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世富贵-第75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政殿学士换振武军节度使,以吏部侍郎知延州,兼陕西路经略安抚副使,兼鄜延路环庆路兵马都部署,同时兼两路缘边招讨使。
  奉宁军是郑州军额,景祐初年刚刚升格。陆海军则为汝州军额,在徐平把京西路发展起来之后,前年一次性升格了不少军州,汝州即为其一。两节度都是刚刚升上来的,属于小藩,夏竦和徐平两人在节度使中是非常靠后的。
  对于武将来说,建节是无上荣耀,跟宰执一样享受大除拜的待遇。徐平也一样觉得荣耀,他犹记得前世学过的岳飞的那句话,三十二岁建节,自古少有。即使官告旌节要到年后发下来,自己也是三十岁建节,可以说一句自古少有了。
  夏竦显然不这样认为,他接过任命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求预支一个月的俸禄,用来准备行装。赵祯大方,干脆给他预支了半年,可着劲先花去。官员预支俸禄,特别是这种到边地任职,只要立下丁点功劳,很可能就不用还了。大除拜给草制词的翰林学士的润笔不少,家里开销大点的,真有可能缺钱。不过夏竦不是贪这些钱——虽然他贪财——这次却是为了表示自己的不满,不想到陕西路去。本来一心想着进政府,结果却裸眼踢到了陕西路去,这一去就不知何年何月回来,夏竦的心里窝火得要死。
  派这三个人去陕西路,范雍是因为在广南西路数年,有为边帅的经验。徐平和夏竦则是因为对西北出事议论最多,在朝臣中表现得既热心,又显得知晓兵事。夏竦知道是这种结果,现在后悔死了,早知道不为了争枢密院的位子多发议论。
  在家里设宴款待亲朋庆贺,夜里等亲朋散去,林素素娘却有些怏怏不乐。
  徐平微有酒意,笑着道:“不说建节,我如今做到礼部侍郎,跻身六部长贰,朝中堪与比肩的无不是元老重臣。怎么看你的样子,还有些不高兴。”
  林素娘道:“你是一等进士,正榜出身,多么荣耀!好好的文官,怎么换了个武职,本官却又是文资,说出去未免有些不伦不类。再者说了,你欣然接受此官,难免就要被人说是贪节度使的俸禄高。贪财可不是好名声!”
  徐平大笑:“若是别的官员,可能还有人这样说。我们徐家,在京里是屈指可数的富贵员外,说我贪钱,京城里难道还有人信?”
  “话是如此说,总是难免被人说闲话。就是要去西北,做个学士不好吗?”
  “圣上之所以如此,必然是有自己的道理。到西北管武事,没有武职像什么话?手下大将先就不服。有了武职在身,管军就名正言顺。”
  林素娘“噗嗤”笑出声来:“你若是不说要管手下的军将倒还罢了,说起要管他们来才没有道理!那些禁军的管军大将,哪个不是节度使,而且大多都在你这个节度使之上。到了那里之后小官管大官,这才名不正言不顺哩!”
  林素娘这话说得不错,武将不预国事,政治待遇低,就要用金钱收买,经济待遇就上去了。对统军大将,朝廷的政策一向都是崇之以高位,啖之以厚禄,不到管军还有武将建节,管军大将就更清一色的节度使,还多是大藩。
  此次要调京城禁军去西北,初步定下来要由几位管军大将带兵。他们从差遣上说是位于三位边帅之下,但若从官职上说,却又居于主帅之上了。以前官职是文资的时候,泾渭分明,还不会造成混乱,现在边帅半文半武,就难免尴尬了。
  徐平想了想,摇摇头,还是笑:“这些烦恼是夏龙图和范资政的,我那里孤悬陇右,调过去的禁军是桑秀才和高大全,他们的官离我还远着呢!”
  林素娘听了,坐到徐平对面正容道:“我妇人家本不当过问你的公事,不过你此次去西北,手下兵马是原来旧部,高大全又曾经受雇我们家,会不会有人说闲话?”
  “说什么闲话?边帅是武职,比不得文官各种回避法极严,武职不讲究那些的。别说只是旧部,那些武将一出去往往带着子弟,有军功他们先得,带挈上去。带兵作战,朝廷本来就是尽量让边帅带旧部,越是亲密越好,跟做文职不是一回事。”
  武将不但没有回避法,还鼓励父子兄弟同处一军,越亲密越好,人熟了好办事。这可是跟文臣职务的要求完全不同,林素娘被徐平教育得时时注意影响,一下子还转变不过来。
  哪怕没有改军制的因素,徐平到西北面对党项,赵祯也会把原来的旧部调给他。赵祯不提朝臣也会提建议,作战用旧部才是惯例,晚唐五代就传下来的规矩。
  不但带的兵尽量用旧部,边帅的幕职还可以自辟,只要朝廷追加任命就可以。
  正是因为如此,帅臣的幕职里往往有自己的子弟。历史上最典型的就是兵飞父子,岳云的正式职务是主管机宜文字,正是幕职之一。不管是曹玮还是王德用,初次上战场都是跟着长辈,他们最早的军功就是这样得来的。北宋将门兴盛,不管是在边地禁军还是在京城禁军,只要家风过得去,往往是几代从军,还有不少名将辈出,道理便在这里。所谓的家学渊源,仅仅靠着长辈的耳濡目染,耳提面命怎么行?还是要有实际经验,特别是统兵的实际经难。将门子弟,便就比普通人有这个条件,年纪轻轻便就在长辈手下带兵。
  林素娘摇了摇头,不再跟丈夫争辨,不过她还是高兴不起来。此时风气,武将的地位低下,地位低下倒还罢了,世人眼中武将的节操也不怎么好。文人讲气节,沾了这个武字总是在人眼里有些异样,特别是有陈尧咨的例子摆在那里。


第333章 不给兵要给人
  三司不可一日无主,徐平确定出镇西北之后,翰林学士程琳出任三司使。乘着这个换人的机会,政事堂对三司进行了第一次蓄谋已久的分拆。审计司独立出来,直接隶中书门下。徐平乐观其成,他还怕程琳到三司之后变更自己的制度呢。程琳可是老三司使,徐平刚回京的时候就是自己的老上级,虽然相信他不会因为私心动手脚,但观念不同这种事情可说不好。审计司就是三司的御史台,单独分离出去,以郑戬的为人,足以牵制程琳。
  王尧臣直学士院,过上个一年半载,没有过犯,当可以真除翰林学士。韩琦升一步直舍人院、知制诰,接着王尧臣的脚步,到了两制词臣的位子上。文彦博接韩琦知谏院,走上了台谏言官的快车道。到了这个时候,天圣五年的进士开始进入政治舞台的中央了。
  确认了要到秦凤路任职,徐平上书,正式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按照前两年的规划,秦凤路的粮草供应是靠川峡四路,而那四路也是边地。徐平请朝廷暂时合西川、峡路两钤辖司路为川峡都部署路,调曹克明为川峡四路都部署,保障向秦凤路运送粮草的安全,同时抚绥诸蛮。同时调邕州兵万人入川峡,归曹克明管辖。钤辖司路也是军事路,级别在都部署路之下。景德年间,川峡四路军政改制,将益、利、梓、夔四路合并为西川、峡路两钤辖司路,从此川峡再无大乱。
  调庞籍为川峡四路都转运使,专门调运钱粮,在四路转运使之上,驻兴元府。同时移广南西路蔗糖务三万户入川,新开一蔗糖务,归都转运使司管辖。徐平在邕州大规模种甘蔗之前,天下的甘蔗主要产在西川和两浙的明州一带,到如今海贸兴盛,明州已经不种甘蔗,西川还是种的。在这里新开一蔗糖务,用有组织的人户强化地方是一目的,而更重要的是,徐平需要跟蕃胡贸易的硬通货。纸币早已经通行于宋境,对外贸易这个时候还是不行的,必须用他们紧缺的货物。茶和绢是传统的贸易物资,但过多输出,难免引起价格下降,这时再加入白糖,可以极大的扩大贸易额,特别是从吐蕃和羌人那里换来急需的马匹。
  秦凤路人口稀少,旷土极多,徐平要求从内地移民实边。
  向边疆移民,特别是在这个年代,移农民是非常艰难的。徐平的要求,是直接从三司属下的公司、银行、商铺和营田务抽调,包括下面做事的人,还有管理的官吏,统一抽调三分之一。总之如果有需要,就在秦凤路重新把这些公司场务建起来,在西北别建一个工商业中心。三司属下的这些结构,本来就是半军事化管理,其严格程度,还超过大部分的厢军,为的就是有这样用到的一天。
  场务商铺的人本来就有组织有纪律,迁移之前就可以进行编组,形成建制。以完整的建制向西北迁移,路上只要供应粮草,比跋扈的禁军更好管理。
  三司属下这么多官办场务,方方面面的人加起来,已经近百万。按照徐平的要求,此次一下就将抽出近二十万户,遗下的空缺,各地就近招募填补。此时的公司商铺已经跟刚办的时候不同了,生活稳定待遇好,月月钱粮按时发放,从不拖欠,几乎是天下最好的雇主。一旦有缺,有的人是人应募,根本就不愁缺人。抽调三分之一虽然会有一时影响,但不会伤筋动骨,对人员培训一番就能运作如常了。而且这么多人也不可能一起走,那样路上的地方无法负担,只能分成几批,徐平要求一年之内全部迁完。
  人是一切的基础,只要有了人,就不怕没有粮,没有兵。在初期调运的困难可能大一点,利用一年的时间在凤翔府和秦州屯积,以三司大加强了的运力,可以支撑。
  同时,徐平辟郭咨和王拱辰两人为秦州路随军转运使,郭咨驻凤翔府,王拱辰则驻秦州,一个管后方的工商业和商铺,另一个管前线的屯田。这是他们的老差使,做起来轻车熟路。工商业负责提供跟蕃胡贸易的硬通货和军务物资,营口务负责提供粮米马匹。
  最后,徐平要求开封府配合征调一批勾栏瓦子里的民间艺人随军,进行宣传和提供娱乐。这件事情夏竦抢先了一步,不过他找的是随军女妓,跟徐平找的人并不冲突。
  田况和柳三变则被徐平辟入幕府,跟随大军行动,管理这些人员。
  奏章最后,徐平道,秦凤路僻处陇右,孤悬在外,维持尚且不易,要想开拓,必须要下大功夫。朝廷不便提供兵马,便当提供人力。徐平自己在三司为官多年,知道哪些人可以调,哪些人不能动,此次迁三司的人,并不影响三司的运作。
  赵祯拿到奏章,看完吸了一口冷气,对正在殿里奏事的李迪道:“徐平上章,要抽调三司属下公司、商铺、银行和营田务属下的人力,三人抽一人,连同家眷,一起随军前往秦凤路。三司现在有多少人我虽然不知道确数,但新去的,最少已经超过秦凤路土著了吧?”
  李迪道:“秦凤路五州一府,人户几二十万之数,三司属下三人抽一,虽然超不过当地土著,但也相差不远。徐平此去秦凤,迁这么多人,是要在那里改天换地吗?”
  赵祯沉吟了一会问道:“中书以为,此请是允他还是不允他?他在章里说,秦州孤悬陇右,朝廷在那里没有大军,此次也没有大拨禁军调往那里,没有兵便就当给民。”
  “那徐平章里有没有说,迁去这么多人,钱粮从哪里筹措?钱还好说,现在三司手里最不缺的就是钱,如果还要朝廷给他运粮米,那就难办了。”
  “章里说过,按以前所定,秦凤路靠着川峡四路补给。徐平请调庞籍去川峡,以都转运使之职,为秦凤路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