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世富贵-第3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终,一个瘦瘦的中年人不耐烦,咬了咬牙,大踏步上前拿起鼓槌,踏着弓步,扬起手臂,一鼓槌敲在了硕大的登闻鼓上。
  “咚——”一声沉闷的鼓声在皇城前飘荡。
  “敲了!敲了!”围着看热闹的几个小官拍手叫好。
  自皇后被废,虽然后续还有不少官员上书反对,但一率是个不报的结果。这些日子京城里实在有些沉闷,这不知哪里来的人敲敲登闻鼓,想来又能热闹一阵子。
  这些小官都不匣务,天天就是上朝,之后便没了事情干,更何况很多人还经常不上朝。人闲着总会闲出毛病来,特别喜欢看热闹,这些闲职小官就是如此。
  判登闻鼓院的聂冠卿刚刚从垂拱殿下朝回来,离着衙门还有一段距离,听见不远处传来的鼓声不由心里哆嗦了一下。
  年前因为大雪炭价上涨被敲了一回登闻鼓,结果闹得京城里沸沸扬扬,当行的炭户几乎被抓空,现在还余波未平。这次又有人敲鼓,不知道是为了什么事,可千万不要再像上次一样惹出那么大的麻烦来,如今的上司孙祖德可不像范仲淹那样有担当。
  快步赶到登闻鼓院门口,见不少人围在门外,聂冠卿先停下脚步调匀了气息,这才稳步走上前来。
  到了人群外面,聂冠卿沉声咳嗽一声,高声道:“哪个敲登闻鼓?为了何事?”
  一个茶商见了聂冠卿的样子,跟围着看热闹的官员也没什么不同,便道:“来的是什么官人?我们只管敲自己的登闻鼓,何必来为难?”
  周围看热闹的官员一起大笑,一起看着聂冠卿发窘。
  聂冠卿扶了扶自己的官帽,沉声道:“我是管着登闻鼓的官人,难道你们敲鼓,不是为了让我出来?”
  一众茶商这才知道来了正主,忙上前行礼:“见过官人!”
  聂冠卿见围了一圈看热闹的人,不成个体统,对茶商道:“你们随我到衙门里来!”
  说完,当先走进了登闻鼓院。
  茶商面面相觑,最后一起看着彭员外。
  鼓员外沉声道:“官人发了话,还不一起进去!”
  说完,混在茶商人群里,一起随着出来的吏人进了登闻鼓院。
  到了官厅,聂冠卿坐定,问堂下站着的茶商道:“你们几个,因何击鼓?是京城里百姓还是外州县的?可是有什么冤情要诉?还是有其他事情?”
  一个茶商被众人推出来,上前行礼道:“禀上官,小的们是淮南茶商。如今节气已经过了立春,看看就到雨水,快到收茶的季节了。在乡里,小的们听说今年茶法要改,左等右等又不见消息,心中不安。这才相约到京城里来,上书朝廷,修改茶法!”
  听见这话,聂冠卿的眉头就皱了起来。最近关于要改茶法的消息不时传出来,就是不见有什么具体行动,却没想到淮南茶商先跳了出来。


第98章 东南茶法
  宋朝的茶盐酒专卖是分区域的,不许跨境销售,违者处罚极重。各个区域的制度并不相同,淮南茶商所在的区域又叫东南茶区,在宋朝茶叶的专卖中占有特别的位置。因为这里的茶就是支持陕西沿边入中的茶,直接影响边境的稳定。
  天圣元年李咨改革茶法,与此同时在淮南实行贴射法,也称通商法,简单来说就是由先前的官收官卖改为商收商卖,官府只收固定的利钱。
  贴射法最大的好处就是使茶业贸易变得灵活起来,由于官府不再直接参与茶的商业活动,以前官场里面堆积如山的陈茶消失了,由此带来的向商户强行摊派陈茶的弊端也就此不见。商人要考虑销路,以前质量低劣的茶叶开始分级,好茶能够卖好价钱,种茶的园户也能够得到好处。而官府省却了直接管理的麻烦,而有了固定的收入。
  经过这样的茶法改革,整个社会得到的好处主要有两点。一是以前官营官销,由于官吏渎职积压极为严重,大量的茶在转运过程中和仓库里报废。当然官府不会吃夸,会把这部分损失强行抑配给茶商,让茶商满腹怨言。变法后这部分损失减少了,算是凭空多出来的财富。再一个是茶商要争夺市场,好茶便有好价钱,倒逼园户改进管理和技术。
  负面影响当然也有,资本是追逐利润的怪兽,一旦放松了缰绳,便就会吞噬一切。随着通商法的实行,时间一长茶商的利润增长减缓,他们的主意便打到了其他方面。比如联合起来哄抬茶价,比如联合压价茶的收购价格,最后终于到了联合做假账,侵吞官府的固定收入。于是到了天圣三年,贴射法随着旧茶法的恢复一起被废除。
  淮南茶商之所以如此积极,一听说茶法有了要改的动静,便迫不及待地到京城里来上书,便就打着再行贴射法的主意,这是对他们最有利的制度。
  徐平研究茶法的时候,对淮南茶法的变更实在是似曾相识。在他的前世,这种改革如火如荼,从理论到实践,都不是这个年代的官员能够相比的。
  所谓的贴射法和通商法,无非就是因为官府管理不善,造成亏损或者利润不高,于是把管理和经营推给私人资本。在徐平前世这种故事不要太多,一直被视为先进经验,当然实际上结果好的坏的都有,只看你从什么角度来评论罢了。
  历史就是这样地有意思,当后人欢天喜地地以为发现了新天地,回头一看,实际只不过是完成了一个历史的轮回,依然在踏着前人的步子。
  聂冠卿接了茶商交上来的上书,从头看了,沉吟不语。
  这封上书格式上中规中矩,没有私毫出格的地方,不预先说明,会误认为哪个多年官僚写出来的官方文书。这没有什么奇怪,彭员外本就是刘太师的人,这些积年老吏,写起这些文字来比两制词臣还要老练,怎么可能挑出毛病?
  书里的内容,无非是列举这些年废止贴射法后的诸多不便,茶商无利可图,园户生活困苦。难后回念了一番以前施行贴射法的好处,简直是上下欢喜,举国欢腾。最后总结就是一句话,为了天下太平,为了国泰民安,东南茶区赶最恢复贴射法。
  想了一会,聂冠卿抬起头问道:“尔等来京城之前,有没有在地方上书?”
  被推出来的茶商低声道:“我们这些商户,天天都跟官府打交道,书里说的,跟接触的官吏不知说了千百遍。他们说这不是地方上可以管的事情,让我们到京城里来。”
  彭员外挤在人群里,高声道:“变更茶法,是朝廷大政,跟地方说有什么用?再者我们这些茶商,一样要在京城里入中领交引,要上书自然是到朝廷来!”
  话声刚落,周围的茶商纷纷点头称是。
  聂冠卿道:“尔等说的也有道理,这书我便收了。不过要有回信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你们可以回家里去坐等,只留一两个人在京城等消息便是。”
  众茶商急忙一起谢恩,推出来站在前面的人道:“上官只要收了我等的书,便是天大的恩德。当今圣天子体察民间疾苦,必然不会等闲视之,我们留人在京里等消息好了。”
  聂冠卿又问了下面茶商的籍贯乡里,姓名保人,一一书写了,便让众人离去。自己亲自把书封了,找一个老实可靠的吏人,送到通进司去。
  一众茶商出了登闻鼓院,彭员外喜道:“这下成了,只要书送上去,茶法必然不久就改。朝里的诸位相公,都是要改茶法的,有这个由头上去,正是瞌睡时送枕头!”
  围着的茶商纷纷向彭员外拱手:“多谢彭员外仗义相助,不然我们这些外地人,哪里知道这个路数?如今天色还早,不如一起去相国寺左近的长庆楼吃个宴席。”
  “盛情难却,诸位如此说,在下就叨扰了。”
  彭员外说着,脸上笑开了一朵花,随着众人一起向大相国寺走去。
  茶法变更,茶引必然跟着要变,甚至连带着陕西解盐的盐引都有可能变,只要消息灵通,这正是交引铺发大财的时候。如果能够把握住这次机会,几家相关的交引铺入账几十万贯都不在话下。
  彭员外作为这次事情的功臣,必然也会得到一份大礼,心里怎么能够不欢喜。
  石中立正在通进司衙门里闲坐,当班的吏人拿了聂冠卿派人送过来的书状,急匆匆地进来行礼禀报道:“上官,鼓院那里送了书状来。”
  石中立听了,眉头一皱:“台谏言官们刚刚消停两日,鼓院那里怎么又闹起来?拿来我看!什么了不得的事情,要到鼓院上书!”
  吏人把书状交上来,石中立接了,拿在手里仔细看看,见封地合乎规制,这才拆开。
  通进司这里首先检查送来书状的格式,格式不符,直接就打回去,看也不必看了。
  把书状看过,石中立道:“这哪里像是茶商写的书状,分别就是多年老吏的手笔!难不成这些茶商找了个老吏代笔?这还真是不容易!”
  至于什么茶法改革,石中立可没有什么兴趣。这茶法改来改去,石中立已经见过好多次了,就没有一个靠谱的。
  从自身利益来说,如今朝里窜掇着要改茶法的,除了枢密副使李咨,都是中书里面的人,尤其是宰相吕夷简和张士逊。石中立是真宗时御史中丞赵昌言的表弟,王旦又是赵昌言的女婿,如今王素被孔道辅荐进京来,还没履职孔道辅便就被贬出京去,王素就被晾在了那里。作为王旦提拔上来的人,吕夷简也没帮帮王素,让石中立看他很不顺眼。


第99章 刻书准备
  政事堂里,吕夷简看着宫里刚刚送出来的奏章,沉着脸没有说话。
  一旁的张士逊道:“徐平这道要调邕州桥道厢军入京的奏章上去也有些日子了,怎么现在才发下来?他如今是皇上看重的人,没道理在宫里耽搁这么久。”
  吕夷简把案几上的奏章一推,缓缓开口道:“因为调邕州兵入京只是引子,正菜在后面呢。奏章里说三年来并没有粮食进入陕西,而沿边入中花费无数,边事一起,只怕急切间不能保证陕西的粮草供应。所以才要调邕州的桥道兵北上,正题实际上说的是沿边入中没有成效。明白了这一点,就知道为何与茶商要求变更茶法的奏状一起发下来。”
  “那徐平的意思这茶法改是不改?他是盐铁副使,说出来的话比别人有份量。”
  吕夷简看了看张士逊,微微摇了摇头:“徐平怎么想且不说他,关键是皇上怎么想啊!两道奏章一起下来,那就摆明了说,如果新改的茶法不能保证粮草入陕西,新的茶法只怕也就没必要推行了。”
  张士逊来回踱了几步,在凳子上坐下来,对吕夷简道:“这个徐平甚是可恶,这个时候上这么一道奏章。有没有粮草入陕西,哪个说得清楚?反正沿边州郡,是明明白白收到商贾入中的粮草了,徐平怎么就知道这粮草不是来自相邻几路!”
  吕夷简没有说话,不说徐平是查了大量三司账籍得出的结论,其实想想就知道。陕西相邻的几路,河东路一样有大量驻军,没多少粮草向外调,官府也不允许。京西路因为有皇陵,西京洛阳还有大量的宗室和官府机构,所属各州土地抛荒严重,本身还要从外地调粮。惟有川峡四路才有多余的粮草入陕,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商贾从那里运粮还不得把底裤赔掉。说来说去,要想多得利,自然从陕西本地搜刮来得容易。
  这个问题是以前没朝这个方向想,徐平一提吕夷简就明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