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自我论个人与个人自我意识-第5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①

    按照环境和角色的要求行事,如果就是把个人归结为他所担负的社会功能总和,或者更糟糕的是把个人归结为虚假的、装扮的行为,见机行事、随机应变似乎就是荒谬和不道德的了。

    “当然,婴儿就已逐渐学会他应该对妈妈采取什么态度,比如说应该听妈妈的话,于是他就听话。但是,是否可以说他这时是扮演儿子或女儿的角色呢?”列昂季耶夫写道。

    “说南森是‘接受’了北极地探险者的‘角色’同样是荒谬的:对他来说这不是‘角色’,而是使命。有时候人确实扮演着某种角色,但角色对他来说只是‘角色’,不论它如何内在化。

    ‘角色’不是个人,而是掩盖个人的表演。“

    ②但是,既然列昂季耶夫本人在此之前已把“角色”规定为“在某一社会群体的结构中占有一定地位的人的相应行为”纲领,亦即“他参与社会生活的结构性方式”

    ③,“角色”

    就绝不可能是人的“表

    ①《皮兰德娄剧作集》,莫斯科,1960,第370页。

    ②列昂季耶夫,A。

    H。

    :《活动,意识,个人》,第170—171页。

    ③同上,第170页(参见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第123页。——译者)

…… 321

    613自 我 论

    演“。否则就必须承认,人格不仅存在于社会之外,而且存在于自己的社会活动之外。因为”参与社会生活的结构性方式“不是别的,而是个体活动的结构。

    这种表面矛盾的根源是概念的逻辑偷换,确切些说即读数系统的偷换。

    “角色”

    描述注意的是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过程,但是又从这个过程中排除了这些个体的自我意识,而列昂季耶夫说的却是个体自身如何看待和评价自己的行动。小孩子可能是真心热爱父母和听话,也可能是装扮出来的。这个区别的确是实质性的。但是这一区别并不能取消儿童角色有某种社会标准规定存在,人们根据这种规定来评价某个具体儿童的行为。这不能不在儿童自己的自我评价中折射地反映出来(“我是个好孩子,因为我听妈妈的话”)。

    对个体和社会的辩证关系的“角色”描述有三个不同的层次:无人称性的宏观社会系统方面(社会学层次)

    ,直接人际相互作用方面(社会心理学层次)

    ,以及个体动机方面(个人内部层次)。

    在社会学中,“社会角色”

    常被理解为无人称性的规范或功能,它与一定的社会地位相联系,不以占据这一地位的个体的个人特征为转移。教师、工程师或作为一家之主的父亲的“角色”

    ,在社会学上都是由社会分工及其它不以个别个体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所规定的。对占据这一地位的人所提出的各种要求虽然并非都象军事条令或公务指令那样单纯明确,但还是完全客观的。例如,为了理解现代家庭中父亲的角色与母亲的角色的相互关系,首先应考虑到男女之间大的社会分工,他们的家内职责和家外职责相互关系、家庭结

…… 322

    自 我 论713

    构和教育孩子的方法等等。而具体男子或妇女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不论其个体的差异有多大,主要还是群众意识范型的反映,在它们背后归根结底是社会结构的规律在起作用。

    社会心理学在一定程度上把这种宏观社会关系放在“括号之外”

    ,把“角色”理解为直接的人际相互作用结构。习惯的行为方式必然会成为标准,并由相互期待系统所加强。对于一个数度表现了机智风趣的人,人们便期待他今后也能给同伴们逗趣,“诙谐者”的角色似乎贴列了他的身上,也会以这样那样的方式进入他的“自我形象”。

    最后,在研究各种个人内部过程时,“角色”一词指的是人物活动的一定侧面、部分、方面。其注意重点是个体自身如何看待、意识和评价自己的某一功能、活动和身分,这种角色在个体的“自我形象”中占据什么地位,个体认为它有什么个人意义。

    日常意识常把生命活动分为两个部分,其中一个部分是形式上的、凝固的、僵死的,它属于“无人称的”社会角色世界;一个部分则是“个人的”

    、有感情色彩的,代表着个体不受社会条件影响的“自己本身”。

    日常习惯上说一个人扮演父亲或教师的“角色”

    ,就等于说他“假装”

    ,等于说他“不是真正的”父亲或教师。对于个体本身来说,只有这样的活动才会觉得是“角色”活动,即据他看来多少是外在的、外围的或有条件的、“做”给别人看的东西,有别于“真正的自我”。而离开了“真正的自我”

    ,他就不成其为他。但是,不管个体认为他的工作是职业、责任还是使命,对他本人及对作为个人的他的道德—心理评价来说,十分重要的是,在社

…… 323

    813自 我 论

    会学上他在任何情况下都扮演着一定的职业角色。如果某一种工作找不到有积极性的人来做,而社会又离不开这种工作,那么社会就会动用这样一些完全客观的机制,如物质刺激和由国家分配专业等等。

    任何一种社会角色分类法①,都必须或从社会(群体)的角度出发,或从个体的角度出发,同时也必然要既考虑到各种相应关系本身的刚度、结构性(是“立场地位”角色还是“环境”角色,是“结构”角色还是“社会标准”角色,是“传统惯例”角色还是“人际”角色)

    ,又考虑到为承担这些关系所必需的个体努力程度(“是预定的”

    、“规定的”角色还是“争取的”角色)。

    然而,虽然社会角色和身分认定是自我归类的必要成分和出发点,但无论存在的“自我”还是反思的“自我”

    ,都不能被归结为社会角色和身分认定。

    首先,各种社会身分认定和角色(例如职业的和家庭的)非但并不吻合,而且常常互相矛盾。与此有关的角色间的冲突会造成背景上的不谐调并强化自我意识的活动,促使个体把自己活动的各个方面根据某种价值高低标准加以协调和分等。

    第二,每一种“社会角色”都是一种相互关系,这种关系是它的当事者所可以规定并且实际上也是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规定的(例如校方、同事、家长和学生对教师提出的要

    ①关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色分析逻辑,详见《自我调节与个人社会行为预测》,列宁格勒,1979;安德烈耶娃,。

    M。

    、博哥莫洛娃,H。

    和Z彼得罗夫斯卡娅,。

    A。

    :《现代西方社会心理学》,莫斯科,1978。

    O

…… 324

    自 我 论913

    求可能有重大不同)。

    角色内部的冲突也有同样的前提,就是必须由个体自主地规定自己的角色并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责任。

    第三,个体对他所承担的各种角色的态度是有选择的:一部分功能和活动被认为是有机的、核心的、与“自我”分不开的,而另一部分则被认为是外在的、外围的、“人为的”。

    对个人角色系统的任何改造均伴有“自我形象”

    的相应变化;失去对社会和个人有重要意义的角色,如果不因得到新的、有同样价值的或者更好的角色而获得补偿,往往是很令人难受的。但是个体的自尊不仅取决于他的角色的社会威望,而且取决于他如何评价自己执行各种主要的、有个人意义的角色的成功率及有效率。

    按照“人生如剧场”这一说法和以比喻为基础提出的“戏剧”说,“社会的东西”和“个人的东西”的相互交织看来就更为紧密。

    这种观点强调,人的行为总是有某种意义的,这种意义不是单纯地在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而是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形成和确定的。任何个人意义,包括“自我形象”

    ,都是未定的,而且它的核心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人际相互作用的环境。

    在这种情况下,人首先是作为“交流者”

    出现的,因此我们看人也应该不是向后看,即根据他受自己过去制约的程度来看,而是向前看,考虑到他的生活目标和未来观念。

    例如,有的人把自己认同为某种“角色”

    ,与此相反,有的人特别强调自己与某种“角色”有距离,背离这个“角

…… 325

    023自 我 论

    色“

    ,违反它所规定的法则和期待行事。

    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它们说明了什么呢?初看起来这好象完全是个体发展水平的问题——个性更鲜明的人也更独立,更喜欢从多方面施展自己。实际上,这却可能是各种社会情况在起作用①。例如,一个领导干部办公桌玻璃板下压着自己孩子们的一张照片,这显然说明他不愿将自己的公务生活和私人生活截然分开,也间接地告诉来访者,这间办公室的主人在公务活动中也不喜欢打官腔,他乐意进行“人的接触”。这似乎象征着一定的管理风格(别人是否认真接受暗示则另当别论)。

    对于一个外科医生来说,善于在手术的紧张时刻从容自如地开玩笑,这是职业修养的一部分,给助手们鼓劲的手段,也就是说,这里表现出来的也不仅是个人品质,而是一种工作作风。

    强调“角色距离”有时可以说明个人对这一角色格格不入,他希望强调自己对角色的独立性,而有时又正好相反,正是牢固的认同作用、与角色的汇合,使个体能够相对自由地改变自己的行为,而这是一个严格遵守“规定”框框的新手所不可能做到的。

    个人心理学离开交往是不可思议的。值得注意的是,现在不仅戏剧学家,而且哲学家、心理学家、甚至神经生理学家(西蒙诺夫)都对“体现”和“陌生化”的辩证法表现出了更大的兴趣。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布莱希特曾就此进行过争论。

    ①戈夫曼,E。

    :《遭遇,相互作用社会学的两项研究》,印第安纳波利斯,1961,第105—151页。

…… 326

    自 我 论123

    舞台表演可以说是两个似乎毫无共同之处的系统——演员个人和剧中人物的遭遇。两者永远不会完全融为一体。但剧本既要上演,演员和剧中人物的某种相互融合就是必要的。

    演员既要把握角色又要把握自己,这是两个对立的过程。

    一方面,演员应该体现为形象,开始体验他的生活,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话来说就是,从感觉到“角色中的自我”过渡到感觉到“自我中的角色”。

    只有把自己放到剧中人物的位置上,体会到他的生活情境和性格,演员才有可能演好他,使人物的舞台行为不论从旁观者看来如何奇怪和荒唐,都能让观众觉得可以理解、理所当然和只能如此。

    “只有处在索菲娅的地位,才能了解并体会到,发现了莫尔察林侮辱性的欺骗以后,她那娇惯的自尊心受到何等巨大的打击!……只有亲自处在法穆索夫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