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世富贵-第74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候,厉中坛就用得上了。”
  吴昊道:“姓厉的这厮除了阴险狡诈,还有什么事?我看那时也并没有什么用?”
  张元意味深长地笑了笑:“那厮或许别的本事没有,便你切不可忘记他的钱是怎么到手的!会做账,知道银行怎么开,知道怎么神不知鬼不觉地弄钱。这本事或许在大宋境内没有什么,我们汉人天生比蕃人脑子灵光一些。但在党项,那帮蕃人脑子跟土块一样,随便给点钱头他们就能把爹娘妻子一起卖了,这本事用处可就大了!”
  “什么用处?哥哥明说,兄弟愚笨,实在想不出来。”
  “不可说,不可说!到了那一步,你会明白的!那时,你我兄弟的大富贵就来了。你以后记住,即使我们做了党项的官,但终究还是宋人。哪怕我们自己不想做了,别人也还是这样看我们。党项人是无论如何也信不过我们的,遇到危难之时,还是我们这些从宋境来的人靠得住,那才是自己人嘛。所以童大无理,也先由他,再是废物也有用到的时候。”
  张元一边说着,一边信步出了酒楼,吴昊紧跟上去。
  兴庆府号称是西北繁华之地,在党项人眼里跟天堂一般,其实放在内地就只是一座很一般的州城,并不大。这几个在宋境犯了大案,逃到这里的人物,一进兴庆府,便如黑夜里的萤火虫一般地耀眼,想不聚到一起都难。一来二去,慢慢熟了,谁在大宋曾经犯过什么案子,大家都一清二楚。
  没办法,想隐瞒也隐瞒不了。他们犯下的都是大案,大宋北方早已传得沸沸扬扬。此时党项还和大宋通商,总有人把消息带过来。只要不跑到穷乡僻壤去隐姓埋名,就总会被人把身份猜出来。而如果从些隐居不问世事,他们又何必跑到党项这鬼地方来,中原哪里躲不下去?身上有大笔钱财,这些人的性格就要快活逍遥,怎么肯窝囊躲起来。
  党项和官制是学唐和宋,又杂以契丹的办法分蕃汉两官,什么都学,什么都不像。张元和吴昊闹事扬名,受到元昊接见之后,被他用来招诱宋人来降,官位并不低。可党项的汉官本就受排挤,他们从宋境来的汉人更是被防着,根本就没有什么实权。元昊让他们做的,还是去到处招人。只要拉来人头,并不需要来的人做什么。
  张元一直都很欣赏厉中坛,虽然厉中坛并不怎么瞧得起他,对他不假以辞色。一有机会张元就想把厉中坛招来做同僚,至于童大郎是凑数的,他知道劝不了,但也想一直留着联系,结个善缘。这一点他没骗吴昊,是真地认为这些宋境逃来的人比党项人信得过。


第316章 党项投宋的人
  年刚刚过去,枢密副使李咨去世,辍朝数日,赠尚书右仆射,谥号宪成。
  随着李咨的故去,枢密院进行了一些小变动。张士逊由枢密使改为知枢密院事,王德用、盛度和韩亿为同知枢密院事。紧接着,又补前两年被吕夷简排挤出京的原御史丞杜衍回京任同知枢密院事,排位在王德用之后,其他人之上。
  宰执的地位排序,是宰相在前,枢密使居其次,知枢密院事再其次,然后才是参知政事,之后是枢密副使,再然后才轮到同知枢密院事,签署之类排在最后面。
  枢密使和知枢密院事都是枢密院的长官,职权相同,但地位有高低,在此之前一般轮流使用。这一次改动,虽然人员和官职变动不大,但枢密院的地位比中书降低了。
  自新政开始,朝廷手里有了钱,诸般政事推进得相当顺利。与之相比,去年军队出了太多问题,这种变动体现了皇帝和朝廷对枢密院前一段时间所作所为的不满。
  此时大宋上下歌舞升平,一片繁华景象。立国这么多年,到现在才真正做到了用度不缺,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员都有一种扬眉吐气的感觉。政事堂终于开始习惯,不再天天愁着怎么敛财,而是开始想着减税,各种各样的苛捐杂税,逐一删减合并。徐平这两年一直说的花钱财政,到了现在才算是被慢慢接受了。
  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自古以来,官府都是靠着皇粮国税过日子,只有从下面向上收的事情,哪有向下面发钱的道理?可徐平就是把这种梦想变成了现实。钱监用纸就印出钱来,以三司为首的各个衙门想的就是把这印出来的钱花出去,很多官员想想就觉得神奇。
  危机往往都是在盛世时埋下种子,越是这种时候越是不能放松。跟别人不一样,徐平并不敢放松,一心想着要把现在已经证明了的好政策固定下来,制度化,形成法律。从过了年之后,他便带着三司的人整理这两年的政策,事无巨细,上到详定敕令所里。
  敕令所名义上的任务是整理诏敕,进行删减合并,把整理后的诏敕编辑成册。实际上这是立法机构,除了整理出来的敕令,还会对这些敕令进行解释,合起来才是法条。换句话说,原来的敕令有可能只是个由头,真正的意图是在那些解释里。
  一州一县的编敕是由地方长官主持,三司因为牵连极广,虽然编的是一司的敕令,还是要由宰执挂名提举。陈执中和韩亿两人提举管勾,实际上他们只是掌握大的方向,具体做事要靠徐平带着三司的人去办,最后由两位提举审查而已。
  从宋太祖开始,为了防止子孙不肖把国事搞坏,一向注重制度的建设。理论上说,宋朝的政事要求一事一制,凡事皆有制度,没有制度则用成例,如果连成例都没有,则由朝廷集议。这种情况下编敕极为重要,一旦制度确立起来,便就形成了政事规范。
  新政徐平自己也是边做边试,成功了之后把制度确立起来,才算告一段落。
  去年闰年,今年的春天来得格外早,未出正月,阳光照在身上就暖洋洋的。徐平出了敕令所,伸了个懒腰,抬头眯着眼打个喷嚏,觉得格外舒爽。
  有徐平在,三司衙门的档案整理工作比其他衙门都出色,整理敕令并不麻烦。而且日常徐平跟属下官员经常讨论,在三司内部已经形成了共同认识,对敕令的解释也并没有什么争议,整个编敕工作进行得有条不紊,相当顺利。当年吕夷简编《中书条例》,完成之后曾自豪地说,有了此书,虽一庸人也可为宰相。徐平希望这次三司编敕完成,自己也可以这样对人说,有了这些法令,虽一书呆子来做三司使,照样也可让天下用度不缺。
  慢慢溜达回自己的长官厅,在案后坐下,让公吏上了茶来,徐平舒舒服服地喝了一大口,随手拿起案上的朝报观看。看了几眼,突然睁大了眼睛,愣愣地看了一会,一口茶就喷了出来。这突如其来把一边的公吏吓了一跳,急忙请罪,上来收拾。
  把茶放下,徐平指着朝报问道:“这是什么时候送来的?怎么不早些给我看?”
  公吏道:“省主,您到敕令所的时候,进奏院才刚刚把朝报送来。因为未得吩咐,小的没有急时拿给省主,是小的错,以后记住了。”
  徐平一挥手:“罢了,既然是刚刚送来,便不是你的错。”
  说完,徐平把朝报拿在手里,站起身来,在官厅里转来转去。思前想后,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徐平叹了一口气:“嫌我一个三司使管枢密院的事情,操心的事情多,若是没有这些乱七糟让人看不下去的事情,哪个愿管?唉,还是要管一次。”
  说完,回到案后,提起笔来写了奏章。要交给公吏送去的时候,又收了回来,想了想道:“算了,还是我到大内走一趟,此次只怕不面奏要坏事。”
  处理了一些紧急公事,看看已过正午,徐平便离了三司衙门,顺着皇城,到了大内的垂拱门外。閤门那里依例办了手续,才知道赵祯正在听贾昌朝讲经书,只好等着。
  贾昌朝跟这个年代的很多学问大家一样,不是正榜进士。天禧年间真宗出城祈谷,他在道旁献颂词,因为写得好,又合真宗心意,召试学士院后赐同进士出身。贾昌朝的学问好,又善于讲解,后来任国子监说书,得到孙姡У纳褪丁K飱'致仕的时候,荐举贾昌朝代替自己,从景祐元年开始任崇政殿说书,专门给赵祯讲解经史典籍。
  就靠着陪皇帝读书,贾昌朝一直做到了龙图阁直学士,位至侍从,多少做死做活的官员都比不上他。学而优则仕,贾昌朝才是真正诠释这句话的人。
  直等了半个时辰,閤门才知会徐平,让他进殿,越次入对。
  只有宰执要见皇帝的时候不用在閤门这里排班,徐平还差得远。正常来说,以他的官位今天求见,明天能够进宫就算不错了。赵祯让他现在进去,是越过了很多排在前面的人。
  到了崇政殿,行礼如仪,赵祯吩咐赐座。
  见贾昌朝依然在殿里面安坐,徐平犹豫了一下,还是上前捧笏道:“陛下,臣今日览朝报,言西北党项酋长山遇惟亮因不满元昊倒行逆施,举族来投。沿边将帅没有见识,拒纳惟亮等人,怕引起党项不满,朝廷已同意了他们的奏请,不知是也不是?”


第317章 苟且岂能偷安
  赵祯没想到徐平是为此事而来,虽然有些不太高兴,还是点头道:“确有此事。年前山遇惟亮因在党项不得意,欲投本朝,已令延州都监李士彬推却。但不知因为何种缘故,惟亮终是在党项待不下,还是带着家人族众共三十二人,投保安军。保安知军宋吉与延州知州郭劝以及鄜延路钤辖李谓联名上奏,认为不当纳党项降将,当令惟亮自回。”
  徐平不由皱起眉头:“山遇惟亮纵火毁家,举族来投,自然是下了莫大的决心。朝廷坚决不纳,但如果惟亮也坚决不回呢?又该当如何?”
  “此事枢密院计议已定,边臣自有主意。徐平,你在三司,不当插手枢密院之事。”
  徐平捧笏站在那里,沉默了一会,道:“陛下说的不错,官有专责,臣是不应当去管枢密院的事务。不过,又有一句话,路不平人踩,事不平人言。臣认为此次枢密院处置极其失当,不但丢了人心,还失了本朝的体面。臣为侍从大臣,岂能闭口不言!”
  赵祯并不想讨论这个问题,对徐平道:“最近三司事务繁多,你还是不要分心他用。似边地等事,自有枢密院处置,他们掌机密,很多事情是其他衙门所不知道的。”
  徐平抗声道:“臣自然不知道军情机密,但山遇惟亮的事情是明摆在那里的,又有什么不能说的?无非是枢密院和边臣不想多生事端,才坚不纳惟亮等人。臣就是问一句,如果山遇惟亮死了心,无亮如何不回党项,朝廷要怎么处分?边臣自有主意,难道让他们把惟亮一族当作囚徒,用囚车送回去?那样如果元昊杀山遇惟亮一家,朝廷颜面何存!”
  见徐平的情绪有些激动,贾昌朝轻咳一声,说道:“徐谏议,此事枢密院已经议定,你又何必多生事端?一个蛮酋,械锢送回又有何不可?总不能为了这么一个小人物,恶了元昊,令边境不宁。自德明向本朝称臣纳贡,西北四十年不闻兵戈,凡是党项来人,本朝一向不纳。枢密院此举,不过是循旧例而已。纵然有些不合适的地方,也只是不得已!”
  “旧例?旧例是本朝不纳党项叛臣,党项同样不纳本朝的人!可自从元昊继位,公开招纳宋人,这两年更是变本加厉。去年两个落第进士名为张元、吴昊,元昊不但是接纳了他们,而且还宠以高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