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不出所料的是,人们最关心“是否有仇家?”“是否因身陷桃色旋涡导致?”汤盈盈尽管连惊带怕,还要一再出来声明只是偶然事件。
想起自己前几年的一次经历,下夜班,不过九点,还是在最热闹的马路上,却遇到抢劫。心有余悸的我,多少天不敢经过那条街,只要听到有人从身边奔跑过去就心悸气喘,半夜里也会突然愤怒得不能自已,即便这样,还要被同事朋友殷殷询问:“是不是得罪了什么人呀?”“以前你有没有见过他们呀?”
这种询问,与其说是关怀,倒不如说是一种自我保护,是对危险的心理回避。似乎只要为恶行找出理由,找出规律,只要自己避免了这些缘由,行端坐正,就可以善始善终。我们甚至一厢情愿地以为,恶行通常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式的,恶棍也有过去,有内心、有感情、有反省,作恶也有因由,在紧要关头,没准还天良发现——其实我们还是参照着善去塑造恶,因此想象力有限,只允许他们比我们坏一点点。
现实里的恶,根本没有那么多情,也毫不文艺。恶人并不都是从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里走出来的,行凶前,还有五千字的内心斗争和灵魂翻滚。我们只是假装不知道这些,努力将恐惧转移,而这对受害者,是更为严重的二次伤害。
失控梦魇
《阅后即焚》二零零八年
朋友A结婚五年后,想要个孩子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但妻子却始终无法怀孕,去医院检查,发现她不能怀孕。
万般无奈之下,辗转反侧后,他们打算通过那些在网络上做广告的代孕公司,找个“代孕母亲”生孩子,甚至都进入了正式洽谈阶段,但他们随即想到了许多恶劣的后果,比如,“代孕母亲”和后台老板,从此持续不断地对他们进行敲诈勒索,再比如,“代孕母亲”对孩子产生了感情,带着孩子远走高飞,或者因为孩子被带走而伤心欲绝,精神失常或者自杀,甚至还有更糟的可能,“代孕母亲”帮很多人生了孩子,而这些孩子长大之后谈起了恋爱!总之,计划一旦启动,就有失控的可能,他们的生活,搞不好就会成为《知音》雄文“亲情沐血哟!‘代孕妈妈’误杀亲子为哪般?”的素材!面对这些可能,他们同时说出一句话:“简直。。像科恩兄弟的电影。”
科恩兄弟热衷于表达“失控”,他们的《冰血暴》、《血迷宫》、《师奶杀手》、《老无所依》、《阅后即焚》都是与“失控”有关的故事,本是一张碟、一箱钱、一个老妇屋子下的地道,或一个成为目击者的弱女子,貌似可以轻易搞定的人和事,却被某只手轻轻地点了一下,从此搭错了线,越来越不可控,越来越没有边际,让越来越多的人懵懂卷入,越来越多的无辜者搭上性命,偏偏,每个发起旋涡的人都笃定得了得,以为一切尽在掌握,一切都会依照自己的心愿发展下去,直到“失控”给所有人送上一记耳光。
经济危机也是这样一记耳光,原来,穿着西装、在敞亮的会议室里严肃地、神秘地开会讨论大事的人类精英们,却也不过整出了这么一个失控的烂摊子。《南方公园》第十三季第三集嘲笑的就是这种掌舵人,在辉煌庄严的大厅里,当“又有一家保险公司倒闭了”的消息传来的时候,最高决策人抓来一只鸡,剁掉了鸡头,看血淋淋的无头鸡几经挣扎后,倒在写满方案的轮盘的什么位置,就做出什么样的决策,而这一次,无头鸡告诉他们,应当“注资救活那家保险公司”。
失控是所有事物的B面,是捆绑在所有程序里的木马,和万事万物同时运行,与所有程序一起启动,不认识失控,不承认它的存在,大概就会被送上一记耳光。
知道它的存在,还得惶然前行,就像我的朋友和他的妻子,他们最后还是打算找“代孕母亲”帮他们生一个孩子,但,好的一点是,他们还有自知之明,提前考虑了失控的风险,以及登上《知音》杂志的可能。
怎样证明你去过黄山
我的朋友加肥猫,最近去了一趟黄山,但,回家之后,他却发现,他证明不了自己去过黄山。因为,他后来又去了上海,在上海的大街上,他把存有黄山照片的相机弄丢了,他的儿子认为:“你根本没丢相机,你把相机卖了,拿着钱跑到别的地方去玩了。反正你没去黄山,反正你没有证据证明你去过黄山。”而且,因为没有照片的存在,没有照片来加固记忆,连他自己也产生了一种不确定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当真去过黄山。
这大概是影像技术发展到今天的一种结果,它方便,它普及,但同时也带给我们一种恐慌,如果影像资料丢了怎么办?被毁坏了怎么办?我们用什么证明我们的经历是确实发生过的?我有个朋友就常常陷入这种焦虑,他酷爱摄影,每次看到美好的风景,都陷入如何掌握这种风景的焦虑之中,但一旦将那些风景摄入镜头,他又会陷入照片和视频丢失的焦虑之中。有一次,我们向他询问去红海滩之后的心得,他懊恼地说:“可惜移动硬盘摔坏了。”再也不肯继续讲述旅行的经过,显然,对他来说,影像完全等同于记忆,影像资料丢了,就等于记忆丢了,甚至等于连经历也不存在了,所以没办法讲下去。
这种现状,大概就是《灵动:鬼影实录》诞生的心理基础,这部雄霸北美票房榜的恐怖片,讲述的是一对小夫妻搬家之后的遭遇,丈夫弄了一架摄像机立在床头,每天拍摄他们入睡之后的情景,最终发现了异象。以现实生活的逻辑来看,这种主动置身于摄像机监控之下的举动,多少有点奇怪,但整部片子,就是靠这架DV拍摄的影像资料组成的,如果这个DV拍摄的语境不成立,这部电影就立不住了。事后看来,人们质疑这部片子的情节,质疑它的结尾,却从不曾对这个DV的存在提出质疑。就是说,人们觉得,屋子里成天开着一台摄像机,并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情,这是一种生活的常态,摄像机可以拍摄风景,也可以拍摄日常生活,帮助记录记忆,也提供自己存在的佐证。
这也是《女巫布莱尔》、西班牙和美国版的《死亡录像》、《科洛弗档案》、《死亡日记》等等用DV作为叙述者的电影存在的心理基础,电影中的人,在任何情景下,都不肯丢掉摄像机,前面的掌机者死了,后面的人接着再拍,这固然是叙事的需要,却丝毫不让我们觉出不妥,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让影像担任我们存在的证据,甚至可能是唯一的证据。
这里面也隐含着一点点虚妄的自大。我有个朋友,拥有一间录音棚,每每有人去他那里录完歌,他都热情地说:“放到网上,你就不朽了”,并且进一步解释,“光和信息的东西,只要存在过,就会一直存在下去。”他的说法是否有依据暂且不论,但我得承认,这种说法非常容易蛊惑人,录歌时,难免心潮激荡。
不过,科幻纪录片《人类消失后的世界》对这种自大进行了无情的打击,它指出,在人类消失之后,不出一百年,因为所有影像储存介质的毁坏,这些东西都将不存在。但当下的我们,还是会为影像证据的存在感到自足,空幻是将来的事,至少现在,我们的存在感有无可辩驳的证据作为支撑。
不自觉的心理学家
最近迷住我的,是一部电视纪录片,这片子由辽宁卫视的《王刚讲故事》首播,后来别的电视台做了改编,但脚本和素材基本相同。
五年前,一个在地下通道卖唱的女子被记者发现,她的身世几乎集中了一切催泪的因素,她只有十六岁,私生女的身份令她从小就寄人篱下,到处辗转流离,十二岁的时候,因为患上白血病而落下身体残疾,但她热爱音乐,到十六岁时已写有三百多首歌曲,靠在地下通道卖唱维生及赚钱治病。媒体迅速对她做了报道,她一度上了央视的访谈节目。
媒体的热情开始消退的时候,她身边却有了一群追随者,有男有女,他们辞掉工作,倾尽家财,为照顾她而生活在一起,形成一个奇异的家庭,他们以兄弟姐妹相称,有人专门负责全家的开支。终于有人渐渐醒悟,去报了案,警方查实了她的身份,她家在北方的农村,曾经有过一次婚姻,最惊人的是她的年龄,在案发的当时,她已近三十七岁。
片子是以法制报道的形式进行,又要照顾电视观众,所以删减了一切枝蔓,尽可能地观点明确。但我还是凭一次次反复观看和百度搜索,一点点拼凑起了另外一个轮廓,那就是,她和她那一拨又一拨的哥哥姐姐,到底靠什么凝聚在一起?他们相处的情形如何?
古斯塔夫·庞勒在《乌合之众》中说得好:“世上的一切伟人,一切宗教和帝国的建立者,一切信仰的使徒和杰出政治家,甚至说得平庸一点,一伙人里的小头目,都是不自觉的心理学家,他们对于群体性格有着出自本能但往往十分可靠的了解。”她就是这样一个不自觉的心理学家,她本能地知道这些追随者们要什么,或者说,他们缺什么:他们需要破解孤独,需要和他人产生自以为超越世俗的精神和肉体的联系,需要加入一个集体,需要为一个共同事业而奋斗。
她于是给了他们这个机会,她使自己成为那个崇高的共同事业,照顾她的生活为他们的人生提供了意义,她为一个集体、一个青春乐园的存在创造了理由,他们都不工作,在那个家里做迷信游戏,成日唱歌,围着她团团转。
这种情感必须要以不断消费的形式来刺激它的延续,她自觉地担起了这个任务,她今天昏迷(昏迷的时候,她的哥哥姐姐们必须围在她的周围不断地弹着吉他唱歌,以防她被魔鬼掳走,直到她苏醒),明天需要钱,后天要去求学,一个个兴奋的小尖刺,刺激着他们分泌情感,并始终维持着一定的情感强度。她最后的失败,在于她消费过度了,她如果肯细水长流一点,甚至时不时还回去一点,恐怕到今天还不至于被发觉——事实上,至今还有她的“哥哥姐姐”相信她不是骗子,还需要帮助。
她的“哥哥姐姐”们,并不是庸常之辈,一个个眉清目秀,言辞得体,歌声嘹亮,显然受过很好的教育。但是,再好的教育,也在这样一个不自觉的心理学家面前溃不成军。
伏契克有名言:“人们啊,我爱你们,但你们要警惕!”要警惕的,大概就是这些隐藏在人群中的不自觉的心理学家吧。
肆 又冷 ,又暖 ,又洁净
又冷, 又暖, 又洁净
《生人勿进》二零零八年
瑞典电影《生人勿进》2008年露面后,获奖累累,比如翠贝卡电影节(旨在肯定与表彰有优秀表现的新锐电影人的电影奖)最佳剧情片和瑞典电影学院奖五项提名。《科洛弗档案》的导演马特·里弗斯也已着手翻拍本片。
瑞典电影是北欧电影领头羊,作为北欧最早拍摄电影的国家,瑞典在曼、葛丽泰·嘉宝则不断为瑞典电影增添分量。不过,我更愿意把北欧电影当做一个整体看待,北欧电影,似乎总在为丹纳的《艺术哲学》中的观点做笺注,即,艺术家的艺术品,总要反映培育出他们的地方的地理气质和民族性格。北欧电影就有种再也不会让人认错的气质,创作者总乐于把镜头对准雪地、暗夜,也最善以极为锐利的笔触表现孤独、痛苦,整体气质呈现为冷感、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