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世富贵-第10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六符沉默许久,拱手道:“相公说的也有道理,匿怨而友其人,夫子不耻,我等又何必如此。不过,贵国公然宣称有意燕云,人心难安。此事如何,我要回去禀奏。”
  徐平点头,脸上露出笑意:“此是人之常情,如此大事,学士难一言而决。好了,公事便就如此,候学士北返,得了旨意两国再议。学士南来,路上辛苦,不必急着走,在大名府住上些日子,让我等尽一尽地主之谊。”
  杜衍出了一口气,也对刘六符道:“相公说得有理,学士不必着急离去。大名府不比开封城,不必讲虚礼,我们轮流作东,谈经论文,岂不美哉。”
  刘六符也不想急着走,契丹确实是急着要定誓约,动不动点集几十万兵马,这样折腾下去,不用两三年契丹就无法撑了。宋朝的意思,刘六符派人送信回去就是,契丹决定了应对办法,无非是再派一个使节来好了。刘六符正榜进士,诗文精通,在契丹能够坐在一起议论文学的人太少。来了一趟宋朝,这么多文学大家聚在起,是个难得的机会。
  一边陪伴的富弼道:“北京晏留守传了话来,过两天欲要宴请学士,此等盛情,学士万莫推辞。学士不如便就在大名府住些日子,静候国内消息如何?”
  刘六符顺水推舟:“如此自然是好,只是打扰诸位。”
  徐平道:“常听人言,学士是北国一等一的文学之士,有此机会,正该交流切磋,何来打扰之说。行朝公务不似京城繁忙,最近天气又凉爽下来,正好与学士亲近。”
  杜衍等人也一起帮着说,让刘六符暂时留下,等契丹国内的消息。
  刘家作为燕地四大家族之一,刘六符对契丹的忠诚自然无疑义。不过,他终究是个汉人,又是个读书人,内心深处对宋朝没有敌视的态度,是真正当成兄弟之邦的。特别是在契丹难找谈论文学的志同道合之士,到了宋朝与众多文学大家坐在一起,在他看来是个难得的机会。现在大名府里,颇有几个他视作偶像的文学大家,很想见一见。


第79章 皇帝的后花园
  富弼陪着刘六符出去,自有北京留守晏殊安排,徐平一众宰执不再去管。
  皇帝北巡,北京留守的地位非常重要,并不比宰相低。朝廷政务是宰执们在处理,而行营相关的事务全都归晏殊管,包括大名府附近的驻军。这个道理,就跟契丹的南京留守地位特殊,一般不比枢密使和宰相低一样。正是这个职位如此重要,才由晏殊辞相,专门来做。现在晏殊是大名府地主,又是文学大家,他一出面,刘六符就舍不得走了。
  送走了刘六符,徐平与几位宰执商量了一下政务,便一起去见赵祯。按规矩,契丹使节见过了宰相,应该由皇帝接见。不过没谈拢,刘六符住了下来,便可向后安排。
  赵祯不在皇宫,最近他的心思都在忠佐司新设的将校营上。国政军务,特别重大的事情赵祯才会参与议论,一般事务都放给了宰执。
  特殊时期,宰执们联手封死了赵祯手诏发出来的可能。前些日子因为一个小黄门持手诏到市面上和买食物,都被执行了杖刑,这么严厉以前很少见到。皇宫采买,必须经过殿中省,中书同意,这是制度。只是以前给皇帝留面子,执行得并不严格,这个时候一点口子都不敢开。出巡在外,必须断绝一切意外,防止宫中内侍假传手诏闹出事来。
  制度执行比在开封府严格,赵祯本人也能理解,并没有表示异议。不过一些小的政务赵祯就放手了,约束太过,皇帝的参政积极性也不高。相应的,军权是皇帝的,特别是忠佐司这个培养将校的新衙门,宰执们很少过问,基本是赵祯一手操办。
  大名府的外城很大,城墙之内依然有大片空地。忠佐司便就在皇城的东安门外圈了一片空地,作为自己的营地,约在皇城北面的禁军大营二里之外。
  出了皇城北门靖武门,几人骑马转向东行,不多时便就到了忠武司营地之外。
  依着徐平的建议,最好在这里建营房,弄出正式军营的样子。等到忠佐司离去,这些营房可以转给地方官府,向外出租补贴收入,或者转为学院。这是徐平在西北的办法,军人的空闲时间多,自己建房,算是给地方的好处。赵祯不同意,坚决按照行军之制,全部帐篷扎营。用他的话讲,就是军人随时适应打仗的环境,一切从实战出发。
  这种分岐很难说谁对谁错,赵祯是皇帝,这种事情他说了算。清理了散乱民宅和菜地之后,忠佐司便就把这里变成了一座大军营,比旁边的禁军大营还正规。
  忠佐司的费用,三司是有拨款的,不过赵祯从自己的内库里,按照此数又加一倍。本来忠佐司就是比照上四军发俸,如此相当于双俸,待遇优厚得吓人。
  徐平实在看不过去,与一众宰执联合上奏,让把三司拨来的钱全用到选上来的将校的吃穿用度上,内库拨过来的作为俸钱。不如此,从忠佐司出去,大多数人做了军官,俸禄还不如在忠佐司做小兵多,会让出去的将佐心怀不满。吃好穿好住好,在皇帝身边没人说出什么,拿的钱多也没人说什么,但出去做官还不如小兵钱多,积极性从哪里来?
  通禀之后,徐平与几位宰执到了军营后面,一片巨大的空地。这里不是校场,校场在另一边,离着城墙不远。赵祯在大名府无聊,选进来校佐的学习,他也喜欢在一边看,这片空地便就是一个大教室。
  赵祯在一棵大杨树下正襟端坐,身后立着两个卫士,甚是严肃。
  徐平与宰执上前,行礼如仪,道:“陛下,适才契丹使节翰林学士刘六符到中书,说起盟誓立约之事,议论多有不合。臣等让他在大名府暂住,候契丹有信来,再行商议。”
  赵祯点头,看了看远处一堆一堆学习的校佐,道:“此地不是谈话的所在,你们到那边院里等候,我稍候便来。”
  徐平等人行礼告退,赵祯心中暗松了一口气。他在这里看着,并不轻松。要特别注重行止,一定要严肃,不能有丝毫放松轻浮,不然远处的将士看在眼里,会起轻视之心。
  如此郑重,赵祯并不是非要把军权抓在手里,没有这个必要。而是将校营新建,皇帝也有个摸索的过程,参与的少了,担心变成另一个三衙。在这个摸索的过程中,可以找出哪些地方要特别注意,制度上要留意,哪些环节皇帝必须参与。现在忠佐司,跟以前的将校培养完全不同,一切的规矩要赵祯探索出来。
  赵祯做具体的事情或许有很多不足,但做皇帝得心应手,不是好糊弄的。徐平西北的将校营只是提供了一个大致脉络,真正形成完整的制度,还有许多要完善的地方。
  站起身来,赵祯吩咐把远处的王学斋唤来,让他留意各营。忠佐司是由从西北回来的王凯掌管,李璋辅助,这两人曾经掌过陇右诸军的庶务,做起来得心应手。但跟在赵祯身边,执行赵祯指令,上通下达的,却是王学斋。王学斋做事仔细,在陇右军中从最底层做起来,诸事明白,很得赵祯赏识。而且王学斋本来是京东灾民,得朝廷救活全家,忠诚绝对靠得住,又在军中无根无底,是个合适的人选。
  从决定把忠佐司作为训练军官的衙门,以持军权之柄,短短的时间,赵祯已经安排出了一套合适的体系。什么人按制度做事,什么人是自己的亲信,怎么把控局面,怎么了解具体事务,赵祯都有自己的一套办法。王学斋就相当于以前徐平军中李璋的职位,算是主管忠佐司公事,只是制度上还没有确定下来。
  对于忠佐司事务,徐平只是从定制度和政策上参与,人事和具体事务不过问。现在宰相的权力已经够大了,再参与这些事情,就有把皇权架空的嫌疑。赵祯对外朝政务不过多干涉,徐平对属于皇帝权力内的事务也同样如此,各司其职,才能相安。
  依着徐平的性子,各军学习绝不会如此安排。远方的各营,实际上是在学习一些理论知识,是王凯从在陇右军中的经验,加上历朝兵书和制度总结出来的。怎么指挥,怎么行军,怎么扎营,怎么作战,编成了各种教材。教材很简陋,随着实践慢慢丰富。徐平的习惯是,学这些就编成各种班,选进来的将校一方面按要求学,另一方按兴趣自选,必然是有各自教室的。赵祯就不一样,让他们全聚到这里来,隔成一群一群学,他在一边看着。


第80章 契丹的压力
  旁边一个小院,赵祯换了便服,与几位宰执在厅里分坐。
  徐平讲过了与刘六符会谈的过程,道:“陛下,依臣等所见,此时契丹必然仍怀侥幸之心,不肯断了每年的银绢。议和非短时间能够谈定,拖上一年两年也有可能。”
  赵祯想了想,才道:“三十万的银绢,并非是绝大的数目,契丹为何一定不放?此注钱财朝廷是断不可能再给了,不然内外无法交待,契丹难不成不想议和?”
  “三十万匹两数目不多,但对契丹来说,一旦少了便是大事。不只是王公贵族收了这一注钱财,心中不甘,只怕他们的民生也会受到影响。”
  徐平说完,见赵祯还是不解,又道:“陛下,契丹国内极少铸钱。这些银绢,他们收去是要当钱使用的。一旦断了这些钱,再开互市,契丹怎能没有疑虑?”
  赵祯连连点头,说到这里他就明白了。内库深入参与到了京师银行的运作,赵祯对于钱币和商业的关系不陌生,这两年颇有心得。前几十年,宋朝每年给契丹三十万银绢,这不是契丹王公贵族的额外收入,也是他们国内重要的硬通货。
  宋朝和契丹都在边境置榷场,岁币中的白银大多通过榷场回流,绢帛在契丹境内流通代替货币作用。自党项天都山一战后,西北战局明朗,宋朝便就收紧了与契丹贸易。银和铜钱之类,以及各种战略物资严禁出境,主要使用茶叶、绢帛和漆器与契丹贸易。双方在丰州对峙的时候,一起关闭了边境贸易的榷场,最近一年契丹境内货币奇缺。
  契丹坚持要宋朝纳岁币,不只是贪图这些财货,还需要以这些银绢来补充双方贸易的不平衡。不开互市,契丹境内物资稀缺,像茶叶、绢帛等物资一日不可少,民怨沸腾。开了互市,又面临着金银大规模外流,无法平衡双方贸易。
  从国际贸易的角度上,契丹无法承受与宋朝的长期对峙。河北局势一紧张,便急急忙忙派刘六符来,他们急需重开互市。
  陈执中道:“自丰州战起,沿边榷场全部关闭,河北、河东两路严加巡视,不许一物入契丹。到如今将近一年了,契丹境内绢价腾贵,银钱稀缺。”
  杜衍道:“不过,就是开了互市,契丹又以何物来收买茶绢?”
  “马和盐呗,还能有什么?”徐平微微摇了摇头,“只是,契丹能卖出来的货物与党项相差无几,如今朝廷已奄有党项之地,互市于本朝是可有可无。契丹吗,山前幽州能产一些绢帛,茶却无处可买。北地王公多吃肉食,无茶何以去腥膻?”
  两国对峙,对各自社会生活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总体来说,对宋朝影响小一些,对契丹的影响大得多。在边境布置重兵,契丹国力无法长久支撑,这是一个方面。断绝双边贸易,大量契丹急缺的物资无处可买,对民生的影响就大了。
  游牧民族已经养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