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新儒学批判-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十多岁的时候,他投身于民族自治运动,作演讲,组织游行,抒写爱国主义歌曲,还倡导举行一种民族主义象征的“拉希班德汉”

    的仪式。

    他号召发展民族工业,重视乡村建设,用唤醒农民的办法实现民族自治。

    在20世纪最初的几年里,印度的民族主义运动尚处在发展的初期,泰戈尔民族自治理想由于期望太高不免破灭。此

    ①尼赫鲁:《印度的发现》,第446页,世界知识出版社1956年版。

…… 85

    新儒学批判36

    后不久,他旅居英美,目睹了西方现代文明的种种弊端,深感到人类未来的前景不佳。这时候,他不再是一位狭隘的民族本位主义者,而是一位世界性的思想家,所关注的是整个人类的命运。

    看到西方文明的不祥之兆,他心情十分苦闷,在诗中写道:“那来的是毁灭者吗?因为汹涌的泪海掀起了痛B苦的狂涛,深红色的云朵在飓风中乱窜,忍受着闪电的鞭B挞,狂者雷霆般的笑声响彻了天际,生命就坐在为死神所充B满的车辆里。”

    很显然,泰戈尔所批评的是尼采哲学及其给西方社会所带来的负面现象。正是在对西方文明的彻底失望之后,泰戈尔将目光完全转到了东方,希望东方文明在未来世界充当救世主的角色。

    这就是他的诗句所表述的:“当我站在路旁时,我的主嘱咐我歌唱失败之歌,因为那正是他暗中追求的新娘。”

    ①

    如同20世纪初中国的文人们一样,泰戈尔的东方文化主义主张,也是从东西方文化特质和心物关系的比较开始的。

    他认为西方人追求的是物质文明的发展,而东方人所企求的是精神文明的完善。因之,他在科学与人生之间,虽然注重前者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但两相比较,人生的意义远比科学为重要。在他看来,科学带给人类的只是物欲的满足,不足以解决人生的意义问题。而人之为人,首先要护定的就是精神。精神无处安置,科学再发展也无法给人类带来福音。所以,泰戈尔在大量的文学作品里,歌颂自然之美、爱情之美

    ①转引自S。

    C圣笈多:《泰戈尔评传》,第24页,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 86

    46新儒学批判

    乃至信仰之美。

    本世纪20年代,泰戈尔周游西方各国,广泛接触当时世界上许多哲学家、文学家和政治家,并将其东方文化主义的主张带到全世界,试图用东方人的智慧开启盲目追求科学和寻求物欲刺激的西方人,以挽救处于危机中的西方文明。据胡愈之先生《台莪尔与东西文化之批判》一文报导,1921年左右,泰戈尔去瑞士、德意志等地游历讲演,“到处都受盛大欢迎,听讲的人盈千累万”

    ;“这位宽衣博袖岸然道貌的印度哲人,降临于中欧兵劫以后的瓦砾场,使一群丧乱流离惊魂未定的众生,得领略东方恬静和平的福音,以减杀其生命的悲哀”。

    ①演讲时,泰戈尔反复强调西方文化的衰颓与没落,惟有输入东方文化,才可以挽回过来。他认为,西方文化的危机并非是偶发的,而有其深远的历史渊源。它起始于希腊文化,而希腊文化是“发展于城墙之中的”

    ,所以一切欧洲的文化,“都是生长于砖石和坚壁所造的摇床之内”。这种文化的特点便是“分裂而征服之”和“占有的权力”

    ,致以西方人世世代代战火不息,竞争不已,人与人和人与自然始终处在对立抗衡之中。而东方文化(在泰戈尔看来,主要是印度文化)则不同。在这里,天人合一,人与自然一体,既无人际磨擦,又无天人对峙,体现了人类最高的智慧和人格人性的圆满。

    最值得重视的是,泰戈尔在世界各地的演讲,对东西文

    ①见《五四前后东西文化问题论战文选》,第380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 87

    新儒学批判56

    化的基本界说,很像我国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派人物《东方杂志》主编杜亚泉的文化理论,把东方文明概括为“静的文明”

    ,西方文明为“动的文明”。

    1920年,游历美国的泰戈尔在纽约同我国冯友兰先生就东西文化比较的一席话,充分地表达了他的这种文化观。

    泰戈尔认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并不是先进与落后的差异,而是“种类的差异”

    ,“西方的人生目的是‘活动’(Activity)

    ,东方的人生目的是‘实现’(Realization)。西方讲活动进步,而其无一定目的,所以活动渐渐失其均衡。现只讲增加富力,各事但求‘量’之增进,所以各国自私自利,互相冲突“。

    ①在泰戈尔看来,动静不能偏废,有静无动,则成为惰性;有动无静,则如建楼阁于沙滩。所以,“现在东方所能济西方的是‘智慧’(Wisdom)

    ,西方所能济东方的是‘活动’(Activity)“。

    1924年春夏,泰戈尔来华,在徐志摩等人陪同下,先后到上海、杭州、南京、济南、北京、太原和武汉等地游历,作了三十多场公开演讲和小型的集会谈话或答记者问,将他的东方文化主义主张系统地输给中国人,态度之鲜明,措词之恳切,远甚于在西方各国的演讲。

    4月12日,刚一抵达上海,泰戈尔就申明他的来华目的是帮助中国人如何觉悟过来抵制西方文化。他对中国新闻社记者说:

    ①冯友兰:《与印度泰戈尔谈话》,见《五四前后东西文化问题论战文选》,第387页。

…… 88

    66新儒学批判

    “余此次来华,……大旨在提倡东洋思想亚细亚固有文化之复活。……亚洲一部分青年,有抹煞亚洲古来之文明,而追随于泰西文化之思想,努力吸收之者,是实大误。……泰西文化单趋于物质,而于心灵缺陷殊多,此观于西洋文化在欧战而破产一事,已甚明显;彼靠自夸为文化渊薮,而日以相杀反目为事,……导人类于此残破之局面,而非赋与人类平和永远之光明者,反之东洋文明则为健全。”

    ①

    20世纪初东方社会的三大思潮,社会主义对印度的冲击并不强烈。因之,泰戈尔对社会主义并无多少敌意,而且对十月革命以后的苏联还抱有几分好感,倾慕列宁领导下的俄国革命的成就,尤其对苏联国内的平等精神和民族主义精神倍加赞许。在他看来,对东方文化构成威胁的,不是社会主义,而是西方的资本主义。我们知道,这时候的印度,已有三百多年殖民地的历史,饱受英国殖民者的民族歧视和欺压。

    这段历史使印度人不可避免地对西方文明怀有敌意和偏见。

    作为民族主义的代言人,泰戈尔自然同样避免不了这种情绪化的敌意和偏见。他在上海、北京、南京等地的演讲,一再把本世纪人类的文化危机怪罪于西方文明,号召“打破物质主义”

    ,“与惨厉的物质的魔鬼相抗”

    ,敬告中国人“要晓得把一切精神的美牺牲了去换得西方的所谓的物质文明,是万万犯不着的”。

    而且,泰戈尔这时候不再认为东西两方的文化是“种类的差异”

    ,而是看作先进与落后的差别。不过,在他看

    ①《泰戈尔与中国新闻社记者谈话》,《申报》1924年4月14日。

…… 89

    新儒学批判76

    来,不是西方先进于东方,而是东方优越于西方。这就是他的“人类第三期之世界”的理论。他将人类社会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即蛮荒时代、物质文明时代(他称之为“体力智力战争时代”)

    、精神文明时代(他称之为“更光明、更深奥、更广阔之世界”)

    ,认为现在的西方社会尚处在第二个时期,而东方社会早已进入了第三个时期。

    ①因之,东方人的使命主要的不是援西方文明以补东方文明之缺,而是开出仁爱之心,用东方文明的慧识去救拔危难中的西方人。

    泰戈尔在华期间的演讲,在当时中国思想文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既得到了梁启超、徐志摩等人的高度评价,又受到许多进步文人如陈独秀、瞿秋白、郭沫若、闻一多、茅盾等人的尖锐批评。梁启超从旅欧回国之后,本来就与泰戈尔有着同样的心态,对于泰戈尔来华张扬东方文化以抵御西方文化,自然认为是件大好的事情,在北京为欢迎泰戈尔的集会上,作了专题演讲。不过,梁启超在当时的中国文化界,属于德高望重的前辈,其对泰戈尔的赞颂只能是些诱导性的言词。相比之下,徐志摩则显露得多。他把泰戈尔比作“泰山日出”

    ,“伟大普照的光明”

    ,认为泰戈尔来华复活东方文化,“可以给我们不可估量的慰安,可以开发我们原来瘀塞的心灵泉源,可以指导我们努力的方向与标准,可以纠正现代狂放恣纵的反常行为,可以摩挲我们想见古人的忧心,可以消除我们过渡时期张皇的意气,可以使我们扩大同情与爱心、可

    ①《泰戈尔对京学界演说》,《晨报》1924年4月29日。

…… 90

    86新儒学批判

    以引导我们入完全的梦境“。

    ①

    泰戈尔来华宣扬东方文化优越论,对于当时中国的社会主义运动,无疑是不利的。所以当泰戈尔踏入中国土地之后(或之前)

    ,当时许多进步文人纷纷撰文批评其文化主张。郭沫若指出,泰戈尔的文化观对于中华民族的振兴没有任何好处,“只可以作为有产有闲阶级的吗啡、椰子酒”

    ;茅盾撰文明确表示,“决不欢迎高唱东方文化的泰戈尔”

    ;陈独秀认为,泰戈尔提倡复活东方文化,只是抽象的空洞,因为它不能解决中国目下急需解决的社会进步问题;瞿秋白认为,泰戈尔“和孔孟是一鼻孔出气”

    ,都是想把中国拉回到封建礼教社会。

    泰戈尔来华宣扬东方文化优越论的影响,最内在的是为当时中国以梁漱溟为开创人的新儒学思潮提供了运思方式。

    泰戈尔对东西文化特质的界定以及对东方文化注重生命情调及价值指归乃至终极关怀的强调,对后来的新儒家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虽然新儒家很少提及他们同泰戈尔的渊源关系,但实际上,他们日后对东方文化的诸多看法,许多都是沿着泰戈尔的思路发展下来的。

    中国的东方文化派

    历史作为研究者的考察对象是可以假设的。

    从以往人类社会所走过的路途上可以看出,人类是一种不断进步不断发展的生物。撇开漫长的史前社会不说,单从

    ①徐志摩:《泰戈尔来华》,载《小说月报》第14卷第9号。

…… 91

    新儒学批判96

    几千年的文明史上看,人类起码经过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飞跃,从民族文化到世界文化的飞跃。这两种飞跃,如果从人类的整体史考虑,无疑是必然的,但何时或以何种方式出现在各个民族,则多少带有偶然性。

    中国文明有着自己的发展逻辑。生活于其中,国人很少有不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