因为有不动产作为抵押,发放这些贷款也基本上不承担什么风险。
随着一笔又一笔贷款发出去,一个又一个工程在天津开工。李植治下的天津,愈发显得欣欣向荣。
李植相信,随着银行业务逐渐扩大到山东去,山东也会像天津一样迎来一个发展期。
第五百八十八章 白烟
四月初一,李植的第三家津齐银行分行在天津卫城的开张。四月初一到初十,二十多家银行分行陆续在天津的各府州县开张。与此同时,在济南府,山东的第一家津齐银行分行也开张了。
天津其他府州县和济南府的津齐银行一开张,就迎来了大量换钞票的百姓,人潮汹涌。
但在范家庄和天津,换钞票的百姓已经没有最初时候那么多了,三家分行的柜台已经出现空窗的情况。
如今范家庄和天津市面上已经有了二十多万两的钞票在流通,钞票和银子同时扮演着货币的角色,钞票的需求已经基本饱和。
钞票想完全替代银子,还需要更长时间的积累,才能让百姓越来越信任这种新型货币。
李植在天津的三家分行有了空余的柜台,开始面向公众吸收存款。
对于一家银行来说,存款是贷款的重要资金来源。使用其他渠道的资金,不如使用存款更长久安全。
不过,无论使用什么来源的资金进行贷款,只要发放贷款出去,都会增加市场上货币总量。哪怕使用实物银子做货币搞贷款,货币乘数作用都会扩大流通的货币量。李植说的“银本位”不增加货币总量,说的是“银本位纸钞制度”不增加货币总量,而不是说贷款业务。
向开办实业的客户贷款,一方面增加了社会总产出,增加了货币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货币的供给。
好在银本位制度有自我调整性。李植的钞票和白银之间可以自由兑换,一旦出现物价上涨,商人就会拿着银子到外地采购货物,白银就会从李植的领地外流,降低李植的实物白银储备,从而迫使银行收缩信贷,最终会控制天津和山东的货币总量。
因此在银本位制度下,货币总量和社会的货币需求量总是大致匹配的,不会出现显著的通货膨胀。
后世的十九世纪各国使用金本位,通货膨胀就没有持续性。银本位也是如此。大明宝钞快速贬值,是因为宝钞和银子之间不能自由兑换。
不过吸引百姓来银行存钱,需要给存钱取钱的客户提供便利性。之前来换钞票的人排着长队,存钱取钱要排一个时辰的队,是没有人愿意把钱存入银行的。如今柜台空了出来,来银行办事方便了,吸收存款才变成一种可能。
李植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