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世富贵-第7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特意来捧场。再后面,坐着的则是李觏和柳永。
  柳永到河东一任知县做满,回京换官,被徐平要到三司跟田况一起主持此事。这个时代诸宫调还只具雏形,连这名字都是徐平依据前世印象起的,非常原始。本来说唱的只是照着说话的话本,加些唱词,主体还是以说为主,唱只是点缀。要发展到后世的戏曲,正常还有无数的路要走。戏曲的词和曲,非要有音乐天赋和文学修养的人来做不可,徐平只能提供一些故事梗概,音乐实在非其所长,只能找专业的人来做。
  而柳永,说心里话,徐平觉得他做州县亲民官有些委屈了。不但是委屈他的才情,更委屈他治下的百姓,这厮实在不是个亲政爱民的料子。人尽其才,还是来管娱乐行业好。
  跟周围的王公贵族打完了招呼,八大王对徐平道:“谏议,你这里诸般都好,就是太过贪钱了些。三司管钱粮是不错,可你的眼里也不能只看到钱。”
  徐平一愣:“大王,如何这样说?你看今日宾朋满座,大家并不觉得贵啊!”
  “罢了,别来欺我不懂世故人情!这坐着的人,有多少是你拉来壮场面的?你看别处的瓦子,只要交一文钱两文钱,便就可以进去尽情玩乐一天,而你这一里,一进门就要交二十文,我们这些座位,更加要五十文。敢这样收,还不是眼里只看到钱!”
  徐平笑道:“大王,不能只看到收多少钱啊。您坐在这里,有茶水,有湿毛巾,有冷风吹着,还有小厮随时听候使唤,这是其他地方有的?再者说了,别的地方只收一文两文是不错,但不管你看什么听什么,人家还要赏钱呢,我们这里可没有这规矩。”
  八大王奇道:“不要赏钱,那说话的吃什么喝什么?不要养家糊口?”
  “自然有公司给他们发工钱哪!工钱哪里来?就从入门时交的那些钱里来。在我们这里消遣,不用再给赏钱。一是给您省了钱,再一个也少了无谓的烦恼。其他瓦子里的说话人,为了贪赏钱,一到了紧要关节,便就住了不说,非要讨够了钱再说下去。听的人在一边听着该如何着急?到三司的瓦子,交了那几十文,便就没这种事了,尽情享用一天。”
  八大王笑着摇头,也不知道是赞赏呢,还是觉得徐平说的并不能让他信服。
  正在这乱糟糟的功夫,只听一声锣响,前面的大幕拉开,李十八郎走上台来。
  此时这种身份的人,不能穿读书人的衣衫,没有徐平前世那种要么长袍要么西装的气派,而是跟劳动人民一样穿着短褐。更加不能坐着,而只能站着说。如果按着他们往常的规矩,还要连连做揖,先谢过来捧场的人。
  徐平把那些旧规矩免了,这是因为台上表演和在人群里表演不同,必须抓住观众的视线。自贱身份固然可以让人觉得亲热,但说话类的节目,也容易让观众分心。
  李十八郎施施然走到台正中,躬身行礼:“小的李十八郎,原在州西瓦子说话,胡乱讨些赏钱糊口。因着三司里官人赏识,到这里说几句闲话,讨众人看官一乐。”
  八大王摸了摸腰边,扬了扬手就要赏,突然想起徐平说的这里不兴打赏,不由又把手放了下来。回过身来,看着徐平大笑。
  李十八郎是多年闯荡的,虽然是第一次这种场合说话,还是能够镇住场子。不管台下人的各种神情动作,只管说自己的。
  说话先不说正题,而是先讲一个京城里新近发生的小故事,以吸引众人的注意。这叫作得胜头回,又叫作得胜利是头回,因为平常听说话的观众多是禁军兵卒,得胜讨他们的彩头,再一个大人群是小商小贩,利是讨好他们。得胜头回的名字一直沿用到后代,不过最初叫起来,却正是在这个年代。
  李十八郎讲的正是前一段时间冯士元招揽人手,从京师银行骗贷的故事。不过讲的比较简略,只是大致一提,为以后的发挥留下空间。这是出自徐平的授意,开这几家公司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新政的宣传,当然不能放过一点机会。
  听着李十八郎讲完,八大王对徐平笑道:“这说话的倒是伶俐,此事也能说得详细。”
  话音未落,只听台上的李十八郎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小的今天说这一段话,是后汉建安年间,三个英雄拯天下危局,结为异姓兄弟,名为‘桃园三结义’!”
  八大王一愣:“说三分听过了无数次,怎么没听过这一段?”
  当然没有听过,桃园三结义是随着说三分的兴盛,后世不断地增加内容,而演义出来的。这个年代还没有形成这个故事,是徐平按照前世记忆,把说三分的故事重新编排,安了这个开头上去。没有跟别处不一样的地方,怎么能够吸引人来?


第300章 相国寺书会
  桃园三结义,历史上出现原型故事应该是到南宋后期了,真正完善起来则要更晚。李十八郎一讲,让京城百姓新奇不已,三司的几家娱乐公司,就此打响了名头。
  由于历史的进程,这故事出来之后,多是被江湖上的好汉们发扬光大,尤其那句“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愿同年同月日死”,几乎成了结义时必念的一句台词。但这个年代,徐平特意交代李十八郎,说到誓词的时候,一定要把重心放在“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上面。到底是官方的机构,要引导正确的三观。不要让好汉们学了桃园三结义,结成异姓兄弟,到处去打家劫舍,给他们一杆“义”字大旗增加凝聚力。
  《三国演义》中大多数的精彩情节,已经在说三分中出现了雏形,徐平重新编排了目次,按照前世的印象,从刘、关、张结义起,用他们的一生把这些故事串了起来,整个故事便就大为改观。特别这种长篇连载的形式,虽然手法还粗糙,说话人不善于用扣子之类技巧,但胜在新奇。而且《三国演义》尊刘贬曹的基调就是从这时建立起来,并流传下去的,思想上也并没有违和之处。
  从李十八郎开说,三司的几家场子便日日爆满,举城轰动。李十八郎天天到各处去赶场,只要这题目挂出来,便不愁卖不出去票。多劳多得,他现在得到的奖励,加上每月固定的钱粮,收入竟然比以前在瓦子里还多得多。要知道在三司下面做事可是旱涝保收的活计,不用再跟以前一样风里来雨里去,让他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就在这繁华热闹中,夏天不知不觉地过去了。
  赵祯的二皇子依然平安,按惯例,皇家百日赐名,按排行赐名宗向,也不知道赵祯从哪里来的灵感。他自己初名受益,并不是按照太祖定下来的排行,到现在算是改回来了。
  被军民骗贷教训了一次,京师银行终于老实下来,几个月时间慢慢缓过了气。京城周围的道路整修完成,收到的路税开始还本付息,赵祯手里开始月月见到大笔的钱。
  诸般好事加到一起,赵祯最近赏赐特别大方,看得徐平都替他着急,有钱也不是这样花的。却不知赵祯原来的内藏库还有大量的珠宝金银,是他的私房钱,老本谁也不告诉。
  三司推行的新政开始走向正轨,虽然徐平的花钱财政说法还是不被中书接受,但一些大工程他们也不强烈反对了。桥道司做了计划,从今年秋后开始,正式推行连接各路的主干路官道计划,把历朝传下来的官道系统全部整修一遍。这些新修的路,统一按照徐平当年在邕州修的公路标准,要求走得了大车,而且要有专人维护。当这些主干道完成,还会在各路内部,开始连接各州的道路计划。
  徐平第一次觉得有些国泰民安的气象了,现在需要的就是政策稳定,让前面推出的各种新政沉淀下去,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让官方和百姓都感受到新政的好处。
  新生事物总是容易引起人们的疑虑,既要有风风火火,也要有风平浪静。新的政策不能一波紧接着一波,跟赶着救火似的。那样会逐渐推高人们心中的不安,招来越来越大的反对声浪。一张一弛谓之道,张弛有度,才能够从容有序地把新政推行下去。前面的几年时间紧锣密鼓,接下来的几年则是巩固发展,徐平还年轻,有足够地时间施展自己抱负。
  政策稳定,徐平的日子便比以前轻松了很多,更多的心力花在了新成立的几家娱乐公司上面。新政的好处大家感受到了,现在要用娱乐的形式,让大家知道这些好处是从哪里来的。闷头做事是徐平的风格,但这风格需要改变的时候,还是要能够放下身段。
  大相国寺里,烧朱院隔壁的一处小院,被三司的几家公司合伙租了下来。就是在这小院里,成立了大宋第一家书会。名字俗气无比,就称作“相国寺书会”。
  以前也有书会这名字,不过是读书人之间结社,书籍互通有无,所谓书非借不能读也的意思。现在成立的书会,则是从民间的瓦子艺人那里演变而来,专门制作各种剧本。
  柳三变正式隶入了三司衙门,专门管这几家新成立的公司,现在他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住在相国寺里的这处小院里。一边做着朝廷的官,一边过着从前那种花前月下的日子,或许,这才是他梦寐以求的生活吧。
  一过了中午,秋老虎便就再没有力气,没有了酷热,刮起了凉风。
  徐平出了三司衙门,带着谭虎几人,一路沿着御街闲逛,到了州桥,转到了相国寺里。
  田况正带了几个人坐在小院里的树荫下,见到徐平进来,忙起身行礼。
  叙礼毕,徐平在树下的石凳坐下,问田况道:“说三分的故事,最近写得如何?”
  “回谏议,故事倒写了个大概,只是我们几个读来读去,总觉得少了几分气势。”
  “那可不行,再花一些功夫,好好润色一番。”徐平示意周围的几个人都坐下来。“馆阁最近没有大事,你可以让修书的同僚帮着出出主意。说三分比不得其他故事,一是不能偏离史实太远,再一个这出话讲的是忠义,刘备不计艰辛,拯救苍生,关张兄弟与他同甘共苦,一道出生入死。这出话不只是娱乐,更是劝谕世人,以忠义讽世情。前一段时间李十八郎讲的尽管出彩,但他本是说公案杆棒的,终究差了一分神彩。你们把故事写了,让擅说金鼓战阵的谭解元去说又是一番景象。这个本子立起来,我们这几家公司便就能够开下去,算是立足根本。有了根本,才好去谈其他。”
  田况有些为难:“说话终究只是百姓玩乐,馆阁官员囿于成见,只怕——”
  “哎,不要只把这看成百姓玩乐吗,用这种形式,讽以忠义,导人向善,才是我们要做的。诗赋写得再好,百姓也看不懂不是?再去领五十贯钱,闲时请馆阁的官员出来,喝酒聚会,谈诗论文,累了也可以谈一谈这些吗,对不对?诗三百,最善者国风,我们现在做的事情,便是古时收国风入诗的人做的事情,又岂只是玩乐?”
  徐平坚持,田况也只好答应。徐平的话说得再有道理,馆阁官员还是看不起这些民间的娱乐形式,这是没办法的事情。现在跟着田况写话本的,全都是流落京城的外地落第文人,经历了生活的磨难,他们早已经没有了当年的心气,给钱当然就干。
  徐平对此也是心知肚明,但馆阁官员才是左右舆论最大的力量,能拉住他们当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