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世富贵-第6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徐平想了一会,才道:“就是翻一番,也不到十万贯。河南府是天下重地,不到十万贯的商税,实在是有些寒酸。——不过话说回来,以前的商税里大头是酒税,除非河南府人户大规模增长,不然酒税变化不大。这样说来,翻一番也不容易了。”
  “岂止是不容易,本朝立国六十年,这样的事情都没有出现过几次。也就是云行,你当年在邕州钱粮增长得太吓人,不把这成绩放在眼里,对我们来说,有此政绩,可以说上好多年了。我在河南府做一任,如果年年如此,本官也就升上去了。”
  王尧臣一是为父守丧,二是被叔父连累,官职升的速度有些慢。听了这话,徐平笑着点了点头,能帮他把耽误的时间补回来,也是一桩好事。
  不过王尧臣却叹了口气:“本来京西路各州军商税都大幅增长,是好事,但偏偏孟州和襄州不实行新政的,涨势也喜人。那两州虽然比不上河南府和汝州涨势迅猛,但与陈州和颖州相差不多。最近有官员议论,为了新政忙死忙活,也没见到比那两州强到哪里。”
  “孟州有黄河漕运,襄州临汉水,是水陆码头。京西路商业以展起来,首先得利的就是那两州,他们商税增加有什么奇怪?不过是牢骚话,不用当真。”
  听到徐平这么说,王尧臣连连点头。他还怕这话传进徐平的耳朵里,会让他心生不快呢,没想到能够想得开。孟州是到关中的门户,襄州则是江南广大地区的门户,京西路商业发达,首先就从这两州表现出来,他们的商税增长慢了才不正常。
  正在这时,河南府田判官随着转运司衙门的公人急匆匆地赶了进来,行了礼,对王尧臣道:“通判,西京城里出事了,快快回官衙!”
  王尧臣一惊,站起身来问道:“什么事情?不要急,慢慢说清楚。”
  田判官深吸了一口气,才道:“下官也是刚刚得到消息,城里分司的一些官员,跟河南县里的公吏闹起来了。现在已经围了御史台,谁也劝不住。”
  徐平沉声道:“为了什么?总得有个缘由,不可能凭空闹事。”
  “还不是为了钱入户等的事情?城里的富贵人家,好多都把钱投到什么公司里,躲了过去。河南县的公吏不忿,特意选了今天发钱粮的日子,堵住这些官员——”
  看着田判官,徐平冷声问道:“不仅仅是因为心中不忿吧?”
  “自然,不瞒都漕,县里为了做好事情,定的有赏额。”
  徐平点了点头,没再说什么。公吏们什么时候这么公忠体国了,富贵人家这种小动作他们也去管,有赏额就说得通。分司官都没有实权,而且正常情况下,他们也没有了政治前途,没有天大的机缘,就闲居到死了。这种死老虎自然不放在公吏们的眼里,虽然不像老百姓那么好欺负,但也是口边的肥肉,随时可以咬一口。
  自钱入户等的政策定下来,便就发生过公吏堵领俸禄的分司官的事情,而且还特别离谱。公吏们抓住领了俸禄的分司官,不是按领到手的钱算,而是据此推算几个月半年甚至一年的钱数,逼着他们按推算的数额到钱庄去交钱。不过以前都是零星发生,王尧臣处理了几次,定下规矩,钱数只按看到的实钱算,不许推算,才慢慢平息下去。不过因为州县立得有赏额,公吏们贪赏钱,这种事情一直没有断绝。
  这次闹大,一定有其他的原因。不过那是王尧臣的职责,徐平不想过问。
  王尧臣急匆匆地收拾,准备随着田判官去,随口问道:“这种事情以前也有,府衙已经立了规矩,按例办事就好了,怎么这次闹这么大?”
  “通判还记得因为今年大旱,为了救灾,李知府停了分司官们的钱粮,挪去救济灾民了吗?这月朝廷的钱粮发下来了,一次补足他们几个月的俸禄,于是——”
  分司官虽然是朝廷的官员,跟河南府无关,但俸禄是由河南府提供的,只是在系省钱物里走账而已。今年大旱,李若谷为了救灾,上章免了河南府的夏税,秋税还没有定。自己治下的税都不收了,怎么可能还给分司官提供俸禄,直接就停发了,让他们等着三司从京城把钱粮运来。这些人的俸禄本来就是三司发,他这样做合情合理。
  只是这一次,被河南县的公吏盯上了,一下子堵住,非要据此重算户等。河南府跟开封一样,由徐平做主也已经废了折支,直接发实钱,几个月的俸禄还是非常可观的。
  王尧臣向徐平告辞,带着田判官就要离去。
  两人刚要走的时候,徐平突然问道:“田判官,官员领俸禄又不是非在一天,怎么这一次都聚在一起了?留守司的人力也有限,做得来吗?”
  “唉,谁知道留守司是怎么想的,非发布告让大家今天去领,可不就出事了!”
  徐平点了点头,淡淡地道:“知道了,你们快些去吧,记住把事情尽量平息下来,不要闹大。大灾之年,那些分司官跟着吃了几个月的苦,不要难为他们。”
  两人答应,急急忙忙地出了转运使司衙门。
  看着两人离去,徐平嘴角不由出现一丝冷笑。世上哪有这么凑巧的事情?明明知道为了这点钱先前就闹出不少事,留守司还故意在一天发。
  要搞事情啊!
  王尧臣如果不能把事情压下,引起分司官的公愤,只怕很快就有人上章弹劾徐平的钱入户等政策。留守司、西京御史台和各州的知州通判,都是有权利上章弹劾转运使的,上下相制是赵宋的祖宗家法,官员的权力从来都是相对的。
  这是瞅着徐平刚刚出外巡视回来,趁机把事情引爆。
  徐平怕吗?这种互相扯皮的事情有什么好怕的。你尽管弹劾,我据理分辨就是,这种弹劾理由还奈何不了徐平。这只能是个引子,后续必须有其他的动作,一点一点不利因素累积起来,才能真正把徐平的新政压下去。
  闭上眼睛,徐平暗暗盘算,对自己有利的是哪些,不利的是哪些。
  有利的自然是本路的商税大幅增加,以及各种工程的顺利完工,并经受住了初步的考验。财力的充裕,才能让河南府虽然遭遇大旱,救灾却游刃有余,没有出现大规模的人户逃亡。不利的就是没有实行新政的孟州和襄州,商税增加同样亮眼,一比较新政好像也没有什么用处。而各项大工程虽然完工,却还没有发挥作用。
  算来算去,有利的因素与不利的因素大致势均力敌,谁占上风,全靠着一张嘴怎么说了。徐平现在所缺的,恰恰就是讲道理没有人听。


第100章 官不聊生
  西京御史台外,一个头发胡子雪白的官员坐在地上,嚎陶大哭:“丧尽天良,丧尽天良啊!当年我随侍艺祖,南征北战,东征西讨,立下了多少汗马功劳!没想到啊,万万没想到,到老来竟然被几个胥吏欺到头上,天理何在?!”
  几个公吏站在不远处,一个领头看着老者冷冷地道:“你别在这里倚老卖老,装疯卖傻了!还东征西讨,你讨过哪里?就给艺祖牵过一次马,在你嘴里就成了天大的功劳!翻来覆去说了几十年了,西京城里住过多年的,有几个人没听你啰嗦过?还有,别说得好像朝廷欠你什么似的,您老也曾经当过实权官,是因为贪渎苛暴被弹劾,换个人就流放到沙门岛去了!太宗皇帝念你是老臣,让你在西京分司,你应该感谢皇恩浩荡才是!”
  老者狠狠地看了那么吏一眼,见他根本不理自己,便又专心嚎哭了。
  旁边一大群分司官员站在一起,围成一个大圈,中间放着各种钱袋子。现在都是直接发实钱,这些人好多本官都不低,少的几贯,多的几十贯,这么多铜钱一个人都背不动。
  分司官员因为各种原因被贬到洛阳城闲居,年迈的占大多数,有的已是风烛残年,碰一碰就会倒。公吏们也不敢逼得紧了,到底是官员,真出人命他们也担不起责任。只是远远把这些人围住,哪个愿意出来清点了钱数,画了押,才放回家去。
  不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豁免数额,数额内的钱是不计入户等的。对于官员来说,豁免数额一般都是一到两个月的俸禄。可今天是一次性地发了几个月的钱,不管怎么算,都要有钱计入户等里。分司官没有实权,自然也就没有其他来钱的门路,全靠着俸禄养活一家老小。升一级户等,对这些人的影响非常大,被官府记上,各种各样的事就会找上门来。
  这些人今天铁了心,要跟公吏们对抗到底,决心坚定,异常地团结。
  西京御史台的御史是闲差,不是常设的,现在衙门里就没有主人,只有几个公吏。他们怎么会来找麻烦?都早早地躲了起来,一个人影不见。
  这种事情,一定要闹到官府的门口才有效果。这些分司官员没有地位,真堵了那些实权衙门,又怕自己吃亏,折衷之下,便就聚到御史台这个空衙门来。
  官员们有哭的,有骂的,还有专门保护钱袋的,分工明确,倒不是乌合之众。
  公吏们是有大义在手,也不急,就只是把他们围住,看看这些老家伙能坚持多久。
  正是酷暑天气,太阳升到头顶,阳光火辣辣的。好多官员都被汗水湿透了身子,却看着钱袋一步不肯放松。公吏们大多都站在路边的树下,倒是轻松惬意。
  治下出了这种大事,王尧臣也来不及准备仪仗,带了属下的几个官员,随便唤了一些差役,便就急匆匆地赶到御史台来。本来他派人去招河南县的知县,哪里想到城外发生了一桩命案,知县和县尉都到现场去了,河南县也成了空衙门。
  王尧臣刚一露面,便就有人高呼:“好了,好了,河南府的王通判来了,有人作主了!”
  听见这声音,坐在地上哭着的老者本就高亢的声音突一下子又提高了许多:“现如今天子圣明,清平世界,西京王城竟然发生这种事情!奸臣当道,迫害忠良,民不聊生!”
  一个公吏出声嘲讽:“您老别嚎了,你是官不是民,民不聊生也跟你无关哪!”
  老者一愣,急忙改口:“官不聊生,官不聊生啊!我们这些老臣子,为大宋的江山出过汗,流过血!如今老了,不中用了,连这么一点糊口的钱粮,还要被奸臣算计!你们为了自己升官发财,如此对待老臣,还有没有良心!天理昭昭!天理昭昭!”
  听见这话,围着的公吏都一脸鄙夷。别人这么说倒也罢了,这老者一辈子的功劳说来说去就是给太祖赵匡胤牵过一回马,凭着资格老做到一州都监,没当两年就因为贪婪和对属下兵士暴虐而被弹劾,贬为西京分司官,几十年一直到老。
  分司官在太祖时候还是有地位的,一般都是用来优宠老臣养老,到了太宗的时候态度就变了,用于安置处分闲居的人。到了真宗时候地位进一步下降,皇帝明言分司官是些国家摒弃之人,因为种种原因不到罢官流放,给个闲职养着。
  御史台外的这些分司官,绝大部分都受过各种处分。大数是犯错之后责降分司,还有一部分是叙复分司,即受到编管、安置、除名等比分司更重处分的官员,遇到大赦等等各种原因减轻处罚,改为西京分司官。真正清白的归明人分司和祈请分司少之又少,至于那些分司西京的皇亲国戚王公贵族,也沦落不到自己来扛钱的地步。
  王尧臣挤进人群,一眼就看见坐在地上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