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秦孝公:“支持的呢?”
景监:“恐怕不足10人。”
秦孝公:“包括您老人家吗?”
景监:“不包括。”
秦孝公停步,皱眉:“连您老人家也反对变革?”
景监:“不反对。但臣不主张要改天换地的变革。”
秦孝公:“这是您的心里话?”
景监下跪:“主公,国家整体改变,非同儿戏。弄不好,您会成为千古罪人啊。现在朝中有很多人议论,说主公致力变革,实际上是好大喜功,拿国家的命运开玩笑啊。”
秦孝公:“那我墨守成规,坐以待毙,就不是拿国家的命运开玩笑了吗?”
景监:“可是……”
秦孝公扶起他,浅浅一笑:“我已经认准了这样一个道理,对一个人有利的事,绝不会对整个国家有利。对千万个人有利的事,才会对整个国家有利。我是一国之君,所以,只能争取做对绝大多数人有益的事。您说对吗?”
景监:“主公,可您因此将背负太多骂名啊。”
秦孝公:“诅咒和赞美都不能左右我的追求。因为我不是靠闲言碎语生活的。我认定的路,前人没有走过,为此我一定要走下去。纵便走错了,也要走。”
景监哽咽:“主公……”
111.招贤馆
各类人才汇聚一堂。有的在议事大厅议事,有的在修订各种法令。
公孙鞅陪着秦孝公四处走动。
秦孝公:“你从哪儿弄来这么多的人?真让我吃惊。”
公孙鞅:“这仅是受主公的感召来投效秦国的一部分人才。”
秦孝公:“是吗?我已经把三座离宫改成招贤馆。你还需要几个这样的场所?”
公孙鞅:“至少10个。”
秦孝公:“你知不知道,现在朝廷里的很多人都在非议你?”
公孙鞅:“这是好事。”
秦孝公:“好事?”
公孙鞅:“至少,各人从不同的角度,都在关注国家的变革。”
秦孝公:“我还以为你会说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公孙鞅:“不论正义与邪恶,如果仅是少数人在心里认同的道理,就不是真理。现在有上万的人在为秦国的变革全身心地做各种准备工作。这就说明主公变革的主张与社会的发展相吻合。至于极少数的人反对变革,那是因为反对的人往往不是从国家利益,而是从个人利益上来衡量得失。私欲越多,自由越少。”
秦孝公:“是啊。公孙鞅,做秦国的国君很难。做秦国的官员更不易啊。尤其是在这种时候。”
公孙鞅:“为了缔造国家的辉煌,纵便千难万难,也值得。”
秦孝公:“你这么想?”
公孙鞅:“您也一样。”
秦孝公点了点头:“希望有你我这样想法的人,会越来越多。”
112.后宫
妙玉一手抱着熟睡的太子,一手轻轻为在灯下批阅奏章的秦孝公捶背。
秦孝公:“妙玉,你领孩子去睡吧。等批阅完这么多的奏章,就该上早朝了。”
妙玉:“我再陪你一会儿。主公,你不能天天都如此操劳啊。”
秦孝公一边在奏章上批着字,一面回答:“有一心为国的臣子,就不会有慵懒的君王。我知道在这个时候,公孙鞅带着一大帮臣子肯定也还没睡。国家改革,关系到国计民生,我不能有丝毫的松懈。”
妙玉转到前面,挑亮了灯花,把孩子抱到床上睡下,然后又转回来为秦孝公沏茶:“主公,你能不能给我讲讲关于这场变革的主要内容?”
秦孝公停下笔,招呼妙玉在身边坐下,娓娓地:“国家的改革整体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整顿朝纲,建立中央政府。把全国现有的领土分成三十一个郡县,县以下设亭、乡、里,由朝廷亲自任命官吏管理。第二部分是制定行政律法,文官分九级任用,武官分二十级任用。第三部分是制定相关的律法条文。这其中有四种形式,即律条,中央或地方政府对律法条文的解释;地方政府发布的文告及对审理案件的技术规定。第四部分是根据律法,中央政府来决定对百官的任免、爵位的封夺、赋税的增减、律法的存废、外交的和战、军事的指挥和府库资财的使用。地方政府根据中央政府的指示,决定对臣民的生杀赏罚,对土地的收夺和赐予。奖励农耕、鼓励开矿、鼓励行商坐市、鼓励服兵役及根据实际情况增减赋税。”
妙玉:“这种层层管理的制度非常好。”
秦孝公:“这样一来,大秦国开拓一地就能巩固一地,国家就能长治久安。更重要的是,在这种制度下人人都能得到实惠。而一旦触犯刑律,不论是官是民,皆会受到律法的严惩。”
妙玉:“不错。可是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并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
秦孝公:“这一点公孙鞅早就想到了。治国必先治官,治官治吏方能治民。所以,国家的变革首先必须从治官治吏开始。”
妙玉:“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希望主公不要擅开杀戒。”
秦孝公:“只有轻罪重罚,论功行赏,从上到下才能恪守律法,进行自律。法不容情啊。”
妙玉幽幽地发出一声叹息。
113.朝堂之上
文武百官分等级伫立在殿内外。
接受朝拜之后,秦孝公娓娓地:“寡人自即位以来,首次召集各部的臣工汇聚一堂,是为了通报大家,国家改革从今日正式开始,律法从今日起正式在全国全面实施。这段时间以来,修订的律法条款相信诸位都一一通读和领会了。根据律法,诸位臣工都应该已经明确了自己的职责。诸位对推行的改革举措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吗?”
大夫唐姑果出列禀奏:“主公,臣有话要说。”
秦孝公:“唐姑果,你有什么话说?”
唐姑果:“臣联同一百余名礼部官员联名上奏,请主公马上停止实施改革律令,斩杀公孙鞅,以正朝纲!”
朝廷哗然。
秦孝公瞅了公孙鞅一眼,对唐姑果笑了一笑:“让我看看联名的奏章。”
唐姑果把奏章转给内侍,内侍又交给秦孝公。
秦孝公审阅了奏章后,对唐姑果平静地:“唐姑果,你说国家变革是违背了仁、义、礼、智。那么什么才不是违背仁义的作法呀?”
唐姑果:“主公,历来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主公作为一国之君,饱读《诗》、《书》,千万不可作出违背宗法的事啊。”
秦孝公点了点头,眼望公孙鞅:“你有什么话说?”
公孙鞅出列启奏:“主公,唐大人是一代鸿儒,学识渊博,令人钦佩。但唐大人刚才所说的话,臣不敢苟同。主公,普通的民众往往安于世俗,文人学士常常沉溺于虚幻的理论。这两者的所作所为跟仁义有什么关系呢?谈到治理国家,大周王朝的礼法一变再变,却因一味追求所谓的仁德导致王朝的急剧衰落。春秋五霸却因打破旧制度,实行变法而称霸天下。由此可见,一味只知遵从旧的体制,无异于坐在豪华而腐朽的门槛上等死。”
唐姑果刻毒地:“公孙鞅,你想推翻祖制,就是以下犯上,就是妖言惑众,就是谋逆!”
公孙鞅微笑:“改天换地是历朝历代的君臣根据时代的发展所肩负的重任。唐大人博览群书,难道就不明白这个道理吗?”
唐姑果浑身颤抖:“你……你……”
公孙鞅对秦孝公:“主公,唐姑果等一般文臣不思振兴社稷,歪曲祖制,刻毒攻击新法,请主公按《置吏律》第二条处置。”
唐姑果仓皇下跪:“主公……”
太史胡风出列下跪启奏:“主公万万不可诛杀大臣。古人说,‘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主公千万不可妄开杀戒啊!”
公孙鞅:“胡大人,你误解古人说的话了。如果礼不下庶民,民众如何感受仁义的教化,如何能体会浩浩天恩?如果刑不上大夫,执法者可置朝纲于不顾,随意触犯刑法,那律法的威严又如何体现、法度又如何公正分明?你身为史官,曲解历史,该当何罪?”
胡风叩头:“主公,历来圣明的君主都以仁爱治国,泽被苍生。如今主公欲推行的制度却繁酷暴虐,主公啊主公,不能以暴政治国啊!”
樗里疾出列启奏:“主公,太史大人只看到新法严密的一面,却丝毫置诸多催人奋进的奖赏律条于不顾,就咆哮朝堂,攻击新政,按大秦律当罪诛三族!”
景监出列启奏:“主公,胡风两朝为臣,忠心耿耿,请主公法外开恩。”
秦孝公沉思片刻,开了口:“左庶长大人。”
公孙鞅:“臣在。”
秦孝公:“法度不明,政令难行。寡人遵从信誉治国,倡导律法严明。唐姑果等一百余名学士歪曲祖制,借古讽今,按律坑杀;胡风曲解历史,咆哮朝堂,按律诛三族。景监妄言法度,削职为民,查封家产,流放三百里,永不录用。”
公孙鞅:“臣遵旨。”
114.法场
大批书籍被焚烧。
唐姑果等百余名文臣学士被活埋。
另一面,胡风及其家属八十多人被斩首示众。
血雨腥风。
115.郊外
景监饰戴枷锁,在四名小吏的押送下徒步而行。
公孙鞅跪在路边为景监送行。
景监走过来,看了看公孙鞅,轻轻地叹了一口气:“唉,你不用来送我。我,并不恨你。”
公孙鞅默默无言。
洪晔端了一碗酒上来,对景监恳切地:“在下敬你老人家一碗酒,祝您一路安康。”
景监接过酒一口饮尽,把碗递给洪晔:“你应该敬我一杯茶。君子之交淡如水。”
洪晔:“惭愧。”
景监:“公孙鞅,你知道我为何不恨你吗?因为你组织修订的律法,真正能引导秦国走强国之路。一个人的屈辱和一个国家的强盛相比,实在微不足道。老朽今生为大秦国所作的唯一贡献,就是举荐了你。今后的路还长,你一定要走稳,走好。”
公孙鞅点了点头。
洪晔:“您老人家也要一路走稳、走好。”
景监:“放心。我会好好的活着。我要看到大秦国真正繁荣兴旺。”
说完,向前迈动了脚步。
洪晔亦下跪相送。
朝霞满天。
116.议事大厅
众臣济济一堂。
秦孝公走进来。
众臣起身相迎。
秦孝公走到座位前坐下,挥了挥手:“大家都坐下说话。不必拘礼。”
众臣纷纷落座。
秦孝公:“我接到奏章,韩国已经正式迁都新郑,目前正在频频往边境上纠结兵马,对我国构成很大的威胁啊。大家议一议该怎么办?”
甘龙禀奏:“主公,几年前魏国侵犯我国,韩国是从谋。如今韩昭侯迁都新郑,图霸天下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臣认为与其被动挨打,不如主动出击。”
嬴少官:“臣认为在韩国尚未对我国宣战之前,擅自用兵实在不妥。”
秦孝公:“公孙鞅,你认为呢?”
公孙鞅:“臣认为羽毛没有长丰满的鸟儿,不可以高飞。”
甘龙:“请左庶长大人明示。”
公孙鞅:“历来征战,打的是士气和粮草。眼下,我国的改革刚刚起步,国库不充实,军民报效国家的热情不高涨。若此时仓促征战,恐怕得不偿失。何况对于我国来说,目前最大的敌人是魏国而非韩国。而魏国目前在三晋之中和韩、赵两国并不友好,又图谋对齐国开战,欲夺盟主之位。为此臣认为我国的当务之急,是深化改革而非对外用兵。”
甘龙:“臣不同意左庶长大人的看法。臣认为乘韩国迁都、局势不稳的时候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