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世富贵-第47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林素娘也觉得自己刚才的神态有些异样,平缓下语调道:“我在你面前还有什么忌讳!外面的人是怎么编排我,尽管说我给我听听!”
  苏儿知道林素娘的心里还是放不开,忍着笑看了一眼在旁边逗孩子的秀秀,低声道:“秀秀跟着郡侯从岭南一回来,你便把她打发了回家去,而且啊,我听人说还没有跟郡侯商量。这事情啊,外面便有闲话传起来,说是怕郡侯招了秀秀——”
  “那些长舌妇人,没事便乱嚼别人的舌头!苏儿,我跟你说,以后少跟那些没什么见识的妇人混在一起!没事看看书,读读诗词,教教黑虎识字也是好的!”
  苏儿笑道:“你看,我一说,娘子你又着急了不是!”
  林素娘强行平静下心情,对苏儿道:“你尽管说,我听着呢!不是着急,我们做女人的,相夫教子是最要紧的事,背后说人闲话总是不好。”
  “我晓得,我晓得,娘子说的都有道理。不过话说回来,秀秀回家一年了,年纪也不小了,一直也不见许人家,你不觉得奇怪吗?”
  林素娘道:“不过是一直没遇到合适的人家罢了。她跟着我家大郎多年,也学会了读书写字,也见多了世面,一般人家的子弟哪里看得上?你这么一说,倒是提醒了我,有时间是要给秀秀作门亲事,非得要有文学的青年才俊才配得上她!”
  苏儿重重地叹了口气:“娘子,我们自己姐妹才跟你说这句话。以前不管你怎么做,都没有什么出格,算不上错,但如果要给秀秀作媒,只怕会惹出大事来!”
  “能有什么大事!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秀秀的年纪也到了。”
  “你何必要一直骗自己?真要找什么青年才俊,郡侯认识的人不比我们妇道人家多!他一直不给秀秀找,你还不明白吗?姐姐,家里郡侯的脾气你可是知道,平时小事那是千好万好,要真地惹了他性子发了起来,任谁也是拦不住的!”
  徐平到邕州一去六年多,这一年回来又是官场上的事情忙得不可开交,在家里很久没有发脾气了,跟个老好人似的。但是林素娘可是记得小时候,徐平的那股浑劲一旦上来,那是天塌下来也不管,着实让人害怕。
  秀秀的心思林素娘哪里不清楚?她拿不准的是徐平的心思罢了。但正是不知道徐平心里怎么想,这种事情又不敢去问,一问徐平来一句“好”,那便大事去矣,林素娘才会进退失据。秀秀再是乖巧老实,林素娘也没有给自己向家里招个碍自己眼的人的道理。一个家只能有一个女主人,这道理简单明白。
  现在不是小户人家了,永宁侯府是京城里数得着的豪门,林素娘也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她的名声不仅仅是自己的名声,还是徐家的名声。
  越是这样,林素娘想起这些事情来就心烦。昨天徐平口无遮拦,随口品评那些官员的家眷,林素娘就觉得有些指桑骂槐的意思。好在知道丈夫的为人,这样说就是他心里一定没有这个想法,不然发作起来就不是这个样子了。
  徐平确实没有想过这些,他还受着前世思想的影响,结了婚有了孩子的人,对其他女人想一想还是可以的。但也只是想一想,再进一步他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做。
  他现在心烦的,是怎么处理郑戬和刘沆两人带来的这件事。直接压下去是肯定不行的,失了两位手下的心,自己以后在盐铁司也难做。而且这种事情肯定会在官员之中传开,不敢得罪权贵,这个年代就是身上的一个污点。权贵天生就是士大夫抬升身价的踏脚石,尤其是那些没有实权的皇亲外戚。
  放手让刘沆和郑戬两人去做也不行,这两个人的胆子太大,搞不好就会引起官场的地震。徐平必须想出一个两全其买的办法,各方面都有交待。


第107章 无奈和稀泥
  想了好一会,徐平问刘沆和郑戬:“前些日子,我在河阴县遇到的事情,你们听说过没有?那里的处置,现在倒是有可以借鉴的地方。”
  郑戬道:“略有耳闻。不过,下官可不觉得有什么好借鉴!”
  徐平看了看郑戬,心道,这后生,性子就是太直,也难怪四十多岁了,才做到盐铁司的判勾院。天圣二年,郑戬可是一甲进士第三名,看看同届的宋祁宋庠兄弟,看看叶清臣,哪个混得不比他好?就连后一届的韩琦,也都快追上他了。就是他那位以正直敢言著称的连襟范仲淹,也比他会来事。
  郑戬的意思,徐平不管在河阴县那里干了什么,朝廷现在正派人去查着呢,没有结果之前就不要提。谁知道范仲淹和司马池回来,会不会给徐平安个罪名在身上。
  这当着上司的面直接硬呛,这十几年当官的经验都到哪里去了?
  刘沆看徐平的脸色不好看,忙道:“副使的意思,是学河阴县那里,让场务里的工匠自己管这些小店小铺?只怕不那么容易。”
  “事情总是一步一步试着来吗,用心做下去,总会有好结果。百姓结社从周朝便就有记载,越源甚早,所谓社稷,国家之本。只是那时社是朝廷所办,百姓参与,是为公社。进入两汉,时移事易,公社大多倾颓不存,私社兴起。到了今天,只留下春秋两社之遗风,当年互帮互助的公私社,已经难得一见了。”
  读书人要求通史博知古今,讲起道理来还是有用处的。也难怪中国人一说改革就喜欢托古改制,实在是这托古大有学问,几乎什么东西都能装进去。徐平在河阴县开办合作社,有了空闲便就研究了一番社的古今变化,真是大开眼界。
  周朝开国,占的地盘广大,而国人不多,实行分封制。邦国诸侯是核心区,而在乡村地区则实行公社制。当然那时候的社不是虚的,是社稷祭祀的一部分,真地有祭祀的场所。入社的民众互帮互助,开拓蛮荒,是两周八百年重要的一部分。
  到了汉朝,中原地区开拓的余地已经很小,地方上转为内部争斗,政治制度也有了巨大的变化,公社消亡,私社兴起。再之后是地方豪强、望族,宗社逐渐代替了公私形式的社,一直到隋唐。从这个角度说,社的发展史就是中国乡村发展史。
  进入宋朝,豪强望族又被扫荡一空,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以宗社为组织基础的宗族也已经消亡,乡村管理实际进入了一种真空期。这个时候,各种各样的私社便就又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种地的人有牛社、马社、渠社之类各种各样的名目,读书人的课社、书社、经社,也是花样繁多。相比之下,徐平定的那个合作社的名字就有些不伦不类,实际上他还没有走,当地人自己就已经改成了牛社、田社和窖社。
  后人之所以有社会这个词,便就是因为在中国古代,除了政权组织,民间的生活与会和社息息相关。一个人的一生,是免不了要与社会打交道的。
  以前拿着自己了解的前世合作社的知识用到这个时代来,徐平心里还有些惴惴不安,担心别人不理解,担心水土不服。现在把这些知识了解了,回头一看,这都几乎能够在中国历史上找到影子,说到底还是个托古改制吗!
  真正能够全新另起一套的有几个人?徐平前世不玩托古改制了,改革还不一样是搞托洋改制,骨子里又有什么区别?不过是那个时候是信洋人比信古人多罢了。
  郑戬没有耐心听这些,他要知道的很简单,就名单上的那些人办不办。在徐平属下干了近一年,难得徐平是郑戬能够看在眼里的上司,如果徐平说把事情压下,郑戬也会照办,只是心里会把对徐平的印象调下一档来而已。
  见郑戬黑着脸不说话,刘沆道:“副使的意思,是把那些小店小铺改成入社?”
  “不错,惟有如此,一切都掌握在工匠自己的手里,才能免了权贵伸手。”
  刘沆听了徐平的话,见一边的郑戬一言不发,只好硬着头皮道:“既然如此副使便就说个章程,我们三人回去斟酌。”
  “我说基本几条,其他的你们回去补充,列出条例来拿来我看。第一条是入社的人自愿,来者亦不拒,去者亦不追。第二条是这些小店小铺不以赢利为目的,只看能不能方便工匠生活。第三条是,这些店铺里的物品卖价参照外面店铺的正常卖价,不管入不入社的人,都可以从这里买东西。第四条,每月或者每季度结账,当然按年也可以,依照入社的人在这些店铺里买物品花的钱数,把利钱分配下去。这一条尤其要注意,留下店铺的本钱,利息要按照多买的人多得,少买的人少得的原则分配。其他如入社时交的本钱,人数的多少,都不可以作为分配利钱的依据。惟有如此,才能够让这些小店铺真是方便本地工匠。最后,官府对这些小店小铺免税算,予以监督。”
  郑戬听了这些,再也忍不住,问道:“副使,那这些先前伸手的权贵如何处置?”
  徐平看着郑戬笑了笑:“天休,你记住,自己管的是勾院。把这些人抓出来,三司的账目理清楚,是你该做的事。但抓犯人,判刑责,则不是你该管的。等你们三人把我刚才说的条例理出来,把这份名单和条例一起上报,事情说清楚。至于朝廷怎么处理这些人,就不是我们该管的了,我们只要斩断向三司伸来的手就可以了。”
  郑戬沉默不语,徐平说的有道理,他有自己的职责,不该越职言事。但想来想去心里就是觉得不甘心,这就相当于辛苦做了事,功劳却没有捞到手里。在郑戬眼里功劳还是小事,抓人判刑收拾权贵对他还有一种无法言说的魅力。
  郭谘从头到尾没有说一句话,他管的几案不涉及这些,再者他的身份跟刘沆和郑戬也有距离。进士跟进士还不一样,一个是看殿试时候的等第,再一个是朝廷里有没有得力的人支持。郭谘两样都没有,就缺了刘沆和郑戬的锐气。
  徐平也是没办法,三司的手不敢再向外伸了,如果连牵扯到三司的案子犯事的人员三司都去抓,将会遇到极大的反弹力。现在朝廷里的事务,已经有六成以上是在三司这里,再去管不该管的事,徐平先就给人一个贪权跋扈的印象。
  名单上的人怎么处理是小事,怎么建立制度防止事情发生是大事。把名单送到政事堂,极大的可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徐平自然清楚。但如此一来,宰执们在三司订立制度的时候便就不会多说话,也算是一种交换吧。
  事情做的越多,参与的越多,理解便就越深。跟刘沆和郑戬这一番交谈,徐平才蓦然想起,自己前世这些小店小铺实际上就是消费合作社,是工人在面临生存危机时用鲜血和滚滚人头为自己争取来的,历史上曾经帮助无数贫苦人活了下去。
  没有血淋淋的事实,或许很多人不知道这些政策的宝贵,甚至受了恩惠的人也不会记得徐平的恩德。但那又如何呢?自己不可能做每一件事情都得到什么,所谓善战者无赫赫之功,或许就是这个道理吧。
  自己的这三个手下,刘沆好使阴招,喜钻营,郑戬则为人嫉恶如仇,但缺乏大局观,而郭谘醉心于技术,做事情经常会出差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都有自己的短处,综合起来却都是难得的人才。
  人才难得,真正十全十美的人物更是难得一见,关键还是怎么用他们。用他们的长处,尽量防止他们的短处,是自己这个做上司的人应该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