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追求美味,而是以滋补为主了。
在《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中,康熙四十四年十月,也有曹寅蒙上赐鹿舌、鹿尾、鹿肉等物谢恩的奏折。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乌进孝报上来的账单上,开列的第一宗,就是“大鹿三十只”。大鹿也就是全鹿,自然包括鹿尾在内。有意思的是这位庄头,还孝敬哥儿、姐儿们活鹿两对……,刚好说明湘云和宝玉要吃生鹿肉的来路,就在这里。
当然,湘云和宝玉要吃生鹿肉,并不是从什么营养、食疗出发,而是出于少爷小姐的好奇与尝新。但鹿的全身却是大补剂品。据说生喝鹿血,立刻会导致全身发热,雍正、乾隆都曾喝过。
《红楼梦》第五十四回中,大观园内放烟火,贾母说:“夜长,觉得有些饿了。”凤姐儿忙回说:“有预备的鸭子肉粥。”贾母道:“我吃些清淡的吧。”凤姐儿忙道:“也有枣儿熬的粳米粥,预备太太们吃斋的。”贾母笑道:“不是油腻腻的,就是甜的。”凤姐儿又忙道:“还有杏仁茶。”又接着补上一句:“只怕也甜。”贾母道:“倒是这个还罢了。”
这里提出两种粥,一种饮料。
鸭肉,能滋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补血行水,养胃生津。用鸭子肉做粥,最好用沙锅熬,对活动较少的老年人,最为有利。《食医金鉴》中还特意提出,用青头鸭和五味子煮粥为最好。
红枣粳米粥,红枣能补脾、胃,益气生津。《名医别录》说它能“补中益气,疗心下悬,肠癖”。《日华子本草》说它“补五脏,活虚劳损,除肠胃癖气”。《本草经》说它能“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和胃气”。唐代名医孟诜推崇它:“补不足气,煮食补肠胃。”元代名医李杲说:“温以补脾经不足,甘以缓阴血,和阴阳。”《本草纲目》说:“粳米、籼米、粟米、粱米粥,利小便、止烦渴、养脾胃。”这里凤姐儿说的枣儿粳米粥,正是在大节日为贾府太太们吃斋用的。但贾母却看中了杏仁茶,当然,杏仁茶至今,也是润肺止咳的一种高级饮料。
《红楼梦》第六十一回,写三姑娘探春和宝钗偶然来了兴致,要吃个“油盐炒枸杞芽儿”。这段是描写住在深宅大院的小姐,只想尝新,却根本不知市面行情。同时,也透露出枸杞芽儿,在当时已是一种流行的食疗菜,上了餐桌了。
枸杞芽儿,也叫枸杞头,枸杞尖儿,就是枸杞的嫩茎叶儿,《生草药性备要》说它能“明目,益肾亏”,《本经逢原》说它“能降火及清头目”,《五华草药》记载它“可清热,解毒,明目”。当然,三姑娘和宝姑娘都不是为了清热、明目才吃它。只是从这儿,可以证明,这种食疗菜谱已经进入了“大观园”了。
《红楼梦》中还有一则比较少为人知的食疗法,那就是合欢花酒。
我国向来认为酒有滋阴养血之功,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上,画着一个酒店,高搭彩楼欢棚,在全画中占有突出的位置,酒楼两楹写着“天之”、“美禄”。清代梁章钜,在《浪迹续谈》里说:“今人嗜酒者,称酒为天禄。”可证宋时就有这个美名了。中国南北都有好酒。在《红楼梦》里,最常见的是“惠酒”。但最令人瞩目的酒,依我看应数“合欢酒”了。
第三十八回中,黛玉因吃了一点子螃蟹,觉得心口微微作痛,需要热热地喝口烧酒。宝玉听了忙道:“有烧酒。”便令将那合欢花浸的酒烫一壶来。宝玉那样体贴黛玉,他命人给黛玉烫合欢花酒,无疑是具有滋补效应的。
庚辰本、己卯本在这段文字上有批:“伤哉!作者犹记矮舫前合欢花酿酒乎,屈指二十年矣。”可以证明,《红楼梦》不是虚应故事,而是现实中实有其事、实有其人,所以,曹雪芹才在适当场合,写进了《红楼梦》里来。
曹雪芹原文是说那合欢花浸的酒,脂批则写的是“酿酒”,我觉得还是以“浸”为准,浸酒,就是泡酒。
合欢,又叫“马缨花”,叶子到夜间,成对相合,因而得“合欢”名。夏季顶端开淡红色绒绒花,嫩叶可供食用,树皮可入药,性平味甘,能安神、解郁、活血、治失眠等症,花也具有同样功能。用合欢花泡的酒,我试过,可以安眠。《红楼梦》中用烧酒浸泡,大概是便于储藏,不致变质的原故。
合欢花不但可以泡酒,还可以制作菜肴。《四川中药志》中曾记载“合欢花配鸡肝、羊肝或猪肝,蒸服,可治火眼疾”。民间则用来治眼病结膜炎、肋痛等症。
《红楼梦》是艺术作品。曹雪芹在书中所以写出要黛玉饮合欢花酒,当然是表示宝玉对黛玉的关心,但更重要的是暗示宝玉对黛玉的爱情,否则脂砚就不会有此一批了。
当然,《红楼梦》中有关食疗方面的细节很多,我无力一一列举,这里只能抛出一块残砖,占用了读者时间,有请多多原谅!
1986年8月于西坝河
(原载《中国烹饪》,1987年2月)
《红楼梦》食品絮谈
1986年6月,在松花江畔参加第二届国际《红楼梦》学术讨论会,闭幕时,日本红学家伊藤漱平先生,因为要到大连图书馆去查考新发现的有关曹雪芹家世的档案资料,所以要先两天离开。我在宾馆楼下遇到他,与他握手话别时,他取出一个小纸盒送给我说:“这是《源氏物语》1……”因为车已开来,无暇细说,便送他上车了。
回到屋中打开一看,却是一盒食品。这食品是谷物粉面用模具压制而成,比骨牌略大一点的长方块儿,在长约四寸、宽约三寸的纸盒内整齐地摆着,上面压有《源氏物语》中的画面,像两排小本书,别有一番情趣。这大概就是日本以《源氏物语》命名的一种食品吧。当时,立即使我联想起在北京曾经品尝过“红楼菜肴”和“红楼糕点”的事儿来了。
目前,正在屏幕上展现的《红楼梦》电视连续剧中,已表现几处宴会的场面。为此,《中国食品》约我写一点儿有关《红楼梦》食品方面的文章,借这个机会,便略谈一下:
《红楼梦》中有吃鹿肉的场面,不难看出,大观园中的宴席说它是满汉大会串,也不为过,而铺排最考究的“满汉全席”,也正在乾隆鼎盛时代。《红楼梦》中,宝玉过生日,摆出四十只盘子,据邓云乡说,不是荤菜,都是果盘,现就“果子”顺便来谈谈。
过去,北京都把点心盒子叫“果匣子”,茶食店叫“果局子”,端方(这位又是大收藏家又是大官僚的人物)还在前门一带开设过“果局子”呢!
大观园里的“果子”,当然是十分考究的。据吴正格编写的《满汉全席》中,有三十二围碟,即:四京果——酥核桃、奶提子、杏脯肉、荔枝干;四生果——鲜柳橙、潮州柑、沙田柚、甜黄皮;四糖果——糖冬瓜、糖椰角、糖莲子、糖桔皮;四水果——水莲藕、水百合、水马蹄、水菱角;四蜜碗——蜜饯金桔、蜜饯枇杷、蜜饯桃脯、蜜饯柚皮;四酸菜——酸青梅、酸沙梨、酸子姜、酸荞头;四冷素——酥甘面根、卤冷白菌、申江笋豆、蚝油扎蹄;四看果——象生时果及雀鹿蜂猴百子寿桃一座。“象生时果”,花样繁多,款数不拘,也是显露大师傅技艺的好机会。“雀鹿蜂猴百子寿桃”,是“爵禄封侯”的谐音,不单单是为祝寿而上的。再加上四道点心、四样面食,那以为怡红公子庆生日的四十果盘,便都有了落脚处。这里记录的虽是清朝末年,流传在广州一带的满汉全席菜单中的果品类,但却都是乾隆时代流传下来的,也正是《红楼梦》成书之时。当然,这都不能坐实,也无需如此,我只是提供一点有踪迹可寻的线索罢了。
写到这里,不由使我想到北京早有的“仿膳”食品来,可说已经誉满全球(恕我借用这家喻户晓的广告语)。如果,再有一座“仿红”饭庄出现,比起“肉末烧饼”、“栗子面窝窝头”、“豌豆黄”等等,我想,也不会逊色吧?
《红楼梦》小说中,只是为了铺陈大观园中人物锦衣玉食的生活,才写他们饮食中的特色,书中不能给我们提供全部食品和做法来。如果有人对“仿红”肴馔发生兴趣,不妨参考曹雪芹同时代的著作,如《儒林外史》、《歧路灯》,以及当时的笔记、轶闻所涉及的美食,汇列出更丰盛的食谱来;再加上姑苏肴馔、江山艇菜和东北至今还流传、保存的满汉菜肴;还有以蕨菜、松鸡、鳇鱼、鸡腿蘑等为原料的辽菜,“仿红”食谱就可做到洋洋大观了。不过,这里不妨提醒一句,要处之以精,戒之在滥。精不等于苛细,且莫要摆出王熙凤的架势来吓唬刘姥姥(一笑!),要使“仿红”成为多档次的食品,丰富人民的生活,同时又为我国烹饪艺术添加一朵奇葩,岂不是好。
1987年6月于西坝河
(原载《中国食品》,1987年10月)
'1'《源氏物语》:成书在11世纪初,为日本女作家紫式部所作,书中主要描写皇子光源氏和他周围许多女性的爱情纠葛。
曹雪芹时代饮食风貌一斑
看过《红楼梦》的人,都想到曹雪芹的少年时代,一定经过一段锦衣绣食的生活。而在他经历的整个时代,也正是南北大交接、满汉大融会的时期。那时,中国城市发达,人口密集,商业辐辏,生产和消费都在发展,这都必然影响曹雪芹时代酒席肴馔的多彩多姿。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写的食谱烹调,精妙异常,令人叹服,许多人都专门作了研究,我就不多谈了。现在,我只想把曹雪芹同时代的饮食风貌,略加勾勒,以见一斑。
中国自古就考究饮食。我们的祖先,不光是把它看作一门技术,还把它看作一门学问;不光是把它看作一门学问,而且还把它看作是一门艺术。在古代,就有专门管理饮食烹调的人才,装盛食品,都用特制的器皿,座席上菜,也特别讲求礼仪。宫廷里酒筵摆开,既要敲钟奏乐,还要诗歌奉答。
曹雪芹时代,在饮食方面表现得最突出的,是城市化和程式化。都市人口增加,酒店茶楼林立,人来客往,北销南运,城市就日趋繁华,肴馔便日趋新颖。
我们从和曹雪芹同时代的吴敬梓写的《儒林外史》上面就可以看到,吴敬梓写《儒林外史》,自己也说是在写明朝,实际写的都是有清一代。
《儒林外史》中,对曹雪芹生长的南京,描写得十分逼真。
他写道:“这南京乃是太祖皇帝建都的所在,里城门十三,外城门十八,穿城四十里,沿城一转足有一百二十多里。城里几十条大街,几百条小巷,都是人烟凑集,金粉楼台。城里一道河,东水关到西水关足有十里,便是秦淮河。水满的时候,画船筲鼓,昼夜不绝。城里城外,琳宫梵宇,碧瓦朱甍;在六朝时,是四百八十寺;到如今,何止四千八百寺!大街小巷,合共起来,大小酒楼有六七百座,茶社有一千余处。不论你走到一个僻巷里面,总有一个地方悬着灯笼卖茶,插着时鲜花朵,烹着上好的雨水,茶社里坐满了吃茶的人。到晚来,两边酒楼上明角灯,每条街上足有数千盏,照耀如同白日,走路人并不带灯笼。那秦淮到了有月色的时候,越是夜色已深,更有那细吹细唱的船来,凄清委婉,动人心魄。两边河房里住家的女郎,穿了轻纱衣服,头上簪了茉莉花,一齐卷起湘帘,凭栏静听。所以灯船鼓声一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