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眼睛不瞎,也不看看!”撒尿的人慌忙答道:
“我没看见老爹在这里!”
——清·陈皋谟《笑倒》
偷来的碗 一家请客,桌上摆的多是骨头,肉却少见。客人问道:
“府上的碗莫非是偷来的?”主人惊问缘故,客人说:
“我曾听见邻居家骂:谁偷我的碗拿去盛骨头!”
——清·陈皋谟《笑倒》
在里面吃 客人在外面坐,到了吃饭的时间还不走。主人便潜入里屋吃饭。客人在外面大声说:
“好一座客厅,可惜许多梁柱都被虫蛀坏了!”
主人听了忙出来问:“在哪里?”客人说:
“他在里面吃,外面怎能知道?”
——清·陈皋谟《笑倒》
杀得向上些 一个死刑犯临斩首时,对刽子手说:“杀只管随你杀,只是求你杀在脖子略向上些。”
刽子手问什么缘故,死囚答道:“我脖子上正长了一个疖子,若杀在疖子上,岂不更疼?”
——清·石成金《笑得好》
说官歇后语 一个官很恼闷,旁边的衙役看见了,向同伴作歇后语说:“这个遢头判儿狗头狗呢!”
他在“判”后隐一“官”字,第二个“狗”后隐一“脑”字,与“恼”谐音,所以暗示了
“官恼”二字。没想到官听出来了,大怒,喝道:
“你为何不说‘吏部天儿珍珠玛’呢?”
——清·石成金《笑得好》
忘记端午 一位教书先生,过端午节时,没收到主人家的节礼,于是问学生:“你父亲为什么不送
节礼?”学生回家问父亲。父亲说:“你告诉先生,就说父亲忘了。”
学生照父亲说的回复了先生。先生说:“我出一个对子让你对,若对得不好,定要打
你。”接着出对说:“汉有三杰,张良、韩信、尉迟恭。”
学生对不上来,怕打,便哭着回去告诉父亲。父亲说:“你去对先生说,这个对子出错
了,尉迟恭是唐朝人,不是汉朝人。”学生回去报告了先生。先生反问道:
“你父亲几千年前的事都记得这么清楚,怎么昨天一个端午节就忘记了?”
——清·石成金《笑得好》
僧酒难禁 有个寺里的僧人好喝酒,师父多次斥责惩罚,贪酒的僧人很怨恨,便聚到一起,把脸涂
黑,手持木棒,直逼师父座下说:
“我们都是济颠的化身,除了贪、嗔、痴三者之外,我们无所忌讳,吃点酒肉有什么妨
害?”说着,举棒就打。师父吓得伏地请罪,从此便不禁酒肉。
当地官府听说了此事后,把寺僧们的师父抓来,要责罚他。师父说道:
“甘愿受老爷惩罚,也不敢违背活佛的教令!”
——清·黄图珌《看山阁闲笔》
可笑的答卷 明代以后,科举考试一般从《四书》中出题目。比如《论语》载孔子说自己“三十而
立”,是说三十岁时就能在社会上立足。有一次考试就以“三十而立”为题目,一个考生开
头说:
“圣人两个十五之年,虽有椅子板凳而不敢坐焉。”《论语》上还说:“子之燕居,申
申如也,夭夭如也。”意思是说孔子在家闲居时是很和舒很闲适的样子。有人以这几句为题
作文,开头写道:
“记圣人之鸟宿,甲出头而天歪头者也。”
——清·方飞鸿《广谈助》
硬起来 古时死了人,家属以金纸、银纸做成锭银,焚化给死者,叫做“金银锭”。有个穷小子
手提一串金银锭赶路。他一边走一边看着那串纸银锭叹道:
“你若能硬起来,对我就有用处了!”
银锭笑道:
“我怎么能硬?不如你硬起来凑合我罢!”
——清·方飞鸿《广谈助》
搭题笑柄 清代科场上喜欢出些东拼西凑的试题,把经书中毫不相关的两句话凑在一起,目的在于
防止考生抄袭现成的文章。其写法着意于文章格式,而对经书原文阐发的古贤人的本意就弃
而不顾了。明代就有这样的考法,有一次出题为“杖叩其胚阙党童子”。“杖叩其胫”出自
《论语·宪问》,说孔子用拐杖敲打老朋友原壤的小腿。“阙党童子”也出自这一章,但在
另外一段中,说阙里有一位童子来给孔子传信。由于这两句话意思不相连,有的考生在过渡
一段中写道:
“孔子一拐杖打下去,原壤痛不可忍;第二拐杖打下去,原壤仆地而倒;第三拐杖打下
去,原壤一命呜呼。三魂渺渺,七魄悠悠,忽然一阵清风,化为阙党童子。”
又有人写以“王如好色……有托其妻子于其友”一段为题的文章。这题目是《孟子·梁
惠王》中两段意思不相干的话。前一段原意大概是说:大王如果喜欢美貌女子,那么应把这
种喜爱之心推广到百姓身上,使天下适龄男女及时婚嫁,这就成了好事。下面一段是说:如
果大王的臣子中有一个人自己要到楚国游玩,把妻子儿女托付给朋友照管,回来时妻子儿女
在挨饿受冻,那么对这样的朋友就不该再信任。这两段话意思也不相连,于是有人做这个题
目时先写道:
“大王喜爱美貌的女子,不和群臣一同享用,却和老百姓一同享用,这是因为群臣各自
都有妻子。”
又承接上文写道:
“大王的臣子要到楚国游玩,不把妻子儿女托付给国王,却把她们托付给朋友,这是因
为,他知道国王好色。”
——清·张培仁《妙香室丛话》
酒令相戏 明朝万历年间,袁宏道做江苏吴县县令时,江西有一位孝廉来拜访他。这位孝廉的弟弟
当时在朝中做员外郎,和袁宏道是同一年中的进士。于是,袁宏道就在船上摆酒宴招待他,
并请了长邑县令江菉罗来作陪,准备喝完酒一同去游山。
船开时,席上的宾主已经喝到很痛快的时候了。客人请主人行一酒令,袁宏道看见船头
放了一个水桶,便说:“我这个酒令必须说一件器物,中间要包含一个亲属的称谓和一个官
职的名称。”
于是他先指着水桶说:
“这个水桶,不是水桶,是木员外的箍箍(哥哥)。”这是暗示孝廉是员外郎的哥哥。
那孝廉听后,看到船夫手中拿着帚,便接口说道:“这个扫帚,不是扫帚,是竹编修的
扫扫(嫂嫂)。”当时袁宏道的哥哥袁宗道、弟弟袁中道都在朝廷任编修官。
长邑县令江菉罗正在苦苦思求,忽然看到岸上有人在扎稻草把,便说:“这些稻草,不
是稻草,是柴把总的束束(叔叔)。”他大概知道那位孝廉本是军人出身,有个侄子当时在
军队当武官。于是三人相视大笑。
——清·张培仁《妙香室丛话》
歪讲古诗 有些人讲解古诗,吹毛求疵,虽然刻薄轻率,有时也颇有趣味。
例如“尽日觅不得,有时还自来”,是贯休写自己创作诗句时的体会,题目就是《觅
句》,有人却说这是写丢东西。
罗隐《咏牡丹》诗描写牡丹花:“若教解语能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有人说这是题
美人画的诗。
曹唐《汉武帝宴西王母》诗有“树底有天春寂寂,人间无路夜茫茫”的句子,有人说这
是在描写鬼。
杨蟠《咏金山寺》诗说:“天末楼台横北固,夜深灯灭见扬州。”有人说这是描写买卖
人在量地界。
“每日更忙须一到,夜深还是点灯来。”这是陈师孟描写自己所建草堂的诗句,有人却
说这是写上厕所的诗。
有人咏梅花时,写下了“三尺短墙唯有月,一湾流水寂无人”的句子,意境还算清幽。
有个轻薄的年轻人看了却笑道:“这是一幅小偷行窃图!”
——清·张培仁《妙香室丛话》
商量杀人 唐代大诗人杜甫自号少陵野老,人称杜少陵。宋朝乾道年间,司业林谦之与正字彭仲举
一起游天竺山。二人小饮时谈论起诗,说到杜甫诗的妙处,两人已醉,叹道:“杜少陵可
杀!”
“可杀”是表达赞美之极的用语。而隔壁有个没读过书的俗子听到了这些话,出去告诉
别人说:
“有一件怪事,林司业和彭正字在天竺商量杀人!”有人问:“他们要杀谁?”那人答
道:“杜少陵,不知是哪里人。”
听到这话的人几乎笑掉大牙。
——清·独逸窝退士《笑笑录》
前面也下雨 有人下雨天里在街上慢慢走。有人问他为何不快点,他答道:“前面也下雨。”
——清·独逸窝退士《笑笑录》
熊掌当小菜 《孟子》一书记载孟子的话说: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如果不能二者兼
得,则舍鱼而取熊掌;生命是我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二者不能兼得,则应舍生
而取义。古时有个教书先生就以这段话中的“熊掌亦我所欲也”为题让学生作文。
一个学生写道:“早晨作饭,是此熊掌;晚上作饭,是此熊掌。”先生看了笑道:
“连老夫都没得到熊掌尝个鲜,你却当作小菜吃!”
——清·独逸窝退士《笑笑录》
还磕头 华亭县的知县许治,以廉明著称,当地百姓对他评价不错。
有一次,有个武生扭了个乡下人来告状。许县令平素了解这个武生,知道他有时仗势欺
人,便问他是什么事。武生道:“我走在街上,他挑粪,弄脏了我的衣服。”那个乡下人哀
求得很可怜。
许县令便对乡下人说:“你愿意受罚吗?可以向这位相公磕头一百下!”于是让武生面
向南坐了上座,让乡下人跪在下面磕头,又派一个衙役计数。
磕到七十几下时,许治忽然喊道:“停!我办事胡涂,忘了问这位相公是文生还是武
生?”那人回答说是武生。许县令说:
“那么我错了。文生才值磕头一百,如果是武生,只须五十下。刚才磕了七十几下了,
你应该还他二十下。”
于是又让乡下人向南坐上座,让武生在下面磕头。武生不肯,许治便命两个衙役从两边
按他的头,磕了二十下了事。
武生只好气呼呼地去了。
——清·独逸窝退士《笑笑录》
“不白”之冤 有位陈句山先生,年过花甲,但胡须头发还是全黑的。裘文达便与他开玩笑说:
“若按年龄而论,您的胡须可以说是抱了‘不白’之冤。”
——清·独逸窝退士《笑笑录》
卖盐官 海丰人张穆庵任都转官,管理盐的买卖运输事宜。一天他外出,有个老妇拦住车子,控
诉丈夫娶小老婆的事。张穆庵笑道: