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孟较知道时间仓促,信号弹已经发出,半个时辰内城内大军就可赶到。四位苗将平时情如兄弟,孟较见孟相身亡,孟飞重伤,不由怒火大盛,与孟远率军猛攻。
苗兵阵里传来呐喊怪叫之声,苗兵骑兵开始了第一次冲锋。
强弩发威了,然而苗兵显然受过避弩箭的训练,他们整个伏在马上,手中苗刀挥击,尽可能减少强弩带来的伤害。
“放心,我们不会死在此处的。”
金旋给亲兵们打气。然后和典韦一起顶向前去。此时典韦的左臂受了点轻伤,简单做了一下处理,又往前冲去。
第二批苗兵骑着马冲了上来。典韦红了眼睛,跳上一匹战马,手举大刀,大声吼叫着迎了上去。一千名亲兵骑马紧紧跟在典韦身后,如同一群野牛一般,冲向仰攻的苗兵。余下的亲兵则排成一个防卫阵形。
典韦的长刀挥动、落下,挥动、落下……苗兵的鲜血沾满了他的衣裳。那些亲兵如同一群野牛冲入狼群当中,他们已经不再懂得预先思考、估计自己或敌人的力量与技巧,杀红了眼的一群人,完全是下意识的动作。一切东西在他们眼前起伏和闪动,人类身体的某一部分从眼前飞落,马匹不断栽倒,发出悲鸣之声……
但是苗兵的人数显然占据着绝对优势。他们如同一群野狼,撒咬着亲兵们。兵器在空中相斫,不断的有亲兵勇猛的战死。典韦身边活着的战友,越来越少……
第119回、苗军叛乱(二)
号角之声终于从苗军后军吹响。在那么一瞬间,所有人都怔了一下。
“援兵!”
金旋精神霍然一振,一面红色军旗之下,结成冲击阵形的中国士兵,在徐庶、田畴的率领下疾驰而来。即便不能清晰看见,金旋也知道来的一定是徐庶援军!
金旋的亲兵们欢呼起来。
援军终于来了!
徐庶闻悉城南发现信号弹的信息后,连忙召集沙摩珂、司马昭、田畴等人,发觉苗军中竟有部分士兵未得军令,擅出南门,不由大吃一惊。
时安定城内,驻军共十五万,除四万苗兵外,十一万汉族兵马分两班轮值,汉族兵马驻城兵力总共五万五千人。徐庶慌命沙摩珂、司马昭带兵二万赶往苗兵军营,安抚、监视其余苗兵。自与田畴率余兵前来救驾。冲在最前面的金旋的留在城内的二万七千名亲兵,他们闻知主公遇袭,飞马赶来。
此刻形势逆转,之前以劣势之兵挑战强势之敌,现今是强势之兵歼灭劣势之敌。
在战斗力仿佛的情况下,士兵们的士气、勇敢程度、兵力优势,决定着此战的结局。
孟较没有想到援兵来得这么快。进攻金旋亲兵的队伍被撤了回来,孟较将士兵聚集在一起,转为守御阵容。孟较知道再也没有刺杀金旋的机会,现在他们要做的是伺机突围。
孟较心中开始乱了,他突然意识到一个错误,那就是不论此次不轨企图是否得逞,天下将没有他们的立脚之地。他们如今即使突围,要撤往何方?面对强大的对方,也许这次叛乱绝对是灾难性的错误。
夕阳映射在苗军的脸上,他们的脸上有些苍白。冲峰的号角再次响起。金旋亲兵和徐庶所部吼叫着冲向苗军的圆阵。
“嗖!”
弩箭划过空气的声音,孟较心里顿时一沉——有几个士兵因为紧张,竟然没有等待命令,就扣动了弩机。紧跟着,其余的士兵下意识地也扣动了弩机。
上千支弩无力的摔落,没有一点杀伤力,面对着对方曾经生死相依的战友,苗兵们的心已经乱了。金旋亲兵与徐庶所部策动胯下的战马,加速冲锋起来。
孟较侥幸的念头一闪而来,他突然高举佩刀,厉声吼道:“结阵突围。”
圆阵整齐地变幻阵形,士兵们又是紧张,又是羞愧,孟较、孟远的脸绷得如铁板一样,死死的盯着每一个战士的后背。
整齐的换位,标志着这批苗军已被几年大战历练成一支劲旅。
金旋的吼声此时响起:“除为首者外,余人免死。”
苗兵知道在这个情况下,放下武器就可活命,他们对金旋的军队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感,也有一种亲切的归依感,大部分士兵开始放下武器。
仍有四千余苗兵在厮杀着,他们是四位苗将的亲兵,他们在这种情况下,已将先前摆出的冲击阵容,自动调整为防御阵形。弩箭如一小群飞蝗,射向冲入射程的徐庶所部。徐庶的士兵中间不时有人咕咚一声,摔下马来。
但是冲击并没有停止,孟较能够清晰的感觉到地表的震动。但是他已经没有时间惧怕。他的瞳孔缩得极小,手上的青筋几乎要爆裂。
第一波、第二波……虽然不断的有士兵落马,但是却阻止不了徐庶士兵的冲击,很快,苗军的圆阵便被金旋亲兵和徐庶部兵团团围住。这些士兵绝对是身经百战的战士。他们懂得技巧的伏在马上,躲避射来的弓箭;他们冲击时相互之间的距离恰到好处。
徐庶的士兵们构成的包围圈把苗兵圆阵不断的压缩,似乎一条毒蛇缠住老虎的身躯一般。不时有武器互斫发出刺耳的声音,战士们的吼叫声与惨叫声交相混织,孟较的部下们如同树林一般,被纷纷斫倒。此时每一个苗军战士,都已经变成了为生存而战。
望着对面山坡上急转直下的战况,孟较、孟远都沉默了。两人跟随徐庶多年,知道凭借两人手下的几千亲兵,根本不是这几万虎狼之师的对手,何况其中尚有近三万的金旋亲兵。
金旋此时转危为安,心中异常恼怒,金旋为人谨慎,一生未曾遇过如此险境,手下的三千亲兵,此时伤亡逾半。这些亲兵跟随金旋多年,如今看着他们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失去鲜活的生命,金旋心中除了愤怒还有些悲伤。
此时孟较、孟远已没有退路,除了冲出重围,他们已没有任何其他活命的机会。两将率兵左冲右撞,意欲冲出一个缺口。但是很显然,徐庶、典韦等将也明白这个道理。
叛军已绝无胜算。在这个时刻,金旋渐渐冷静下来,他望着渐晚的苍穹,背立双手,开始思索这次苗军的背叛。士兵分批休养的决策是正确的,但将胡兵待为外人,将胡兵与汉兵分别对待,是否是他决策的失误。
孟较、孟远身边的亲兵已不多了,他们是忠心的手下,在这种悲壮的环境下,他们是用生命去维护一种信念。
孟较知道,今天他们彻底完了。他看着身边这些忠心的手下,不由升起一个念头。他大喝道:“此事与其他苗兵无关,皆是我孟较之罪,现孟较以死谢罪,请饶恕这些士兵。”
亲兵们齐声阻击,然而为时已晚,孟较拔剑划出了一个美丽的弧线,鲜血迸溅,瞬间魂归西天。孟远知道孟较心意,对亲兵喝道:“我等唯死而已,你等可弃械投降,或可保全性命。”
亦拔剑自刎,追随孟较而去。
四苗将三死一伤,只有孟飞重伤昏迷,这些苗兵见事已至此,纷纷投降。
金旋见大事已定,命徐庶安排打扫战场,自率亲兵进城。
苗兵营其余士兵尚不知何事,见沙摩珂、司马昭都阴沉着脸,都不敢问。等到金旋亲兵入城,消息才传了开来。苗兵们不由揣摩不安,心中七上八下。
金旋进城,安顿好三妃,与典韦赶到苗兵军营。苗兵营中还有些低级将官,见金旋到来,俱叩首请罪。其余苗兵一见,“刷”的一声,跪倒一片。
金旋命大家起来,道:“众士兵随孤已久,现孟较等人作乱,与汝等无关。汝等同样为我中国军人,前些时日朝廷决定,有失误之处。今孤在此宣布,汝等士兵今后与我汉族士兵并无不同,享受汉族士兵同等的待遇。从明日起,汝等亦可分班回乡探亲。”
金旋话音刚落,苗兵们不由感激涕零,俱叩谢天恩。金旋又命司马昭等人抚慰参与谋刺降兵,除首恶孟飞外,其余皆命返回军营。
第120回、思路调整
金旋回返住处,徐庶等将已打扫完战场,从城外归来,跪伏门口请罪。金旋一见忙上前扶起各将,让到客厅落座。
徐庶道:“此次兵变,皆臣失职,请陛下严惩,臣万死莫辞。”
金旋道:“此次祸患,非汝等之过。孤此生最恨夷人,南苗士兵追随我等日久,屡建功勋,孤不能真心待之,为孤之过。今兵变之首领金较、金远、金相已死,金飞重伤,眼看不治。余下之兵,皆勿怪罪。孤刚从苗兵军营归来,从即日起,胡兵与汉兵一样,皆可轮班返乡。”
徐庶道:“陛下仁厚,不予怪罪。今苗兵单独成营,甚为不便,不若陛下借此事将苗兵分散于各军,一是诏现汉苗一体,二是可防止此类事件发生,未知陛下心意如何?”
金旋道:“如此,可以百人为单位,将苗军悉编入各军团,从今日后,中国士兵勿分汉胡。”
隔着两日,金飞不治身亡,金旋亦未迁怒家属。
诸事理顺完毕,金旋返回长安。
次日上朝,诸文武闻得金旋遇刺之事,纷纷上表。金旋道:“如今中国一统,想南蛮、北胡、高丽,其民众皆中国之民。孤向来憎恨蛮夷,因其侵我边郡,杀我百姓。今边患既除,而诸胡之地皆设官而制,从今日起,胡民与汉民皆为孤之子民,当一视同仁,请孔明拟书,诏告天下。”
朝中众臣,如诸葛亮、庞统、郭嘉等皆对金旋族灭胡族之策存有异议。高丽、北胡壮丁几乎全被中国兵赶尽杀绝,而胡兵因中国士兵没有招降胡兵的惯例,在战场上往往拼命厮杀,致使中国士兵损失惨重。诸臣皆曾经上表金旋,但金旋不听,一意孤行。
幸得中国士兵战斗力犀利,几年间下高丽、平北胡,疆界扩展之大史无前例。然凡事有得必有失,中国士兵因常年征战,士兵人数又多,虽全军实行屯田之策,然而北方诸边郡气候寒冷,不宜耕种,几年征战,国力亏耗严重。幸得诸葛亮鞠躬尽瘁,粮草供给不至出现问题。
诸葛亮等见金旋胡族政策改变,都是大喜过望。几人联名又奏请改革军制,裁减兵员。金旋见表中所奏,沉思几日,召众人上殿,道:“诸位好意,皆为天下百姓计,然我等若裁减兵员,则必影响我未来战略。战争须得一鼓而下,前因北胡决战士兵损折众多,故而采用轮班回乡之策予以休养。今诸臣以为边患已解,请罢兵戈。此论不通。北胡与我大汉兵戈多年,彼此损失人口众多,究其原因,为北胡贫困而中原富有,致使其狼子野心,不断为祸中原。前大汉国力,其中二分之一皆用与北胡作战。汉武帝大败匈奴,国力几空。现西部胡族部落仍多,东有倭国,南有安南等国,其心皆与北胡之心相同,虽现今无边患之祸,因其非无心而实无力也。今我军士兵操练娴熟,装备精良,我意欲一鼓作气,扩张疆土,为万世之大业。如天下皆我中国国土,则兵无战祸,民可安居乐业,此为天下子民造万世之福。诸臣思想,俱为天下、百姓着想,皆为忠臣。非孤不听诸臣良言,乃是为免百世战祸。吾誓为之,天下骂名,可尽归于孤,但万年大业,不得不努力为之。”
众臣听罢,皆默然不语,独庞统出列道:“启奏陛下,臣以为中原为富庶之地,而周边蛮夷土地皆贫寒,征战所得于我国无所益,而空耗国力,将致中国财政几年吃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