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666-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

丽兹打断了他的话:“你俩怎么从来没有给我讲过这个故事?”

曼努埃尔耸耸肩。

让-克劳德说:“我想我给你说过的。”

但过了几秒钟后,他发觉自己果然没给她讲过。

让他俩吃惊的是丽兹哈哈大笑起来,这可不是她的性格;然后,她又要了一杯鸡尾酒。就在老板来回摘挂衣服、忙于调制鸡尾酒的当口,三人保持沉默。后来,应丽兹的要求,曼努埃尔应该继续讲故事。可是,曼努埃尔不愿意了。

他对让-克劳德说:“你讲吧!你也在场。”

于是,让-克劳德的讲述从三人看到黑色铁栅栏开始:它的用途是欢迎或者阻止人从疯人院进出(闲人免进);或者在故事开始的几秒钟之前,他跟坐在轮椅上的莫里尼就在观察大铁门和向左右两侧延伸的黑色铁栅栏,它们消失在两侧被精心照顾的老树林里,与此同时,曼努埃尔半身车内、半身车外,在给司机车费,一面跟司机商定一小时后请他从村里回来接他们。随后,三人来到疯人院的建筑物前,在路的尽头,已经能看到,那是15世纪的城堡,不是指建筑外貌,而是那死气沉沉的气氛给看客的印象。

什么印象?一种奇怪的感觉。比如,相信美洲大陆没有被发现,就是说,美洲大陆从来就没有存在过;没错,这对于经济可持续发展,或者对于人口正常增长,或者对瑞士共和国民主进程,都不是障碍。让-克劳德说,总而言之,是三人一路上共同分享的怪诞而无用的想法之一,何况这趟旅行本身就是明显无用的,疯人院之行可能就是如此。

接下来,三人办理了进瑞士疯人院的全部手续。最后,三人没看见在医院治疗的任何病人,由一个中年护士,带着神秘莫测的表情,带领他们来到医院后面花园的一座小楼里,楼内宽敞,视野开阔,但地形走向是下坡;让-克劳德负责推莫里尼的轮椅,他认为这环境对于一个精神错乱或者非常错乱的人来说,并不能特别减轻痛苦。

出乎三人的意料,小楼舒适宜人,周围种满了松树,门楼里有玫瑰;楼内有一些模仿英国原野风格的舒适扶手椅,有壁炉、橡木桌和空闲一半的书架(书名几乎全部是德语和法语,只有个别几本是英语),以及特制的电脑桌,上面摆着上网猫;还有一个土耳其式的长沙发,它们与其他家具显得不和谐;还有一个卫生间,有便池、洗手台,甚至还有一个带硬塑料蓬的淋浴间。

曼努埃尔说:“日子过得不赖嘛。”

让-克劳德则喜欢到窗户前看风景。群山的尽头,他以为那边就是城市。他想,也许那就是蒙特勒,或者是刚刚他们乘出租车的村庄。的确,那片湖水一点也不突出。等到曼努埃尔来到窗前时,他的看法是那片房屋就是村庄,绝对不可能是蒙特勒城。莫里尼老老实实地待在轮椅上,眼睛盯着大门。

大门一开,莫里尼第一个看见了画家埃德温·约翰。他头发平直,开始谢顶,皮肤白皙,个子不算太高,依然消瘦。身穿灰色高领毛衣,外面罩着紧身皮夹克。他首先注意到的是莫里尼的轮椅,感到惊喜,仿佛真的没有预料到这个突如其来的玩意儿。而莫里尼则不由得望着画家的右臂,那里应该是没手的,可让他大吃一惊的是,夹克衫的袖口处本来应该是空空荡荡的,现在却露出一只手来,当然是塑料的,可是逼真之极,无论多么耐心、细致的人也看不出是假手。

画家身后又进来一位女护士,不是开头接待他们的那位,而是更加年轻,头发更加金黄的姑娘;她掏出一本书,页数很多,开始阅读起来,装做约翰和其他客人全然不在场的样子。莫里尼自我介绍说,他是意大利都灵大学语言学教授,仰慕约翰的作品;然后,介绍曼努埃尔和让-克劳德。在这期间,约翰始终站立不动,这时把手伸给西班牙人和法国人。这二人小心翼翼地握了握画家的手。画家随后在桌子旁边落座,仔细观察莫里尼,好像小楼里只有他俩存在。

起初,约翰轻轻地、以几乎难以觉察地努力开始对话。他问莫里尼是不是买过他的作品。莫里尼的回答是否定的。然后,补充说,约翰的作品太贵,他买不起。这时,曼努埃尔发现女护士专心阅读的那本书是20世纪德国文学选读。他用胳膊肘捅捅让-克劳德。后者为了活跃气氛而不是好奇,问女护士书中选没选本诺·冯·阿琴波尔迪的作品。这时在场的所有人都听见了一只乌鸦在聒噪。女护士给出了肯定答复。约翰眨眨眼睛,又闭上,用假手在眼前晃动了一下。

画家说:“书是我的。我借给她的。”

莫里尼说:“真难以想像!太巧了!”

“当然我是没读过啦,因为我不懂德语。”

曼努埃尔问他那干吗要买。

约翰说:“为了封面,那上面有汉斯·维特的画,那可是个好画家。再说,这说不上偶然性不偶然性。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偶然。我有个朋友说我这样考虑偶然性是不对的。他说,对于坐火车旅行的人来说,世界就不是偶然的,哪怕火车穿越陌生地带,穿越旅行者永远不会再见的地带。对于早晨六点起床、困得要死,但不得不去上班的人来说,也不是偶然。对于不得不早起、痛上加痛的人来说,也不是偶然。我的朋友说,痛上加痛是事实。疼痛越多,偶然性越少。”

莫里尼问道:“那偶然性像是一种奢侈品啦?”

曼努埃尔本来注意着约翰的讲话,这时看见让-克劳德站在女护士身边,一手撑在窗台上,一手有礼貌地帮助女护士寻找阿琴波尔迪短篇小说的位置。金发女护士坐在椅子上,那本文学选读在她膝盖上;让-克劳德站在她身边,那姿势还是稳重的。背景是窗户,外面是玫瑰花,远处是草地、树木以及穿越石山、巨石和溪谷的晚霞。在小楼内悄悄移动的黑影制造出一些犄角,那是此前没有的,模糊不定的图画突然出现在墙壁上,一圈圈地擦来抹去,好像无声爆炸的烟尘。

约翰说:“偶然性不是奢侈品,而是命运的另外一张嘴脸,以及别的什么。”

莫里尼问:“别的什么呢?”

“由于非常简单和可以理解的原因,我朋友疏忽的东西。我朋友(这样称呼他是我一厢情愿)相信人道,因此相信秩序、绘画的秩序、话语的秩序,而不用别的什么来作画。他相信末日救赎。骨子里很有可能相信进步。偶然性则相反,是我们根据自己的本性去接近的全面自由。偶然性不服从规律,即使服从规律,那我们也不晓得规律为何物。如果允许我使用明喻,那偶然性就如同在我们星球上每时每刻表明态度的上帝。是一位用不可理解的表情面对自己不可理解的子民的不可理解的上帝。在这十二级飓风内部,通过内核爆炸,实现交往。偶然性与其痕迹的交往以及痕迹与我们之间的交往。”

于是恰恰在这个时候,曼努埃尔,还有让-克劳德,听见了,或者说凭直觉感到了莫里尼一直准备提出的问题;他声音低沉,头部向前,那姿势让人担心他会从轮椅上摔下来。

“您为什么自残?”

在疯人院花园里流动的霞光好像穿透了莫里尼的面孔。约翰毫不慌乱地倾听莫里尼的问题。从他的姿态看,似乎可以说他早就知道轮椅上这个男人像此前很多人一样,是来寻找答案的。于是,约翰微微一笑,反而向莫里尼提了一个问题:

“您准备发表这次见面的情况吗?”

“绝对不会。”莫里尼答道。

“那问我这个有什么意思呢?”

“我希望亲耳听听您怎么说。”莫里尼轻声说道。

约翰举起右手,这手势让法国人觉得很慢,像是排练过的,放在莫里尼充满期待的眼前几厘米处。

约翰问道:“您说它像我吗?”

莫里尼回答说:“我、我不是艺术家啊。”

“我也不是艺术家。”约翰说,“您觉得它像不像我呢?”

莫里尼摇摇头,轮椅也跟着左右摇晃一番。片刻间,画家优美而惨白的唇边绽出一丝笑容,看了看莫里尼。

“我这么做,您认为我是为什么?”

“不知道,真不知道。”莫里尼望着画家的眼睛说道。

意大利教授和英国画家这时都被黑影所包围。女护士准备起来去开灯。让-克劳德举起一个手指,要她别动。女护士重新坐下来。她的鞋子是白色的。让-克劳德和曼努埃尔的鞋子是黑色的。莫里尼的鞋子是咖啡色的。约翰的鞋子是白色的,是用来跑远路的,无论是走在城市行人道上,还是蛮荒野地。这就是夜幕把一切笼罩在阿尔卑斯山的寒气下之前,让-克劳德最后看见的东西:鞋子的颜色、形状和安静的样子。

“我告诉你,我为什么会自残。”约翰第一次放下威武、挺拔、僵直的架势,弯下腰来,靠近莫里尼耳边,轻声说了些什么。

画家随后起身,走到曼努埃尔身边,规规矩矩地握握手,跟让-克劳德也是如此。接着,离开小楼。护士随他而去。

开灯后,曼努埃尔考虑到他两位朋友没注意到一件事,便提醒说,约翰无论见面的开头还是结束,都没有跟莫里尼握手。让-克劳德说,他也注意到了。莫里尼一声不吭。片刻后,第一个接待他们三人的护士来了,领他们往大门口走去。走在花园里的时候,护士说出租车在门口等着呢。

出租车把三人拉到蒙特勒,他们在瑞士旅馆过的夜。太累了,决定不出去吃晚饭。但两小时后,曼努埃尔打电话到让-克劳德的房间,说他饿了,打算出去转转,看看有什么地方还营业。让-克劳德说自己也是这么打算的,愿意跟他一起去。到了旅馆大堂,让-克劳德问他叫没叫莫里尼。

曼努埃尔说:“我打了电话,可没人接。”

他俩估计,那位意大利人还在睡觉。他俩夜里回到旅馆时已经微醉。次日早晨,他俩去莫里尼房间寻找,却没人。旅馆服务员说,这位名叫莫里尼的客人已经结账,午夜十二点离开了旅馆(那时曼努埃尔和让-克劳德正在一家意大利餐厅吃晚饭);这在电脑上是有据可查的。午夜,莫里尼下楼到服务台,命人给他叫出租车。

“他午夜十二点走了?去什么地方啦?”

服务员自然不知道客人的去向。

当天上午,让-克劳德和曼努埃尔证实了莫里尼不在蒙特勒及其附近的任何一家医院,随后乘火车前往日内瓦。他俩从日内瓦机场给都灵莫里尼家打电话。二人只听见自动答录机的声音,于是对着话筒臭骂一通。随后,他俩上了飞往各自城市的航班。

曼努埃尔一到马德里就给让-克劳德打电话。后者一小时前已经到家,他告诉曼努埃尔莫里尼还是没有消息。这一整天,无论曼努埃尔还是让-克劳德一直都在意大利人的自动答录机里留言,口气越来越无可奈何。第二天,他俩真的紧张起来了,甚至有立刻飞往都灵的念头,如果再找不到莫里尼,那就报警。可是,二人不想草率行事,不愿意闹笑话,方才冷静下来。

第三天跟第二天一样。二人给莫里尼打电话,互相通话,掂量各自的行为方式,掂量莫里尼的心理健康情况、不可否认的常识和成熟度,于是,二人什么也没做。第四天,让-克劳德直接给都灵大学打电话。接电话的是个年轻的奥地利人,临时在德语教研室工作。这个奥地利小伙子想不出在什么地方能找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