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世富贵-第37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天圣二年的进士最多,如宋祁、郑戬、尹洙、曾公亮、叶清臣和高若讷等人。天圣八年的次之,高第的王拱辰、刘沆和蔡襄,以及有特殊际遇的欧阳修几个人。这几年馆阁人员的分布,在历史上因为庆历新政影响了他们的仕宦经历,天圣五年的进士恰巧躲过党争,在朝堂上迅速崛起。
  当然如今已经不同,只是让徐平没有同年支撑,显得孤单了些。
  张先在那里安排着歌妓的歌舞,徐平和范仲淹起身,带着众人到了水边。
  每人随手拿起一枝准务好的钓竿,上了鱼饵,随手甩进金明池里,便转身看歌舞。
  “春去几时还。问桃李无言。燕子归栖风紧,梨雪乱西园。
  犹有月婵娟。似人人、难近如天。愿教清影长相见,更乞取长圆。”
  《相思儿令》曲调有些凄婉,配着这唱词,如泣如诉。眼前的金明池笼罩在一片烟雨之中,仿如梦幻,不知不觉竟觉得有一轮弯月挂在头上。
  张先工慢词,其文采自是不必说,尤其是写男女情意,极其传神。
  徐平轻轻抹了一把脸上雾气积聚而气的水滴,看了看身边的范仲淹,转过身去,眺望一望无际的金明池。
  诗庄词媚,好的词人又大多都写情情爱爱的,这个年月词人的地位不高。就不说别的,张先怎么也是天圣八年的正榜进士,又在西京幕府与欧阳修等人结交多年,这次回京却只是守选,没捞上馆阁名额,还不如进士落第的梅尧臣。
  也正因为如此,徐平就是记得后世诗词,也不会在这种场合显摆。对提高自己的身份地位完全没用不说,还一不小心就会惹上文字官司。
  张先的这首《相思儿令》,徐平一听完就想起前世背过的苏轼的《水调歌头》,其中“起舞弄清影”几句,任谁两首词听过都会觉得从张先词里化出来。
  很多流传后世的诗词文章其实都有别人的影子,文人写的时候并不忌讳,甚至还会成为美谈。但前提是自己心知肚明,也绝不隐瞒,颇有点致敬的意思。只是流传后世,随着原作的失传,后人就难以明白其中究竟了。
  看着眼前景色,徐平还想起范仲淹流传后世的《岳阳楼记》。他自己本人从来没有去过洞庭湖,写景色的地方大量化用杨亿的《涵虚阁记》,但《涵虚阁记》失传,《岳阳楼记》却流传千古。范仲范不避讳这一点,文章才传唱天下,但尹洙却依然多次抨击。这些历史上的文墨官司徐平并不知道,但《涵虚阁记》他可是看过,心中常自警醒,不是自己真正写出来的文章,还是不要拿出来让人看笑话。
  一曲歌罢,过了一会,众人才回过神来,一起叫好。
  徐平和范仲淹在水边的交椅上坐下,看着水中的浮子,一时两人都没有说话。
  待制以上大多都领有其他重要职事,时间一长就不怎么管馆阁事务了。只有两人刚刚升上来,经常前去轮值,与这些人联系的才多一些。
  与徐平相比,范仲淹的压力更大。最近国子监的带领下馆阁词臣议论时政,惹得吕夷简非常恼火,曾经托人带话给范仲淹,待制为侍从,备圣上顾问,不是言官,不应该讥刺时政。这不仅是一句话,是带着政治压力的,范仲淹默默扛下来,并没有说给别人知道。
  与之相比,徐平的政事虽然忙碌,这些政治压力却小得多,他自己也不主动参与朝政的争论。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轻易不越出职权。
  过了一会,范仲淹才开口道:“前两天徐待制上奏,要朝廷奖励开封府和京西路开拓荒田,新田免三年赋税。恕我直言,此诏一下,现在京城里的权贵之家,蜂涌而出,到周围县里圈占田地,此事恐怕非小民之福。”
  说起这诏书来徐平就有些好笑,自己是受了那天铺子开张时王素的启发,乘着新农具大量投入市场,政策上再推一把,把两京周围的农业发展起来。谁知赵祯实诚得过分,把他上奏的事情原封不动地批下来,一是奖励两京周围垦田,再一个限制天下僧道,凡是没有官府赐额的寺观全部拆除,没有度牒的僧道全部勒令还俗。
  奖励垦田倒也罢了,一刀切地拆寺观影响实在太大,让徐平有些扛不住。当时议论欧阳修的文章时徐平就是随口那么一说,真正实行起来要讲策略的,怎么能这样硬来。
  好在有欧阳修的那篇《原弊》吸引火力,不然徐平估摸着自己要被和尚们编排得下火狱了。欧阳修倒是不在乎,他现在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自认继韩愈道统,排佛抑道义不容辞,和尚不找他他也要找和尚们的麻烦。
  见徐平面色轻松不答话,范仲淹有些不悦。虽然是凭着政绩战功升上来,徐平与李用和家的关系却抹不掉,总有利用外戚晋升的嫌疑。而且在朝政上态度暧昧,与吕夷简一党虽然有冲突,但更经常配合,很受范仲淹周围中下层官员的排斥。
  “徐待制莫非以为在下讲得有什么不妥?”
  范仲淹再问一句,徐平才回过神来,忙道:“不是,范待制莫要误会,我只是想到了其他的事情。说起两京垦田,权贵豪富之家出去圈地,自然是有弊端。不过,不管什么事情都有利有弊,只看利大还是弊大,弊端在不在承受范围之内。那些田荒在那里,多少年都没人垦种,于朝廷来说总是浪费。不管是权贵还是小农,开垦出来总是好的。”
  “但权贵圈地,招募庄客,纵有利也是在权贵之家,小民却无利可图。”
  “道理是这个道理,但除了权贵得利,朝廷也得利了啊。再者,就近出产粮食,这些粮食总要卖出来,也免了漕运之苦。两京多产一石粮食,算上漕运的本钱,最少相当于江淮的两三石,这利又大了。”
  “谷贱伤农,江淮粮多,粮价愈跌,是利是弊也未可知。”
  徐平见范仲淹并不认可,突然发现这个问题复杂起来。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再加上不同的立场看同一件事情也有不同的角度,利弊问题还真不是一句话就能够说清楚的。
  范仲淹是站在小农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这个角度徐平还真是没有仔细思考过。在徐平的想法里,只是从宏观上看,并没有具体到哪个阶层。或许范仲淹的想法,也有一定的道理?不仔细理一理,还真是难以说清楚。
  有不同的想法,范仲淹没有直接上奏章反对,而是先与徐平探讨,这本来就是一种尊重,徐平总不能把这种好意置之不理。


第195章 冲突
  认真整理了一下思绪,徐平对范仲淹道:“范待制,我们一点一点地讲。先说权贵豪富之家,他们是有利可图,才到周围县里圈占农庄。这钱不去种地,就留在京城里。而就连平常百姓之家,也知道手里有了余钱,不能闲在家里,不然一天少似一天。这钱留在京城里面,就要想办法生利,不管是买铺子还是住宅,无非都是推高京城地价,让平常人在京城里根本就住不起。就以范待制来说,现在住的还是官房,若是要在内城买处宅子,待制家里要凑出这个钱来也不容易吧?更不要说其他平民百姓了。”
  范仲淹沉默不语。他要在内城买宅不是不容易,而是根本就买不起。这次回京升为天章阁待制,判国子监的待遇也优厚,比上一次任右司谏时经济压力小了不少,但离着能够买房买地还有很远的距离。而且范仲淹要照顾自己庞大的家族,手里没有余钱,徐平提到这一点,还真是说到了他的痛处。
  从真宗皇帝时起,京城百姓经历了数十年的通货膨胀,没人傻乎乎地在家里存大量现钱,有能力的买房买铺出租,没能力的也放出去收利息。权贵豪门为了寻找以钱生钱的路子,更是在京城里面弄出许多乌烟瘴气的事情。
  “把京城里面多余的闲钱引到城外去,就让京城里的平民百姓活得容易一些。这些钱从无用之钱变为有用之钱,对朝廷也有好处,这也是诏书里禁止权贵豪门在京城置别业的原因。用这些钱生出粮食来,省了朝廷多少人力物力?”
  粮食由外地运来,京城四周的土地大多数都种蔬菜花卉,不然无利可图。还有大片空地被圈占为园林,成为富家大户的别业,其实徐平自己城外的府第也有这种性质。不过这一条不是徐平提出来的,而是中书商议的时候加进去,一不小心,徐平万胜门外的那处府第成了京城的最后一处大型私人园林。当然这个限制仅是对设厢的城区而言,县郊并不受限制,这也是向城外驱赶富人的附加措施。
  徐平又道:“至于对小民的影响,实话说,开始他们必然是要吃一些苦头。如果两京周围的农庄开得多了,用新式农具,粮价就会下跌,谷贱就会伤农,小农就要破产,他们就要另外找生路。而漕运减少,江淮地区的粮食增多,也会发生一样的事。这一点范待制说的不错,如果不能及早转变,很多小农之家只怕难以维持。”
  范仲淹叹了口气:“我就是担心如此,在两京周围开农庄,朝廷收上来的钱粮固然是多了,但有多少小民会流离失所。农为天下之本,本立而道生。这本不仅仅是指的是钱粮,还有生于土地上的千千万万小农之家。天下之财自有定数,如果在官则不在民,徐待制在三司,掌管天下钱粮,为朝廷敛财自然是你的本职,但也应当时时想着民生啊!”
  徐平张了张嘴,很想说一句这是改革的阵痛,避不过去的,生生又把话咽了回去。
  其实范仲淹的话,要害在那一句天下之财有定数,这一点才是任何财政改革都面临巨大阻力的原因。只要认定了财富是固定的,那么朝廷多收了,民间自然就少了,能够增加国家财政的人,自然而然地就带上了祸害苍生而媚上的标签。皇上眼里的能臣,天然就是士大夫眼里的贼子,人人得而诛之。
  徐平现在还不明显,开新场务,开铺子,从发展起来的商业规模中增加朝廷收入,并没有真正影响到民生。但提出建农庄开荒田,已经向那个方面靠拢了。
  正在这时,手里的鱼竿突然沉重起来,水中的浮子一下子就被拉到水面下去,渔线绷得笔直。徐平只觉得鱼竿要脱手而出,忍不住“噌”地站起身来,双手紧握鱼竿,口中喊道:“好大的力气,想来这鱼是不小了!小乙,过来帮我!”
  旁边的刘小乙快步跑过来,帮徐平抓住鱼竿:“官人小心,这里水深!”
  一边说着,一边与徐平合力,把鱼竿提了起来。
  周围的几个官员也上前一起用力,帮着徐平抓紧钓竿。
  范仲淹站起来道:“钓鱼不可以用死力,如果鱼大,渔线应该松松收收,切忌一味猛收。正所谓一张一弛而谓道,张驰得法,才能够钓得鱼上来。”
  范仲淹一提,徐平也反应过来,一边紧抓钓竿,一边放着渔线遛鱼。
  过了好一会,才把钓到的鱼慢慢拉到了岸边,王拱辰眼尖,指着道:“看到了,看到了,好大一条,今天郡侯旗开得胜!”
  刘小乙抄起身边的小网,踏进水里,瞅准拉近的鱼,暗暗用力,“嘿”地一声,把那鱼抄进了网里,双手一扬扔到了岸上。
  家里带的小厮忙上前死死按住,口中兴奋地道:“好大的鱼!”
  徐平和几个官员都围上来看,见是一条五六斤重的大鲤鱼,在地上依然蹦蹦去,小厮一个人竟然按它不住。
  刘小乙上前,与小厮合力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