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世富贵-第4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33章 迷惑
  当先的老者到了桌前,向徐平行礼:“小老儿董加意,到今年虚活八十三载,乡中最长,见过待制官人。”
  徐平忙起身虚让,让这老者落座。人老为尊,在乡间活到一定的岁数,就成了人瑞,处处都有地位,这种场合更加少不了他们。
  董加意落座,他身后的大汉走上前来,拱手行礼:“小民童七郎,河北路怀州修武县人,六年前因遭天灾,流落到这里为生。自小在修武学的手艺,专会烧造一等瓷器,如今在县里有几个窖口。待制官人在县里但凡有什么使用,尽管吩咐小的。这小县地瘠民贫,只有小民这些手艺人家里才宽裕一些。”
  徐平点头示意,也让他坐了。
  最后的一个黑瘦老头走上前来,样子有些畏畏缩缩,一样对徐平拱手:“小民蒋大有,本乡本土人氏。祖上积德,历年积蓄,家里有些闲田,日子过得去。前年从开封府传来一等上好的稻种,称作‘鸡头米’,只有小民家田里种得有。待制官人在县里的一切吃食,都是小民操办。”
  徐平微微笑了笑:“好,也坐。”
  不用问,这个蒋大有就是孙丰年口里说的蒋员外了,本县一等一的大地主。不过这县里老老少少加起来就那么几千人,他这个员外也不过就是个乡村土财主。徐平来到河阴县的诱因就是他,先在这饭桌上认识认识也好,日后少不了要找他。最少孙丰年一家的事情,徐平是一定要查清楚的,不会半途而废。
  所谓“鸡头米”,是开封附近选育出的优良品种,口感极佳,京城里面最上等的米,价钱比平常卖的江淮来的米贵得多。徐平中牟的田庄一样种了不少,甚至对品种的改良还做了贡献,他家里平常吃的也是这种米。
  这小县城里连个唱曲的小娘子都没有,更加没有歌舞,几句客套话说完,酒菜上来,大家推杯换盏。徐平无心饮酒,只是推说路上劳累,饮了三杯便就停住。
  一顿饭草草吃完,董加意代表河阴的百姓向徐平献了本地物产,说了几句恭维的话,大家便就各自离去。
  姚泽广对徐平道:“待制,县衙鄙陋,住不下随行的人马。如果不嫌弃,离城不远的三皇庙地方广大,虽然破败了些,胜在殿阁众多。下官日常经常着人打扫,收拾得整洁,可以下榻,不知——”
  徐平道:“天时还早,住宿的事我们一会再谈。你和钟回随我来,我有话要问。”
  说完,当先进了后衙的客厅。姚广泽和钟回对视了一眼,不明所以,一起随在徐平的身后。在客厅坐下,徐平对站在身前的两人道:“这次出城,我本意先去巩县看洛河引水口,在八角镇遇上了你们县里的人,才改了主意。”
  姚泽广心里一紧,急忙问道:“不知道待制是遇上了什么人?”
  “一户姓孙的河阴县百姓,说是今年县里面大旱,生活不易,全家逃亡到开封府去。我这才知道今年黄河水道北滚,不从广武山下过了。”
  姚泽广出了口气,道:“不错,今年又是大旱,已经连续旱了三年了。县里田地多数受灾,没什么收成,有的百姓确实生活艰难。至于黄河,去年还挨着广武山脚下过,今年山脚下的河道见了底,一下子向北退出近十里路去。”
  徐平点了点头,这是最重要的事情,只要此事不错,自己不白跑河阴县一趟。
  沉吟了一会,徐平看着两人,缓缓说道:“不过,那孙姓人家虽然是逃亡,身上却无县里写下的搬迁文书。据他们说,这一季的地租已经交割完毕,县里却拖着迟迟不办证明文书。我问你们,是不是有这回事?”
  姚泽广的面上吃了一惊,口中道:“下官最近都在忙救灾的事宜,没有在这些事情上分心,委实不知。——事情都是钟主簿在办,钟主簿——”
  钟回吓了一跳,忙道:“今年大旱,县里免了钱粮,哪里知道乡民的事?证明文书都是乡书手写了文状送来,公吏用印而已,或许是乡书手耽搁了?”
  “嘿,嘿,”徐平轻轻笑了两声,“看来你们两个都是忙于公务,对这些小事也不甚是清楚啊。怎么,就没有百姓找到县衙里来?”
  “没有,绝对没有!”姚泽广说得斩钉截铁,“河阴县小,平时衙门里就没有什么事务,如果有人找到县衙,我一定给他们办了!”
  “那就是乡书手的事了——”徐平站起身来,“好了,你这县衙太小,我看除了你们两家,也再也住不下人了。我和带的人便到三皇庙去歇吧,姚县令,今天你找两个熟悉本地地理的人,明天给我做向导,探查汴口和河道。”
  “待制放心,下官一定会派得力人手去。”
  姚泽广一边说着,一边跟在后面送徐平出门。
  到了门口,徐平停住脚步,转身对两人道:“你们两人,当真没有借着不发放文书阻止百姓搬迁?”
  “待制放心,绝对没有!”姚泽广和钟回一起摇头。
  “那有没有派人出去追捕逃亡的百姓?”
  “待制说笑,我们这县里连公吏的钱粮都已经拖了几个月,哪里还拿得出盘缠让人出去胡来!这种事情断然是没有的,县里没有多余的人手去做这些事!”
  “如此最好,不要让我发现你们说假话,不然——”
  徐平一边说着,一边笑笑摇摇头,抬腿出了县衙的大门。
  如果不是自己手里有三个河阴县出去的公吏,几乎就信了这两个人的话。那三个人明显是平时横行霸道惯了的,也不像是冒充公人,那这两人一定是在说谎了。
  徐平此行的职责是巡查河道,虽然朝中的官员下到地方都有按察地方官吏的职责,但他到底不是以巡视安抚的名义到河阴,也不能把地方官抓起来审问。现在所能做的,只能行文孟州,让州里的通判下来处理了。


第34章 土豪的地盘
  上古时代,广武山周围是华夏文明的中心之地,各种遗迹极多。虽然那些久远的传说早已经掩埋在了黄河带来的滚滚黄沙之下,但久远的文明记忆,依然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三皇庙供奉“天、地、人”三皇,已经不知道始建于哪个朝代,建了毁,毁了又修,经历无无数次折腾。现在的殿阁大多于真宗迎天书的那几年,全国大修道教宫观时重修的,是河阴县里最富丽堂皇的建筑。虽然真宗殡天之后,这里跟全国的大部分道观一样香火渐渐冷落,却依然是河阴县里最好的落脚所在。
  姚泽广和钟回一路陪着徐平到了三皇庙,七八个道士早早就迎在了门外。
  徐平让鲁芳取了香烛,到大殿里烧化了,行过礼,取一锭银做香火钱,交给庙里的道士们。这庙里平常就只能收周围乡民的几个铜钱,多少年都不见如此大钱,道士们得了银子,立即眉花眼笑,把徐平一行当作财神进门。
  有钱开路,一切就都顺利,道士们把后殿让出来给徐平一行居住,自己挤到了前殿旁边的小阁子里,还一个劲地千恩万谢。
  此时太阳西垂,霞光照到后院的两株高大的银杏树上,茂密的枝叶在阳光下闪着金光,给这庙宇平添了几分庄严。
  到了树下,徐平对姚泽广道:“天时不早,两位且回县衙去吧。记着,明早把我要的向导找来,一早就要去汴口和黄河沿岸查看。”
  姚泽广和钟回躬身应诺,告辞离去。
  徐平在银杏树下的石凳上坐下,感受着屁股下的清凉,看着头顶上郁郁葱葱的银杏枝叶,想着在河阴县遇到的事情。
  这县里处处都透着古怪,与一般地方截然不同。太平年月,地方再穷,也不可能把官府穷了。可今天看起来,这县衙可是真是够寒酸的,吃的不说,就连衙门里也没个可靠的使唤人手,那几个差役甚至看起来一副营养不良的样子。
  像这种小县,在编的公吏可能就只有几个,其他的都是百姓服的差役。差役没有工钱,除了一身公服,平时的吃喝都是自备,最是省钱不过。因为服这种役的都是限定上等户,就是官府不发钱,怎么也不可能是这种景象。
  摇了摇头,徐平越想越是糊涂。
  过了好一会,鲁芳从前殿急匆匆地进来,对徐平面前叉手:“郡侯,有消息了。”
  徐平精神一振:“哦,快快说给我听!”
  “这里的县令姚泽广,是荫补入仕。带契他为官的,却是出人意料。”
  “除了他的父兄长辈,哪个还会给他这种机会?有什么出人意料的!”
  “郡侯,姚泽广出身京城里的闲汉,自小父母双亡,哪里有长辈给他恩泽。”
  听了这话,徐平来了兴趣:“不是家人,那他是得了什么人的好处?”
  鲁芳叹了口气:“他虽然是个街头闲汉,却自小精明,惯会做各种生意。后来机缘巧合进了张耆张太尉府上,做个干人。天禧年间,张太尉得势,家里的仆人也都恩荫为官,他也得了个官身。乾兴年间射了个缺,从主簿做起,一路做到县令。”
  原来是沾了张耆的光为官,也不意外,张耆在真宗后期得势,尤其后来得到刘太后的信任,从他身上不知道恩荫了多少人。最盛的时候,举凡家里的马夫伙头,也都一个个得了官身,正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明道二年刘太后归天,张耆也被贬出京城,姚泽广的靠山便就倒了,从此之后在任上便就小心谨慎,半点纰漏都不敢出。
  这一点徐平想得明白,也难道他在刚才的酒宴上不提自己的出身,只怕也知道当年徐平跟张耆不怎么对付。但不敢生事,又怎么派人去追捕逃亡?
  想了半天想不出个头绪,徐平问鲁芳:“那钟回的出身呢?”
  “钟回倒是平平常常,以伯父的恩荫为官,一辈子就在选人阶里翻滚,既没有什么亮眼的政绩,也没有突出的过错,就是个平庸之辈。”
  徐平一拍面前石桌:“那八角镇里三个公人是怎么回事?姚泽广和钟回都不是做出这种事的人,难道他们当真是冒名的?真真是胆大包天了!”
  鲁芳摇头:“只怕也不是冒充,这河阴县里,与他处不同。”
  “有什么不同?应役当差,就都是县衙门里的人,听主官的吩咐。那三个人要是公人,姚泽广和钟回岂能不知道!”
  “依属下打探来的,这河阴县里有两种公人,一种就是在衙门里当差的,我们今天都看到了。还有一种不归衙门管,而是乡里大户家里出来的,并不进衙门当值,而是在乡里专门替大户做事,他们的事情衙门不知道也属平常。”
  听到这里,徐平不由笑了起来:“世间哪里有这种事情!难不成在河阴县,还有两个衙门不成!大户人家的仆人庄客,横行乡曲也是平常事,怎么就成了公人!”
  “这事情倒跟现在衙门里的官员无关,是多年传下来的。河阴县里只有两个大户人家,今天都见过了。一家就是那蒋大有,广有田地,是本县惟一的上户,我们抓到的那三个公人,十有八九就是他家里出来的。因为只有一家上户,他服了里正的役便就不能到衙前当差了,差役便就落到了其他下户的头上。郡候你想,这县里只有一家上户,没他点头,什么事情能够办得了?以前的县里主官只图方便,便让他家里养着几个公人,不点卯不当差,只在蒋家听候调遣。条件就是保证县里无事,但凡出了事情,都是蒋家去平息,不能闹到县里。”
  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